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国的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淳于国的简介,第1张

淳于国,是中国历史上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周武王把淳于公分封在山东安丘县东北部,建立了淳于国。实际上,淳于国是州国的延续。

淳于国的邻国有莒国、莱国和纪国。

春秋早期,从河南迁移来的杞国频繁入侵,淳于国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国君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国就此灭亡。

淳于国灭亡之后,杞国迁都于其地,故后世有时也将杞国称为淳于国。

关于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竿勾钩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家乘谱牒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于姓还以“东海”为堂号。

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56位。

一姓氏源流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姓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迁的结果。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省淄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姓从河南省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省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河南省钧州(今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省,不久闽、粤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方姓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约占全国汉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三、历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诗人,因缺唇,故在科举中不被录取,于是隐居会稽镜湖,终生不仕。其诗闻名江南,多以流连风物和格调低沉为主题,死后追赐及第,有《玄英先生集》传世。

方 清: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县)。762年,江南发生大规模疫灾,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领歙州饥民揭竿而起,凭借山区险要地形同官军对抗,一时应者如云,队伍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了数万人。763年,方清率领农民军进军贵池秋浦的乌石山,与广德一带的陈庄、陈五义军会合,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势,连克周围县邑。765年正月,方清的军队屯扎石埭县,并乘政府军准备不周时,勇猛进击,攻克歙州,擒杀刺史庞浚,一时威振江南。此后,方清在黟县赤山镇修筑城池,自建阊门县。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将李光弼进剿,唐军主力部队又得到了豪绅吴仁欢数千民团的帮助,方清虽据险扼守,但寡不敌众,战败牺牲。

方 会: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称职,出家,从楚圆学禅法。后在杨歧山和云盖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离奇。如上堂说:“举古人一转公案,布施大众。”过一会说:“口只堪吃饭。”又如:“慈明忌辰设斋,众才集,师于真(画像)前以两手捏拳安头上,以坐具画一画,打一圆相,便烧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见教法还是临济宗和云门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他死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岁。临济宗两支派之一的杨岐宗由方会禅师创立,杨岐宗是临济的正脉,方会以后,临济一系延绵不绝。

方 腊: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率众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军攻陷数十县,东南震动。次年夏,被俘后在开封就义。

方 岳:宋代词人。字巨山(1199-1262),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省)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

方 凤:南宋诗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学,入元归隐于仙华山。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 回:宋末元初诗人。字万里(1227-1307),号虚谷,歙县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曾编《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传世。

方 苞:字凤九(1668-1749),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间进士,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著名的《狱中杂记》,记述了在狱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事实,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方 薰:字兰坻(1736-1799),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等,浙江省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工写生。兰士幼慧敏,自小同父亲周游浙江全境,眼界开阔,又广学博取,得以成就其绘画的大业。与画家奚冈齐名,世称“方奚”。著有《山静居论画》传世。

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方回:安徽歙县人,元朝文学家,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以杜甫为一祖)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之说。曾编《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宁海人,明时曾任济宁(今属山东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户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诛杀。明代礼部给事方言直,与方克勤为两兄弟,为避免株连,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脉迁居赣南于都上方,当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纪念自己与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方孝孺被株连后,浙江宁海方氏余脉皆迁居赣南。孝孺两孙被言直之子营救成功逃至赣南一带。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宁省海人,明初文学家。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被灭十族。但是方孝孺并不绝后,因为当地流传仲愚、仲宪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检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出家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

方维仪:名仲贤,字维仪,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妈,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风阁集》,又编历代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国梁:元末清初名医。方国梁原习儒,因科举失意,遂弃儒习医,自研《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医籍,专事外科实践,名播欲、绩溪、昌化、淳安等地,求医者甚众。其子绪宝、孙以祝、曾孙成春均承其业,以医名世。来孙家万(字德章),继承祖传外科,在洪琴村开设春生堂药店,医名大盛,求诊者络绎不绝,著有《德章祖传外科秘本》。家万子正光,孙德猖、德善,曾孙善滋承其学,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鸡坞专事外科。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疗疮等无名肿毒有特效,药到病除。方氏认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下注"而致,须内、外并治。施治除精制祖传各种丸散膏丹外敷,还注重内服。并提出外科疾患并非都由火热之毒而生,除疗疮外,很少用清热解毒药。

