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泷头的沉思中停顿散文随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在泷头的沉思中停顿散文随笔,第1张

  一个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想着探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绵柔而坚毅,古朴而厚重。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有过想去“五里三状元”故里探寻的念头。

 三年前,我有幸去吉安博物馆参观,读到明建文二年(1400),一甲前三名都是庐陵人,并且前十名有七名是庐陵人,自豪感倍增。

 两年前,一位老师说想撰写一本《庐陵状元》的书籍,问我想不想参与其中,我满口答应。“庐陵自古多俊杰,文章风物照江天”,这一方水土,了不得。

 去年七月,酷暑难耐,我和几位文友从罗滩水电站坐小木舟,寻访彭教状元故里吉水县水南镇泷头村,回来途中,我在微信上敲打了几句话:竹雨松风荷韵,茶烟樟月书声。舟车劳顿寻古,庐陵状元隐名。

 坐船去泷头村,船行碧波之上,想到马上双脚就能触及到状元故里,心头很是兴奋。同来的曾师正校长说,民间有些人说“五里三状元”是刘俨,彭教和罗伦,其实不然,而应该是刘俨,彭教和王艮。他们三位的出生地吉水县文昌乡,就是今天的水南镇。

 水南镇位于吉水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离吉安市60余公里,清澈的泷江横穿圩镇,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故里”、公略县旧址、腐竹之乡、边贸重镇。前段时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联盟专家顾问胡介报等北京专家调研团来水南镇进行考察调研,对镇里的山水、人文和历史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彭教的表弟罗伦是永丰人,明宣德六年(1431年)出生,于成化二年(1466年)高中状元。相传,他和彭教都在泷江文昌书院读书,表兄弟二人,一前一后连续高中状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罗伦在泷江文昌书院就读,依照今天的说法,算是“借读生”。我觉得,一种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泷江文昌书院的名气非常之大,要不然,罗伦也不会舍近求远。

 文昌书院何时建造,何人建造,不得而知。据清道光年版的《吉水县志》记载,宋代,文昌书院就闻名遐迩。大学士刘俨和礼部右侍郎钱习礼进士,都在此饱读经书。

 满眼青山隐隐,我努力寻找着文昌书院的遗址,也在努力寻找昔日状元那不同凡响的气息。曾校长指着泷江北岸的一片葱郁的大山说,那是萧山,状元彭教读书的文昌书院就建在半山腰。

 背靠厚厚的大山,面临柔柔的碧水,这书院选址的确高明。一朝一暮一秋长,一卷一书一墨香,一寂一寞一思量,一隅一谧一时光。以想象得出,自状元在此读书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携带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使命而来。只可惜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了。

 文友喻彬就是吉水县水南人,他在《泷江文昌书院行吟》一文中提到,这间中国最底层的乡间书院,曾创造过“五里三状元”、“兄弟两进士”“十八翰林学士共赏荷”的科举盛况。

 这里,一个籍籍无名的乡野书院,应该是缔造了中国1300年科举史的奇迹!

 文中,喻彬写到,刚参加工作时,在水南中学教书,曾去找寻过书院的旧址,那些深埋在泥土里的残砖碎瓦,依稀还在讲述曾经风流过的沧桑往事。

 我把座落在萧山半山腰的书院,郑重地放在心间,它的传奇和辉煌,它的人文和情怀,值得有心人去研究。如若在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让“文昌书院”再一次“文昌”,该是书院的一大幸事,这,如若能成为水南镇打造“状元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点睛之笔,应该是不错的想法。

 树影、木船、山色、流云、野花、竹林……黄蜂引路,蝴蝶伴行,弃舟步行约五六里,终见一小村。同行的罗君说,状元彭教的村子,应该就是这里。

 果然,我们猜测的没错,寻问一戴草帽的老者,他说这儿就是彭教故里泷头村。

 旁边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姐连忙迎上我们,她叫夏侯水招,1962年出生。听说我们的来意,她抱歉地说,她爱人彭信林就是彭教状元的后人,从开基祖算起,彭教是18世,她爱人是34世,在泷头村,彭姓只有她家一户了。她有一女二子,长子大学毕业在吉安县华忆教育集团从事教学工作。目前,她在家带孙子孙女,她两岁多的孙子是第36世,小家伙穿着棉布小肚兜,拿着自家地里产的西瓜,笑嘻嘻递到我们手中,为这次空灵而静寂的寻访状元之旅,留下了满满的温情。

 “泷头村彭姓的只有我家一户了”,她漫不经心地轻声一说,我心头一紧,仅存的这一户,那彭氏延续下去的责任就大了。

 彭教,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授翰林院修撰、侍读等职,参修《英宗实录》。著有《东泷遗稿》、《泷江集》等,存目于《四库全书》。同来的曾校长一再惋惜,说彭状元走得太早了,算一算,状元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确实令人惋惜。

