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身世是什么?
周恩来的出生地是江苏淮安,祖籍地在浙江绍兴。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根在绍兴
在绍兴城内的劳动路东端,坐落着一座具有明代建筑式样的砖瓦平房,这就是周恩来的祖居。周恩来的祖居俗称“百岁堂”,他的祖辈世居于此。“百岁堂”西轴线第二进楼屋,便是属于周恩来祖父的家产。根据《洛塘周氏》记载,周恩来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功臣周勃。周恩来的祖先由中原迁到浙江,后在绍兴落户,到他祖父这一代已是第十八代。
元明以降,全国师爷大多出自绍兴,故有所谓“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师爷虽然不算官,只是个幕僚,但却是明清时期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幕业发达的历史背景和绍兴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周恩来家族成为师爷世家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周恩来家族从他的高祖开始,就踏上了作幕生涯。他的曾祖父兄弟以及曾祖母樊氏、祖母鲁氏等家族也都以作幕为业。在他们的培养、帮助和影响下,周恩来祖辈兄弟5人都来到淮扬地区一带做师爷,形成了延续100多年的师爷世家。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周恩来生活在师爷世家的文化氛围中,那些长期担任师爷的前辈们精明干练、勤恳谨慎、审时度势,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对后来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和文化上的修养,都有相当的影响。
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又名周攀龙)生在绍兴,并在那里做过师爷。他的父亲周贻能青少年也在绍兴度过,后来才到淮安谋个小职位。周恩来在绍兴的本家亲属众多。其中,他和嫡堂姑母周桂珍关系密切,后周桂珍嫁给王子余,长期生活在绍兴。同时,周恩来还有其他一些亲戚也在绍兴,主要有鲁氏老亲、陶氏远亲等。鲁氏老亲是周恩来祖母娘家的亲戚。此外,著名文学家鲁迅(周树人)的母亲鲁瑞,系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所以,鲁迅和周恩来不仅同宗,还是远房亲戚。
由于周恩来根植在绍兴的这样一个大家族,故他对绍兴有很深的感情。在他早年写的文章和相关档案材料中,经常以绍兴人自居。1914年10月,他在所撰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说:“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1917年6月,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南开学校毕业证书》上记载:中学部学生周恩来,年19岁,浙江省绍(兴)县人。在《南开学校学生通讯录》上关于周恩来的记载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即绍兴县)人。”1920年10月,北京华法教育会填发的《赴法勤工俭学介绍》上记载:“兹有学生周恩来,系浙江绍兴县人。”
情系绍兴
尽管在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但周恩来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居地绍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周恩来终于有机会来到浙江,并回到绍兴扫墓,祭拜祖先。
1938年10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发表演讲。他一开头就提到了绍兴,说:“我想,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大家都是诚意的(地)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则我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生在绍兴城的周家。”
1939年春,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然后,他以清明节探亲祭祖扫墓为名绕道浙江,辗转千里来到绍兴,并和中共浙江省委及地方组织取得联系,指导工作。
周恩来此次来绍兴,虽然逗留的时间只有三四天,但做了不少工作。3月28日晚上,在龙山越王殿举行的绍兴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上,周恩来发表了演说。他在演讲中不时以绍兴先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为例,激励大家发扬民族气节,进一步团结抗战到底。他详细分析了抗日战争面临的形势,严词驳斥了顽固分子的狂妄挑衅,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他还着重阐明了中共团结抗战、全民抗战的主张,宣传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亡国论”“速胜论”等种种谬论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只要真正搞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那么无论抗战有多少困难,都是不难克服的。演讲持续了4个小时,周恩来“态度非常兴奋激昂”。
3月28日晚,周恩来为给先祖扫墓之事,派人赴“百岁堂”周希农太公处,送去法币100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道:“希农太公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保)佑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
第二天上午,周恩来从下榻的绍兴商会回“百岁堂”老家,与周希农等十余人一同去扫墓祭祖,包括涂山鸭嘴桥、外王狮子山等处周家的祖坟。每到一处墓地,周恩来都亲自上香,行三鞠躬礼,并给看坟人一些钱表示酬谢。
扫墓归来,在“百岁堂”休息时,周希农捧出手抄的《老八房祭簿》给周恩来看。周恩来认真翻阅,当他看到自家的先辈樵水公(周光勋)之子云门(周攀龙),云门公之子懋臣(周贻能)等均在册时,就挥笔在懋臣公之下写上:“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
