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何氏完整姓氏家谱提供一下!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谁有何氏完整姓氏家谱提供一下!谢谢,第1张

何氏家谱

前言

我何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肇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帝。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居于姬水,故又姓姬。所以,何姓最初实为姬姓。传至桓叔成师,共30世。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桓叔次子万封于韩原<今山西芮城县西>,史称韩万,子爵,仕大夫,故亦称武子万。至万重曾孙厥,厥因救赵氏孤儿脱险,历史对他评价很高,正式以韩为氏,尊万为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共26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杀韩王安。二十九年<公元218年>,韩相国平之子张良为韩报仇,雇力士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始皇疑六国皇室贵族所为,派人四处侦灭,适韩王安次子允,偕夫人张氏,子隆,孙骘,曾孙信等匿居庐江郡东乡津,以撑船为业。秦探登舟查问姓氏,韩允指“河”姓,讹韩为何得以脱险,遂一家改姓何氏,从庐江郡迁扶风郡北隐居,何姓遂由此而来。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亚仲公信复迁庐江郡治舒县定居,复姓韩不到十年,时逢韩王姓,淮阴侯韩信被汉王刘邦怀疑谋反先后被戮,有仇家借此生由陷害亚种公韩信,信长子堿,次子蔗为避父仇又遁迹庐江郡<今安徽>西部山区,遇吕后侦探诘问姓氏,兄弟又分别指以何姓,讹韩为何脱险。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尊允为何氏受姓始祖,正式改名何堿、何蔗、从此不复姓韩,定居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县>。传至何全皋共30世。何全皋,长子何中立,字大体,唐大中三年<849年>生于袁州<今山西>宜春郡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后移籍洪州<今江西>豫章郡高安县临江镇南京街铁索桥。任河阳节度使,魏博左司马。因父何全皋被军人所害,料难袭父职,逃奔京都长安<今西安>,改授兵部司马,继迁河南节度使,封简命侯。咸通中,南诏陷播州,乾符二年,夜郎复叛,何中立被封平播将军,谨奉禧宗之命,挂大将军印,领兵伐播。三战皆捷。后因兵少难攻,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廷派杨端合兵助阵。播平,封中立祖为播州总管,赐以爵士,许以子孙世袭,永镇边疆,设总管府于播东九龙镇<今团泽镇九龙场>,距中立祖墓仅数里<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洪水村养马塘>。中立祖传至懋公共23世。

我祖懋公及堂伯祖、堂叔祖忠、思、惠<景庆子、清公孙>,恩、勤、殷、德<景富子、灏公孙>叔祖志、恕、慈<景秋子海公孙>,因杨氏谋反而停袭。杨端28世孙杨应龙于明万历19年<1591年>谋反,滥杀属官、百姓,恩公于宋世臣等愤极赴京上书。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廷命李化龙总督十五省区官兵24万赴播围剿,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困于海龙囤,决战114天,囤破应龙自焚。其时恩、思、殷三公领兵助剿,但忠公孙汉良被应龙逼而附逆被诛杀。万历二十九年<公元601年>明廷废播州,分设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两军民府,改土归流,废世袭制,将我何氏受封田土收回出售民间。恩,思,殷有功于朝,其后裔分赴各地办差。

因上述诸因,各房天各一方。堂叔伯思、惠雁居青山,恩葬青山将军山,殷葬青山枣园寺捕鼠穴,德移居后坝。叔祖志迁湄潭,恕迁南乡平水里,慈迁遵义。传至我支"必"字辈<2003年>共17世。

我何氏从公孙轩辕皇帝<姬姓世系>传至桓叔公成师,以姬姓共30世近千年。从桓叔子韩万<晋韩世系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以韩为姓共26世近600百年。从亚仲公韩信次子何蔗<庐江世系何姓始祖>传至何全噑共30世近千年。从何全噑子大本公何中立<遵义世系,入播始祖>传至何懋共23世700年。从何懋予<"邦"字>传至今<2003年>我支“必”字辈,共16世四百年。自皇帝至今<2004年>为帝为王为后为蔗人者共125世近四千年。

