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巡礼:话说邳州族谱(曹培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乡俗巡礼:话说邳州族谱(曹培元),第1张

盛世修志,旺族建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首轮新方志大潮影响下,邳州很多家族也纷纷建谱或续谱。时隔三十年后,民间宗族续谱之势,方兴未艾。笔者喜爱民俗,有幸拜读或接触了几十部族谱。有民国以前的影印本,有建国后的手抄本,更多的是近现代印刷本。虽版本不一,但设计装潢都很用心、精美。每部族谱都饱含着丰富之内涵。很多族人族事均可作为官修史志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据说有关邳地为夏代奚仲封地的史料最早就出自民间族谱。所以,方志学家将宗谱与官修史志相提并论:“邑之有志,如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也。”如此可见,姓氏宗谱不仅是一家之史,同时也是国史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姓氏起源于炎黄二帝。据姓氏专著记载:炎帝居姜水,以姜为姓。黄帝居姬水,以姬为姓。黄帝24子中有半数以封地为姓。其后人又以其先祖姓名官爵为氏。这些姓氏有的延传至今,有的中途消亡。邳州最早的土著姓氏则源于夏代车正官奚仲、徐国国君徐偃王,以及在邳地有所建树的名人官宦。这在古《邳州志》中已有记载。随着历史的进程一页页翻到现在,邳州族谱有言传不尽的厚重感和可读性。邳州的单姓均源于父姓,邳州的“复姓”(体现在姓名中仍是单姓),则源于母姓。如土山“孟沈”、徐塘“杨龚”、滩上“丁张”、铁佛“冯张”等。赵墩“倪、王、张”三姓同宗,则另有一段动人故事。邳州各姓氏的始祖都是炎黄二帝的子孙,名门望族的佼佼者。但其邳地始迁祖的身份却各不相同。有些是山西洪洞喜鹊窝的移民,有些是携家带眷异地从政的官员,有些是带兵打仗封侯的军人,有些是远离故土闯江湖的商贾,还有些是躲避天灾人祸的逃难者。这些家族的历史,客观反映了古代华夏社会背景和邳地生存环境。族谱从不同视角记载的这些史料,对研究邳州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族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源于宋代(辞海注)。又有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等多种称谓。其内涵有二十余项。但常设的主要内容有凡例、本族来源、祠规祖训、字辈谱、名人传图、族人世系表、生卒年与祖茔墓地等。相对而言,民国以前的老谱,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新谱在传承中有发展创新、更规范。但细细观之,却有诸多不尽人意或不合时宜之处。笔者不妨坦然言之,有心者不妨姑妄听之。

族谱,一般设有本族来源专栏,或在开篇序言中作木本水源之追溯。远则本族始祖(血缘祖),近则一地或一支始迁祖,为何许人也?无论创谱或续谱,都要原原本本记之。不能简化或省略。老谱操作比较到位,而有些新谱却忽视这一点。存在有源无尾,或无源有尾现象。源,是指一族血缘始祖和一地之始迁祖。尾,是指始迁祖所在地族人传承现状。包括字辈谱、世系表、族人蕃衍和播迁情况。这是族谱的主体内容,是项难活细活。如有疏漏错误将会影响族谱质量,伤害族人感情。

堂号,也叫堂名。旧时,家族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厅堂或祠堂家庙的名称。是一个家族或一支系族的徽号,也是民间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堂号命名取材较广,总体可分为两类:一以发祥地名为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以州、府、县、邑地名命名的支系堂号。二为自主堂号。一般取材于本支系始祖的名字、官讳、谥号,或功业文章、嘉行懿德、居所斋馆等。建谱时,对本族的堂号由来要加以考证,名称用字要规正,不可有随意性。笔者翻阅族谱时发现,有些族谱堂号在用字用典时有欠准确。如“半部堂”是赵姓堂号之一,源于宋代功臣名相赵普。他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高论。如把“部”写成“步”,当何解释?“叙诗堂”是赵墩毛姓堂号,典出毛姓先祖、宋代学者毛晃。毛晃,江西人,酷爱文学,闭门著述。传世作品有《禹贡指南》、《增注礼部韵略》,又有“铁砚先生”之誉称。经查证,“叙诗”二字可能是“学仕”口音之误。“学仕堂”才是正确的。“记阳堂”是赵墩卞姓堂号,源于春秋战国名士卞和。楚文王得宝玉后,封卞和为“零阳侯”,卞氏堂号中的“记”可能是“零”之误。又如蔡氏“济阳堂”误写成“洛阳堂”,闫氏“榆德堂”误写成“树德堂”。焦姓有“林易堂”、“传易堂”二说。经查,其先祖焦赣,梁人。汉昭帝时官至小黄令,元帝时位列“三老”。有著作《易林》传世,现堂号是否与此书有关?炮车一杨氏堂号为“悬鱼堂”。经查,“悬鱼堂”之典出自东汉名臣羊续。当时民间有羊续廉洁从政,拒收“鱼”礼之美谈。这其中是否有从“羊”姓演变为“杨”姓之隐情?否则,有错认先祖之嫌。还有一些疑点,不一一赘述。目前,邳州姓氏中尚有一些堂号不明由来。笔者对堂号稍有搜集,可为不详堂号提供帮助,以助贵氏家谱更加完美地传于后人。

