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宦官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故居在哪里
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总管,9岁入宫,侍奉慈禧太后达53年之久,李莲英这个名字就是慈禧太后赐的。李莲英是清末著名也是最有权势的一大宦官。
李莲英照片
原名李进喜,河北李贾村人氏,少年家境贫苦,而且这块地区多产太监,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均是出自李进喜家乡地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富贵全家享福,所以李父李母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入宫当太监。
据墓志铭记载,李进喜9岁入宫,入宫后先在宫中当小差,16岁的时候才被调岗服侍慈禧太后,后还改名叫李莲英。当时有一位宦官名叫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与李莲英同时进宫,但是地位悬殊却如此之大。安德海是一个容易沾沾自喜的人,位高权重之时忘乎所以,过分张狂,最后被慈禧太后所诛杀。
李莲英从安德海处吸取经验,他深知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这是亘古不变的,奴才就是奴才,千万不能忘了本。李莲英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揣摩慈禧太后的喜好和脾性,做事小心谨慎,为人处世以低调谦虚,对主子恭恭敬敬,对下人仁慈宽厚,所以上得宠爱,下得人心,这也是李莲英能走这么远能有如此高成就的秘诀。
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50多年,立高位永不倒,这是李莲英的厉害之处。李莲英善于两面讨好,生性圆滑,做事八面玲珑,最主要的是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奴才就是奴才,不管有多少实权有多少财力也不敢跨越奴才这条底线,所以他能自我保全,他能深得慈禧太后的恩宠,这就是李莲英的厉害之处。
李莲英故居李莲英是清朝时期的富豪,其房产,商铺占据了大半个北京城,更有存款3百万两白银,可谓是富的流油。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太监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凭借着宫中权贵的宠爱从而平步青云,不仅有钱有权更有势。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李莲英侍奉慈禧太后53年之久,常伴其左右,深受慈禧太后的恩宠,头戴二品花翎,位列人臣,权倾朝野。
大太监李莲英剧照
李莲英混的如鱼得水,其周边的王侯将相无不贿赂李莲英求得一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而李莲英也不拒绝。袁世凯曾送给李莲英20万两银子来升官,更有无数的官吏,王侯通过送钱来买得一张升官的通行证。李莲英通过这种方式敛财,积攒了一大批的钱财,房屋土地遍及北京各地,其家乡的土地也购置了不少。李莲英当太监的月俸很少,不过只有60两,这60两都入不了李莲英的眼。
李莲英房产居多,其故居位置也诸多说法,其中海淀镇和彩和坊为确切故居地点。李莲英故居中以北京多进四合院最为突出,以老北京四合院为主要形式,院落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有着晚晴的时代特色,这幢府邸是李莲英的私人住处,到了民国后,这座私人府邸就成为了民宅,后又改为学校。
李莲英故居中不乏典型代表,如西郊故居,位于海淀镇北,一条军机处胡同中,整个故居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房屋坐北朝南,院落中有着几颗古槐树。第二处故居位于西大街,这个房屋可分为两块,一块是南,有菜园和花园,一块是北,主要是生活区,后来这个故居被拆迁毁灭了。
另外一块李莲英故居位于彩和坊,整个宅院封为东边和西边,东边以花园为主,花园中有花有草有假山等,西边则是住宅区。这个李莲英故居也是现今仅存的一座故居了。
李莲英是哪里人李莲英是清末太监,曾是最有权势的一大宦官,慈禧太后专宠50年之久,权倾朝野,位列人臣,头戴二品翎花。
大太监李莲英剧照
李莲英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自身是分不开的,据说李莲英从小就很聪明,会拍马屁,他出生在顺天府的大城县里(现今的河北大城县中的李贾村),这个村落坐落在子牙河的河岸边上,距离京城约300公里的路程,李贾村地势低,属于低洼地带,每逢夏季雨水充沛之时,必发洪灾,是个十年九涝的地方。一有水灾,庄稼必毁,颗粒无收,所以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农民生活贫苦,经常食不裹腹。
李贾村的河对岸就是河间府,这是一个专产太监的地方,清朝皇宫中的太监来自河间府的就占了九成之多,以河间府为中心,向外扩散2-3百公里都是出太监的圈子。宫中有名的太监如崔玉贵就是这一带的人,李贾村的隔壁村张吉庄子人,还有安德张也是出自这带。河间府出来的太监都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有严重的口音,一听就知道是老乡。
李莲英出生在大城县,但是他的祖籍确是在山东齐河,李莲英的祖先都生活在山东的西部区域。古代的人为了生计迁来移去也是常有之事,在李莲英小时候,跟着他的父亲从大城县搬到了北京,全家人都在北京靠着手艺活过活。后来生活困苦,才将李莲英送入宫中当太监。
从这里看李莲英是哪里人就很清楚了,祖籍是山东齐河县人,后来定居于河北大城县的李贾村,后来又搬到了北京城,最终在北京安家落户,成为一个新北京人。