我遵义何氏出自蔗公。何氏受姓虽晚于兄弟姓氏,但据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却居全国第十七位。自始祖中立公入播以来,何氏在遵义亦属大姓。但由于传之久远,又缺乏统一完整的族谱,族种相互联系甚少。同姓之间视如路人。为缅怀祖先业绩,发扬我族优良传统,族内早萌发了重修族谱的意愿。2003年清明节,何洪举在中桥何氏将军坟扫墓之时,倡导重修族谱,得到各地宗亲的支持,实为幸事。

族谱摘录

1、 何氏宗谱

庐江郡县出韩王安,为秦所废,其子孙避秦乱则转音为“何”;原出自周武王弟叔虞之后,其音为“角”。三何竞爽丕开东海,箕求四友斋芳,大展庐江学问。晋何元静,字思澄,作游山诗见重于沈约,为侍郎御史,少与族弟水部逊散子郎,俱擅文,名谚云:东海三何。子郎独多。宋何长瑜,与谢灵运、荀雍、羊睿,以文章相赏,号日四友,秉性仁厚,土多归之,往城断狱以春秋,民化恩礼之治。汉何武,扬州刺史,秉性仁厚,好讲上类,士多归之,在任无赫赫之声,常步九江,广得郡守戴,不法状圣圣慎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圣,子容为盗板击庐江狱。武平心决之得不死矣。报服去任后,人常见其德恩思之释。

何敞,字文高,官河南太守,郡有冤狱,以春秋至义断之百姓阴德,廷尉天报九九子孙,白衣尚书诏赐双双弟兄。

汉何比干,字少卿,武帝朝廷尉,时张汤持法严而比干以仁恕判之,所全活者千余人,惟汝号曰何公,忽有老妪造门,曰:公先世阴德及公之身又治狱多平反,今天赐策以广公后因出怀中,策九百九十枚,曰:子孙佩印符如此算。

南北朝何点,字子皙。或驾柴车或蹑草履,随意所适,必醉归。人谓之通隐,梁帝赐以鹿皮,中召见引入华林园,诏拜常侍,点以手将帝鬓曰:乃钦臣老耶遂辞之,弟胤字子李,世称点为大山胤,为小山慕会嵇之胜弃家而往,诏起关禄大夫遣司马王果劝驾不应谓果。曰:卿何不表留同我隐。果曰:不闻有此例。胤曰:檀弓巷皆言物始。何必曰:例诏赐白衣尚书禄命山阴库钱月给五万皆固辞。

南北朝何敬容,字国礼官史部尚书,性好清洁,衣冠必丽,武帝朝常有侍臣袍服卷摺。帝恕曰:卿衣带如绳,将何所缚。敬容希旨每以,衣常不整伏床熨之暑月背为之焦。

何昌寓,字俨望,敬容之父。独立不辞所交皆名士为宰相,以清白称有姓闵者乞宫自告子骞笑遥遥华谓矣,赏梅赋诗。扬州东阁之与玩瓯为记零陵溪上之娱。

南北朝何逊为扬州法官,宅有梅花一株,逊常吟咏于其下,后迁洛阳,思花,再请往其任上许之抵扬州,花方盛开,逊于东阁延名士醉赏之。

何彦章谪居零陵,曰:玩瓯溪上,乃作亭自为之记仙游湖侧弟兄炼丹乘鱼云母溪边女子食粉皆轻身。 何氏九仙其世代莫可嵇考兄弟九人,居仙湖侧丹成各乘鱼飞去世于唐。何仙姑,增城人,何泰之女也。生时紫云绕室,住云母溪一夕,梦神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誓不嫁,往来山岭其行如飞,唐太后遣使召见中路,不知所之,仙姑永州产幼时遇异人与一桃,食之,遂辟彀能遁,知人吉凶。

明何瑞徵,河南人,崇祯戊辰榜眼,广静寡欲,文渊之却馆鼎新咳唾,成株景明之美才胜逸。

明何文渊,广昌人,守温州广静寡欲,一郡大治后,为刑部侍郎,金者却之有馆历吏部尚书。

明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与李崆峒等号四杰,美才胜逸咳唾成珠。

明何恩,官宣尉司使中军,有功于朝,请入圣庙。

明何彦清,播州安抚使,安民勤政平播有功,请入圣庙。

晋何琦,字万伦,繁昌人,好古博学,苦家无以养,出为泾县令。母亡,遂杜门谢客,高尚洁志,累召不起,后桓温过其境,曰:此中有人。

唐何番和州人,为大学士十余年学成,行高诸生不敢与齿。宋,同舍将往附蕃正色叱之故六馆无受污者后韩愈为之立传。宋何琬,字子浙江龙泉人柙宗常书其名于屛曰政事何琬文章弃涛涛亦同里之人也。