字辈谱,是规范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又称排行诗、行第、排行等。也是有关族内尊卑的严肃问题。邳州姓氏大多采用一辈一字,百辈百字。为便于记忆,习惯四字或五字一句,并有明确的内涵。如宋氏采用百世百字。自十二世起,四字一句,共二十四句。少数姓氏的字辈谱固定为八字或十二字,族人起名采用循环式。因此出现同字不同辈现象。这类族人见面不问年庚,先报世辈,然后定尊卑。但在个别族谱中,续谱人为扩大本族势力,或提高个人辈分,存在造假和错认祖宗的荒唐现象。此举是对本族先祖之大不敬,也有碍族内团结。好在发现后及时更改。但其恶劣影响却一时难以消除。凡有心于修谱者,应引以为鉴。

另外,新族谱还存在一些不应传承的陈规陋习。如族谱文体,民国及以前的老谱采用的是文言文,这是时代的印记。新谱应与时俱进,采用白话文。而一些新谱出现文白夹杂现象,不便族人阅读和理解。新谱的正确选择只能是白话文。有的新谱存在重男轻女陋习,女儿不入谱,嫁入女子以某氏入谱。旧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尤其不识字女孩一般没大名,出嫁后随夫姓。新中国的女性被誉为“半边天”,女孩应全名入谱,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要更新。还有族谱送印环节,要注意装潢、纸张、校对等,确保族谱的质量。切莫功亏一篑,更不能省盐坏酱,留下遗憾。总而言之,今后做谱时要避免以上问题。要搭好班子,执笔人不仅要掌握修谱常识,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要品行端正,不负众望。在不违祖训的前提下,对入谱资料要有考证和取舍,不能盲目全盘继承。一部完整准确,有传承,有创新的族谱,才是国史、方志的补充,才能达到其应有的品位和价值。

卞姓发源地:山东济宁泗水县

卞姓总体概述: 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

卞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广韵》、《辞源》所载,周文王第六子曹振铎之庶子封于卞(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之卞桥镇),其后以邑为氏。

2、相传黄帝有子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封于卞(故城同上),称卞明,其后以国为氏。商时汤臣卞随或其后也。一说,卞随之后有卞,见《姓源》。

3、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卞为鲁邑,鲁勇士卞子(即鲁庄子,又称鲁仲孙速、孟庄子)为卞邑大夫,其后以邑为氏。

4、出自他族。今满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振铎。西周王族,曹国国君,文王第六子。武王克商灭纣后,封其于曹,定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为曹国始祖。振铎后将其庶子封于卞,其后以邑为氏,称卞姓,并尊振铎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振铎所建之曹国因国小势微,于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七年)被宋景公所灭。曹之国都定陶以及庶子封地卞(今济宁市泗水县)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是故可以说卞姓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当然由于古来即有“父母在,不远游”以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古训,故卞姓之大宗依旧繁衍滋长于祖居地。今之定陶汉时设置为济阴郡,是故后世散布于全国各地之卞姓为怀念故土有以济阴为其郡望堂号的。秦汉之际,部分卞姓有远徙于山东北部以及今江苏南部者。据《万姓统谱》所载,东汉桓帝时有蒙冤下狱的卞崇,其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姓南迁之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姓之里程碑。此间,卞姓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姓又大放光芒,其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百姓危如累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姓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原因,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连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卞姓入迁。唐末五代时,已有卞姓落籍于四川。宋元两代,准确地说是在赵构偏安江南后,江浙一带亦成为战争之重灾区,这种局面的形成导致了卞姓向东南之福建、华南之广东等地迁徙的结果出现。明初,山西卞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的卞姓有迁往辽宁南部以及内蒙之东南者。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等地之卞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历民国而今,卞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卞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之卞姓约占全国汉族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卞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济阴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定陶(今属山东);

