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裴氏谱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古滕裴氏谱的由来,第1张

裴姓起源|裴姓的由来 -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离散,风俗浅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后生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 义门裴氏 。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3]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4] ,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视行营中军,还朝后与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而裴度亦伤首,遂代其为相,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拜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避祸。官终中书令,故称“裴令”。开成四年(839年)卒,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宪宗平吴元济、李师道之乱,实现“元和中兴”。他坚持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救的意义。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5] 。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作品。

后代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裴氏家族的始祖,是位列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后代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其后人在周僖王时开始姓裴。裴陵,就是裴氏家族公认的第一位裴姓祖先。汉文帝时,裴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正史有确切记载的官员,他就是官居水衡都尉、侍中的裴盖。从此,裴家坐官为仕者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裴盖的九世孙裴遵,曾跟随汉光武帝征战陇蜀,后任敦煌太守,《后汉书·西域传》中可见他的生平事迹。裴家还有一个敦煌太守叫裴岑,从著名的《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上,可读到他大败匈奴的丰功伟绩。

裴陵的第27世孙裴晔,在东汉顺帝时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反复斟酌,终于在汉顺帝永建初年(公元126年)合族搬迁到闻喜县东50华里的地方定居。天下之大,为何偏偏选中此处?因为裴晔看到这里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认定此处是最适宜家族繁衍人丁、哺养英才的风水宝地。因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柏树,于是起名裴柏村。自此以后,闻喜县裴柏村就作为裴氏祖地而被裴氏后代列入家谱和被历代史家用入正史。也就是从裴晔定居裴柏村开始,裴氏家族才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公侯将相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裴晔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宰相。长子裴羲,汉桓帝时任尚书令、开国公,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位宰相。次子裴茂,从县令、郡守当起,一直官至尚书令,被汉灵帝封为阳吉平侯。

身为侯爵的裴茂生了4个儿子。这4个儿子后来分为东、西、中3支,名曰“三眷”,分别南下西迁,分居全国。近两千年过去,如今,裴氏后代遍布中华大地,不少还移居海外。但是考查其谱系家纲,追本溯源,所有裴姓子孙都出自“三眷”之后,总族根都在闻喜县裴柏村。所以才有“宗人遍天下,天下无二裴”之说。

在漫漫两千年的历史天空中,裴氏家族名人辈出,如群星灿烂。查阅史册,裴氏一门在正史立传者就多达600余人。其中有历朝宰相59人,各代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 11人,刺史 211人,太守77人。有89人被封公、33人被封侯。出过3位皇后、2位王妃、21位驸马爷。有117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高中头名状元。

裴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大唐王朝290年历史中共产生了396名宰相,而裴氏一家就有34名,近乎十分之一。唐朝的重大事件,无不有裴氏的参与。所以胡耀邦同志说过,研究中国封建社会要研究南林北裴。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曾问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你是否知道裴度这个人?你们闻喜县裴家出过那么多宰相,可值得研究哇。可见他老人家对裴氏现象也很感兴趣。

1989年,裴氏第74代后裔、原山西省省长、中科院党委副书记裴丽生邀请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为裴柏村题写了“宰相村”村名。“中华宰相村”从此不胫而走,传遍中国和世界。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千年荣显”这是毛主席1958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率领与会代表游览武侯祠,观看裴度撰写的诸葛武侯祠堂的碑文时,找我谈的一段话中说的。他说:“你在山西当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谁”没等我回答,他便说:“裴度是唐朝的宰相,是你治下的闻喜县人。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

我查了一下,这段文字最早的可靠出处确实是《裴氏族谱》,我见到的是金代大定十一年(1171年)的石刻内容,这段话不是说的某一个人,而是追述整个裴氏家族的显赫历史:

 

 

 

——引用的书是《山右石刻丛编》第二十卷,为清代胡聘之所收集的版本

      裴氏发迹于惘川(今陕西蓝田),自汉光武帝时徙居河东郡安邑(今山西夏县),到汉顺帝时迁至闻喜至今,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盛名久著的一个望族世家。仅以唐朝为例,自唐高宗起到唐昭宗止,就有宰相17人。直到清代裴宗赐官至巡抚,近两千年,裴氏一族,名人辈出,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实属罕见。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诸方面,都有非凡建树。从汉至清,有近二万人传迹,灿若群星,枚不胜举。如裴度(政治家)裴行俭(军事家)裴秀,制定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制图的理论基础,并官至司空(三公之一)。提到裴秀,有一个人物就无法绕过,他就是裴秀的父亲裴潜。

