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人的脊梁"的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被鲁迅先生称为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并没有特指是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扩展资料

鲁迅杂文的特色

鲁迅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深情并茂”。

参考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寻找新的起点——读刘心武〈起点之美〉断想》(1990年作) 载《语文教学论坛》(全国中学语文教研会会刊)1990年第5期

《以情动人出佳作——评〈赵四**与张学良〉第12集》(作于1991年)收《100个世界——全国中学生读(观)后感精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生命的涛声》(报告文学,1993年作,与孙暖合著),收报告文学集《1993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十佳队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出版

《宋涛赴京记》(报告文学),载《城市晚报》1993年11月21日

《舒展生命的青藤》(报告文学),《中学生报》1994年5月16日第一版

《闪光的路》(报告文学,1995年作,与宗介华、陈耀辉合著),收报告文学集《1995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十佳队员》,新蕾出版社1995年出版

《孙岩母亲这样说……》,载《中国妇女报》1995年

《光明行》,电视纪实片脚本,长春电视台

《一束带露的野花——评李广森的散文》,《城市晚报》1995年6月8日

《说说俺山东人》,载《东北师大报》1994年5月11日,获校报该年度优秀文学作品 一、期刊文章:

《走向体验与对话——李锐晚近小说的叙事姿态》(摘要) 当代作家评论2001/3

《走出校园的学院小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当代校园文化的精神窗口》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宝莲灯:开创中国动画**新路》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

《写作教学体系三论》 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专辑

《也说“最佳”》 《文艺报》2002/3/8

《叶老父子的“习作” 》 《语文月刊》2003/9

《戏剧概说》《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2

《谛听青春的足音》,《青春文学》2005/3

《题材 形式 表现力》,《青春文学》2005/4

《风物 故事 叙述》,《青春文学》2005/6

《〈家〉与巴金的寻根历程》,《寻根》2005/6

《从叛逆到皈依》,《青春文学》2005/6

《青春文学的边界与瓶颈》,《青春文学》2006/4

《叙述的奥秘》 ,收入《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

《心之声——听知觉与王蒙作品里的音响美学》,《当代作家评论》2007第2期

《高行健前期实验戏剧刍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心之声》,收入《王蒙·革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书名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辞书研究》2009年第1期

《汪曾祺全集系年辨正——兼论若干篇章的文献意义》,《文艺评论》2011年第1期

《跨媒介叙事研究的范例——从〈小说与**中的叙事〉看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印相(一)·弁言》,见《印相(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印相(二)·弁言》,见《印相(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照亮经验的盲区——〈推拿〉一席谈》(与赵坤对话),《工人日报》2011年9月2日

《语词小札两篇》,《语文月刊》2012年第4期

《“半成”、“半折”、“半开”之类》

《“级”、“届”辨》

《汪曾祺全集补遗与考论(一)》,《东吴学术》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中四篇非书信文章的文献释证》,《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2期

《汪曾祺文学年谱(上)》,《东吴学术》2015年第4期

《汪曾祺书画墨迹释文辨正》,《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4期

《广州日报》“骚人雅事”专栏文章(2015):

《知味汪曾祺》(2015年4月27日)

《朱自清的清贫史》

《浦江清西行:一部现代版“指南录”》

《西南联大教授的副业》,《安徽商报》2015年6月7日

《中学生阅读》“写作宝典”专栏文章(2014-2015):

《“看着写”——谈写作中的视觉化》;

《开放五官》;

《贵在有发现》;

《“一粒疣”的启示》;

《聚焦矛盾》;

《一以当十——谈抓特征》;

《“一双可与X光相媲美的眼睛”》;

《“近乡情更怯”与“反畏消息来”》;

《感受的摄录仪和放大器》;

《典型感受的变形》;

《设身处地,代人作想》;

《赋形想象》;

《象征想象》;

《类比想象》;

《贵在“长途运输”——从比喻学写作》;

《推测想象》;

《合成想象》;

《意在笔先——构思与提纲例谈》;