方玉润:字友右,又字黝石,自号鸿蒙子。1811年出生于文山州广南县城西街。宝宁(今云南省广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在文化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润自幼喜欢攻读诗书,博学多才,却对科场考试之经学反不着意。他的父亲为此将他锁禁于书房,强令致力于经学,以期科场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陇州州判。光绪九年(1883年)凤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润先后代理过千阳、麟游县令,尚未到任,就于1883年8月24日病故,终年73岁。

方声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其兄方声涛和姨、两嫂及妻皆为同盟会会员,后参加广州起义并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国***,中共六大当选中央委员,1934年率红十军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因叛徒出卖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56岁。遗著有《可爱的中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新安郡:秦初置县。晋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后移治安徽省歙县一带。

2、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此外,还有堂号:“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观礼堂”、“伦叙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诚堂”、“绍远堂”、“重庆堂”、“崇考堂”、“义德堂”、“溯源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方姓得姓早,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多见,尤其在唐宋以前。

2、方姓多刚烈之士,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宁折不弯。

3、方姓多文人学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诗书传家蔚然成风。

4、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15年方方建忠纂修《方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方家村其字行为:“应克先人志,荣光兆泰和。”另一九二九年方家福续修《方氏家谱》,安徽天长方姓一支字行为:“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177位。

  姓氏简介:

  丁姓为中华姓氏,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人口分布: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于氏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 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二、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号郡望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于姓还以“东海”为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四、 家乘谱牒  山东:淄博临淄稷下街道办韩家庄于氏族谱三卷 皇城镇于家村于氏族谱十三卷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五、 历史名人  于仲保,于广六世孙,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人,元至正年间由兖州路军民总管升为兵部司马,其孝名流传乡里。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 于慎行(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于公:东海炎(今山东炎城北)人,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山东省于家泗水有。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历史名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 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 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有网友统计出了演义中的全部单挑,这是严谨的体现,但做起排行时,又不得不掺杂入个人的主观成分。这也是三国武力排行魅力的体现——谁都有道理,谁也没道理。即使是最有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版本,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排名也 会发生变化。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排行,本文的排行将尽量回避一些容易引入任何主观成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不拘泥于回合数的比较;不去猜测对战的有效性;也不讨论多打一时是全包围还是半包围,是逐个上还是一齐上;也不去推测先鸣金、先诈败以及年龄和状态等意味 着什么;更不去讨论战败是真是假,是气力不加还是料敌不过,或者是策略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各论坛中都曾引起过争执,无法得到统一结论,故避而不谈。

统计参数为战、擒、杀、伤、被伤、被杀 、被擒、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完全根据大家熟知的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回避了主观问题,由毛本和罗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在战例上这两版本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描述手法和回合数等存在差别)来进行客观统计,并得出一些分歧不大 的结论。

到底什么是单挑,什么是严格单挑?有网友统计说演义中共357场单挑,但里面很多战例显然不是单挑。若说到最严格单挑,即不带士兵且不用暗器和弓箭的那种,在演义里也没有多少场。因为单挑的概念没有统一,要统计演义里的单挑次数,就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为此 在下面作统计时,统计的不是单挑数,而是对手数。战指演义里那些有名字的将官间发生了攻击行为的战例。演义里吕布与17个对手交过锋,则记为战17。这样就避免了三英战吕布是否该统计,张飞和吕布到底算对打了多少次这些问题。

那么马岱斩魏延算不算战例呢?若说算,多数网友会感到不妥。但若不算,恐怕那些有争议的快马、冷箭和偷袭等战例也说不清楚。三国武将武力是被神话了的,能单挑数十上百回合,能在千军万马中无伤冲杀,主观说他们对付背后和身侧的袭击不应该没有任何反应。为此 采取一个可以判别的标准,定义除了睡觉和被捆绑时,其余各种情形的交锋都算有效战例。这样在统计上就不会存在什么争论,尽管标准有些问题。