据历史记载,江苏邳州良壁周氏在明朝时期迁往了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周家村。这是因为当时明朝朝廷对于移民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周氏家族也在当地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地和资源。在岱岳区周家村,周氏家族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并且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周家村也被誉为“中国周氏文化之乡”,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访。总的来说,江苏邳州良壁周氏的迁徙历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以下是 整理的《鲁迅祖父周福清为何谎报年龄》,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祖父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同治丁卯(1867)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1871)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周福清的翰林院庶吉士头衔,俗称“半个翰林”。按当时制度,庶吉士是要散馆考试的,能留下的授职为编修、检讨,才是真正的翰林官。不能留馆的,称为“散坏馆”,分配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周福清就是散馆后改任外地知县的。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头衔曾给周家带来荣光,绍兴鲁迅纪念馆还藏有周福清的一块翰林匾。周福清生平没有做过什么阔官,晚年遭遇也很不好,最为人所知的是曾因科场贿赂案系狱多年。这次家变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高阳先生写过一篇《鲁迅心头的烙痕》,即描述这次家难对鲁迅的影响。学界对鲁迅祖父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场贿赂案上,而对于其早年生平,有些问题尚待考证说明。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就是一例。
周福清的官年与生年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介孚公于甲辰年夏天去世,年六十八岁”,由此推论,周福清生年应是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最早发现周福清生年存在误差问题的,是美国的房兆楹先生。他在《关于周福清的史料》(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12期)一文中举出《同治辛未会试年齿录》,这种齿录是会试同年编梓印行的,所以里面的履历可能是周福清自己填写的,齿录中云:“(周福清)谱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行八又行一。道光甲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方略馆誊录。”道光甲辰为1844年,按此可知比周作人所述生年,整整小了七岁。房兆楹指出了周福清年龄中的官年问题,即按当时官场习惯,读书人通籍多报年龄是为了多保持几年官位。
我当时读到这段材料,觉着房氏还有考察未尽的地方。例如,关于周福清的生年,除了周作人一书和会试年齿录,还有其他档案如乡试朱卷和家谱可以查。我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网站上,发现该馆藏有周福清乡试朱卷。周福清中式浙江乡试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第八十六名举人,按照清代科举习俗,新中式的举人和进士,需要把自己的试卷刻印分赠给亲朋好友,称之为朱卷。这份《浙江乡试朱卷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载:“(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一字介福,号梅仙,行八,道光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道光辛丑年为1841年,周福清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与上述两种生年资料所记年龄均异。如果按周作人所述的生年,那么周福清考举人时年龄少报了四岁,考进士时少报了七岁。
周福清乡试朱卷
对于这一问题,在《越城周氏支谱》中可以找到答案(《清代民国名人年谱选刊》,第25册)。《越城周氏支谱》由周以均(系周福清族伯)撰,周锡嘉编订,据谱前序云,此书在乾隆癸丑始有草谱,“厥后历经族之耆旧考订修明”,在道光己亥庚子间曾经族人“详加纂辑”。直到同治丁卯(1867)才由周以均与其弟以增“积三年之久,粗成大略”,而未及刻印,周以均就作古了。光绪三年才由其子周锡嘉编竣刻印。
此书修于鲁迅出生之前,故谱中仅及鲁迅之父周凤仪。其中“周福清”谱下为:“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行八,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生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家谱修订于周福清去世之前,谱中周福清生年和周作人所云生年相同,均是丁酉年。此书由周福清族人修订,里面的生年没必要造假,资料可信,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周福清的生年为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越城周氏支谱“周福清”条
瞒报年龄,自然在日后的履历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周福清中进士后当了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原选四川荣昌县知县,据孔祥吉先生《鲁迅祖父周福清出任金溪知县考》(《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考证,周福清以“亲老”为由不去上任,改选江西金溪县县令。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八日有这样一条档案:“臣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进士,年三十一,由庶吉士散馆即用知县,原四川荣昌县知县。亲老题明,改选近省,分签掣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1874年三十一岁,其生年正好是会试填报的1844年。
周福清会试填报的生年一直延续到其内阁中书时期,据秦国经《内阁中书周福清——新发现的关于鲁迅祖父的档案材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月)一文,周福清在光绪十四年(1888)应戊子科乡试考试试差人员时,上报材料为:“未经考过试差同知衔内阁中书周福清,现年四十五岁。”秦氏所举出的其他档案材料,亦可推出周福清所报为会试生年。
生日未造假带来的误解
有意思的是,周福清虽然虚报年龄,但是生日没有造假,均填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本的村田俊裕先生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回绕着所谓科场贿赂事件(上)》一文中(《野草》杂志第24号,1979年10月1日),闹了个误会,认为周福清年龄造假,月日也是假的,原因是周福清会试填报生日与其异年及第的同乡李慈铭竟然是一样的。其实考察下李慈铭的乡会试朱卷可以发现,李慈铭和周福清生日相同只是巧合而已。
按《清代朱卷集成》载李慈铭浙江乡试同治庚午科朱卷:“(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乙未年(1835)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257册)其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云:“(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己丑年(1829)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8册)而在《越缦堂日记》第一册前附有李慈铭亲撰《大事记》,类似简略年谱:“宣宗成皇帝九年(1829),岁在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余生。”可见李慈铭真实出生年龄是道光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其乡试少报年龄六岁,会试没瞒报年龄。其生辰和周福清月日相同纯属巧合,并不是村田所云年龄造假。