李莲英死亡之谜文革时期,李莲英的坟墓被挖掘,打开棺材的一刻让人汗毛一竖,因为棺材中只留下了一颗头颅和一根辫子,李莲英的身体不翼而飞了。这让人对李莲英的死不禁发出了疑问。李莲英死之前就遭到了分尸还是死后造成的呢?据其墓志铭记载,李莲英下葬时尸身是完整的,是死后遭到了分尸。当时李莲英的尸体发现的时候引起了一阵轰动,纷纷猜测其死亡之谜,且说法不一。
李莲英墓
说法一:否认死于革命党人之手。民间传说中,一种说法是李莲英是被革命党杀死的,死于辛亥革命期间。顺治帝期间,明文规定宦官不准干预朝政,李莲英做事小心谨慎,绝不可能不能为而为之,所以他也不可能结党营私,参与党派之争。没有参与任何党派,何来得罪革命党?李莲英出宫的时候,已经是高龄老头了,没了慈禧太后,对政事没影响,所以死不死也没大碍了。
说法二:李莲英被仇敌所杀,人活一辈子,再怎么圆滑也会得罪一两人的。
说法三:被债主杀死,李莲英去山东讨债,在半路上就被人杀害了。
说法四:死于疾病,李莲英得了痢疾,患病4天就病发身亡了,但是这个显然立不住脚,因为李莲英死于1911年3月份,是初春,这种时节得痢疾太过于牵强。
李莲英的死说法众多,但是均没有站的住脚的论证支撑,也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李莲英的死,文献资料模糊记载,民间传言扑朔迷离,李莲英的死成为了一个谜,让世人为其争破头脑。
李莲英怎么死的李莲英死后多年,其坟墓被后人发掘,发现的时候李莲英棺材中只见头颅不见尸身,这从而对李莲英死因的猜测又引发了一阵热潮。正史、野史甚至是民间传说都有说法,而且众说纷纭。
末代皇帝李莲英剧照
在正史和墓志铭中,对于李莲英的死记载模糊,只用一个“殒”字就说明了李莲英的死亡,可谓是模棱两可。下面来罗列下李莲英怎么死的。
一:李莲英是病死的,这种说法出自《李氏家谱》,家谱中记载,李莲英出宫后,定居在北京棉花胡同的房子里,出宫后的李莲英安享晚年,不问世事,每天吃斋念佛,门都不出,这种安详日子过了3年,后来李莲英生了痢疾,没出3天就病死了。
二:李莲英死于革命党手,慈禧太后在世时,李莲英站在太后这边,太后和皇帝两人争斗,李莲英选择了太后,大力打击党羽,后来被革命党诛杀了。但是这种说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李莲英没有参与党派之争,所以也不会得罪任何革命党。
三:李莲英被江朝宗联合小德张杀害的。江朝宗假借请李莲英吃饭为名,将其骗至后海,派人将其谋杀。这种死法的人证有江朝宗的儿子。
四:李莲英死于悍匪手中,有说李莲英跑到山东去讨债,然后被悍匪杀死了,但是李莲英不缺钱怎么会亲自讨债呢?其实他去山东是有原因的,他的一个侄孙女嫁到山东,于是李莲英前去探望,顺便游泰山,后来被人杀死在山东。
关于李莲英的死各有其说法,而且各不一,到现在都不能说清其死因及死法。
“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对“河洛康家”历代传人的统称。康百万家族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成为中原巨富。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兴盛了12代,400多年。
对于康家的“富贵”,民间曾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民间盛传当年慈禧逃难期间,康家掌门人连续捐了两次100万白银,这让慈禧十分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康百万”也由此得到皇封。
从康氏家谱中可以看出,康百万家族从第6世康绍敬开始,婚姻模式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偶有“多妻”现象,大多也为“续弦”。直至康氏第十七世。
再看,康家历代的媳妇,她们中的大多数读书明理,恪守妇道,极尽相夫教子之本能,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据说,康百万家族风气如此之正实则来自康朱氏。她是明朝福王王妃李妃之女。朱氏治家严谨,教育有方,从不主张把子孙“入仕为官”当做人生的唯一要求,而是教育子孙重视农商经济。据说,朱氏也是康百万家族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此外还有贞节代表王夫人,康应魁的夫人李氏以及五世同堂“萧老太”等,都在康百万家族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康百万庄园由19部分组成,包括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每一部分的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
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孙的培养,庄园里建有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不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们自幼也有良好的诗书熏陶。下图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阁的**们生活的场所。“秀芝”二字,意思就是秀外慧中,品行如芝兰一般高尚。康家的女孩子,从小就请专门的老师教她们描红、绣花、读书,以培养贤淑高雅的气质。
楹联和匾额成为康家的家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算是数目繁多,几乎每个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据统计,总共有110多副。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