进一步定义如下:擒即擒拿到有名字将官的战例,与士兵和其他武将贴身共擒的也都承认有效,否则在统计时会存在很多问题。但纯粹由士兵擒拿的战例则不进行统计。杀和伤 没太大分歧,强调一点就是因为伤重而导致战后死亡的战例在这里也归为杀,由士兵和无名武将所杀和伤的战例不进行统计。

两武将间擒、杀、伤只统计一次。如孙策擒于糜同时导致其死亡,仅在擒里进行统计。黄忠曾分别擒、伤过夏侯尚,也只统计擒。擒>杀>伤,仅取大者。所幸演义里不存在两武将这次你擒或伤我,下次仪苌被蛏四愕那榭觥br>平手和普通败退(既不死亡,也不受伤)的战例数不专门进行统计分析,因为这会涉及到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最后强调一点是,只统计三国君主和那些对手数超过四的武将。对高览和曹仁等对手数恰好为三的,只能向他们道个歉了。

统计的结果是:

一与赵云交锋过的有名字将官数量最多,为40个。紧接着依次为:(2)关羽27、(3)张飞24、(4)许褚22、(5)吕布17、(6)马超16、(7)张辽13、(8)魏延12、(9)徐晃11、(10)黄忠10、张合10、姜维10,其余均在1 0个以下。

评: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武将们的知名度。赵云、关羽出场最多,是最红的明星演员,难怪他们的拥护者也非常多。

二带主观因素地说,与许褚交过手的武将综合质量最高,“吕布 赵云 马超 张飞 典韦 关羽 庞德 周泰 徐晃”这一排名字,足以让其他武将汗颜。吕布的对手榜“张飞 典韦 许褚 关羽 夏侯敦 夏侯渊”质量也不错,但估计只能排第三,比张飞的对手榜“吕布 马超 许褚 张辽 张任 张合 徐晃 夏侯渊”恐怕要差些,关羽和马超的对手榜可以分列第四第五,再往下就更不好排了。

评:过去有些小看了许褚,如今对手榜一出,感觉虎痴果然名不虚传,和最有名气的几个武将都有过交手,作为武将不会感到有什么遗憾了。

三擒杀武将数排行(能擒必能杀,擒优于杀,但制定其权重必然涉及主观,故暂且把擒和杀同等看待)为:(1)赵云26、(2)关羽17、(3)张飞12、(4)许褚7、甘宁7、(6)关兴6、徐晃6、马岱6、(9)马超5、孙策5、黄忠5、夏侯敦5。

评:甘宁能进入第四名,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而吕布落选,估计会出乎不少网友的意料。

四擒杀武将质量排行:主观(强调主观是因为:没人能证明方悦、穆顺和武安国的武力不如颜良、文丑和华雄)的说,关羽冤魂榜里的“颜良 文丑 华雄”无疑为大家熟悉,居榜首;马忠冤魂榜里的“关羽 黄忠”相信会让许多新网友眼前一亮,可以并列第一;杀人王赵云手下也有几位硬汉的冤魂,第三名就排定了;其余象丁奉杀张辽,黄忠杀夏侯渊、沙摩可杀甘宁、周泰杀沙摩可等,质量都还可以;往下就不容易排了。

评:演义里最具备杀手味的当推马忠莫属。马岱擒杀了四个少数民族,不愧是羌人天神马超之弟,外战内行。

五兵油子系数(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只取对手数超过5的武将进行排比)排行为:(1)孙策083、(2)马岱075、(3)赵云070、甘宁070、(5)关兴067、张苞067、(7)魏延062、(8)关羽054 、张飞054、(10)夏侯敦050、华雄050。

评:孙策不愧是霸王再世,除了太史慈,其余对手全部被他擒杀。马岱是当之无愧的老兵油子,太会投机取巧了。关兴、张苞两位小朋友居然混进兵油子的队伍里了。不排不知道,魏延也很油。

