长勺之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长勺之战,第1张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劝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的宿怨,企图征服鲁国,扩张齐国势力。鲁庄公听闻齐军大举进攻,决定全国动员,与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敌之际,鲁国的曹刿认为当政的大臣庸碌无能,缺乏远见。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被齐国军队蹂躏,于是去见庄公,要求参与军事行动。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与齐国作战。

庄公回答说,对于衣食等生活必需品,他总是会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种做法只是一种小恩小惠,无法涵盖全国,百姓不会为此而努力参战。鲁庄公坚持虔诚敬神,祭品从不虚报,信守承诺。

然而曹刿觉得,只守点小信,并不能打动神明,也不会获得祝福。鲁庄公沉思片刻后又补充说,他对待民间的各种纠纷,虽然不可能完美,但会公正地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就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人民做了好事,也具备了与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他请求鲁庄公同行,鲁庄公应允,共乘一车赴长勺。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军入侵鲁境。

鲁庄公退守长勺,等待时机反攻。齐军自视强大,其他诸侯国纷纷低头,只有鲁国顶住了齐军的压力,展示了坚韧的斗志。这场战役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也奠定了鲁国的地位和声望。

齐国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

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

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2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3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

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挡,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

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鲁军获胜后,庄公与曹刿论及战争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古代用兵“鸣鼓则进”,鼓声一响,勇气奋发);“再而衰”,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而竭”,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彼竭我盈”,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问题,曹刿则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击。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的历史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曹魏,就是由魏武帝曹操以天子要挟令诸侯,然后他的儿子曹丕强迫汉献帝禅让给他,从而建立的。然而,曹魏并不长寿,仅仅过了几代,就被司马家给架空了,然后失去了江山。

波澜壮阔的三国大战,最后胜利的却不是三国中的任何一国,这段历史,实在令人唏嘘。

可是,你知道司马家族在夺得了曹家天下之后,是如何对待曹操后代的吗?

其实司马氏家族虽然在历史上的风评不是很好,但是在对待前朝遗孤这件事情上,却是真的做得很好!

公元249年,司马懿乘魏国权臣曹爽带曹芳出城扫墓之机,率亡灵在洛阳城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这场政变也成为曹魏历史的转折点。自此,司马懿开始完全掌握了魏国的大权。

然而,作为最早带领司马懿崛起的司马家,却没有真正看到曹家取而代之的那一天。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已经71岁了。政变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司马懿就病死了。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王位。

在司马师、司马昭执掌魏政时,少主曹芳试图密谋除掉司马氏家族,重掌大权,但未能成功。曹芳战败后,被司马师、司马昭废黜为齐王,后拥立曹珪继位。曹大虽然年轻,但却也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曹家。即位六年后,他亲率宫中禁卫军讨伐司马氏,兵败被杀。

曹操死后,司马昭立曹操的孙子曹奂为魏国最后一个皇帝。

曹桓15岁时,在司马氏家族的控制下,基本与傀儡无异。即位五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位。

司马炎上台后,曹家几乎没有任何权力。此时,司马炎已经不再有任何顾忌,强迫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曹桓禅让给自己。公元265年,司马炎接受了曹奂的退位。自此,曹魏彻底灭亡,晋国建立。

1945年的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所取代。然而,剩下的曹氏子孙,却没有遭受司马氏的屠杀,反而受到了优待。

曹奂退位后,封为陈留王。司马嘉对待曹桓,保留了对待外国君主的礼仪,允许曹桓使用天子的礼仪,信不合臣,受圣旨不拜。

曹桓所受到的这些待遇,就像今年刚刚被曹氏废黜的汉高祖刘恒一样,不知道那个逼着曹丕禅位的汉高祖,会不会在九泉之下。

而且,除了和汉高祖刘协享受同样的待遇外,曹欢还有另外一项特权,那就是继续留在邺城,享受曹家的皇宫待遇。众所周知,邺城是曹魏政权的都城,退位之后,可以留在自己的都城,这是汉高祖,也不是待遇。