关于告诫子孙“修身”方面的楹联也似很多,比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此联挂于栈房区一院从外院至内院的过道间,当年康家引用明末名将袁崇焕的这副楹联来警示子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意思是说,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代子孙留作榜样,而心术不正,投机钻营的人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
还有一联:
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
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
此联意思是说,为人要常读书,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广积德,多助人,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反之,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到头来都是一场枉然。
还有一些,比如“居贵敬,行贵俭;知所止,谦受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做人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淡泊名利。
“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等等,则可以看出康家人对教育的重视。
还有,“做数件可流传之事消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说古今”等楹联,则提倡对人生美好趣味的追求,告诫子孙后代,不要沉溺于金钱游戏,不能耽于铜臭,要交结益友、良友。
康百万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绍敬 ,康百万家族第六代传人,明洪武年间进士,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来周济百姓,但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却断然拒绝。
康大勇 ,康百万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几百年富足的家业。
康应魁 (1773-1850年),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间钦加直隶州例授征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经营基础上,他扩建庄园、扩大商船队伍、开拓棉布生意,积累众多财富,富甲一方。是康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火烧账单的故事:
康应魁,乳名老木。 “木”在当地的俗语里,是“不机灵”的意思其实,老木一点也不木,他是标准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张扬,做事留余地。老木穿戴一直很一般偶尔还很寒酸,总之是跟他的身份不相符。
相传康应魁在七十五岁生日时,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
康家的乐善好施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斗”的故事。“尊严斗”是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康道平 ,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字子履,号坦园,喜读诗书、好练武功,曾修寨垒堡,操办团练,保护家业。为鼓励自己也为教育后代,起堂号为“留余堂”,并请人撰写了“留余”二字及相关铭文作匾额悬挂于堂上。从此,“留余”成为康家的重要家训。
留余匾原文:
译文
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得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我根据老伯的想法写下这些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罢了。”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题。
前边康应魁“火烧账单”的故事就是体现了留余匾上“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思想。
康家长辈不仅自己行善,还注重教诲后人要乐善好施、惠济邻里。
咸丰初年,巩县遭遇三年旱灾,民不聊生,康家慷慨解囊开仓放粮,救济了五百家乡邻……下图这座高大的双碑楼,是众乡邻为康应魁、康道顺父子树立的纪念碑。
还有,“涛平庶安”匾,记录了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堤,康百万家族捐巨资修河堤的义举;
“万金济黉”匾是道光八年(1828年)康百万家族独资捐建学校的明证。
他们修河堤、建学校、焚契约、赈灾民,种种义举赢得了广泛赞誉。
康氏家族在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
表面上看,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从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利用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海产品运销河南,以此发家。此后,他们通过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生意。
为什么康家能如此成功?
