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道教祖师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谁是道教祖师爷?,第1张

按历史来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开创,所以一般学术上认为张道陵是道教的祖师爷。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

相传张道陵以虎为座骑,与太极左宫仙翁葛仙翁葛玄、许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翁真人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原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出生于丰县城西南邀帝城以西的古村落盘庚村(阿房村,一曰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刘王楼村),相传为张良后人。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得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或张鲁所作。当时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天师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神像

按宗教来说,道教所尊的三清,是道教祖师爷。

三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1]  、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汉族哲学中“三一”的象征,“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遍布中国各地的道教殿堂多称为“三清观”。

 在汉初开国功臣之中,若论人生智慧,张良应该可以排到第一名。在史书上写到,张良这个人精通黄老之道,且不留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其实,这正是张良的智慧。鲜为人知的是,张良的这一个智慧,让他的家族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至今还存在!

张良后代利用黄老之道,后来竟然又创造了中国第二大世家,如今已传至第60多代!汉朝建立之后,张良就此退去,基本上闭门不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非常低调,刘邦给他高位和大量钱财,张良也拒不接受。由此可看,汉代初期的三杰中,萧何有过牢狱之灾,韩信直接被残杀,只有张良能善始善终,非常难得。

或许正因为张良的低调和淡泊的本性,所以才让张氏家族延续了2000多年。张良长子叫张不疑,袭封留侯,因为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所以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后来,经过一番运作,倾尽了家产,最终成为一守城更夫。史书记载:“留侯不疑,坐与门大夫谋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这应该是张良家族最低潮的时刻。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晚年还曾“行万里路”,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过了400余年,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创立了天师道,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天师世家” 如今,天师世家还存在,已传至第64代“张子”,辉煌了2000余年,在国内信道人群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大家熟知的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就是张良的后代。

想不朽者往往速朽。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费尽心思地谋求“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却求来二世而亡的悲剧。而另一些人,却是机智过人、无心插柳,后来却荫被天下,为后世敬仰。这样的智者首推孔子,可以和孔子比肩者,张天师算得上一个人物了,他的世袭家族延续两千多年,虽然低调,却也算得上引领风骚的人物。

一、 传说中的张天师

“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尽管庄子没有在寓言中言明“天师”是个怎样的厉害人物,但通过黄帝的反映,一切也都展现得清清楚楚。而历史上第一位自称“天师”的真人,是汉末一位“另类”名人——张道陵。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之后。因为天资聪慧,张道陵顺应当时的潮流成功进入太学学习儒家思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自己所学的道理并非应对生死的奥义。于是张道陵转投到道家门下,创立正一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等,在各个时期称呼略有不同),以期参悟天地。

张道陵在道学领域很快声名鹊起。同样追寻长生不老的汉和帝等人便频频招揽他。张道陵不堪其扰,却又不好抗旨不遵,于是干脆收拾了行囊云游四处。他去了太平山,到了龙虎山,并在六十岁时又动身前往蜀地鹤鸣山。

汉安元年(142)正月,张道陵正在鹤鸣山修行,传说太上老君忽然降临。老君不仅给他传授了《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等秘法,还封张道陵为天师,嘱咐其要好好为民斩妖除魔。第一代“张天师”,即由此确立。

二、“张天师”的千年传承

第一代张天师张道陵于一百二十三岁高龄时飞升。他的嫡系子嗣继承了他的终生志愿,将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发扬下去,并把“张天师”的名号也继承了下来。

起初,张道陵之孙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五斗米道政权,割据汉中、巴郡等地三十余年。建安二十年(215),五斗米道政权为曹操所灭,结果张鲁反倒依靠五斗米道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曹操结为姻亲,并将大量追随天师的教徒北迁。这使得天师道在更广阔的地域内也传播了起来。

在张道陵至张鲁三代基本奠定天师道的社会地位之后,历代张天师及其子嗣就一直在全国多地活动。唐、宋成书的《天师治仪》、《太平广记》等,便记录有天师九世孙、十世孙、十二世孙和十三世孙等在江南一带的一些活动轨迹。