 据说,彭教出生时,他的父亲彭汝弼正在安徽祁门任职,县令颜大人与彭父因年龄相仿,性情相投,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彭教出生的夜晚,县大人颜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轮红日跃出东方,光芒四射,瞬间,这轮红日坠落于县学之内。第二天一早,颜县令告诉其妻,他妻子与彭教的母亲也是亲如姐妹,昨晚还陪着彭教的母亲一起期待新生命的出生。听了丈夫那奇怪的梦,心想,一定是彭夫人家添丁了。果不其然,当日上午,彭妻就产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颜县令夫妻料定,这小子日后必成大器。

 虽说大多数状元的出生,都有点神话传说,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诠释了人们对知识的敬仰和人品的推崇。那些通过层层考试造就出来的“鼎甲”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纵观千年文化史,状元所起的作用虽说十分有限的,但状元毕竟是状元,非等闲之辈,其文采夺目,妙笔生花,在民众的心里,有着极高的声望,认为他们是天下做大学问的第一人。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也一直敬仰那些笔扫千军的超凡人物。

 好不容易找到状元故里,我舍不得放过眼睛触及的任何一个细节。问及彭氏宗祠,大姐答曰,早多少年前就倒了,她家势单力薄,也没有修复的能力。还好族谱还在,因彭信林去田地里劳作,我们只好耐心等待。

 我再次打量这幢凸显庐陵建筑风格的明代老屋。红石门框、雕花的木格高窗、砌砖形式是“两眠一斗”、漆黑的木格栅上有隐隐的雕花、“退廊让柱”的厅堂格局……感觉它们和彭教状元有气息上的关联。

 随后,我围绕着这座老房子的四周寻找,找到了六块刻有“泷江彭氏贞斋记”的青砖,从青砖的制式看,是明代的砖,现在镶嵌在老屋的外墙和厨房。我寻思着,这些满是青苔的老砖块,如一个个联通明朝的密码,也许是老房子或祠堂倒塌下来,后人捡拾砌于墙体,它们是延续彭氏气息的一个物态载体呢!

 那一刻,我特别相信文字的'力量。

 彭教后人彭和平,家谱上的名字叫彭信林,他背着喷雾器从地里回来,我连忙跟着他,再一次走进老屋。这一次,我有机会瞧见老屋的门槛石侧面,雕有花纹,门槛石上面,是凹凸不平的豁口,让人看到了匆匆的岁月,无情的时光。

 彭信林抱出了一本《泷江富溪彭氏重修族谱》,我们聚拢来,梳理着彭氏繁衍生息的枝枝蔓蔓。找彭教的父母妻儿在族谱上的位置。彭教的父亲彭汝弼为人刚正不阿,仕途寂寥,一生热衷于学教,先后在广东和安徽任训导和教谕。“教谕”,是明代县级行政单位主管当地教育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每月对本地区的秀才进行考核和奖惩,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按照明朝官制,教谕虽然是官员,但其品级为未入流,属于最低级的官员。虽说彭汝弼一生仕途不得志,但是培养了一个响当当的状元儿子,也是人生的大赢家。

 族谱上,彭教五兄弟的名字很是有特点:老大为主一,老二叫用二,老三唤贵三,老四喊崇四,彭教是最小的,属老五,叫做敷五。族谱上,我有这样的分析,彭教唯一的儿子十四岁就夭折了,来不及成亲添丁,他这一支没有正宗嫡传的后人。彭信林是彭教的二哥用二这一支传下来的。也感谢上天之德,风雨五百多年,这微弱的香火一直还在延续着,延续着。

 虽说彭教的父亲官职不高,但也相当于今天拿着固定薪水的公务员,带着家眷走南闯北,彭教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应该说,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彭教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花销一路考取功名。

 比风更容易打弯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彭教结发妻子姓刘,有一子十四岁就离世了。唯一的儿子夭折,对彭教状元的打击一定很大。

 书上介绍说,彭教自小就聪颖出众,还不会开口说话时,他父亲和兄长指着斋堂的匾额让他辨认,今日教,明日考,他正确作答。四五岁时,父亲叫他写字,笔画丝毫不错,口占韵语辙成章,是出名的小神童。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状元故里,我一再打听关于彭教的轶事,彭信林眼神灼灼,给我讲“彭教还金钗”的故事。明天顺七年二月,彭教带着书童去京城会考,宿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早晨准备启程,遇见楼上一女子泼水下来,随水流下来的还有一个明晃晃的金钗。书童顺势把金钗藏在怀中,路上,盘缠不够,书童说起了这个意外之财。彭教一听就着急了,一定要赶回去送还金钗,他跟书童说:金钗一定是楼上泼水女子的,如若是未婚夫赠与的,现在寻不见了,父母一定会误会她送给了别的男子,弄不好会出人命的。“人命事大,试事是小”哪怕耽误进京考试也要把金钗送还。