有人说,康家的成功是因为“康家的子弟中,医生、教师、绘画、诗书者不计其数,历代担任官职的也非常多。”给他们带来了方便,机会比较多。也有人说 “由于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在很多代都是单传,这种情况,接班人的问题没有争执。”其实这两种”猜想“恰恰矛盾。按照这种”唯物论“观点,人丁稀少发展起来好像更难一些。而”担任官职“恰恰是康家家训最不重视的。
由于受“唯物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只看到物质的层面。我看到一本修炼的书中说过:其实,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如果按照这种结论去倒推的话,康百万的成功,无疑是因为敬天信神,积德行善,在精神修养方面达到了富足,物质方面,老天自然就慷慨的馈赠!
不光是豫商(康百万庄园是在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康百万属于豫商),古代,所有的商人都是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学说。
在良商义贾中就流传了这么一幅对联:“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据我所知,在晋商的《行商遗要》第一句话就说:“为商贾托天理常存心上,不瞒老不欺幼义取四方。”
可见,古时候的商人思想、行为跟现在不一样,我只是“窥见一斑”。
李自成明末清初时期的人。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扩展资料:
李自成之死: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
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都失败。
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攻榆林。经十三天激战,潼关失守。李自成见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 ,“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
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
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
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参考资料:
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湾72滩,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保持着田园式自然生态风光。沿岸还有古建筑和大若岩等著名景点
1:迎灶神:在永嘉楠溪江两岸,则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称灶神爷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从天上回来。每户人家把新的灶神爷像贴在神龛里,再点上香烛,泡一盏茶,祭拜神像。
2:唐朝诗人李岑和家眷搬到了楠溪江中游地区的苍墩村(也就是以后的苍坡村)。
苍坡村的始祖名叫李岑,他是李唐王朝的后裔,按照苍坡李氏宗谱上的话来说,就是“迁唐宗室之苗裔,金枝玉叶之贵胄也”。当年,唐宁宗封他的儿子为长沙王,后来,其子孙迁居到福建长溪县的赤岸镇。那时候,赤岸是一个海边小镇,因为有红色的山石和海岸而得名。唐贞观十二年,日本空海高僧入唐求法就是在这里登陆的。
在唐末的那场混战中,李岑和他另外4个兄弟(大哥李超,三弟李越,四弟李仑,五弟李昆)开始背井离乡,去寻找一个可以避开战乱的幸福家园。
公元909年,李氏5兄弟从海边出发,一路朝着浙江温州那边的深山中走去。过了温州,跨过滔滔的瓯江,就是永嘉县了。这里自古以来被称为“东南邹鲁”、“溪山邹鲁”,是一个人文蔚起的地方。另外,北雁荡山的绵绵青山成为她的天然屏障,清澈的楠溪江是她赖以生存的血脉。对于厌倦了漂泊的人们来说,这里无疑是一片可以长治久安的乐土。
那时的楠溪江远没有现在热闹,生活在楠溪江畔的居民并不是很多。他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平静的山水中,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五代十国的混战打破了中国原来的政治格局,也打破了楠溪江特有的宁静。一时间,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在群山脚下的那些田野上,出现了许多陌生人家。这些人里,就包括从福建长溪来的李氏兄弟。
没有人知道这兄弟5人为什么到达楠溪江之后分散开来了。人们只知道,他们各自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其中,李超到了枫林镇附近的汤岙,李岑到了当时被称为利仁里的埭上,李仑到了离苍坡(那时还叫苍墩)不远的港头村,李昆到了楠溪江上游的蓬溪村。而他们的三弟李越则沿着楠溪江一直往前走,将自己的居住地安排在台州黄岩的李家山。一直到现在,这5个村庄的人相遇时,还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毕竟在很早以前,他们曾经是一家人啊。