曹桓被废后,日子其实还算不错。司马嘉也没有食言,没有面子上和曹桓王暗中搞掉。曹奂退位后,在封地生活了38年,直到晋惠帝时病逝。

至于未来,我们都知道西晋并不是一个长寿的王朝。在曹桓死的时候,著名的八王之乱已经开始爆发。曹桓死后,仅仅过了14年,西晋的都城长安就被匈奴攻破,就此灭亡。

不过,西晋虽然灭亡,但曹氏家族的传承并未断绝。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仍保留陈留王的称号,虽然后来的史书没有曹奂后代的记载,但既然保留了这个称号,肯定是由曹家继承的。而陈留王这个称号,也一直传承了214年,直到东晋灭亡,刘宋建立,然后刘宋也灭亡,到南齐政权建国后,这个称号才被取消。

出自:

先儒吕子 柟(明)

时间:2013年03月26日12:47 来源:晋城市国学研究会 作者: 评论0条

吕柟,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三年登进士第一,授修撰。刘瑾以柟同乡欲致之,谢不往。又因西夏事,疏请帝入宫亲政事,潜消祸本。瑾恶其直,欲杀之,引疾去。瑾诛,以荐复官。乾清宫灾,应诏陈六事,其言除义子,遣番僧,取回镇守太监,尤人所不敢言。是年秋,以父病归。都御史盛应期,御史朱节、熊相、曹珪累疏荐。适世宗嗣位,首召柟。上疏劝勤学以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大礼议兴,与张、桂忤。以十三事自陈,中以大礼未定,谄言日进,引为己罪。上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求子夏后,建司马温公祠。四方学者日至,御史为辟解梁书院以居之。三年,御史卢焕等累荐,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历官尚宝司卿。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晋南京太仆寺少卿。太庙灾,乞罢黜,不允。选国子监祭酒,晋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值天变,遂乞致仕归。年六十四卒,高陵人为罢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位,持心丧。讣闻,上辍朝一日,赐祭葬。  柟受业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学以穷理实践为主。官南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所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史约》、《小学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宋四子抄释》、《南省奏藁》、《泾野诗文集》。万历、崇祯间,李祯、赵锦、周子义、王士性、蒋德璟先后请从祀孔庙,下部议,未及行。柟弟子泾阳吕潜,字时见,举于乡。官工部司务。张节,字介夫。咸宁李挺,字正五。皆有学行。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万历元年,礼臣言:“大臣应得谥者,宜广询严核。应谥而未请者,不拘远近,抚、按、科道举奏,酌议补给。”十二年,礼臣言:“大臣谥号,必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概予。”帝皆从之。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严谥典。议夺者四人:许论、黄光升、吕本、范廉;应夺而改者一人:陈瓒;补者七人:伍文定、吴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阁臣沈一贯、朱赓力庇吕本,不从其议。未几,御史张邦俊请以吕柟从祀孔庙,而论应补谥者,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部议久之,共汇题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发。天启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续请者十人,而邦俊原请九人不与。正域所请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谥者,邹智、刘台、魏良弼、周天佐、杨允绳、沈炼、杨源、黄巩、杨慎、周怡、庄鹔、冯应京皆以直谏,孟秋、张元忭、曹端、贺钦、陈茂烈、马理、陶望龄皆以学行,张铨以忠义,李梦阳以文章,鲁穆、杨继宗、张朝瑞、朱冠、傅新德、张允济皆以清节,杨慎之文宪,庄鹔之文节,则又兼论文学云。

1 吕柟,字仲木,求全文翻译 ,万分感谢

吕柟(1479—1542),明代学者、教育家。

原字大栋,后改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

师事薛敬之。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

因宦官刘瑾窃政,引疾复返乡,筑东郭别墅、东林书屋,以会四方学者。后复官,入史馆纂修《正德实录》。

又贬山西解州判官,摄行州事,居解梁书院从事讲学,吴、楚、闽、制越士从者百余人。嘉靖六年(1527)升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公暇在柳湾精舍、鹫峰寺讲学。

十一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又在任所讲学。十四年调国子监祭酒bai,以整顿监规,使公侯子弟亦乐于听讲而知名。

次年升南京礼部侍郎,仍在任所讲学。十八年致仕返乡,再讲学于北泉精舍。

生平所至皆以讲学为du事,大江南北门生合约千余人,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朝鲜国曾奏请其文为式。