 事情的玄机有时是解释不了的,那一年,考场居然起了大火,彭教因为迟考幸免受伤。当年八月朝廷补试,彭教成绩优秀,第二年廷试,彭教以文夺魁,被点为状元,这件事,也是好心有好报的有力证据。

 光阴荏苒,远去的日子,一天天被推到身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试图想更多地找寻彭教状元的遗存,譬如说,他的画像,应该是玉树临风,沉着内敛的,应该是内心温润,丰神秀彻的。再譬如,他留下的诗词《别友》、《枯竹复生》、《怀友》、《题扇寄友》、《题诸葛武侯像》等,想看看笔墨留下的心魄。只可惜,我们除了看到一栋老屋和几块带字的青砖外,没有看到更多有价值的物什。

 还好,这座老屋,这本族谱,彭信林一家默默地坚守着,已经非常幸运。

 我在想,如果状元公们能像一棵苍劲的古樟、一条清冽的小河、一捧黝黑的泥土、一丘起伏的小山一样,等着我们,该有多好。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见利而不苟得,以人之杰也。

 合上厚厚的彭氏族谱,彭信林准备把族谱放回老屋的隐秘一角,他走到老屋前,我连忙拍了一张他和老屋的合影,我想在镜头里多留下一点点彭氏家族的记忆。

 我询问对吉水文化多有研究的杨巴金老师,想向他打听状元彭教的墓地。杨老师说,据光绪《吉水县志—墓茔》卷64载介绍:“侍讲彭教墓,在文昌乡泷冈”,文昌乡,即是今天的水南镇,泷,指的是泷江,流经泷头村,冈,指的是山岭,由此可推断,其墓地应在他家乡附近的某一座小山岭上。

 走出老屋,撑着遮阳伞,骄阳下,我一个人静静地环视着四周。此刻,泷头不语,远处隐隐的小山包,近处葱郁的大铁树,掺着稻花香的暖风,旁若无人地穿行而过。今夕何夕,彭教状元,你在哪里安眠呢?

 那真实的草木,那湿润的泥土,还有那个孤寂了五百多年的墓地,都在哪座山里呢?你们还在典藏和守护一个状元的性情和荣光吗?

 淙淙而流的泷江水,沧桑了容颜,过滤着记忆。我那寻访的目光,再一次凝视这个山青水碧的小村,只想让状元的气韵在故乡的山中隐秘,不想让其走远。

邳州曹氏祖源及各支系关系探讨

一、目前生活在邳州曹氏分为四支系

1、过满山 2、邳城 3、堌子庄 4、碾庄

二、各支系的祖源、历史、世系

1、过满山:现存的旧族谱有道光26年谱,民国二十二年修续的八义集族谱,道光26年,民国二十年河涯支谱,民国三十一年大林家谱等。

2、祖源:

(1)根据道光二十六年李玉清的八义集谱序中龙章公语:“吾族之籍邳,不知始自何代,而支派繁衍已千有余家……其分支在五世以前者,明知皆吾一脉而其源莫考……”。邳治西南六十里有过满山曹氏环而居之,不知几世矣,后有迁于山迤西之八义集者。说明八义集是从过满山迁居的,过满山曹氏祖籍是邳州某地的。

(2)依据河涯支谱道光丙午年八世孙鸿轩的谱序记载:“自前明卜居于邳邑过满山随家焉”。迁居到过满山是明朝时期,而不是祖居。

(3)大林家支谱记载,吾始祖曹叔之裔号曰振铎,原籍山西太原府曲沃县,自明朝末年吾祖负携东迁。

三、历史及世系:

(一)过满山

(1)八义集辅祖三兄弟于清初康熙年间自过满山迁居八义集,迄今340年左右,传16世。

(2)河涯鸿轩公:道光丙午年(1846年)为八世孙谱记:旧谱不意偶灾于火,遂失传,迄今二百年有余。河涯一世祖为1646年左右起计世,至今约370年左右,传 世。

(3)赵墩大林家曹氏自明朝末年从过满山竹林社迁居至今约380年传 世。

(二)邳城

邳城:邳城曹氏一直采用港上曹福远1992年编修的家谱资料,并和山东蒙阴谱有关联,祖源来自山西曲沃华塔,始祖为汉君公,汉君公长子北奎于明初迁至彭城东古邳红土庙,后又分居于邳城、港上、八路等地,迄今约580年,传23世。邳城西曹场曹二公“英”于康熙年间迁至邳城,迄今310年左右。

(三)堌子庄

(1)堌子庄曹氏:乾隆年间,五世孙太安公在序文中记录:“惟我曹氏溯源由来,先祖自山右始迁临城,后乃移居西湾而生于斯,长于斯,聚族于斯也”。“余先世邳州堌子庄后遂高祖西渡汴塘有家焉,至康熙年,吾祖复迁纪家渡口以南,又寨子渡口以东有黄墩居住,有茸山居住者,散处各方,往来断绝,旧谱之失矣”。