六其他

被有名武将造成的受伤数当推曹操和关羽最多,都为3次,看来想当“公”,必须多受些伤。

擒敌数马岱第一,为5个;赵云第二,为3个;夏侯敦第三,为2个;其余都不到2个。

统计武将里,兵油子系数最低的为曹操-05,其次为太史慈0、祝融0、文丑0、于禁0,典韦011也非常低。

三国君主里,刘备表现不俗,杀1伤1,还战过吕布,综合表现君主里仅次于孙策,武将里也绝对排位较高。尽管比三国志里的表现还差了一截,他也无愧于天下第二大英雄了。曹操成了受伤王,但杀过1名武将,还曾有刺杀企图,表现还算可以。孙权没有任何作战表现, 可惜。

七武力排行(带主观)

在排除暗器和马匹等因素的最严格单挑里,有十五人不仅曾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也无任何败绩。我把他们分为五个层次,各层之所以凑在一起,都是根据演义为基础的,物以类聚。同层武力数值的差别在于看名气和民意,不再根据也无法根据演义提供的细节分出高低。

第一层:吕布(100) 赵云(99) 『技术最全面最稳定最少失误和破绽。』

第二层:马超(99) 张飞(99) 许褚(98) 典韦(98) 『马张、马许、许典三场大战。』

第三层:关羽(98) 黄忠(97) 庞德(97) 『关黄、关庞两场对刀。』

第四层:太史慈(97) 孙策(97) 张辽(96) 甘宁(96) 『太孙、太张两场大战,以及“魏有张辽,孤有兴霸”』

第五层:颜良(96) 文丑(95) 『颜文齐名,及颜徐、文徐的优势。』

排起来就是:

吕布、(赵云、马超、张飞)、(许褚、典韦、关羽)、(黄忠、庞德、太史慈、孙策)、(张辽、甘宁、颜良)、文丑

附表

三国演义主要知名武将战绩统计

(限于三国君主和对手数超过4的武将,陆逊纵火整理)

三国君主

◎孙策◎

战6 太史慈 于糜 樊能 周昕 严舆 陈生

擒1 于糜

杀4 /于糜/ 樊能 周昕 严舆 陈生

擒杀率-被擒杀率08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曹操◎

战4 魏延 徐荣 陈宫 刘馥

杀1 刘馥

被伤3 魏延 徐荣 陈宫

擒杀率-被擒杀率025

杀伤率-被杀伤率-075

◎刘备◎

战3 吕布 张宝 孙仲

杀1 张宝

伤1 孙仲

擒杀率-被擒杀率033

杀伤率-被杀伤率033

◎孙坚◎

战3 华雄 吕公 赵弘

杀1 赵弘

擒杀率-被擒杀率03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蜀国武将

◎赵云◎

战40 许褚 文丑 夏侯敦 姜维 张合 徐晃 高览 韩德 鞠义 裴元绍 周仓 于禁 李典 张武 吕旷 淳于导 夏侯恩 晏明 马延 张凯 焦触 张南 钟缙 钟绅 刑道荣 陈应 吴懿 刘聩 马汉 慕容烈 焦炳 朱然 金环三结 韩英 韩瑶 韩琼 韩琪 朱赞 苏颙 万政

擒3 陈应 吴懿 韩琪

杀23 高览 鞠义 韩德 朱然 夏侯恩 裴元绍 张武 吕旷 淳于导 晏明 钟缙 钟绅 刑道荣 刘聩 马汉 慕容烈 焦炳 金环三结 韩英 韩瑶 韩琼 朱赞 苏颙

伤2 周仓 万政

擒杀率-被擒杀率065

杀伤率-被杀伤率005

◎关羽◎

战27 吕布 许褚 夏侯敦 颜良 文丑 徐晃 马忠 华雄 纪灵 管亥 荀正 王忠 孔秀 孟坦 韩福 卞喜 王植 秦琪 蔡阳 杨龄 黄忠 夏侯存 庞德 成何 蒋钦 潘璋 程远志