晋何准,字幼则,充之弟,高尚其志,洁身寡欲,胶州府累辟不就,充为剽骑将军,劝准仕,准曰:第五之名,何减剽骑,准兄弟中第五。故云其穆帝后也,稚好出剑,挺英气于少年,善谈老庄,着才名于幼岁。

明何直,东莞人,少英伟。好出剑,历湖广。布政二十年。无微遣一心夷上夙夜寅畏,尤功臣所难。

三国时何晏,字平叔,东莞人,美姿容面如传粉,以才名著。官吏部尚书,善谈老庄,士大夫多宗之。

唐何叔度,潜江人,少笃行。谊姨与叔度母厚母亡,奉姨若母姨卒塑望必往哭之,哀官太常有声子尚之为吏部归省叔度问曰:汝日倾朝送,可有几人对曰:数百。笑曰:此吏部耳非为何德彦也昔。毁浩作豫章令郊钱者篆及江亭往曰:故旧无后相窥世谓尚之立身简约实奉叔度之遗教云。

晋何克,字次道,潜江人,初辟王敦兄,时卢守贫甚,敦于坐中,称曰:家兄在郡,定往人士皆可许允。曰:所闻异是敦御之庾。

亮尝为曰:气度风概有万夫之望。累迁尚书令辅幼主正色,立朝以社稷为己任谥文穆。

唐何易,为宜昌令,治民有则家给人足,人皆息讼狱中草满度庭,可张罗人有落花讼庭间草生囹圄静之歌。

梁何凤为建安太守,极仁慈伏腊每放归家皆依期而至,位居乌府里赐柏台。

明,何敏中,洪武以才行卓异,任祁门知县,上书言时政得失,朝廷嘉之,行人赐以樽酒,陛徽州府,后转嘉兴府,所至有政声。

2、 庐江谱序

始祖讳中立,字大本,唐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矣。于僖宗乾符二年,奉旨平播,殁于播之东乡,至今碑迹尚存,是为何姓之始祖也。后因杨氏叛乱,谱系失传。复由恩、思、勤三祖于明之僖宗五年纂修家谱,以遗至今。

后来寻流必溯其原始支派演之,有自探末求其本,乃识支分之有间尝考我庐江世系,由季唐逆而溯之,遥而嵇之。秦汉以上,而至于唐虞三代,三皇五帝间诚帝王之后裔也。何则按公孙轩辕皇帝之次子少昊,金天师氏能修太昊庖义之法,别姓为姬,其子孙帝喾高辛氏任其姓,而长子后稷乃周武王十五世之祖也,武王弟叔虞之少子封于韩,至春秋时晋强而灭之,封桓叔之子万于韩原,其姓始异姬而为韩,传至韩王安,而后又为暴秦所灭,其子孙为避秦难始转音为何,或曰何本为韩。韩为杞夏后也,然考夏之后,未有封于韩,未可信矣。此不过嵇之载籍核之,世纪一观其渊源之乐而已,至若世序相继各号居里,又安能得其详细哉。出险迁至于汉与三国及两晋南北朝及至隋与唐之乾符年间,计二千二百而二十年矣,则更姓之后大约有四十余世乎,可知始祖以前由有宗观始祖以后,不少族谱属也。忆自韩原颠沛则燕赵齐鲁诸邦,七国三楚之地,何不可适乎则弘敬祖之镇河阳大本,祖之起豫章,原由于江西,无足疑矣。