到了后周显德二年,李岑带着自己的家眷搬到了楠溪江中游地区的苍墩村(也就是以后的苍坡村)。
作品:西河郡太原守张夫人挽歌
内容:
鹊印庆仍传,鱼轩宠莫先。从夫元凯贵,训子孟轲贤。
龙是双归日,鸾非独舞年。哀荣今共尽,凄怆杜陵田。
李岑作品: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
内容:
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
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肆觐,万国贺深恩。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
祥光浮紫阁,喜气绕皇轩。未预承天命,空勤望帝门。
作品:东峰亭各赋一物得栖烟鸟
内容:
从来养毛羽,昔日曾飞迁。变转对朝阳,差池栖夕烟。
遇此枝叶覆,夙举冀冲天。
3:
南朝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
他出身东晋世家,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性喜山水,与陶渊明同时代诗坛双壁。陶渊明看透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绶去职”;他呢,入宋降爵为侯,政治失意,“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遍历诸县,动经旬朔。”公元422年秋,他到永嘉郡做太守,发现永嘉山水奇物幽美。一年中,他到处漫游,写下山水诗二十余首。
查永嘉沿革,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今天温州全市,是个大永嘉。那么,谢灵运写楠溪江的诗究竟有多少呢?他的原有诗集早已散佚。据《永嘉县志》可稽查的,即有《过白岸亭》、《登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登永嘉绿嶂山》,以及公元423年秋离开永嘉时写的《北亭与吏民别》等五首。
当时的永嘉,地处荒僻东夷。楠溪江草木蒙茸,在它的下游绿嶂山,也被葳蕤草木覆盖。“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这是他的《登绿嶂山》中的诗名,可想象当时古树蔽日,浓翳遮天,在林间竟闹不清月出日落谁东谁西,辨不明方向。故他每次外出,往往“裹粮策杖”,有时还往往带着一班人马在前边砍伐开道。
《登石门最高顶》一诗,是写距离永邑(今鹿城)十三里贤宰乡的北面石门,即今天永嘉县黄田镇境内。当时“长林罗户庭”、“密竹使径迷”,甚至“嗷嗷夜猿啼”,不仅山上林木苍翠,还有猿猴啼鸣。这种景象到今天不再复存。由于人类的繁衍,过于向自然索取,乱砍滥伐,这一带几乎再没有骚人墨客登临游赏了。山下黄田镇小商品市场的人群,倒是川流不息。
谢灵运又是永嘉山水知已。他登山,还发明了一种“木屐”。为防止打滑,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世称“谢公屐”。贵为一方父母官,到楠溪游玩不用轿抬,实属难得,登山还特地发明这种木屐,更说明他热爱山水,尤其热爱永嘉楠溪江山水之情了。《石室山》是否写楠溪江大若岩,至今仍有争论。其焦点:大若岩是楠溪江腹地,道路艰难险阻,谢灵运去得了么?我看诗人如此醉心于山水,为登山还特制木屐,有这样的决心,为何不能去?诗中写道:“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他少年就喜欢游览,羡慕登仙的王子乔。“灵域久韬晦,为与心赏交”。这里的石室,可韬光养晦,可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从诗中描绘的景状,酷似大若岩。他这首诗,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这篇描绘大若岩山水精品,如出一辙。谢灵运游山水,是一种神游。正如钱钟书所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已’。”他与大自然结成朋友,才能写出真山真水真性灵的好诗篇。
无论绿嶂、石门,或北亭,地处楠溪江下游。如果把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比作一幅秀美山水画轴,谢灵运所发现仅是这画轴的一端,它的美尚且如此惊人了,那么这画轴的主体部分,其景色更可想而知了。
永嘉山水因谢灵运的发现而名扬天下,而谢灵运又因永嘉山水孕育的诗情,奠定他山水诗鼻祖的地位。在谢灵运之后,陶弘景、徐陵、张又新、孟浩然、王维、陆游、朱彝尊等著名诗人,因谢灵运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他们或徜徉楠溪江口,或深入楠溪风景区腹地,吟咏不绝,留下无数珍贵诗篇,影响溪山文化。
苏轼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这应成为当今各地父母官们,效法谢灵运和苏轼,开发祖国风景名胜的座右铭吧!