擒1 王忠

杀16 颜良 文丑 华雄 蔡阳 孟坦 管亥 荀正 韩福 孔秀 卞喜 王植 秦琪 杨龄 夏侯存 成何 程远志

被伤3 韩福 庞德 黄忠

被擒1马忠

擒杀率-被擒杀率065

杀伤率-被杀伤率-011

◎张飞◎

战24 吕布 马超 许褚 张辽 张任 张合 徐晃 夏侯渊 马岱 纪灵 邓茂 高升 于禁 曹豹 郝萌 刘岱 陈孙 吕翔 夏侯兰 夏侯杰 刑道荣 刘贤 金旋 周善

擒3 郝萌 刘岱 刘贤

杀9 邓茂 高升 曹豹 纪灵 陈孙 吕翔 夏侯兰 夏侯杰 周善

伤1 许褚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04

◎马超◎

战16 张飞 许褚 张合 曹洪 于禁 李通 王方 李蒙 韩遂 侯选 李堪 梁兴 马玩 杨秋 姜叙 杨阜

擒1 李蒙

杀4 李通 梁兴 马玩 王方

伤2 韩遂 杨阜

擒杀率-被擒杀率031

杀伤率-被杀伤率013

◎魏延◎

战13 庞德 张合 王双 马岱 文聘 鄂焕 孟获 泠苞 曹操 曹遵 何平 司马懿 韩玄

擒3 泠苞 鄂焕 孟获

杀5 王双 谢旌 崔禹 薛则 曹遵 韩玄

伤1 曹操

被伤1马岱

被杀0 /马岱/

擒杀率-被擒杀率062

杀伤率-被杀伤率000

◎黄忠◎

战10 关羽 夏侯渊 马忠 李严 邓贤 泠苞 韩浩 夏侯尚 史迹 潘璋

擒1 夏侯尚

杀4 邓贤 韩浩 夏侯渊 史迹

伤0 /夏侯尚/

被杀1 马忠

擒杀率-被擒杀率04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姜维◎

战10 赵云 邓艾 徐质 郭淮 邓忠 王平 张翼 陈泰 司马师 杨欣

擒0

杀2 徐质 郭淮

擒杀率-被擒杀率02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战绩

◎关兴◎

战9 张合 马忠 孙桓 潘璋 李异 周平 谭雄 董禧 越吉

擒1 谭雄

杀5 李异 周平 潘璋 董禧 越吉

擒杀率-被擒杀率067

杀伤率-被杀伤率0

◎马岱◎

战8 张飞 魏延 祝融 孟获 雅丹 忙牙长 陈造 钟繇

擒5 孟获 雅丹 祝融 忙牙长 陈造

杀1 魏延

擒杀率-被擒杀率075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张苞◎

战6 马忠 谢旌 李异 崔禹 崔谅 薛则

擒1 崔禹

杀3 谢旌 崔禹 薛则

擒杀率-被擒杀率067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关平◎

战6 庞德 徐晃 徐商 吕建 夏侯存 翟元

杀2 夏侯存 翟元

擒杀率-被擒杀率03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魏国武将

◎许褚◎

战22 吕布 赵云 马超 张飞 典韦 关羽 庞德 周泰 徐晃 高览 李封 李惺 李别 张先 孙吴 尹昌 尹楷 许攸 韩当 杨昂 杨任 张卫

杀7 李封 李惺 李别 张先 尹楷 许攸 张卫

被伤1 张飞

擒杀率-被擒杀率032

杀伤率-被杀伤率-005

◎张辽◎

战13张飞 太史慈 文丑 张合 夏侯渊 夏侯敦 黄盖 凌统 臧霸 丁奉 袁尚 沮皓 蹋顿 蒋奇

杀3 蒋奇 沮皓 蹋顿

伤0 黄盖

被杀1 丁奉

擒杀率-被擒杀率015

杀伤率-被杀伤率008

◎徐晃◎

战15 赵云 许褚 关羽 颜良 关平 崔勇 李乐 韩猛 汪昭 彭安 孟达 陈宫 审配

擒2 陈宫 审配

杀4 崔勇 李乐 汪昭 彭安

被杀1 孟达

擒杀率-被擒杀率03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张合◎

战10 赵云 马超 张飞 黄忠 庞德 魏延 王平 雷铜 孟达 杨昂

杀2 杨昂 雷铜

擒杀率-被擒杀率02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庞德◎

战11 许褚 关羽 张合 夏侯渊 徐晃 魏延 关平 陈武 周仓 钟进 曹永

杀3 陈武 钟进 曹永

伤1 关羽

被擒1 周仓

擒杀率-被擒杀率018

杀伤率-被杀伤率009

◎典韦◎

战9 吕布 许褚 高顺 郝荫 曹性 成廉 宋宪 侯成 何仪

杀1 何仪

