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第1张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

(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 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国图(二部)

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 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17 上图:3216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 (明)梁桥编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本 四册中央民大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 务本堂钞本 三册 江苏赣榆县档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 (清)耿荣安 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19C)4)三箴堂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 (民国)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吉林大学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 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上图:927366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 (民国)梁秉年 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1920)稿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

(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 十一年(1922)排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梁怀廉 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 五年(1916)追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卷 (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2)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林公素纂修民国 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一册 上图:3221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梁秉年修民国 十二年(1923)铅印本二册

上图:JP581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

(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写本 一册 增补至清道光间

上图:923154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民国)梁星五 梁耀祖等编民国 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安徽图(存卷1)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梁星垣修 民国 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二册 残本

上图:3230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 (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1880)瑞露堂木活字本三册 残本上图:3219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 (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一册 台湾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 (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豫章集贤堂木刻本 福建师大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梁让德 梁清祥三修民国 二十六年(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石印本福建师大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梁氏木刻本河南图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 (清)梁瀚修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河南大学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 (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新集乡李垮村

湖南·梁李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梁树荣 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五经堂木刻本七册 河北大学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谱创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同治间钞本 五册 日本 美国注:记事增至清光绪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安定堂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 (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梁氏安定堂木活字本 六册南京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1911)安定堂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清学府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3223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学府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3、9—11

上图:3215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梁佑庶 梁启(崔凹)纂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刻本十四册广东中山图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存卷1、2、4、6—14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上图:3228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清同治六年(1867)本仁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6、9、10

上图:3226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本仁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7—10 上图:3227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3224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 (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1920)安定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梁赵奎修 1950年木活字本三十五册 存卷1— 10,12—35,卷首 上图:3229

湖南常德·梁氏族谱 (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青云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存卷1、2、4、7—9、12— 16、18、20—23,卷首 四修本

上图:3225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 梁基雍修民国 三十二年(1943)文明堂木活字本七册 存卷2、6、8、10、11、13,卷首 版心刻夏阳堂 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上图:3217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钞本 一册 首图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 九年(1920)广州正文堂刻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

(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十册 美国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

(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

(民国)梁卓勋编民国 十四年(1925)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 三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颖稣总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七册广东中山图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

(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张彬文 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四册 日本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纶修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金璧斋刻本四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智镛编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 一册 美国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当年辑民国 十八年(1929)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中山图美国 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 二十三年(1934)孝友堂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铅印本 九册

上图:92甲42——50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美国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

(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州宝珍楼刻本八册广东中山图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焕章 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永馨堂刻本一册存卷1

上图:JP580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美国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

(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 二十七年(1938)刊本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

(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存卷1)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

(清)梁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

(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

(清)梁活阶 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莞蟹溪勤贻堂刻本 十册中山大学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 九年(1920)蕃昌堂铅印本美国(存卷2)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广东佛山市档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梁开樘修民国 二年(1913)善善堂刻本 一册存卷1、2,卷首

上图:徐汇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

(民国)梁国栋纂民国 二年(1913)刻本 一册 上图

广西容县·梁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

广西·容县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 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广东容县松山乡松山村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

(民国)梁映辉 梁进之等纂民国 十七年(1928)江津县梁氏宗祠石印本 五册四川重庆市图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

(清)梁崔 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1804)修 清刻本辽宁图

梁氏宗谱不分卷清萃凤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3222

粱氏宗谱民国 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上图:3220

粱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上图:3218

粱氏族谱一卷 (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国图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 (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

(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梁氏刻本 四册 国图

粱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梁氏青云堂木活字本 三册国图粱氏家谱清宣统间钞本 一册 国图

粱氏宗谱不分卷 (清)梁兴化纂修清钞本国图

1、黑色字体:传达了稳重和庄重的感觉,适合表达家族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红色字体: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可以增添封面的热情和喜庆氛围。

3、金色字体:用于表达富贵和荣耀,暗示家族的显赫地位和繁荣。

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了一套标准模板。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不过也有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一套标准模板的。

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