为何要瞒报年龄
类似周福清这种“官年”现象由来已久,与科举选拔考试制度有关,可以远溯至汉魏,宋代亦复常见,于科举定型之明清为极盛。如康熙年间王士祯《池北偶谈》云:“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可见,在清初科场瞒报年龄已经是士人普遍行为。近来学者对《清代朱卷集成》进行分析,发现清代初中晚三期士子朱卷履历中均存在着大量年龄造假行为。
总的来说,延长为官和追求“早达”的虚荣心理是改动年龄的两个重要因素。科举时代士人登籍年龄较晚,例如前述的李慈铭“七次乡试落第,四次会试落第”。反复落第,内心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改小年龄在考试荐卷和选拔官员中都有优势,故成科场陋习。如《清朝文献通考》所云,“自唐以后务浮华而少本实,魏晋专重阀阅故家,弊俗相沿,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世族,是以登科录中亦复习于作伪。”
“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士族”可谓士人改动年龄的心理原因,例如周福清,幼年家贫好学却无力延师,鲁迅堂叔观鱼(周冠五)《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一文云,周福清幼年经常去门族家塾里旁听塾师讲课,他天分高,易于领会,所得最多,族人誉之为“收晾晒”(趁便得利的意思)。就是这样苦学,周福清三十岁才中举。
周福清参加的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是一个两科合并的乡试。同治甲子(1864)浙江刚从太平军手里夺回来,处于军事时期,故此乡试延期三年,和丁卯科合并在杭州举行。两科的人才挤一块了,所以中式难度增加。如果乡试落解,“秋风又报三年息”。周福清年龄少报四年,故为此计。周福清中举之后没有联捷,在方略馆当了三年誊录才于同治辛未年(1871)考中进士。通观周福清科举生涯,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周福清乡会试改动生年,主要还是借此延长官场生涯,有更多的仕途机会。
科场陋习:乡试会试均有人造假
周福清的乡试同年朱彭年、陶方琦,会试同年瞿鸿禨朱卷上也有类似的“官年”问题。朱彭年是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的解元,他的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为:“(朱彭年)字莘潜,行二,道光己亥年(1839)三月二十三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3册)而其手订的《春渚草堂居士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3册),述及生年时却云:“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三月二十三日居士生。”年谱为朱氏手订,生年自不会记错,可知其参加乡试瞒报了两岁。
周福清另一位乡试同年陶方琦,乡试会试均存在年龄造假。陶氏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云:“(陶方琦)字仲珣,号子珍,行六,道光丁未年(1847)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4册)其中式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会试朱卷自述履历:“(陶方琦)字汉肯,号子缜。行六,道光己酉(1849)年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0册)陶氏死后,好友谭献(也是陶方琦、周福清乡榜同年)为之作传(谭献《陶编修家传》,见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卷81),云:“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卒于京邸,年甫四十。”谭献为陶方琦至交,对陶氏生年不太可能弄错,可以推出陶方琦的真实生年为1844年,可知其乡试少填报三岁,会试少填报了五岁。
此外,周福清会试同年瞿鸿禨,日后位至军机大臣,是清季政坛赫赫有名的“止庵相国”(瞿鸿禨号止庵),而其会试朱卷也存在造假问题。其会试朱卷云:“(瞿鸿禨)字子玖,行三大行九,年十九岁,癸丑六月十五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35册),可推算所填生年为1853年。而其手订的《止庵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则云:“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岁,六月十五日丑时生于长沙东城吉庆街寓宅。”道光三十年为1850年,可见其会试年龄瞒报了三岁。瞿鸿禨二十二岁中进士,不可不谓早达,之所以虚报年龄,只能说是“薄俗”移人,科举风习如此。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周福清的乡试、会试同榜均存在年龄造假,可见瞒报年龄问题在晚清科举考试中之常见。士人存在官年生年现象,这对于我们考证古人生卒年有指导作用。现在不少资料对古人的年龄记载不一,其实多是搞混了古人的官年和生年。通过对家谱、年谱、碑传、乡试会试朱卷及履历档案等资料的核对考证,可以补正古人生平事略,推算出其真实生卒年,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即是一例。
周氏以光显继平排辈属于周氏第23支。
周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朝。据史书记载,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了自己的弟弟周叔振为周公,周公的后代就以周为姓氏。周朝灭亡后,周氏分为多个支系,称为“周氏支”。其中,周氏第23支以光显继平排辈。
周氏第23支是由周仲翔的孙子周光显所创立,因此又称“周光显一族”。这个支系在明朝期间较为显赫,有多位官员和文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周康、明代文学家周德清等。
在寻找家谱或者研究家族历史时,了解周氏的排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排辈是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所划分的,可以清晰地表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周氏第23支的排辈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支系的历史和发展。
如果要寻找周氏家谱或者了解周氏族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询。比如可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地的博物馆、家谱协会等地查询相关资料。此外,现在网络也提供了很多查询家谱的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查询周氏家谱相关的资料。
周恩来的身世是什么?
本文2023-10-21 11:06: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