(2)堌子庄曹氏的祖茔碑文:我曹氏祖籍山东滕县,世居西湾、白山两处,宗支繁衍,明盛时迁邳之堌子庄。

(3)光绪辛巳年(1881年),九世孙廷聘序文:“我曹氏自滕来邳历今三百年”。光绪辛已年为公元1881年,可确定来邳的初始时间为1580年前后,迄今436年左右,传世 年。

(四)碾庄

碾庄曹氏现存无谱,主要依据各分支的世序史实作以考证,各支系对碾庄的祖源历史不以为然。幸于2016年4月得睢宁高集曹氏支谱记载,乾隆丙午年(1786年)丁字山三世孙曹镛所序文:“吾家世居睢邑,原聚居于邳西圩子里,康熙六年先太祖避世丁字山,隐居自号南圃。”曹镛在世系图说提到,自南宋间迁下邳……始祖避世前,圩子里有祖先碑碣文刻、遗扎谱牒,于康熙七年没于黄水,亦无法查考。又有黄墩湖曹绪刚提供的窑湾1928年支谱记载“祖居山西洪桐县,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居邳州地名岔河,生三子,守仓,守全,守金,始祖卒于岔河,仓祖留守祭祀,全祖、金祖迁于宿迁县安八图骆马湖城西居住。”碾庄虽未与睢宁高集对接,但谱序明确了丁字山始祖源于邳西圩里。经碾庄修谱委员会讨论分析论证,乾隆年间的邳州城就是现在的邳城,位于邳西的圩子里,就是现在的碾庄圩,因为只有碾庄圩才具备符合谱序中记载的曹氏条件。依据谱记碾庄曹氏应于南宋时期迁居邳西圩子里的。迄今700多年,传30世左右。

四、各支系堂号及分支情况

1、过满山:

(1)八义集:民国二十二年,河涯民国二十年家族分别印有敦本堂、守法堂。

(2)分支情况:据河涯谱记载:“吾族迁居过满山近500年。”从1931年至今有85年,可以计算出过满山曹氏历史约有580年左右。其分支广泛,主要有河涯,又分曹楼、曹庄、高桥、房亭等。山后,又分至赵墩城河、巡庄、高宅;竹林社又分至赵墩大林家;八义集辅祖三兄弟,同时还有分迁到单庄、睢宁、铜山、贾汪、淮阴及安徽萧县等地。

2、邳城:堂号采用振铎堂。其祖源为古邳曹河湾红土庙,清康熙年间迁至邳城东西曹场、八路及港上。

3、堌子庄:现采用“安寓堂”,其分支 有汴塘、茸山、大曹家、耿集、大黄山 王可乐等。

4、碾庄:堂号“振铎堂”,其分支有岔河西桥头、铁富响墩、炮车圩北,又从岔河分支苍山斜沟,宿迁黄墩湖等地,睢宁高集谱记为邳西圩子里曹氏迁居的。

五、疑问解答

1、过满山

(1)关于过满山祖源是从何而来?

八义集印昌伯父说从汉朝时期来的,依据不充足。过满山的山名由南北朝时期,约公元600年前后,梁王路过过满山时而得名,迄今有一千四五百年,民国二十年河山后谱序文中记载吾族迁居过满山近500年,过满山曹氏祖源迁居时,应在明朝的初期。

(2)何为“三房分序”?

有谱文记载:道光丙午年,河涯谱八世孙鸿轩公“余因详其体制,三房分序,别其派也。”道光丙午年,八集六世孙步蟾在序文中写道“自八义集发迹之始,辅祖三人按房分序,自成一谱”。过满山老三房指的是:河涯、山后、八集。新三房是辅祖三兄弟。

(3)过满山“六泉祖”是否属实?

不确定!过满山在民国二十二年,1986年以及1999年堌子版的家谱中都是以六泉祖为主脉线,根据新发现的文史材料考证,“六泉祖”可能存在,但绝不是同一辈人。理由如下:

一是根据睢宁高集的谱序记载:“时访得过满山沟西二房同宗叔祖文烈公,年已八十余,扶杖而起”。当时时间为乾隆丙午年,即1786年,文烈公80多岁,依次上推,文烈公应出生于1700年,其父亲为廷任祖,假设代差为30年,廷任祖出生日期应为1670年,1986年、1999年都把辅祖三兄弟的父亲列为奉泉祖,奉泉祖出生的时间为1640年,然而在过满山的墓碑记载,奉泉祖在1629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与新谱记载中的时差太大。所以奉泉祖是辅祖三兄弟的父辈不成立。

二是根据睢宁白塘河前徐社区曹庄“长泉祖”的世系繁衍计算,“长泉祖”出生于清康熙年间,也与新谱中的“六泉祖”时间不符。

三是临泉祖86年被定六泉祖为老大,但是依据临泉祖的碑刻确定为老六。谨此三条,足以证明六泉祖不是同一辈人。

(4)关于墓碑的时间?