《文以意为主——谈主旨》

二、会议论文: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观及其视角理论》,哈佛·国际小说笔会,2002年8月·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心之声——听知觉与王蒙作品里的音响美学》 王蒙文艺思想研讨会,2006年9月·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青春文学的瓶颈》,中国写作学会2007年会,2007年7月·成都(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写作学会)

《第二人称叙述新论》,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2009年10月·重庆(四川外语学院、中国叙事学会)

《跨媒介叙事研究的范例》,“当代外国文学的历史书写与叙事格调”——2010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2010年7月·青岛(青岛大学、南大《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艺文小札五题》,吉林省写作学会2010年会

《论预叙》、《叙事理论的不老松——杰拉德·普林斯学述》“第三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2011年10月·长沙

《新文学作家年谱中的叙事问题》,“第四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2013年11月·广州

三、学术译文:

《叙事的开端——现代派文学与**媒介》,雅各布·卢特(Jakob Lothe)著,《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四、学术译著:

《小说与**中的叙事》(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挪威)Jakob Lothe著,徐强译,申丹校,31万字收入申丹主编“新叙事理论译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2012年11月第二次印刷;2015年1月第三次印刷;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2014)

《故事与话语》(Story and Discourse),(美国)西摩·查特曼(Symour Chatman)著,徐强译,30万字“国外叙事学名著迻译计划”第一批“叙事学四书”第一种,收入“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ISBN:97873001661242013年12月已进行第二次印刷

《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Narratology:Form and Fuctioning of Narrative),(美国)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强译,23万字“叙事学四书”第二种,收入“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2014年1月已进行第二次印刷

《故事的语法》(A Grammar of Stories),(美国)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强译,20万字“叙事学四书”第三种,收入“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五、非学术性文章及内刊文章:

《寄语五月》,载《五月》2006年春季号

《题贺〈原〉周年》(诗),载《原》2007年夏季号

《诗的自戕与“原”的使命》,载《原》2007年秋季号

《寻常事物里的诗意感动》,载《原》2008年夏季号

《我们创造历史》,载《原》2011年夏季号

《沃土——献给东北师大文学院》(大型集体朗诵诗)2008年12月作,2009年元旦演出,吉林省自然村;节本《红楼颂》2009年毕业季在文学院红楼演出

《文昌之路》(歌词),为2010年元旦晚会创作,在吉林省自然村演出

《思源之歌》(歌词),香港思源基金会会歌

序诗八首 见《印相(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散文诗六首 见《印相(二)》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东师文化开发的潜在空间》,《东北师大校报》2010年4月25日第四版

《积累·挖掘·阐释——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形态与历史形态》,《东师风》2011年3月22日第四版

《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与学院诗歌片论》,《东北师大校报》1196期(2011年9月25日)

《少年情怀总是诗》,《东师风》

《蜕变者的心史》人民网 入选COMING OUT ON TOP:Chingese(first language)year 12 Student's Book》《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12年级汉语(第一语言)教材》)

《师德是教师的良心》,《东北师大校报·东师风》

《美德故事代代传——〈中国道德故事〉前言》,收《中国道德故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西南联大:三校联合创奇迹》,收《中国道德故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沈从文:廿年著成服饰史》,收《中国道德故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与全世界共享中华文明成果——文化输出问题漫谈》,《东北师大校报》2014年4月15日(第1257期)

六、编著或参编教材:

主编 《世态凝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参撰《小学生写作心理与教育策略》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1

主编 《校园文学年选 2001年大学生最佳小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主编 《名言锦句》(插图本)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主编 《校园文学年选 2002年大学生最佳小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主编 《校园文学年选 2003年大学生最佳小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参撰《文学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撰《文学理论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撰《中外文学作品导读》(上)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4

参撰《中外文学作品导读》(下)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5

参撰《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参撰《大学写作教程》东北师大出版社2006

参撰《MHK高分作文讲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参撰《大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合作主编《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导读》丛书 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印相(二)》编委、撰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丛书编委《中国现代应用文写作规范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11

分主编 《科教文与社交文书写作规范》(文教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主编“就是爱语文”丛书一套六册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主编《中国道德故事》,“农家书屋”计划图书,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七、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当《无问西东》的广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自是做不到无动于衷。

经不住诱惑去看了。更多的是好奇,一部**何以这么热播?