3、始祖大本何司马公叙

本大祖者,系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大石桥何家街生长人氏,后移籍清江县南京街铁索桥,乃大唐文宗武宗朝,为河阳节度使,弘敬祖之后也,历宣宗、懿宗。而中立荷蒙国恩,为兵部司马,恪恭厥戬翼戴,王家时有播之遗孽,咸中南诏等寇陷播州,朝廷闻报,至僖宗乾符而年,钦命我祖大本公受平蛮,奉旨来播,我祖不畏强,御兵讨奈寇繁兵寡弗克剿除爱请命益师,乾符三年,朝议命太师武略将军杨端督军同伐,我祖同寅协恭会师助阵披坚执将士协心努力,攻讨始剿除夜郎浮竹等处,夷贼复请靖播疆复平成功复命,朝廷恩诏,凡平播功臣照职留守管理,永镇边疆,故我祖与杨氏统罗田、张、谭、袁、吴、卢七姓,目领黄平草堂二处,安抚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六山长官司传袭自乾符年间起历昭宗宣宗,五代梁、唐、晋、汉、周越宋及元至明之十三主,神宗时因杨端二十七世孙应龙肆虐逆乱我恩祖、思祖、不得已同宋世臣等临阙告变朝命命李化龙驻重庆,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分兵九路并进,应龙自焚朝议亭,袭设流更播州为遵邑,吾家之恩袭顿止鸣呼,我始祖忠勤王国佑后人其能已于恩哉。

何氏世系表

(黄帝—公元2004年必字辈近4000年)

何氏(69代),出自韩氏(26代),韩氏出自姬姓(30代)。从公元2004年“必”字辈上溯到轩辕黄帝,共125代,近4000年。

姬姓世系(黄帝—桓叔公·成师)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轩辕 黄帝 五帝 帝 嫘祖 玄嚣、昌意 姬 水 妻四人 生25子后生姬

2 玄嚣 青阳 五帝 候 江水(河南安阳)

昌意 五帝 昌仆 高阳 若水(四川省内)

3 蛟极 五帝 候 河 南 濮 阳

4 帝喾 高辛 五帝 帝 姜原、常仪、义和、庆都、尚狄 后稷、契、放勋、挚、厌越 同 上上 五妃对应五子

5 挚 五帝 帝

放勋 陶唐 五帝 帝 山 西 平 阳西平阳 帝光

放弃 后稷 五帝 高级农官 不窟 邰

厌越 五帝

6 不窟 夏 高级农官 鞠 甘 肃

7 鞠 鞠陶 夏 公刘 后 阳 不 窟 城

8 公刘 夏 部落长 庆节 后 阳 不 窟 城

9 庆节 商 部落长 皇仆 彬 殷汤王时在位

10 皇仆 商 部落长 差费 彬 帝外丙时在位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 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侯 周 前403 候 取 迁 阳 瞿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烈侯 周 前397 候 彪 阳 瞿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前385 候 阳 瞿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 新 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 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 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 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 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 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 郑

22 安 韩安王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 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两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 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 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 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 江 文帝封太守

韩姓世系(韩万—亚仲公·韩信)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韩万 公子万 周 前710 候 赇伯 韩原 尊为韩受信始祖

2 赇伯 周 前677 大夫 简 韩原

3 简 定伯 周 大夫 舆 韩原

4 舆 周 大夫 劂 韩原

5 劂 韩献子 周 大夫 无忌、起 韩原 晋六卿之一

6 起 韩宜子 周 前500 大夫 倾 迁平阳 晋六卿之一

7 倾 韩贞子 周 前500 大夫 不信 平阳 晋六卿之一

8 不信 韩简子

伯音 周 大夫 庚 平阳 晋四卿之一

9 庚 韩庄子 周 大夫 虎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0 虎 韩康子 周 前472 大夫 启辛 平阳 晋四卿之一

11 启辛 韩武子 周 前408 大夫 虔 平阳 晋三卿之一

12 虔 韩景候 周 前403 候 取 迁阳霍 晋三卿之一封侯

13 取 韩列候 周 前397 候 彪 阳霍 韩国君

14 彪 韩文侯 周 385 候 阳霍 韩国君

15 韩哀侯 周 前375 候 若山 迁新郑 韩国君

16 若 韩懿侯 周 候 武 新郑 韩国君

17 武 韩昭侯 周 候 儒 新郑 韩国君

18 儒 韩宜惠王 周 前323 候 仓 新郑 韩国君

19 仓 韩襄王 周 前296 候 婴、咎、虮虱 新郑 韩国君

20 咎 韩厘王 周 前273 候 突 新郑 兄逝事位

21 突 韩桓惠王 周 前237 候 安、非 新郑

22 安 韩王安 周 前234 候 成、亮 新郑 秦侵韩、追杀安、子逃

23 亮 子信 秦 前218 张氏 隆、冉 新郑 迁庐江

24 隆 子孟 秦 田氏 骘 扶风

25 骘 雍伯 秦 信 扶风

26 信 亚仲 秦 前202 太守 伍氏 庶 庐江 文帝太守

庐江何姓世系(何庶出—全阜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接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庶 自修 西汉 前196 王氏 赞、成、宠、业、是 庐江 因“何”逃生、更何