为何过满山多墓碑碣:主要原因,当时山上作为墓葬的主要安放地,就象今天的公墓一样,谁家的老人去世了,都往老陵地集中安葬,久而久之,聚少成多,形成了有规模的墓葬群。现发现最早的墓碑有曹大公碑,立于1598年,临泉祖奉泉祖墓碑立于1629年,阁老碑曹炳立于1622年。虽然曹三公碑和临泉祖、奉泉祖的碑用料都是一样的,临、奉二祖有立碑时间,而曹三公碑却没有,说明后人对曹三公的生卒时间,因年代久远,找不清是哪一支先祖,也不知道子孙是谁,只知道是一位先祖,应该是各房各支给树的碑。再者,曹三公的墓是安葬在山根处,靠近曹照清的房子和场面,西北东南向。其他先祖的墓都是自山二漫坡往上安葬的。从而证明南门曹三公是早于过满山各个立碑时间的先祖。

(5)何为“老泉”谱?

现代人没见过,只是光绪六年魏邦庆在为八义集写谱序中提到过。这里只能做个假设推算,依据墓碑推算:临泉、奉泉祖的高辈为南门曹三公,临泉祖作为过满山曹氏先祖六房,奉泉祖作为二房,两支后裔修续成谱,于明末毁于大火,致使各支后裔再修续谱时,只能从明末清初的先祖作为一世祖记世了。

(6)曹炳公的后裔哪去了?

曹氏祠堂内,曹炳公的安放的位置是错误的,当时安放的时候,景昌伯父就提出反对意见,现存的支谱中惟有曹炳公的后人没有记载,人到底哪去了?

一是有可能去了河南,因为曹炳公的碑是河南一太守给立的,后人有可能投奔了他。

二是有可能迁到赵墩大林家,因曹炳碑上记载居竹林社,而大林家谱记是竹林社迁过去的。

2、邳城。

(1)邳城的世系代数为何比汉君祖要多?

依据邳城整理的曹氏世序发现,邳城比汉君祖的世序要高出一两辈,这与港上支谱记载的港上、邳城皆从古邳红土庙迁出的世序有冲突,应重新考证。

(2)港上支谱记载的“四顺”之子田、密,到底是哪一支的后裔?

依据谱记,汉君祖的重孙曹田、曹密分别分支迁到岔河和过满山。但史实是,岔河的曹氏是由碾庄二房分出去的,而且岔河谨此一家曹姓,又与黄墩湖曹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满山上有南门曹三公的墓和碑,而且大家一致认同南门曹三公为碾庄三房的一支先祖迁出的。现在邳城把曹密和曹田列为四顺之子,说明邳城支系应与碾庄祖源有着待解的关联。

3、堌子庄:

(1)堂号“安寓堂”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定的,1999年没合谱之前,山东滕阳蒋集曹氏支谱所载:始祖为曹叔振铎。1999年在修谱时,为提高曹氏的影响力,认为堂号越老越受人尊重,年代越远,越能证明祖源历史悠久,殊不知“安寓堂”和“振铎堂”虽属一曹姓,实质为两大主脉,不应随意更改,建议延用“振铎堂”号。

(2)关于谱序、碑记的史料有无错误?

依据乾隆年间太安公:先自山右始迁临城,后乃移居西湾。六世孙永织公:余先世堌子庄自太高祖始迁汴塘,至曾祖又迁纪家渡南嗣,复有寨里渡以东居住者,有黄墩与新城北枣庄居住者。以及光绪十年的曹氏祖茔碑文叙述,堌子庄曹氏养坡祖的爷爷怡二公,于明嘉靖1570年前后迁到堌子庄,从堌子庄又迁到汴塘,康熙年间又复迁至纪家渡寨里河、黄墩等地,始迁堌子庄到明末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何以繁衍成堌子庄望族?再者始祖迁到堌子庄后又迁出堌子庄,光绪年间为何还要立曹氏祖茔碑?

(3)堌子庄打过“响场”吗?

堌子庄曹氏何年何月打的响场?听到只是老辈的传说,无文献资料,如果存在,为什么历次修谱中没有记录?始祖从嘉靖年间迁入堌子庄,即使没有外迁,至明末清初所繁衍的人口也没有具备打响场的条件。所以堌子庄打响场只是个传说。

(4)堌子庄的地名如何确定?

“堌”字,新华字典解释为“堤,筑堌而居”的意思,假设始祖来到堌子庄后,开圩筑堤而居的话,为什么现在的堌子庄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只留下了场面,堌子庄没有一家曹姓居住,从而说明,谱序中的堌子庄指的并不是现在堌子庄。现在的堌子庄当时只能算作场。

(5)“九兄弟”的疑问?