擒杀率-被擒杀率011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夏侯敦◎

战10 吕布 赵云 关羽 张辽 高顺 曹性 桥蕤 徐荣 耿纪 韦晃

擒2 耿纪,韦晃

杀3 徐荣 桥蕤 曹性

被伤0/曹性/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曹洪◎

战7 马超 甘宁 韩当 何曼 袁谭 任夔 吕虔

杀3 何曼 袁谭 任夔

擒杀率-被擒杀率04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夏侯渊◎

战7 吕布 张飞 黄忠 杨任 陈式 昌奇 成宜

擒1 陈式

杀3 昌奇 杨任 成宜

被杀1黄忠

擒杀率-被擒杀率043

杀伤率-被杀伤率0

◎乐进◎

战6 吕布 甘宁 凌统 臧霸 成廉 郭图

杀2 成廉 郭图

被伤1甘宁

擒杀率-被擒杀率033

杀伤率-被杀伤率-017

◎王双◎

战4 魏延 张嶷 谢雄 龚起

杀2 谢雄 龚起

伤1 张嶷

被杀1魏延

擒杀率-被擒杀率025

杀伤率-被杀伤率025

◎李典◎

战4 吕布 赵云 黄劭 宋谦

擒1 黄劭

杀1 宋谦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于禁◎

战4 吕布 赵云 马超 张飞

擒杀率-被擒杀率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吴国武将

◎甘宁◎

战10 曹洪 凌操 沙摩可 乐进 蔡曛 马延 张凯 朱光 邓龙 黄祖

擒0

杀7 凌操 蔡曛 马延 张凯 朱光 黄祖 邓龙

伤1 乐进

被杀1 沙摩可

擒杀率-被擒杀率060

杀伤率-被杀伤率010

◎黄盖◎

战5 张辽 蔡瑁 黄祖 周昕 张英

擒1 黄祖

伤1 蔡瑁

被伤1张辽

擒杀率-被擒杀率020

杀伤率-被杀伤率000

◎马忠◎

战4 关羽 黄忠 关平 张苞

擒1 关羽

杀1 黄忠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周泰◎

战4 许褚 沙摩可 曹仁 张南

杀2 沙摩可 张南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丁奉◎

战4 张辽 牛金 韩综 桓嘉

杀3 张辽 韩综 桓嘉

擒杀率-被擒杀率075

杀伤率-被杀伤率0

◎韩当◎

战4 许褚 曹洪 张虎 焦触

杀0 张虎 焦触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太史慈◎

战4 孙策 张辽 程普 王朗

擒杀率-被擒杀率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诸侯武将

◎吕布◎

战17 张飞 典韦 许褚 关羽 夏侯敦 夏侯渊 方悦 穆顺 武安国 公孙瓒 丁原 董卓 于禁 乐进 李典 牛辅 李丰

杀4 方悦 穆顺 丁原 董卓

伤2 武安国 李丰

擒杀率-被擒杀率024

杀伤率-被杀伤率012

◎文丑◎

战6 赵云 关羽 张辽 徐晃 公孙瓒 关纯

杀1 关纯

被杀0 关羽

擒杀率-被擒杀率00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华雄◎

战6 关羽 孙坚 祖茂 俞涉 潘凤 鲍忠

杀4 祖茂 俞涉 潘凤 鲍忠

被杀1关羽

擒杀率-被擒杀率05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颜良◎

战5 关羽 徐晃 耿武 宋宪 魏续

杀3 耿武 宋宪 魏续

被杀1 关羽

擒杀率-被擒杀率04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祝融◎

战4 赵云 魏延 马岱 张嶷

擒1 张嶷

伤0 /张嶷/

被擒1马岱

擒杀率-被擒杀率000

杀伤率-被杀伤率0

淳于国的简介

淳于国,是中国历史上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把淳于公分封在山东安丘县东北部,建立了淳于国。实际上,淳于国是州国的延续。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