2 何成 伯爱 西汉 前165 候 左、张氏 果 庐江

3 何果 长孟 西汉 元岂 前134 候 肖、张氏 金干、银干、比干、启先 庐江 平阳候

4 何比干 少卿 西汉 征机 前90 太守 张、黄氏 共10子 扶风

5 何寿 西汉 河平 前27 都尉 显、并 阜县 比干第八子

6 何显 西汉 光延 光禄夫 鄢 阜县 何寿长子

7 何鄢 西汉 元始 都尉 宠 平陵

8 何宠 东汉 元和 公元40 太守 敞 扶风平陵

9 何敞 文高 东汉 永之 公元100 太守 豹 扶风平陵

10 何豹 东汉 永宁 公元125 少府 休

11 邵公 东汉 光和 公元178 谏议大夫 昌 山东曲阜 董仲舒四传弟子

12 何昌 三国 公元208 桢 迁庐江

13 何桢 三国 公元240 候 龛、助、恽 庐江 娄候

14 何恽 三国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睿 庐江

15 何睿 西晋 太康 公元283 太守 闳、楷、充、准 建康

16 何淮 幼道 西晋 建武 公元307 太守 放、澄 庐江

17 何 西晋 隍安 公元360 太守 元度等七子 庐江

18 何元度 西晋 元兴 公元420 太守 僧达 庐江

19 何僧达 南朝 建元 公元480 太守 法胜 庐江

20 何法胜 南朝 大同 公元530 太守 之元 庐江

21 何之元 世伯 南朝 太平 公元560 太守 伯典 庐江

22 何伯典 宪章 隋朝 仁寿 公元600 焕、炯 晋陵 儒家学

23 何炯 唐朝 贞观 公元630 源精 晋陵

24 何源精 唐朝 上元 公元670 孝物 晋陵 大学子

25 何孝物 唐朝 贞观 公元700 军校 俊 晋陵

26 何俊 唐朝 景云 公元710 军校 默 晋陵

27 何默 唐朝 天宝 公元750 太常卿 进淘 灵武

28 何进淘 端公 唐朝 大何 公元833 太傅 弘敬 灵武

29 何弘敬 重顺 唐朝 开成 公元836 兵马使 全 江陵

30 何全 唐朝 咸通 公元860 中 书 令、节 度 使 中立、神剑 江陵 30

遵义何姓世系(何中立—懋公)