4:黄岩最高峰--大寺基:5、大寺基(万富寺)——大寺尖:万富寺有好几处可以露营处,但是还是建议露营于大寺尖,因为上面有天然草坪,而且方便观星看日出。上大寺尖的路是在寺院前面池塘边的防火林隔离带,如果不放心,可以让寺里人帮你指出路口,上去就不会迷路,上山需要40分钟。
大寺尖——大寺基山庄:下山至公路时继续沿公路前进,一个小时以后会到叉路口,路口有一碑说明大寺基保护区的情况,直走是去仙居,在路的左侧有机耕路通向大寺基山庄,行路也需要1小时。
5:楠溪江香鱼] 瓯江八珍之一。生息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尤以大楠溪产最佳。年产约50吨。楠溪江香鱼头小吻尖,尾分叉,身上细圆鳞发光。除腹部为银白色外,全身呈淡**。一条100—150克重,体长为15严20厘米。肉味鲜美,素有“淡水鱼之王”美称,清炖、白烧、熏焙渠口村——叶氏聚居地
渠口村位于永嘉腹地,楠溪江的中游。南宋初年,叶氏宗族来此定居。渠口村三面青山,成环抱之势。虎屿山似屏风照壁,保住村中“风水”。
村里人口众多,屋宇连绵,房屋新旧混杂。街巷中时有家猪闲来跨步,旁若无人,或当街懒卧,酣然入睡,非常有趣。渠口村中有数条溪水由北山而来,穿村而过。溪水畔小桥头往往置一亭榭,或歇山顶四柱小亭或横长水榭,四面皆设吴王靠式长条凳。村人或蜊曲栏观鱼,或促膝谈心,更有慵懒乡人横卧小憩,一派田园景象。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和宗祠前的精美木雕富有浓郁的浙南建筑风格。
咸宜。
6:渠口村——叶氏聚居地
渠口村位于永嘉腹地,楠溪江的中游。南宋初年,叶氏宗族来此定居。渠口村三面青山,成环抱之势。虎屿山似屏风照壁,保住村中“风水”。
村里人口众多,屋宇连绵,房屋新旧混杂。街巷中时有家猪闲来跨步,旁若无人,或当街懒卧,酣然入睡,非常有趣。渠口村中有数条溪水由北山而来,穿村而过。溪水畔小桥头往往置一亭榭,或歇山顶四柱小亭或横长水榭,四面皆设吴王靠式长条凳。村人或蜊曲栏观鱼,或促膝谈心,更有慵懒乡人横卧小憩,一派田园景象。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和宗祠前的精美木雕富有浓郁的浙南建筑风格。
尚姓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尚寨村字辈:正大光明富丰先思善书。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东巩、肖堰一带尚姓字辈:正世开德盛,万仕广明经,有志仁贤义,才柏之秀云。
湖北十堰郧县五峰乡尚家河尚氏字辈:应化克广,文志从选;继立学政,大启荣显;勋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兴,全修万善;永发承祥,尊祖业传;远影康乐,道宏瑞满;维敬群雄,英明佑贤;谦益俭良,代忠存延。
湖北襄阳歇马河尚家壪尚氏字辈:川(廷春),乾(遇友)应(金锡),建其士瑞,玉麟发祥,宗功永秀,世代荣昌,承奉圣贤,书礼弘扬,文武全才,治国安邦,顺之道正,仁义昭彰,祖德遗辉,明久兴旺。
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关镇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东郓城尚氏字辈:盛德伯作昭诗书可景习理成大宗兴志先文怀继余传恩树良善秀万春效仰方俊耀乃延庆嘉隆昌。
山东德州尚氏字辈:文其明玉祥。
山东淄博尚氏字辈:曰大维宏家声振宗善敬启广丕作保方良承佩贻肇锡庆长。
山东淄博王村尚氏字辈:仁义力志慎修克贞(zheng)可。
山东龙口尚氏字辈:大德玉福振(宗)作书香世守乃祖。
山东泰安尚氏字辈:其思永继元希荣绪廷先大德传宗广延庆佰世芳。
山东莱芜故事村尚氏字辈:宪绪念传永,蕙兰胜馨香,祖佑师叔第,富庶诏华堂。
山东滨州大尚村尚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俊哲文明贵,忠厚传家远。
山东利津尚氏字辈:育蕃应攸叙宪祖自熙淳世传忠孝德尊训久茂祥。
辽宁大连尚氏字辈:文云思德肇志忠厚传家远诗。
辽宁沈阳尚氏字辈:世德尔祖。
辽宁海城尚氏字辈: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承效克适伟佩绍宪本大乃永纪惠汝述。
辽宁铁岭花耳山尚氏字辈:云起邦国永成明君发洪贵殿志文俊兴。
辽宁铁岭李千户尚氏字辈:宏玉新成庆尊崇国运昌德荣思守法宝善致发祥。
辽宁新宾尚氏字辈:传绪振恒衍庆修阳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辽宁新宾这一支应来自江苏赣榆或山东日照,字辈:传绪永德,衍庆修明,积善之家,济世运昌,培源思茂,承宗贻荣。