而在唐代前,“天师”还只是道教内对于张道陵一脉的尊称。至唐玄宗时,张天师的身份正式得到国家承认。张道陵本人被追赠为太师。天师家的一些女眷,譬如十世孙女张子台、张季妃,亦因在道法上有所成就而被尊为馆主女官。

因为种种原因,记载张天师早期家谱的《张衡家传》后来失传。但南宋道人白玉蟾曾作七绝长诗,分别赞颂了自张道陵起的三十二代天师。是故张天师一派虽早期事迹之记录有所残缺,但谱系是完备可考的。

且随着天师道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天师的传承。明代时,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就亲自作《汉天师世家》,记录和梳理天师家千年来的种种。元代时,张天师不仅要得到天师道内部的推举,还需皇帝任命。到今天,张天师已至第六十三代。《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亦对他们的生平做了梳理总结。

三、张天师们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为一个绵延近两千年的家族,张天师们的声名虽远不及孔子一般远播,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张天师立足的道教领域,天师道是道教的一派大流,而张天师是天师道的精神领袖和直接领导。因而“张天师”的分量虽不及孔子在儒学的地位,但亦是左右道教风向的重要人物。

且在整个民间,围绕张天师的传说和文学作品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乎首代张天师张道陵的故事,自然是最多的。《天师剑》、《方氏女》、《张真君》、《上清宫除妖》等,皆是以张道陵的事迹为蓝本。在汉中,还有纪念第三代天师张鲁之女的祠堂。当地人甚至将其视作生育女神。

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张天师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形象,而是宗教与世俗生活情趣的结合。宗教文学与世俗文学,在“张天师”这一形象上实现了融合。宗教思想和人情世故,通过“张天师”实现了贯通。

张良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即使是在后世,善于谋划的人,也都被比喻为“吾之子房”,诸如曹操赞荀彧,朱元璋赞刘伯温。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家,其父亲、祖父均为韩国相国,深受器重。因此,在秦灭韩之后,张良为了复仇,散尽家财,求得一位善掷大铁锤的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行刺秦始皇。只可惜,掷出的铁锤砸到了用来混淆的副车,并没能伤到秦始皇。

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被刺,总共有三次,分别是荆轲、高渐离,以及张良。三次刺杀均以失败告终,却只有张良幸存。张良的这次刺杀虽然失败,但是张良却能全身而退,隐姓埋名躲过了秦始皇的追捕,可见张良具有非常强悍的自保能力,料事长远。

张良在投靠刘邦之后,数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不但救过刘邦的命,还让刘邦规避了大错,把握时机,最终击败项羽,成就了帝王霸业。

张良先助刘邦逃过了鸿门宴一劫,又助刘邦在项羽面前斡旋,将刘邦的封地,由原来的巴蜀,加上了紧靠关中的汉中之地,为刘邦以后攻取关中,夺取天下,布下了地利优势。同时,他还建议刘邦入汉中时,烧绝栈道,用来麻痹项羽。

如果说此时的张良还有兴复韩国的私心,而在韩王成被项羽诛杀,张良再次投靠刘邦之时,就全心全意助刘邦争霸天下了。

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取了关中。此时,还在辅佐韩王成的张良写信给项羽,帮刘邦麻痹项羽,说刘邦的汉王名不符实,取了关中就会如约而止了。同时,张良又把齐王田荣预谋叛乱的事情,告诉项羽,吸引项羽出兵东征。这就为刘邦争取了稳定关中,以及平定附近诸侯的时间。可以说,如果不是张良及时忽悠项羽东征,刘邦要出关中,将会是一场与项羽的血战,根本就没有快速发展的机会。