1999年版堌子家谱,后记:“明嘉靖年间,五世怡二公由山东滕阳临城大旺庄东迁邳之堌子庄,迨明季迭遭兵燹后,八世泉公六兄弟与养坡、养浩,自九兄弟各奔东西,泉公六兄弟与养坡,养浩,自祖是堂兄弟,,养坡与养浩是叔兄弟。1999年续合谱时,堌子庄与腾阳蒋集曹氏对接文献依据不足。养坡养浩祖都是明末清初人,而临泉、奉泉在1629年之前就去世了,所谓的堂兄弟关系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说遭兵燹各奔东西了。

4、碾庄

(1)碾庄以前的地名叫什么名字?

依据睢宁丁字山乾隆丙午年曹镛的序文,原聚居于邳西圩子里,据此分析,位于新邳州城以西有曹姓居住的地方,只有碾庄符合,先祖至此,人无庄,地无名,开圩筑堤而居,遂称之为圩子,此称呼至今还在延用。后来曹氏子孙开了家油坊,置了两盘大碾,久而久之,这两盘大碾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标志,也就产生了庄名——碾庄,也称碾庄圩。

(2)如何确定睢宁高集谱序中的邳西圩子里就是今天的碾庄圩?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理位置,在康熙年间的邳城西方,并且有圩子有庄;二是必须有曹姓聚居于此;三是必须有从该地迁出的曹氏子孙。如果历史上没有迁出的史实,也形成不了丁字山的家谱,所以可以确定,邳西圩子里就是今天的碾庄圩。

(3)如何确立碾庄的祖源来自何人何地,和其分支的后裔情况?

碾庄曹氏旧时无谱,无据可考,幸得丁字山谱序,其世系图说详细介绍了邳西圩子里(即碾庄圩)的先祖情况,先祖系武惠王曹彬之后,南宋时,自山西曲沃迁居于此。武惠王后裔四支十八房,同时处迁,碾庄就是其中的一支。其分支情况:依据岔河西桥头的祖墓论证,分支岔河的时间大约为1530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传20世,该支先祖到岔河后以驮河为生,二世单传,三世有三子,守仓、守全、守金;守全、守金外迁至现在的黄墩湖。长房守仓祖又生三子,也就是今天西桥头的老三房。清朝年间,分支铁富响墩,四户、炮车圩北等地。南门曹三公应于明、正统年间由碾庄三房迁居过满山的。

(4)碾庄、城河历史上为何有争老祖之说?

没有文献记载,只是老辈口传,事实应该存在,起因主要是过满山上山老祖和下山老祖的区分,上山祖为南门曹三公,下山祖为少三公,少三公的后裔,从过满山迁居城河,后将先祖墓从山上迁至城河,碾庄人以为迁的是上山的老三公墓;遂与城河产生了老祖之争,其实老三公和少三公之间不知相差了几代人。

(5)为何各支后人都到碾庄添陵祭扫?

碾庄老官光祖茔规模之大,邳州少有,这都是后人祭扫添陵的结果,而其他地方的祖茔都没有超过碾庄祖茔的,说明大家认可碾庄先祖的,再者后世子孙的墓茔是不能超越先祖的。

(6)碾庄曹氏与其他各支系有关联吗?

一.是与过满山的关联。主要是山上的南门曹三公的墓和碑,根据历史对照和世系繁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也是和从始祖到现在的世系相吻合的。

二是和邳城的关联。依据邳州汉君公世系中的文献记载,四顺长子密,次子田分别迁居过满山和岔河的记录。应该是碾庄的世系记录,因为历史事实是人为改不了的,现已明确迁往过满山的是南门曹三公,迁居岔河的是碾庄二房一支。

三是堌子庄与碾庄以往关系最为密切,来往最频繁,按照丁字山谱序,应是圩子里曹氏祖上在干涸之地开垦种粮,成为富豪,导致后来打响场。先祖为避祸,三房字辈三字起,目的是为了保全家人。解放前,碾庄圩主还在加口现合并为邳城镇谢湖有场面和粮仓。

六、小结

各支系存在同工异曲之处,其祖源地皆始自山西,始祖皆为曹叔振铎,虽然堂号不一,其祖源是一致的,不必在堂号上计较,综以上所述,邳州各支都是在一条主脉线上的,只是各支按照各支的先祖进行修续谱的,没能思想统一,希望大家放弃前嫌,坐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进行商讨确定,本着越续越亲,越续越团结的精神,依据文献资料和史实,按照“尊重先祖,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原则开展邳州的修续谱工作。我现在把我们碾庄的世系图解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请提出批评指正。