于是,影院里一个无聊透顶的女人置身在前后左右都是一些更加无聊的年轻人座位上,看完了热剧。

01

作为清华大学建校100年的献礼片,据说《无问西东》早就于2012年拍摄完成,并举行了发布会。但最后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被冷藏,足足消失了五年才终于上映。

**采用多时空交叉叙事,身处时代潮流中的每个人,理想信念遭到倾轧,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大学求知为何,是学文好还是学理好?这一生该怎么过,是尽孝还是报国?为一个人付出一切值得吗,是坚守爱情还是明哲保身?眼前的利益要不要,是卖主求荣还是助人讨苦?

**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也袒露了人性的光芒,当你与主角们达到共鸣时,能引发诸多思考。但它真正要探讨的,只有三个问题——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如果你已经明白事情的结果,那么你是否还会去做?

如果你已经知晓会让你痛苦,那么你是否应该选择放弃?

02

1923年,北平。

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是清华的学生,理科不及格,却在文科上天赋卓绝。那时清华刚建校不久,多数人都选择理科,因为当时社会普遍的观念是,唯有实业方可救国。

吴岭澜终日躲在大学宿舍里,鲜与同学们沟通交流,一个人“羞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告诉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泰戈尔访华,群贤毕至。室外大雪苍茫,江山如画,室内人声切切,恬淡如菊。每个人的眼神都清澈,每个人的脸上都安静。

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是那个时代中国最优秀的一群人,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他们自由、坚定,生命是沉甸甸的。

吴岭澜站在人群里,听到伟大如泰戈尔一样的诗人,竟然也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无止境的思索,让他那股对生命探索的羞耻感逐渐消失,洒脱地放下完全不适合自己的理科,转而学文。

再后来,他跟随学校搬迁去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当一名文学教授。

03

1938年,昆明。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不愁吃穿的世家子弟,也是西南联大的一名普通学生。

他的祖上三代人出了五位将军,父母对他的期望仅仅是,不要被功名利禄迷了心智,只需拥有简单平静的人生。

彼时的西南联大,集合了最好的老师和学生,但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偌大的中国,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无数学者和大学生,以他们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风雨大作的教室里,正在讲课的教授被雨声淹没声音被迫中止,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他的淡定与从容,无愧于“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八个大字。

那些在山洞里躲避空袭,仍慢条斯理念诗、聊黑格尔、介绍恐龙化石的教授们,头上戴一顶草圈,身上却看不出半点慌乱与恐惧。

最让我感动的,是沈光耀的母亲千里寻子说的那番话:“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

可是最后,沈光耀还是毅然投笔从戎,留给母亲“对不起”三个字。因为他的信念是,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他背着父母当了空军,选择投身到最残酷的战争中。

04

1962年,北京。

黄晓明演的陈鹏,是清华的学霸,暗恋章子怡演的王敏佳。

陈鹏和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喜欢一个女生不敢表白,只会默默对她好,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猜测她喜欢什么。

陈鹏无意中发现王敏佳的印章损坏了,就偷偷做了一个新的,印章掉在地上,差点上演一出杜飞在人群中找傻瓜的戏码。为了向王敏佳解释什么是核,拉着她跑遍整个清华园。

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一个巴掌打过来,王敏佳的脸上多了五个手指印。

那一场不准提及的十年浩劫,是人性的扭曲,也是道德的沦丧。昨日还是邻居、老师、父母,今天却要划清界限,揭发、批斗、殴打。

其实王敏佳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因为虚荣心撒谎说小时候和伟人合过影,为了保护自己的语文老师和最好的朋友,选择隐瞒真相,背了所有的锅。

被人举报后,曾经嫉妒过她的人,都站出来诬陷她,激愤的群众冲上台将她打致濒死。她一直保护的那个男人,为了得到支边的名额,也选择不说话。只有陈鹏肯为她刨坟立碑,表白心意,让人感动。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05

2012年,北京。

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监,为了拿下奶粉商业订单,挑选了新闻事件中的四胞胎作为推广计划,提案却因为公司内部斗争而失败。