为学注重躬行实践, “以格物为穷理”,强调 “即事即学,zhi即学即事” ( 《泾野子内篇·鹫峰东所语》)。提倡广见博闻,认为“四方上下山川草木皆书册”(《端溪问答》)。

针对科举弊端,提出“安贫改过”。安贫即不为科举陷溺,以务实为本;改过为脱去旧习,做“克己功夫”。

主张教人“因人变化”,依其资dao质高低、学问深浅而异,不可一概而教。

2 求明代理学家陈沙白简介

我想你可能笔误了,应该是陈白沙,指的是明代理学家陈献章。

陈献章 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白沙先生坐像,明人绘,广东省博物馆藏 生平简介 陈献章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十月廿一日(即公元1428年11月27日),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二月初十(即公元1500年3月9日),享年七十三岁,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平静,几次科举不中,一身学问但仕途无望。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叶的历史发展过程,他的大半生时光,是在王振弄权、土木之变、英宗复辟等社会动乱中度过的。在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封建社会注入新的发展机遇,而在这段时间,也是一个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

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 失怙孝母 陈献章是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

陈献章出生于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号渭川,“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父亲名琮,号乐芸居士,善吟诗作赋,喜过隐居生活,27岁便英年早逝。

母亲林氏,24岁丧夫,生下遗腹子陈献章后,抚育孤儿,操持家事,终生守节。献章幼时,体弱多病,自称“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献章对母亲特别孝顺。

“非母之仁[2],臣委沟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视臣之衰如在襁褓。

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

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有为而力不逮,虽欲效分寸于旦夕,岂复有所措哉!”(《乞终养疏》) 早年苦学 陈献章年少警敏,读书一览成诵,而且勤奋好学,19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后来,虽然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白沙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

他先顺赣水而上,经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陆路来到崇仁县,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宁愿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 吴与弼治学很严,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必须专心一致,不容精神涣散,思想要集中,静时修养,动时省察,务使内心湛然虚明。

陈献章见了很受启发,得益不少,但对于吴与弼关于《易经》的分析,陈白沙未得满意。第二年,他就拜辞吴老先生回归江门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间颇具规模的书舍,题名“春阳台”。

从此,陈白沙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

白沙村面临蓬江,后枕小庐山,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随风摇曳,风光旖旎。村外有条天沙河,河里有不少晶莹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

陈献章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探讨先人哲理,寒来暑往,秋去春来,正是:野鸟飞窗静,春归蝶未知;蝉鸣风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经不觉,整整度过了十个年头。

新会慈元庙碑 设馆教学 陈献章经过十年苦学,静坐冥思,舍繁取约,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学问与修养,获得飞跃的进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陈献章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

这消息—传开,近者乡村,远者邻邑,学生慕名而来,其门如市,白沙村顿时热闹起来。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

开学以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勤恳用功,但亦有个别沾染了酒色、浪荡和懒惰的,陈献章就编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作为座右铭。 《戒色歌》曰: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

酒醉猖狂还要醒,花迷撩乱不知天。 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

寄语江门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 《戒戏歌》曰: 锣鼓喧天上翠楼,男人扮作女人头。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难变困愁。 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

须知光阴如过隙,莫作等闲去浪游。 《戒懒文》曰: 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

仲尼不寝终夜思。

3 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

出自:

先儒吕子 柟(明)

