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家族的族谱?求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五家的解释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 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 司徒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 (2)指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五帝 。《史记·天官书论》:“自 初生 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 星辰 ?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 :“五家,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 虞 、 尧 舜 也。” (3)指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之历。” (4)指传《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谷梁氏 、 邹氏 、 夹氏 五人。 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 ,而《传》五家。”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五人。《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等,皆为《谷梁》。” (6)谓五行家。《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7)指 北周 、 北齐 、 南朝 梁 、 南朝 陈 、 隋 五朝。《新唐书· 令狐 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 更与 秘书 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 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 著作 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仆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8)今文经学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 古文 家说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说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 文质 各异。”
词语分解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 中国 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海内外现藏苏氏族谱一览表
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
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
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
苏氏重修族谱,清代。
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
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
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
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
苏氏族谱,宣统二年。
苏氏族谱,咸丰年。
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乾隆40年。
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
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
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
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
苏氏十修宗谱,苏堂汉序,民国25年重刊。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3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文生编,光绪31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5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番禺苏氏族谱,苏玉书编,道光24年。
南海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武功书院世谱,苏镜南等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开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浏阳苏氏武功五修族谱,苏崇浩编,民国27年。
湖南苏氏次修族谱,同治3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1年。 苏氏族谱,聚星堂本,民国37年。
吉林大学图书馆:琴川苏氏支谱,苏錞编,清乾隆年。
上海历史文献所:毗陵苏氏族谱,苏瑞楠编,光绪23年。
宁波档案馆:鄞竹庄苏氏族谱,俞廷兰、胡德芳编,民国8年。
宁波天一阁:同上
象山文管会:昌国苏氏宗谱,苏宗锷编,民国23年。
浙江图书馆:慈溪苏氏族谱,苏时鉴编,光绪7年。
东莞博物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德化县档案馆: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编,民国27年。
武汉图书馆:武昌苏氏宗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上海南汇县苏建侯:黑桥苏氏族谱,苏局仙编,民国26年。
上海浦东新区苏振胡:同上
江苏无锡苏宜诜:叶溪苏氏世系图,1948年。
浙江遂昌苏财:遂昌苏氏宗谱。
河南许昌苏桥苏水池:苏氏家乘,苏瀛滨序,民国20年。
河南许昌苏桥苏成立:同上
江苏常州苏慎:文海堂苏氏谱,光绪丁酉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江阴支谱),民国丁亥年。
江苏常州苏慎:毗陵胡庄苏氏宗谱,民国20年。
江苏无锡苏茂伦:聚星堂苏氏族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无锡苏金玉:同上
江苏无锡苏龙翔:同上
江苏江阴苏锦生:聚星堂苏氏族谱,江阴支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江阴苏锦生:苏氏族谱,似光绪年。
江苏江阴苏仁岐: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民国甲申年。
江苏无锡陈学初: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宣统辛亥年。
安徽黄山苏硕红:苏氏族谱,苏锡贷等修,光绪25年。
广东台山苏又新:苏安吉祖家谱,苏长辅编,民国22年。
广东高要苏财:长利苏氏家谱(作求堂),民国10年石印。
广东广州苏子强(祖籍南海古灶乡):
武功书院世谱,嘉庆戊寅木版本。
苏氏族谱(附武功舆地图)5—10卷已佚,木版本。
南海古灶乡,倡修谱,嘉庆25年蓉峰手录本。
苏汝卿(策)由南雄南逃来历批呈表,手录本。
南海古灶苏敦叙堂谱,民国26年,手录本。
广西藤县苏德堂:
古藤苏氏族谱录(眉山后裔),民国13年。
苏氏族谱(同安苏益后裔)。
山东荣城市东苏家村:苏氏族谱(世系)。
山东济南苏武勇:日照安东卫苏氏家卷十二卷,民国19年,石印。
安徽萧县苏肇平:萧县眉山堂苏氏宗谱,清、民国两种版本。
河南荥阳苏对:荥阳苏氏族谱,四册,民国15年,石印。
吉林长春苏忠民:山东崂山萧旺疃,苏氏族谱,民国17年印。
陕西武功苏振武:苏武以下世系,手录。
上海苏泰祥: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亲汇编,民国15年。
美国家谱学会收藏有:
苏氏族谱·(山西忻县),苏懋章等编,民国22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重刊。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丙如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天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初修宗谱(江西鄱阳),苏兆熊编,道光8年。
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4年。
苏氏大族谱,台湾李应惠主编,1974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编,光绪26年。
苏周连氏族谱,台湾刘炎主编,1965年。
苏氏族谱(河北交河)同治元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苏应霖重修,民国18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乾隆元年。
苏氏族谱,苏文通、苏懋章编,民国22年。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15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美国cong:苏氏族谱,苏元箴等编,同治元年。
日本东大文化:武功书院世谱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光绪26年。
日本东洋文库: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3年。
日本国会图书:同上
台湾现有苏氏族谱目录(部分):
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
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
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戊戌年(1898)写本。
苏氏祖谱,苏琨祥编,写本。
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苏软栏编,光绪21年写本。
汐止苏氏族谱,苏字郎序,康熙31年写本。
清溪衡阳苏氏宗谱,苏忠国补填,嘉庆13年修1973年补写。
苏文祯家族谱:写本。
苏氏族谱,苏金璋编,1954年写本。
苏氏族谱,苏定松记,1973年写本。
族谱,1963年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苏家族谱,苏耀灵编,1948年写本。
清溪珍田苏氏族谱,康熙31年写本。
苏氏家谱,苏远智编,写本。
苏氏家谱,苏明燕编,1982年刊本。
苏应元家族谱暨内外子孙名录,苏友荒编,1977年刊本。
苏氏族谱,苏鼎昌编,1972年写本。
苏氏族谱(广东大埔),写本。
苏氏族谱,苏高编,写本。
历代开基始祖,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武功周霞楼家谱,写本。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据史书记载:剑川段氏家谱
一 姓氏源流
段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
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
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
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
,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
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
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
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 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
,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 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
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
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
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出自
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
卑部落。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
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
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
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
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
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
北方。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
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2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
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3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
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
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
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
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 家乘谱牒
全国:段氏宗谱卷、段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
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句容句曲
段氏重修宗谱八卷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二十一卷
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卷、波阳段氏宗谱十卷
湖北:新洲段氏宗谱四卷首五卷、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湖南:凝益段氏五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湘潭城北段氏宗谱不分
卷、邵阳段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二卷
四川:江北段氏宗谱十九卷、内江段氏家乘四卷、内江段氏家乘
二卷
典故:
忠留册笏1;学博酉阳2。
注释:1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
2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
长养花木,位置鼎彝3。
注释:3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好溪呼于百姓4;开谕胜过三军5。
注释:4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
5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6。
注释:6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中联句。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7。
注释:7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中联句。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8;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9。
注释:8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
9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句饶方外趣;游惬社中朋10。
注释:10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联句》。
排行:
段
子成应荣,玉思朝儒,一绍显大,世昭明廷。
摘自《谱牒学研究》
注:此为白族族谱
http://cachebaiducom/cword=%BD%A3%B4%A8%3B%B6%CE%3B%CA%CF%3B%BC%D2%C6%D7&url=http%3A//www%2Eynda%2Eyn%2Egov%2Ecn/F%5F1%5F3%2Ehtm&b=0&a=135&user=baidu
任氏家族的族谱?求
本文2023-10-21 10:1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