之后,项羽杀韩王成,张良投奔刘邦。彭城之战,刘邦的五十余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骑突袭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又得张良及时谋划,让刘邦又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即有名的“下邑之谋”。张良向刘邦献反间计,派人离间英布与项羽;同时,拉拢彭越、韩信。张良建议,一边以利让英布、彭越进攻项羽,一边让韩信攻击燕赵之地,发展壮大汉军的实力。韩信的军队,经常让刘邦调走,推测就是张良给刘邦出的鬼主意。

荥阳之战时,刘邦被项羽重重围困,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分封诸侯。乐的刘邦赶快刻印,准备让郦食其去各地游说分封。幸亏张良及时发现,给刘邦列举了一二三四……一大堆理由,其中最主要一点,封土赐爵应该给有功的将士,否则,还拿什么激励将士继续作战取得胜利?即使胜利了,将士也会各回封国,追随各自的国主,还有谁会追随汉王,又拿什么巩固天下呢?张良一席话吓的刘邦豁然顿悟,转身把郦食其给骂了一顿。

此后,张良在韩信请封假齐王时,又及时提醒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刘邦在韩信、彭越的帮助下,与项羽达成了鸿沟和议,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即“楚河汉界”的由来。

鸿沟议和之后,张良又及时劝刘邦撕毁和约,追击撤退中的项羽。同时,张良告诉刘邦应该划分封地给韩信、彭越,诱使韩信、彭越出兵相助。最终,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取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

汉朝建立之后,张良继续给刘邦献策。张良跟当年李斯建议秦始皇采取郡县制一样,也建议刘邦采取郡县制,虽然刘邦未完全采纳,却避免了项羽完全分封制带来的覆辙。张良支持了娄敬定都长安的建议,让刘邦从洛阳迁都关中,占有了蜀川、关中粮仓,以及河套牧场之利。在分封功臣时,张良又建议刘邦先封刘邦痛恨、想杀的雍齿,稳定了开国功臣之心,避免了大规模反叛事件发生。而在继承人之争时,已经退隐的张良又给吕后建议,只需要请出商山四皓即可保住太子刘盈的地位,解除了继承危机。

从上面的所有事迹,不难看出张良的聪明,以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划能力。而且,我们开始就说了,张良善于自保。张良虽然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可是并不像萧何跟韩信一样,被刘邦所忌惮,而是很少被刘邦猜忌。

张良在大事已定之后,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原本刘邦要张良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但是,张良仅仅接受了刘邦封赏的一个留侯的爵位,封地在沛县留地。然后,就托辞多病,闭门不出,也没有参与残酷的刘邦削异姓王之争。

看来看去,难道是张良留下的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当然不是!

张良的长子张不疑因罪国除。次子张辟疆同样从政,还曾在汉惠帝驾崩后,进言丞相,启用吕氏宗亲为将,才可安吕后之心,这才有了吕氏专权。而张良后世子孙中,有名的张千秋、张皓,以及三国蜀汉将领张翼,都参与政事,特别是张翼还死于战乱。他们都没有奉行明哲保身的智慧。

那到底张良留下的什么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了近现代呢?很简单,修道!

据传,张良在得到黄石公授书之后,就开始修身炼气,退隐之后,更是沉迷黄老,静居修炼,欲轻身成仙。传说中,张良登仙之后,居太玄童子之位,常从太上老君行游于太清之境。

后来,张良有一个非常牛的后人,继承了张良修道的智慧,并且将之发扬光大。他就是据说是张良八世孙的张道陵。张道陵创建了五斗米道,三国时期占据汉中的张鲁,是张道陵的孙子,也是五斗米道的嫡系传人。该教派后来演变成了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各代传人皆被称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因为是张氏子嗣传承,所以,所有的天师都姓张,又被称为“张天师”。

从唐朝开始,帝王们就开始册封正一道的各代天师,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正式从官方承认了“天师”的称号。张天师的传承,从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开始,分别为一代、二代、三代天师,到2014年最后一代天师为止,总共传承了64代。如果从张良算起,张良家族确确实实靠修道的智慧,辉煌了2000余年

谁是道教祖师爷?

按历史来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开创,所以一般学术上认为张道陵是道教的祖师爷。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