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家谱查询
周姓字辈
广西梧州周氏排辈语:
尚 邦 国 芝 光 利 用 宾 于 皇
起名规则,男性由姓+排辈语+名 3字构成。
即中间一字相同则为同辈。
女性可采用些规则,也可不采用。
益阳大泉周氏:
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
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的字辈谱是: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谱是:
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族辈序:
缵 绪 成 德 经 世 安 邦 家 修 朝 献 万 奕 其 昌
广东潮阳泗水周族派语辈序:
多士敬宏毓 英资衍芳绪 勤修昭厚德 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 淑宪绍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运开祥
粤东普邑周族派语辈序 :
开基宏远猷 笃庆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 守理重经修 奕世永绳武 千秋恒作裘
湖南益阳大泉周族派语辈序
贵 文 祖 志 一 永 兴 万 代 天 仁 学 宏 宗 益 世 守 绍 前 贤
继 述 声 名 显 由 来 达 孝 全 振 起 三 以 让 令 德 庆 悠 绵
湖南益阳汾湖州周族派语辈序
志 肇 宏 昭 列 时 旺 玉 堂 轩
国 字 必 尚 义 言 方 定 泽 之
当代周姓人取名,较历史上复杂的取名方法已有了很大简化,特别是当今在中国大陆地区,周姓人在取名上,使用频率很高的字:
华、明、志、永、平、新、光、利、端、学、俊、龙、秋、菊、彩、家、少、天、胜、继、坤等。
周姓取名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
在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芳、德、金、荣、清、素、云、风、宝、林等。
在1949-1966年间:
华、英、玉、明、秀、国、丽、建、芳、文、平、荣、珍、凤、春、金、桂、志、兰、德等。
在1966— 1976年文革期间:
红、华、军、文、英、明、丽、建、玉、春、小、国、艳、梅、平、芳、志、伟、海、秀等。
周姓男性与女性取名用字
女性名字偏重于使用含植物花草、色彩、香味、季节以及一些比较柔和素 静的字:
英、秀、玉、华、珍、兰、芳、丽、淑、桂、风、素、梅、美、玲、红、春、云、琴、惠等。
男性则偏重于显示阳刚之气:
明、国、文、华、德、建、志、永、林、成、军、平、福、荣、生、海、金、忠、伟、玉等。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 (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周姓人士写的谱序。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代正德元年 (1506)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家谱和族谱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宁波市鄞州区虎啸周 克 周徐生发布
安徽 霍邱 玉、树、传、家 周树国发布
河北邯郸县 佩、恪、?、永、玉、洪、广、振、家、邦 周洪昌发布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 ……永、宏、风…… 周超发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 (前奉康熙赐给二十代)枝、兴、衍、崇、绪、隆、茂、庆、传、长、广、生、忠、厚、嗣、永、远、贞、正、方(增绪二十代)至、德、开、宏、运、达、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三代世表》、《周本纪》等所载,周姓最早出现于远古黄帝时,有个将军名叫周昌,至商代有个太史叫周任,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氏。
2、出自帝喾高辛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篡》称:“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氏。”太王之孙周文王时,迁于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时,终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历八百余载,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其中部分周氏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一支是周平王时,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时人呼之“周家”,其后遂改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后。据史料记载,秦灭掉东周后,把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时称赧王为周家,其后称为周氏;还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后。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去世后,史称周公,其后代也以周为姓。周公的裔孙黑肩之后,世为周朝卿士,其后以国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
(1)辛威之后周瑶,北周大将,初姓普屯,后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为周氏。
(2)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周氏。
(3)元朝时,有一位苏卓周的名人,改姓为周,并以“武功”为郡号。
(4)北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后亦改为周氏。同时,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为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4、被赐姓为周。唐末有个叫成枘的,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周姓迁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
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
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
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
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
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
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
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
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姓族谱的谱序1)非其本姓所写的谱序。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 (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 (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2)周姓人士写的谱序。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代正德元年 (1506)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家谱和族谱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江苏徐州礼乐堂周,八士堂名准是:枝(志)兴(通)衍(言)崇(充)绪(续 )隆(龙)茂庆传(脉)长广生忠厚士(世)永远祯(元)正方后续40字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益阳大泉周氏:“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广东普邑周氏的字辈谱是:“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谱是:“多士敬宏毓,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琼州周族辈序:缵 绪 成 德经 世 安 邦家 修 朝 献万 奕 其 昌广东潮阳泗水周族派语辈序: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粤东普邑周族派语辈序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湖南益阳大泉周族派语辈序贵 文 祖 志 一永 兴 万 代 天仁 学 宏 宗 益世 守 绍 前 贤继 述 声 名 显由 来 达 孝 全振 起 三 以 让令 德 庆 悠 绵湖南益阳汾湖州周族派语辈序志 肇 宏 昭 列时 旺 玉 堂 轩国 字 必 尚 义言 方 定 泽 之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正、方。
2、四川成都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
5、重庆市万州区字辈:文天国应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为宝,事业乐康年。
6、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7、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山东周氏(济南市济阳县)族谱辈序:师 建 传 吉 昌 培 成 瑞 吉 祥 行 家 尊 孝 友 玉 国 安 民 良。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扩展资料
周氏家族的起源 :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周姓家谱
周氏一般指周姓。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属于以氏族和国名作氏。截接下来就由我带来周氏-姓周的名人-周姓起名字-周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氏
分布地区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濉溪县。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浔阳。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泰山郡:西汉置,治所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县东南。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西)。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华阴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河东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清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历史来源
「周」源出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
4、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7、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堂号
爱莲堂: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之“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爱莲周敦颐后裔堂号便取“爱莲堂”。
家族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
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周姓家谱
周氏家谱查询
本文2023-10-21 10:38: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