四胞胎一家也从新闻热点,变成无人理睬。

离职后,张果果陷入了躲避和茫然中,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四胞胎父母每天都打电话要求见他,更让他觉得紧张和焦虑。

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现代人的生活中,好像大多都是防备和猜疑。真心越来越没用,多的是套路和怀疑。

一开始他无奈又挣扎,退缩又压抑,最终他在输赢的竞赛中主动选择“输”,选择和别人不一样,让内心值得珍惜的东西,从粗粝的沙子变成温润的珍珠,闪闪发光。

我们都渴望伟大,但伟大需要苦难。整个现代社会,在资本的加持之下,走向了行业细分,每个人都不过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

我们身陷其中,变得越来越茫然,笑容也越来越少。只有一小部分人,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始终听从内心的声音。

06

《无问西东》的四个故事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却像蝴蝶效应一样,在时空的交叠里,产生了羁绊。

如果没有吴岭澜的开悟,他就成不了清华的老师。他成不了老师,就不会告诉沈光耀要关注真实的东西,让他坚定当兵的信念。如果沈光耀没有投笔从戎,就不会有空投食物,救济生在平民窟的孤儿陈鹏。

后来,陈鹏又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传递下去,使得李想因为抛弃王敏佳而忏悔。李想终生背负着罪恶,最后选择牺牲自我救下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的父母生下他,他又选择救助四胞胎。

就这样,时间跨度近百年,生命得以延续,精神也得到传承。

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吴岭澜和世界发生冲撞,羞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经历懵懂、迷茫、挣扎后存活下来,不断寻找自己愿意从事一生的事业,在苍莽局势中,用知识启迪学生。

沈光耀感受自己内心的召唤,忠孝难以两全,虽然活着可以给人生带来各种可能,但为了家国去死,也是少年意气,男儿所为。

陈鹏爱己所爱,在失去理性的年代,不做落井下石之人,也没有因为别人的言辞动摇自己相信的感情。他把青春献给国家,少年脱发,见到小女孩如王敏佳般的灿烂一笑,也会心起暖意。

张果果拒绝向老板曝光自己上司的把柄,“因为我和你们不一样”。他不再自我压抑,但行好事,不问前程,摒弃身边圈子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去帮助自己想帮助的人。

还有一大批在片尾彩蛋中出现的人,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发出吼声,挥洒热血,明明是奔赴一场灾难,却像奔赴一场盛宴,都是中国的脊梁。

07

**的英文译名叫《Forever Young》,永远年轻,也意味着永远热泪盈眶。连接不同时代年轻人的桥梁,是对正直和善良的选择,是正在进行中、一生一次的奋不顾身。

抗战时期,要不要为国奋战抛头颅洒热血?改革开放,能不能接纳西方的知识,同时坚守传承?和平年代,面对金钱的诱惑,可不可丢掉善良?

你做的这些事情,看似只是为了你自己。但如果你坚守住了,一点点传递下去,最终慢慢地影响整个社会。你的善良,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本该如此。

我们无法在出生证上改写任何信息,但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墓志铭写上,因为这个家伙的坚持,这个世界变得有一点点不一样。

最后,以影片的一段独白作为结尾: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它能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它能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信你所信,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简介:

这是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鲁迅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三、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名句有: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鲁迅)

2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

3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鲁迅)

4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这4句是鲁迅说沉默和孤独的,嗯,我们迅哥儿还是有点傲娇的。因此愿意独行,不想像新月派、鸳鸯蝴蝶派的“牛羊”一样成群结队。

5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6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这两句说明,鲁迅其实也是工作狂,每周996,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所以才著作等身,成为近现代作家中的第一大咖(或许只有胡适才能齐名)

7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

8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

9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10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鲁迅)

11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12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鲁迅)

这6句话可以归为一类:迅哥儿看感情——儿女之情、兄弟之情和朋友之情。我们的教材,经常把鲁迅塑造成头发如钢针、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毅硬汉,其实迅哥儿也有自己温柔的一面。

上面5句话,就表达了迅哥儿作为暖男的一面,不管是对朋友、兄弟还是妻儿,都有无限柔情。

1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14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15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16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鲁迅)

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人的脊梁"的是?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并没有特指是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