时间:2013年03月26日12:47 来源:晋城市国学研究会 作者: 评论0条

吕柟,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三年登进士第一,授修撰。刘瑾以柟同乡欲致之,谢不往。又因西夏事,疏请帝入宫亲政事,潜消祸本。瑾恶其直,欲杀之,引疾去。瑾诛,以荐复官。乾清宫灾,应诏陈六事,其言除义子,遣番僧,取回镇守太监,尤人所不敢言。是年秋,以父病归。都御史盛应期,御史朱节、熊相、曹珪累疏荐。适世宗嗣位,首召柟。上疏劝勤学以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大礼议兴,与张、桂忤。以十三事自陈,中以大礼未定,谄言日进,引为己罪。上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求子夏后,建司马温公祠。四方学者日至,御史为辟解梁书院以居之。三年,御史卢焕等累荐,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历官尚宝司卿。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晋南京太仆寺少卿。太庙灾,乞罢黜,不允。选国子监祭酒,晋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值天变,遂乞致仕归。年六十四卒,高陵人为罢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位,持心丧。讣闻,上辍朝一日,赐祭葬。 柟受业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学以穷理实践为主。官南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所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史约》、《小学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宋四子抄释》、《南省奏藁》、《泾野诗文集》。万历、崇祯间,李祯、赵锦、周子义、王士性、蒋德璟先后请从祀孔庙,下部议,未及行。柟弟子泾阳吕潜,字时见,举于乡。官工部司务。张节,字介夫。咸宁李挺,字正五。皆有学行。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万历元年,礼臣言:“大臣应得谥者,宜广询严核。应谥而未请者,不拘远近,抚、按、科道举奏,酌议补给。”十二年,礼臣言:“大臣谥号,必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概予。”帝皆从之。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严谥典。议夺者四人:许论、黄光升、吕本、范廉;应夺而改者一人:陈瓒;补者七人:伍文定、吴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阁臣沈一贯、朱赓力庇吕本,不从其议。未几,御史张邦俊请以吕柟从祀孔庙,而论应补谥者,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部议久之,共汇题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发。天启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续请者十人,而邦俊原请九人不与。正域所请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谥者,邹智、刘台、魏良弼、周天佐、杨允绳、沈炼、杨源、黄巩、杨慎、周怡、庄鹔、冯应京皆以直谏,孟秋、张元忭、曹端、贺钦、陈茂烈、马理、陶望龄皆以学行,张铨以忠义,李梦阳以文章,鲁穆、杨继宗、张朝瑞、朱冠、傅新德、张允济皆以清节,杨慎之文宪,庄鹔之文节,则又兼论文学云。

4 陈白沙的故事

1、失怙孝母陈献章是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

陈献章出生于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号渭川,“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父亲名琮,号乐芸居士,善吟诗作赋,喜过隐居生活,27岁便英年早逝。

母亲林氏,24岁丧夫,生下遗腹子陈献章后,抚育孤儿,操持家事,终生守节。献章幼时,体弱多病,自称“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献章对母亲特别孝顺。

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

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有为而力不逮,虽欲效分寸于旦夕,岂复有所措哉!”(《乞终养疏》)2、早年苦学陈献章年少警敏,读书一览成诵,而且勤奋好学,19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九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后来,虽然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白沙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

从此,陈白沙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

白沙村面临蓬江,后枕小庐山,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随风摇曳,风光旖旎。村外有条天沙河,河里有不少晶莹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

陈献章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探讨先人哲理,寒来暑往,秋去春来,正是:野鸟飞窗静,春归蝶未知;蝉鸣风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经不觉,整整度过了十个年头。

3、设馆教学陈献章经过十年苦学,静坐冥思,舍繁取约,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学问与修养,获得飞跃的进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陈献章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

这消息一传开,近者乡村,远者邻邑,学生慕名而来,其门如市,白沙村顿时热闹起来。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

开学以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勤恳用功,但亦有个别沾染了酒色、浪荡和懒惰的,陈献章就编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作为座右铭。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懒怠。

举笔从头写一篇, 贴向座右为警诫。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以自然之学为本,其诗的格调清高,淡逸潇洒,悠然自得,有陶渊明、邵康节、周濂溪、程明道的涵理深邃的风范。

虽匹夫匹妇,胸中已有全经,此风雅之渊源也。”陈白沙好以诗论道,蔚为诗教,此其诗学之最大特色。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终评谓“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唐张九龄)诗,以道为诗,自白沙始”。陈白沙的诗句,多涵哲理,后世学者为研究陈白沙的理学思想,多从其诗作的一鳞半爪中探索出来。

4、入仕求退1466年,陈献章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考取功名,为社稷效力。于是决定再上京师,复游太学。

时年陈献章38岁。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祭酒邢让。

他原来同陈献章一起参加1448年(戊辰)科考,陈白沙考得副榜(等于备取生),邢让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当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实录,刚刚升为国子监祭酒。邢让有意考试陈献章的学问,让他作首《和杨龟山 韵》诗。

诗成之后,朝中一班有志学问的文臣学士,赞叹不已,争相传诵。邢让称赞陈献章为真儒复出,遂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献章到部里当司吏。