    《三国志》记载, 裴潜避难荆州时,与建安七子之冠王粲结为好友。仅管荆州牧刘表对之相敬如宾,但明察秋毫的裴潜却认为刘表“非霸王之才”却把自己比做周文王,断定“其败无日”,毅然离去。曹操占领荆州后,委以要职,视为高参,曾询问刘备“才略何如”一句“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而此时刘备不过是惶惶如丧家之犬而已。

      当时匈奴叛乱,曹操让裴潜率精兵强将讨伐镇压,而裴潜认为匈奴势力正盛,派兵少“则不见惮”,多则“惧而拒境”,提出“宜以计谋图之”,只身一人身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单于惊为神人,“单于以下脱帽稽颡(屈膝下拜)”,归还之前“所掠妇女,器械财物”。从此裴潜任代郡太守“北边大振,百姓归心”。曹操大为欣喜,“褒称(裴潜)治代(郡)之功”。望贤若渴,迫不及待想调回身边委以重任。裴潜认为继任者必违背他“于百姓宽”于诸胡(匈奴)峻(严)的原则,后必“复叛”。结果不出所料,不过数十日,匈奴果然反叛,曹操“深悔还(裴)潜之速”。

      裴潜任兖州刺史期间,与东吴为邻,孙权联合关羽奇袭襄樊,军情严峻。曹操亲到前线视察,,看到裴潜治下的军队,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叹其军阵齐整,特加赏赐”。与周亚夫(驻)军细柳的典故有一拼。《三国志》陈寿惜墨如金,但却把裴潜文武兼资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曹丕称帝后,委裴潜以重任。在任颖川典农中郎将时,治理有方,推贤荐能,一时传为佳话,于是升官封爵(关内侯)。到曹叡一朝,官至太尉军师,大司农,又封清阳亭侯。后至尚书令,掌握推选政要大权,“奏正分职,料简名实”(进言庄正,量才任官,名至实归)历仕曹魏三朝,甚得信任,逝世之后,追赠太常,(位列九卿之首)。

      难能可贵的是,高官厚禄的裴潜,临终遗言“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没”令人唏嘘不已。《魏略》云,每任官赳任,“不将(带)妻子(儿),妻子贫乏,以织藜比”维持生计。陈寿对裴潜的评价仅“平恒贞干(忠贞干练,负重任,成大事)可为言简意赅,但后一句“一世之美士”。却是极尽美誉之辞。的确,他没有辱没裴氏望族之誉也。

      裴氏真正显贵自裴潜父亲裴茂始,因其征讨董卓余党李催有功,被汉朝廷封列侯,裴潜,折节(屈己待人)仕进,为官清省恪(清平省略,谨慎而恭敬),且文武全才,在曹魏辖内“少及能者”。到他儿裴秀之时,三国归晋,名利双收,官至司空,画《地域图》,“传行于世”。为文到顶巅,做官到极顶,是裴氏一族真正成为望族,令士人顶礼膜拜,裴氏真正发迹,还是从此时起。

      我在夏县实验中学工作时,校长裴挺俊曾到闻喜礼元镇裴柏村,即中国宰相村认祖归宗。在运城市汽车工程学校工作时,招聘一个女孩子,是我夏县老乡,说他弟弟叫裴度,因为裴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命名。后来才知道裴度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三朝,出镇拜相,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被时人比做郭子仪。在文学上与白居易,刘禹锡情投意合,颇有建树。可见作为裴氏后人以姓为荣,毋容置疑。

      提到裴潜,不能不想起巜三国志》,而提起《三国志》又不能不想起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因为他为《三国志》作注解是原文字数的三倍。引经据典,穷经皓首,严谨治学,花费多心体力和心机,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不仅补充巜三国志》的遗露,还纠正错误,补阕纠缪,广采博引,极大丰富了原书内容,为文献学作出巨大贡献,与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前四史之一”的巜三国志》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与裴潜,裴度同,亦为裴氏争光添彩,可见裴氏一族,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矣。

      我忽然萌发一个想法,有机会定到闻喜裴柏村,瞻仰中国宰相村裴氏一族丰功伟绩,想我泱泱河东,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也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儿。

        2022年元月12日于北京

古滕裴氏谱的由来

裴姓起源|裴姓的由来 -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