2、济阳郡,晋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济阴”、“式古”、“忠贞”、“来远”等。

宗族特征:

1、卞姓在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卞庄子、卞和之事迹可谓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卞姓人才辈出,是史上著姓之一。

3、卞姓得姓历史悠久,按最晚的卞庄子得姓时间来算,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卞皇后本出身倡家,但能教诲曹操诸子,曹操称其“怒不变容,喜不失节”,可谓卞姓女人之楷模。

5、卞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八十六位。

卞氏名人:

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邑大夫。以勇力闻名。齐欲攻鲁,惧而不敢过卞邑。又曾待二虎相斗时刺虎,一举两获。

卞皇后:三国魏琅琊开阳(今山东诸城)人,曹操妻,曹丕、曹植等生母。诸子无母者,皆由其扶养。性俭约,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魏文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卞兰:卞后侄,三国魏大臣。少有才学,曾作赋赞美太子,得曹丕宠爱。历官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

卞俊:济阴冤句(今山东荷泽)人,西晋大臣。以名理著称,历官尚书郎、汝南相、廷尉卿。其子卞敦青年居官,任江夏相时,伐杜氏有功,赐爵安陵亭侯。东晋太宁二年,从讨王敦,迁尚书,封益阳侯。居官间两次因拥兵观望而被贬。

卞粹:济阴冤句人,西晋大臣。惠帝初为尚书郎,时杨骏专权时,其刚直不附。骏诛,迁右丞、侍中、中书令,封成阳公,后为专权的长沙王所杀。

卞延之:济阴冤句人,南朝宋官吏。弱冠为上虞令,有刚气,后因太守凌之而辞职。卞彬:济阴冤句人,南朝齐大臣。官至绥建太守。才操不群,文多指刺,曾作《禽兽决录》讽刺权贵。

卞华:济阴冤句人,南朝梁学者。官至尚书议曹郎,出为吴令。好学,治《周易》、《五经》,博涉有机辩,说经析理,为当时之冠。

卞震:益州成都人,宋初官吏。五代后蜀进士,工诗。入宋,仍官渝州判官,杜承褒作乱,其以计平之。其子卞衮出身进士,官终盐铁副使。为官干练,号为称职,然性惨毒,至有大虫之号。

卞大亨:泰州(今属江苏)人,宋代学者。太学生,无意为官。好《左传》、《史记》、《汉书》,耽杜诗。素习养生,精医卜之书。著有《尚书类数》、《传信方》、《改注杜诗》、《松隐集》。其子卞圜性颖异,博极群书,绍兴间进士,通判扬州卒。有《论语大意》。

卞珏:集庆路溧阳(今属江苏)人,元代画家,工画著色花木。

卞思义: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元代诗人。气宇疏旷,早年有诗名,长于咏物,以才贤,辟为浙西宪府掾,改都水庸田司使。有《宜之集》。

卞荣:常州府江阴人,明代官吏。正统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户部郎中。工诗画,有《卞郎中集》。

卞三元:清汉军镶红旗人,顺治间累擢至贵州巡抚,康熙间升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其子卞永誉曾官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巡抚、刑部侍郎等职。工画,能书,又以善鉴赏著称。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记》。

迁居成何用,世国得廷永(一~十世);

兴玉基书怀,举广传荣昌;(长房十一~二十世)

文瑞恒书兰,绍登朝秉昌;(二房十一~二十世)

鸿泰延基绪,乃能庆荣昌;(三房十一~二十世)

俊发元启秀,明经有真知;懋修奉先泽,作为守良则;(三房共用二十一~四十世)

邳州卞氏宗支字辈普,始祖迁秋公(一世),乃晋尚书令卞壸之后裔(一世为壸公谱系三十八世)。

我们这一支为:守(迁秋公谱系三房五世) 子 玉 士,永 方 克 志,青 廷 文 西,德 乐 春 景,周 华 聪 慧,安 泰 吉 祥,辰 新 苗 贵,涛 存 林 尚,同 焕 银 艳,少 帅 武 刚。我是德字辈(迁秋公十七世,壸公谱系五十四世),山东临沂莒南县。