后来,陈献章果然接到任职的官谕,但却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最后,写了一份《乞终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

皇帝被《乞终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献章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陈献章一生安贫乐道。

“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浅白的诗文,表露了一代学人的心迹。由于多次科举不第,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陈白沙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他的后人也多选择务农,而没有走上科举功名之路。”5、著学育人陈献章返回新会,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

从此,陈献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献章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

陈献章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岭南学派”亦于此形成。陈献章一生清贫,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

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绝。以后,陈献章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

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

5 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

出自:

先儒吕子 柟(明)

时间:2013年03月26日12:47 来源:晋城市国学研究会 作者: 评论0条

吕柟,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三年登进士第一,授修撰。刘瑾以柟同乡欲致之,谢不往。又因西夏事,疏请帝入宫亲政事,潜消祸本。瑾恶其直,欲杀之,引疾去。瑾诛,以荐复官。乾清宫灾,应诏陈六事,其言除义子,遣番僧,取回镇守太监,尤人所不敢言。是年秋,以父病归。都御史盛应期,御史朱节、熊相、曹珪累疏荐。适世宗嗣位,首召柟。上疏劝勤学以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大礼议兴,与张、桂忤。以十三事自陈,中以大礼未定,谄言日进,引为己罪。上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求子夏后,建司马温公祠。四方学者日至,御史为辟解梁书院以居之。三年,御史卢焕等累荐,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历官尚宝司卿。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晋南京太仆寺少卿。太庙灾,乞罢黜,不允。选国子监祭酒,晋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值天变,遂乞致仕归。年六十四卒,高陵人为罢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位,持心丧。讣闻,上辍朝一日,赐祭葬。 柟受业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学以穷理实践为主。官南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所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史约》、《小学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宋四子抄释》、《南省奏藁》、《泾野诗文集》。万历、崇祯间,李祯、赵锦、周子义、王士性、蒋德璟先后请从祀孔庙,下部议,未及行。柟弟子泾阳吕潜,字时见,举于乡。官工部司务。张节,字介夫。咸宁李挺,字正五。皆有学行。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万历元年,礼臣言:“大臣应得谥者,宜广询严核。应谥而未请者,不拘远近,抚、按、科道举奏,酌议补给。”十二年,礼臣言:“大臣谥号,必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概予。”帝皆从之。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严谥典。议夺者四人:许论、黄光升、吕本、范廉;应夺而改者一人:陈瓒;补者七人:伍文定、吴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阁臣沈一贯、朱赓力庇吕本,不从其议。未几,御史张邦俊请以吕柟从祀孔庙,而论应补谥者,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部议久之,共汇题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发。天启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续请者十人,而邦俊原请九人不与。正域所请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谥者,邹智、刘台、魏良弼、周天佐、杨允绳、沈炼、杨源、黄巩、杨慎、周怡、庄鹔、冯应京皆以直谏,孟秋、张元忭、曹端、贺钦、陈茂烈、马理、陶望龄皆以学行,张铨以忠义,李梦阳以文章,鲁穆、杨继宗、张朝瑞、朱冠、傅新德、张允济皆以清节,杨慎之文宪,庄鹔之文节,则又兼论文学云。

编号 175 成语 大义灭亲 注音 ㄉㄚˋ ㄧˋ ㄇㄧㄝˋ ㄑㄧㄣ 汉语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释义 指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 典源 《左传.隐公四年》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