碾庄曹氏始祖曹叔振铎,始迁祖为武惠王曹彬之后,南宋时自山西曲沃迁居于此,开圩筑崮为居,以农为主,二世分三房,后有异姓逐渐迁入,该地名称之为圩子,明朝正统年间,南门三房一支曹三公迁居过满山,其后裔散居山后河涯、八集、竹林社等明嘉靖年间,约1530年,北门二房一支迁居岔河,后东迁至西桥头,二世单传,三世分三房,长房留守祭祀,二房三房迁至骆马湖安八图城西;清朝年间东门小五房一支迁居炮车圩北,南门三房一支迁居铁佛响墩。康熙六年,一支迁至睢宁丁字山;碾庄圩子里有祖先碑碣文刻,遗扎谱牒,于康熙七年,没于黄水,此后无法考证,致使在以后的修续谱中存在意见和分歧,特别是民国二十二年,各支系都有支谱完成,惟碾庄无谱,1986年和1999年修的谱,除人员信息准确外,“六泉祖”及支系间的关系,都有很大出入,今日所整理的资料,全部参阅了各支的谱记、文刻、史料,老辈的言传,衷心祝愿我们邳州曹氏能精诚团结,修谱工作早日完成。

泉州赠送台南郑成功雕像(吴泽华庄丽祥摄)

高796米 重达200余吨

早报讯(记者朱彩云)昨日,台南市隆重举行了“泉州赠送台南郑成功雕像揭彩仪式”。

347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数万雄师登陆台南,开启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开发台湾的历史新篇。

347年后,泉州首次组团,于4月28日启程前往台南,参加一年一度的“郑成功文化节”系列活动。

记者了解到,泉州赠送台南的郑成功雕像,高796米,重达200余吨。

这尊雕像威武而不失儒雅,剑眉上扬,双目远眺,头戴铁盔,身披战袍,腰佩利剑,左手叉腰,右手紧握剑柄,两脚分踩马镫,跨坐于剽悍的战马背上,战袍迎风飘拂,颇具动感。

整尊雕像(不包括底座)分别由大小不等的10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

这座由泉州市人民 出资、以“泉州人民”名义赠予台南市的郑成功骑马巨型石雕于4月14日完成作业并集装成箱,搭乘厦门航线轮船从东部港出发运往台南市,安放在台南市开山路延平郡王祠侧的一片草地上。

“泉州赠立郑成功雕像于台南碑记”中说:泉人于市区大坪山立一延平铜像,万众瞻目希,仰之弥高。

兹复雕其石像以赠台南,立于开山路其祠侧,盖为彰王沛然台海之遗烈,且增两市系于英雄之夙缘也。

据悉,台南市为台湾历史发展发源地。

台南自2002年开始举办“郑成功文化节”,至今已是第七届。

相关链接 编者按:近年有关郑成功学术研究颇有重要发现和可喜成果,摘要介绍于此,以飨读者。

重大发现之一漳浦营里郑氏与南安石井郑氏的开基祖可能是亲兄弟 

■未解之谜:达德公和隐石公是不是同一人? 郑成功更早的先世找到了!2005年4月,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延平分会有关人士通过东南早报公布这一国内关于郑成功研究的重大新发现。

是一本清代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揭开的这一神秘一页。

考证认为,漳浦营里郑氏与南安石井郑氏的开基祖可能是亲兄弟。

该族谱展示了其先人是如何由泉州“负骸而走,自泉至漳,由漳而浦”的,里面的“家谱小引”还提到了郑成功曾往叙其亲“盖清源之支裔”。

研究郑成功,就不能不研究其先世。

石井的开基祖是隐石公,传至十二世出了郑成功。

隐石公,南宋初年由闽官举家南下,初居泉郡武荣,继迁海滨石井。

耕地八斗。

后经地理师指点,以八斗地与人交换五石山,也就是鳌石山,卜地山麓,筑室家居。

因此,石井自古流传以八斗换五石之谣,隐石率家人开荒务农,兼牧羊与磨制豆腐为生。

从此,石井郑氏世居海滨。

石井要追溯一世隐石公之前的先世,还能够勉强追溯到隐石公的祖父。

根据记载,其祖父之墓在武荣,也就是后来的丰州。

2004年,霞美(原隶属于丰州)发现了郑隐石祖父的墓石,碑文上写“有明石井始祖郑公阡”,于康熙辛未年所立,在墓石的附近还发现了墓茔。

隐石公祖父的墓石,还被载到石井保护了起来。

漳浦营里的族谱记载,郑氏入闽的五世祖为琳芝公,并提到“有四德公汶德、慧德、达德、光德……长汶德公住居于旧镇铺尾社基,次慧德公住居在漳州府古县社基,三达德公在泉州府石井社基,四光德公在旧镇港开基焉……”相关大意为,漳浦营里祖先是光德公,而达德公是南安石井郑氏的开基祖。

