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排名,高的姓氏起源?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明朝永乐三年6月15日,郑和率领27800余人,分乘208艘木帆船,从太仓刘佳港出发,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历史上大放异彩。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次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繁召开,专著和论文相继发表,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然而,他的家庭背景仍有争议。
只简单介绍了他的家世:“郑和,云南人,所谓三宝太监。”人们从其他史料中得知,他真名叫马,他的名字叫马,他的父亲叫摩诃知。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大典祭司为其父墓志铭提供的大量珍贵材料:一是“公字哈之,姓,生于昆阳府”;第二,郑和是他的次子;第三,摩诃只是“主海岸可怕,风也可怕。”李志刚参与了《明史宦官传》的编纂,被视为永乐皇帝的密友。他与当时掌管监狱的太监郑和关系密切。所以,他的说法很可信。
有意思的是,和道士姚一样,后来成为永乐皇帝心腹的学者尤兰达也写了一本书《明太祖实录》,书中郑和形容自己的体态:“身长九尺,腰大鼻小”,“走起路来虎头蛇尾,声音洪亮。”这是证人的证词,不是道听途说。就像神父——《奎安七卫》。
这个长相和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现代历史学家考证了马哈志的墓碑、郑和的家谱、赛天池的家谱,认为马哈志和马是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天池的第六个孙子。那么,斋田池是谁?
说“赛甸赤山寺,乌玛,回族,琥珀后裔,其国语为红色,亦为贵族。”这里所说的“惠惠人”,尤其是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继蒙古民族之后的“色目人”之一。以难读著称。它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据精通阿拉伯语的专家介绍,萨迪安意为“高贵的圣血”,山西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边伯意为领袖,边伯血指的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所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的后裔。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当时在我们部门很常见。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洲和欧洲的大蒙古。中外交流蓬勃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赛典赤赡思丁在元朝成为咸阳王并不奇怪。
简单介绍一下郑和的家世:郑和是15世纪初中国的一位将军。在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近一百年前,他曾七次率领海军远征印度洋。郑和是去麦加朝圣的穆斯林的儿子。大约在1371年,他出生在云南昆明,名字叫马。郑和甲自称是蒙古早期云南和布哈拉王穆罕默德的后裔。马姓的一个来源是汉语中Muhammad的音译。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外学者都认同这一点。他是郑和赛天池的后裔,他的父亲摩诃只去过一次麦加朝圣。永乐皇帝任命他率领大军下西洋,访问印度洋、阿拉伯和东非,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远见的决定。
1988年,明史专家周少泉对此提出质疑。在文章《古今通鉴》中,他考证了赛氏宗谱、赛典赤氏宗谱、马氏宗谱、顾氏墓志铭、郑氏宗谱。他怀疑郑和是否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认为“他很可能来自中国”百家争鸣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质疑成就论,说明这个问题可以不断讨论,但不一定能推翻成就论。许多学者不同意周少泉的考证。很多方面很难解释。比如《元史赛甸赤山寺子传》年,说摩诃的祖先叫“崇衍”,显然指的是中亚民族;再比如如何回应《美国百科全书》中郑和的话。可惜周少泉先生英年早逝,不能再讨论这个问题了。
需要补充的是,郑和的姓氏是永乐皇帝给的,郑的起源据说与巴战争有关。朱蒂王子以“清军”为名造反,文健皇帝派30万大军到北平讨伐。文健元年十月,朱棣率军攻打大宁,旨在整合王宁军队,扩大势力。李景龙,接替老将耿秉文为总司令,围攻北平。速破北平城东二十里李,大败李景隆。为了奖励在正淳巴运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宦官,封他们为郑氏,提拔他们为内监宦官。但也有学者认为,“赐姓郑”与郑、镇巴之战无关,没有特殊意义。
已经成为世界名人的郑和,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探究历史真相。
中国姓氏排名,高的姓氏起源?
本文2023-10-21 10:13: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