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

九月,卫1>人使右宰丑2>莅3>杀州吁4>于濮5>。

石碏6>使其宰獳羊肩7>莅杀石厚8>于陈9>。

君子曰:「石碏,纯臣10>也。

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注解〕(1)卫:国名。

周朝时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后为秦所灭。

(2)右宰丑:名叫丑的右宰官。

右宰,官名。

(3)莅:光临、来到。

(4)州吁:人名。

春秋卫国庄公之庶子,生卒年不详。

性骄奢,卫桓公十六年,收聚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杀桓公而自立。

吁,音ㄒㄩ。

(5)濮:县名,春秋时卫国之鄄邑,位于山东省之西境。

黄河斜贯境内,县跨黄河两岸,物产以棉花为大宗。

今此县已废。

(6)石碏:人名。

春秋卫国之大夫,生卒年不详。

仕卫庄公。

碏,音ㄑㄩㄝˋ。

(7)獳羊肩:人名。

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

石碏之家臣。

獳,音ㄋㄡˋ。

(8)石厚:人名。

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

石碏之子。

(9)陈:国名。

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都宛丘。

其地约在今河南省旧开封以东至安徽省旧毫之间。

(10)纯臣:忠直之臣。

典故说明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州吁是春秋时代卫国庄公与宠妾所生的儿子,庄公非常宠爱他,大夫石碏(ㄑㄩㄝˋ)曾经劝谏庄公不要把州吁给宠坏了,但是庄公不听,州吁也因此养成好战骄奢的个性。

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州吁密谋杀害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引起人民不满而导致国内不安。

州吁的亲信石厚就去问他的父亲石碏,要怎么做才能安定民心、巩固王位。

石碏曾经是卫桓公的重臣,很受到人民的尊敬,当石厚来请教的时候,他说:「只有觐见周天子才能安定君位。」

石厚又问:「如何才能觐见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而现在陈国和卫国的关系非常和睦,因此如果去拜访陈国的国君,请他向周天子请示,必定可以得见。」

于是石厚就跟随着州吁到陈国。

这时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卫国领土狭小,而我已经年老了,不能有所作为。

州吁和石厚就是杀了我国国君的人,请你们趁这个机会处置他们。」

陈国人就把他们抓起来,请卫国人亲自来处置二人。

卫国派右宰丑在濮县把州吁杀了。

至于石厚,大家认为因为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州吁就够了,但是石碏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州吁做的许多坏事,石厚也都有参与筹画,不能不严惩,所以就派他的家臣獳(ㄋㄡˋ)羊肩到陈国杀死了石厚。

石碏这种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父子私情的做法,深受后人所敬佩和赞扬。

后来原文中的「大义灭亲」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书证 01《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源)02《后汉书.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清河孝王庆》:「皇太子有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恐袭其母凶恶之风,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大义灭亲,况降退乎!今废庆为清河王。」

03《晋书.卷三八.宣五王列传.扶风王骏》:「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讨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

0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毌丘俭》裴松之.注:「《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弟,石碏戮子,季友鸩兄,上为国计,下全宗族。」

05《魏书.卷六五.李平列传》:「大义灭亲,夫岂获止。

周公行之于古,朕亦当行之于今。」

06《北史.卷一九.魏孝文六王列传.废太子恂》:「古人有言,大义灭亲。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

07《隋书.卷五○.宇文庆等列传》:「史臣曰:『……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诛夷,大义灭亲,所闻异于此矣。

』」08《旧唐书.卷 .高祖二十二子列传.隐太子建成》:「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

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09《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十八.高宗永隆元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10《金史.卷一二一.忠义列传一.曹珪》:「珪赤心为国,大义灭亲,自古罕闻也。」

11《明史.卷一一八.诸王列传三.谷王橞》:「周戮管、蔡,汉辟濞、长,皆大义灭亲,陛下纵念橞,奈天下何?」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公正严明」的表述上。

例  句<01>历史上那些能大义灭亲的人物,都是令人敬佩的。

<02>这次因为他父亲大义灭亲出面作证,才能定他的罪。

<03>国法公平不可失,所以宁可大义灭亲,不可因私废法。

<04>为了社会的公义,检方希望嫌犯的家人大义灭亲,出面指证。

<05>以她的刚烈性子,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犯了罪,她也会大义灭亲的。

<06>他今天虽然大义灭亲,出庭指证父亲犯罪的事实,但内心必然十分痛苦。

<07>他身为执法人员,到底是大义灭亲,出面检举弟弟的罪行呢?还是循私纵放?内心犹疑难决。

近义词: 以义割恩

反义词: 公报私仇 辨识 参考语词

《金史》全书135卷,其中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5种,反映出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金史》编得好,是由于原有的底本比较好,及金政府注重史书的编纂工作。《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金史》在昀末尾专立《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现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执政者所用的计谋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执政者的残暴与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0oHu4qf2QC1r42Xe-tsoA

 提取码: vrxq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劝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的宿怨,企图征服鲁国,扩张齐国势力。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