这就产生了一个谜团,达德公是谁呢?和石井郑氏族谱中记载的石井开基始祖隐石公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漳浦营里郑氏与南安石井郑氏的开基祖有可能是亲兄弟。

发现的漳浦郑氏族谱,留谜团待专家研究探索。

石井的族谱只记载始祖来自武荣,而始祖以上的资料只字未提,漳浦郑氏族谱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漳浦郑氏族谱记载了郑成功在漳州的活动情况,还反映了清顺治年间迁界和康熙复界的一些具体情况,史料十分珍贵。

因迁界之举极其惨毒,清廷深讳之,故一些史书、奏疏都为讳言或篡改,致使事虽近而记载不详。

漳浦郑氏族谱可为人们提供这方面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漳州营里郑氏族谱里还详细记载说:“我四德公父号文钦公随达德公于石井,墓茔为海澄公黄梧掘毁焚揭,致成功切痛恨,几属苗裔誓勿与黄姓结好联婚,如有故违定遭天谴。

”这句话说的是,由于祖坟被黄梧掘毁焚揭,郑成功痛恨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嘱咐不要和黄姓通婚。

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的许庆芳与郑新新表示,国内不时出现一些所谓的郑成功先世记载,但经过仔细核实后,很多记载缺乏真实可靠性。

经核实,漳浦营里郑氏族谱被认定是较真实可靠的,其发现意义甚至比2002年发现的《明末版石井郑氏族谱》更为重大,必引起轰动效应,该历史资料有待我国研究郑成功的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据了解,漳浦“营里”的地名,民间传说是因郑成功安营扎寨,该地就叫“营里”了。

重大发现之二 郑氏郑成功先祖溯源于丰州 

■未解之谜:守墓人世代守护的“郑公坟”,里面安葬的是谁? 2007年8月,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通过东南早报,公开了这一郑成功研究重大发现。

记者采访中得知,武荣郑氏族人多次来到南安丰州会合,考证中认为,郑成功先祖也是溯源于南安丰州社坛。

从金门、漳浦、南安等地汇聚而来的郑氏族谱,渐渐揭开真相。

七百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这里走出;七百年后,后人执族谱互溯同源。

一本一本族谱,一次又一次印证了———丰州走出武荣郑氏之说。

今年,漳州文化名人郑惠聪还写了长篇文字,对此进行了考证。

记者实地采访中了解到,丰州社坛仅剩少数郑氏。

曾有某些地方的人,想到丰州社坛寻找郑氏,以图解开历史之谜,但是寻访无着。

社坛村郑万全说,其实丰州社坛还有郑氏。

就如他们这一户人家就是,一家子有八九口人。

另外,村中还有其他少数原来姓郑的人家,只不过后来改姓了,其他的都迁出了。

事实上,郑万全一家,是留守社坛世世代代的守墓人。

可惜的是,丰州社坛郑氏族谱无存。

郑氏祖厝前,有一古老的旗杆夹,老一辈人说,那是明代留下的,明显是武官用的旗杆夹。

每一年“年兜”、清明、七月半、冬至、“七娘妈生”,郑万全一家都要到祖厝“敬公妈”。

郑万全一家守护的郑公坟,里面安葬的究竟是谁,没有人知道。

郑万全说,只知道那是“祖公”的墓。

墓中人是谁,也成了一大谜团,需要进一步考证。

郑公坟修建于何年代?郑万全依然表示不清楚。

他说,如今可计算出的是,家中至少已有七代人守着这墓,而且更早几代估计也有在守着,只是无法再追溯到那么久远的事罢了。

郑万全等人领着记者穿过龙眼树林,经过了姜相墓,不远处就见到了郑公坟。

墓碑上写着“城坛郑公祖坟”,没有具体的名字。

据介绍,城坛,与“社坛”谐音,应该就是这里的地名。

就在郑公坟边还有一坟,碑上面写着“俭慎吴氏贸斋郑公”。

丰州王赞成先生识别后认为,这应该是清代夫妻墓,古代女子常无名,“俭慎”不一定是吴氏的名字,而贸斋就是名字了,具有那一时代的名字特色,时兴以“斋”为名。

郑万全说,他们一家守的是左边的郑公坟。

而右边那一坟,估计也是守墓人的墓。

记者昨日获得消息,位于丰州社坛的郑氏祖厝就要进行修缮了。

(记者朱彩云)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 原文: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论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曰: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耶。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基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曰: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美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粟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族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梯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论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之人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 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

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欢,而请书焉,老人曰: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内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曰:然。乃记之。翻译: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话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话人。因此作苏氏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美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大家就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现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诱惑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逢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期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他被子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诱惑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想象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话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话人。因此作苏氏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

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

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美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大家就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现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诱惑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逢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期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他被子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诱惑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想象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

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在泷头的沉思中停顿散文随笔

  一个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想着探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绵柔而坚毅,古朴而厚重。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有过想去“五里三状元”故里探寻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