吉林市郊尚氏字辈:崇登士永国廷有中希文起瑞云殿昌荣名芳德峻才大声鸿百祥连汉万载丰恒。
河南孟津尚氏字辈:汝师恒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怀连去际芳远照永清从玉金作宝如宗广来明道长世法有守存本建兴。
河南淅川尚氏字辈:德光宗士宏兴良善花荣胜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辈:从春兴广泰久士相恒昌吉照迎增水仁义和友邦。
河南新乡东曲里村尚氏字辈: 文、彦、春、家、祥、福、德、广。
河南叶县常村乡尚氏字辈:应进宗明,克清凤永。学书耀祖,振德家生。文行忠信,延年增荣。正新诚意,太和春景。尧邦舜国,浩志可兴。平安久远,同望盛隆。智丰惠沛,均建奇功。润珍贵宝,泽善顺祯。
湖南桑植县一支:大启正龙世、文华遗泽长。
二支:光大开文运、昌明启后良、英贤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远流长、昭穆顺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声振一堂。
河北磁县尚氏字辈:西古祖而显勤春林有清福禄禛祥庆大中正常生阳照苗盛旺万物广多兴。
河北保定、辽宁辽阳尚氏字辈: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尔)贵(祖)。
河北省宁津县,现居辽宁黑山:云顺文鸿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辈:国、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现居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半壁街村:如、德、志、红。
黑龙江肇源尚氏字辈:之国登永崇守泄廷万书广大教育群英圣为人瑞德乃家声。
山东泰安夏家庄、肥城安家庄、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绪、乾、节、立、太、玉、随、林、富、生。
山东泰安肥城老城镇辛屯村(胡庄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辈有:成、永(金)、仁、义、礼。
安徽太和赵集乡尚寨,马营村一带。其中字辈有:孔,学,凤,守(照),成。
安徽怀远后尚,前尚,西尚,尚庙,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国登。
安徽当涂县黄池镇,其中字辈有:师、玉、文、世、定、启、贤、坤。
安徽霍邱县花园镇迎龙村尚大台子,其中字辈有:习、显、伟、德、发、传、应、由、申、嘉。
山西运城永济平壕村尚家字辈:修善积德广前玉后。
四川成都尚氏字辈:作开宏俊。
尚氏一支字辈:正金大光明富丰先永祥。
扩展资料:
尚氏家谱文献现状
辽宁海城尚氏续修宗谱六卷,(清)尚玉德、尚维慎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尚渊涛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飞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宗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尚其宪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海城市档案馆。
尚茂公三房草稿,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世德堂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海城尚氏六修宗谱不分卷,(现代)尚久蕴、尚世海编修,1994年计算机排印本。
辽宁、吉林尚氏六修宗谱补遗一卷,(现代),尚久蕴等修,1997年铅印本。
河南许昌尚集尚氏族谱三卷,(现代),尚德河等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
参考资料:
清朝大宦官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故居在哪里
本文2023-10-21 11:12: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