先耐着性子看看,八旗制度的来源是围猎,满族贵族围猎,会将人马分为四组,三组围成一个U形,向口袋方向驱赶动物,而第四组在口袋处只管放箭射杀动物,效率高,见效快;后来女真反明,将围猎的经验运用于军事管理,就形成了四旗制度,再扩充到八旗,分旗的原则是地域原则,并不是姓氏原则,所以因为在入关之前的从属将领,尤其是居住地不同,同姓兄弟也会分属不同的旗籍,也因为满族老姓有限,统一哈拉不同穆昆本就统属不同,八旗制度成熟后,旗主就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清兵入关之后,旗营军队经过多次调整,尤其是在顺治初期,正白旗旗主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抬高正白旗地位,将八旗军队做了极大的随机调整,由此,姓氏与旗籍的关系彻底毫无逻辑可言了,到了嘉庆道光之后,军队基本上以绿营兵(汉兵)为主,旗营兵)(满兵)基本上退出军事建制,旗人的驻防地区就更无序可查,旗籍也就失去了实用价值,旗籍也就没有实际的差别了,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灭亡了,满族人怕被报复,纷纷改了汉姓,这一集体改姓运动毫无规律可言,也没有任何规则,因此,改姓后,同老姓随机的改成了不同的汉姓,譬如爱新觉罗就改成了金姓,也有改成肇(赵)、廖、罗、艾、姜等姓氏的,所以,你家的旗籍只能去查自己的家谱老档,上面会有记录,单从汉姓是无法查出旗籍的,甚至用满族老姓都不能查出旗籍,卞姓是什么旗籍,只能查家谱;

全国叫卞泽菊的有多少人?从卞氏家谱字辈大全中可以了解到具体的家谱,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同时卞姓在中国也是个多名族的姓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卞明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为卞氏最早的一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姓卞的有多少人相关内容,一起去看看吧!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呙[呙、娲,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

一姓氏字源: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 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中“呙”姓条目注释:“呙gē,罕见姓(又音guō)。南唐有呙拯,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

在史籍《淮南子》中记有:“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在典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呙,皆注音为guō,简化为“呙”。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中,“呙,注音为‘gē’”,本字未简化。

显然,呙(呙)字,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

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

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娲”字之“女“旁为“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秦、汉时期,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呙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

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绿》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与消亡,为呙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线索,因其时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被汉化的可能性极大,成为呙氏之源,读音作gē(ㄎㄨ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

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

楚人卞呙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水平不高,因此说其是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

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即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玉人还说那是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

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即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山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通过他人告诉了楚文王。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

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琢开璞壳,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瑕无伦的玉,做成一座玉壁后,楚文王亲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

这个历史事件,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为hé(ㄏㄜ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或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氏,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朝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

据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有师氏后裔师呙,在晋国担任尚书官事,因晋景公司马师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君主名讳,师呙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改为“帅”,这位尚书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帅”为姓氏者,称帅氏,亦有以祖名“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

(中校注评: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师昺”,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

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师昺”(bing)误作“师呙”,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师呙”作为呙姓起源,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师呙”这个人名的。

相类似的,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赵呙”,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万俟呙”,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不可不慎。

上述前三种渊源,比较让人信服。尤其是源于“卞呙”说。因为在和氏璧(呙氏璧)的出产地,湖北西北一带,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

本人姓呙,对本家族姓氏一直研究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呙氏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菜颁的呙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南京六合县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呙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在四川、江苏等地区亦有分布。

三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山东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时期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四字辈班派:

湖南洞庭湖呙氏字辈:“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

五历史名人:

呙 拯:(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南唐人。

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曾任歙州县令。

呙 辅:(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呙辅先为一进士,在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4年)农历12月壬午,武翼大夫、吉州刺史、统制鼎州军马杜湛为湖北路兵马副都监,修武郎、閤门祗候、添差统制军马鼓筠充东南第八将。马鼓筠本与刘超合流,有进士呙辅者,为张用所略;后呙辅入马鼓筠军中,与进士路居正劝马鼓筠立功归朝廷。时刘超据澧州,程昌寓遣兵击之,不胜。呙辅等令马鼓筠以药纸为书,陈破贼计,密遣安乡县监税刘汝舟持诣湖西,乞掩杀刘超,程昌寓亦遣使臣赍蜡书报之。刘超为马鼓筠所袭,败走,马鼓筠以所部诣昌寓降。程昌寓有战士、乡兵合九千馀人,用湛为总帅,至是程昌寓奏湛屡立奇功,马鼓筠临敌宣力,故皆擢之。既而录呙辅之劳,亦以为连州文学。后升任县令。

呙文光:(生卒年待考),湖北公安人。著名明朝巴县县令。

乡俗巡礼:话说邳州族谱(曹培元)

盛世修志,旺族建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首轮新方志大潮影响下,邳州很多家族也纷纷建谱或续谱。时隔三十年后,民间宗族续谱之势,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