世次 名 字号 朝代 年号 纪元 衔 妻 子 居地 备注

1 何中立 大本 唐朝 乾符 公元870 司马 和柴杨任氏 正乾、正坤 临江 命入播平夷

2 何正乾 唐朝 天佑 公元900 总管 九子,长继业 九龙 播州

3 何继业 汉祥 北宋 乾德 公元963 总管 承宦 九龙

4 何承宦 世嘉 北宋 潡化 公元1030 总管 万 九龙

5 何万 渊 北宋 元符 公元1098 总管 文宗 九龙

6 何文宗 瑜 北宋 宜和 公元1119 总管 轸 九龙

7 何轸 南宋 绍兴 公元1134 总督 昌盛

8 何昌盛 南宋 隆兴 公元1163 总管 新民

9 何新民 南宋 嘉定 公元1210 总督 果

10 何果 光实 元朝 公元1250 宜慰使 彦清 四川 镇国将军

11 何彦清 元朝 元至 公元1278 安抚使 钦 播州 播州安抚使

12 何钦 元朝 至元 公元1281 总管 荣祖 播州

13 何荣祖 元朝 至正 公元1340 总管 婴、童 播州

14 何婴 元朝 字正 公元1366 总管 友喜 播州 改总管为长官

15 何友喜 明朝 洪武 公元1368 长官 、宜、瑛 播州

16 何琛 明朝 洪武 公元1395 长官 祥、实、申、敬、克 播州

17 何祥 明朝 永乐 公元1411 长官 敬、德 播州

18 何敬德 明朝 正统 公元1437 长官 晖 播州

19 何晖 明朝 景泰 公元1452 长官 敏林、敏叔 播州

20 何敏林 明朝 天顺 公元1463 长官 田氏 清、灏、海 播州

21 何海 明朝 成化 公元1478 将军 景秋 播州

22 何景秋 明朝 弘治 公元1490 将军 懋、志、恕、慈 播州

23 何懋 明朝 嘉庆 公元1550 邦禄、邦爵、邦朝 上桥

字派、流芳录、祖墓原族谱摘录

懋公世系字派

懋公子邦爵、邦禄、邦朝。因当时时局混乱,各居一方。子孙遍布遵义、松林、忠庄、新卜、花山、茅坡、官田坝、尚嵇等地。现各房字派混乱,相见不相识,犹如路人。邦禄公第十三代孙商讨修谱拜祖等事宜。一致认为原字派从“邦”始至“先”共三十个字。现已取至第十六辈“必”字,所剩仅十四个字,故决定原十三字不变,新增十个字,共四十个字。

一、 原有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二、 新字派

邦永登文德,金汝国光宗。

为仁洪应学,必正万仕元。

廷明在世远,立志辉祖先。

何氏家谱参考资料

荣华承继业,富贵传佳声。

后记

为了修好这部族谱,使族人更加团结亲密,且激励后人奋发,夜静更深核实材料,编排族谱。

因时间仓促,加之资料不全,编写水平低,错误在所难免,殷切期望给与谅解。

编辑:何应泉

欢迎加入何氏家谱QQ群:119013197

  宁波邱隘历史约1300余年。

  横泾陈氏第八世的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做过的官不算大,仅仅是江南吉安府的知府,就算后来明朝皇帝给他加官进阶,也只是近三品的中议大夫赞治尹,可是名望却很大。在《明史》中,他被列入循吏列传;《皇明统记》中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做官“治尚宽简未尝任知假威以驭民……一郡咸安之”;在清代《鄞县通志》 “文献志”中也载有他的事迹,称赞他“本深为郡十八年,家无余财……既归,吉安人思慕,家尸户祝。正德初,里贤候祠祀之”。他将一个全国出名的盗贼横行,民不聊生的吉安府治理得“一郡平安”,老百姓讲礼义耻,讼兴教育,修水利,生活安定富足。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陈本深当过京官,又做过18年知府,还是家无余财,确确实实是个非常能干的清官。

  陈本深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就考得秀才第一名,在明朝永乐戊子(1408年)举人考试得“浙江书魁”。在朝廷选取新进士中,有学问的进秘阁纂修《永乐大典》时,他被选去修了4年,后在永乐壬辰(1412年)任刑事主事。当时京城有大盗韩广杀人,官府抓不到他,就抓了18位无辜百姓关进大牢以抵罪。陈本深设计捕获了韩广,使得受冤被抓的18位善良百姓得到无罪释放。陈本深的聪明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擢升他为刑部员外郎(从正七品升到正六品)。 明宣德年间,有江西吉安、苏州、常州、温州、琼州等九个郡府“繁剧难治”,境内盗贼横行,政务几近瘫痪。皇帝命大臣“慎举才吏”。当时的宰相杨式奇向朝廷推荐了陈本深,并擢升陈本深等人为知府(正四品),授以皇帝的玺书,让他们“便宜行事”,“走马上任”。这几个人中刑部员外郎陈本深升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工部郎中莫愚升常州府知府,临安府知府何文渊升温州府知府,户部郎中徐升为琼州府知府,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宦。其时杨士奇还推荐了鄞县潘火桥蔡家第七世的蔡胄担任江西余干县的知县。蔡胄“在任吏治有声”,使得横泾陈氏的“昼锦堂”和潘火蔡氏的“叙堂”在当时的宁波地区声望大增,成为“鄞之望族”、“郡东著姓”。明宣德庚戌(1430年),陈本深奉着皇帝敕书到江西吉安走马上任。敕书中允许陈本深对“藩臬以下不称职的官员可以劾奏,所属官员及郡中恶霸豪绅有罪即可抓捕处治”,给了他很大的权力。 陈本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匪安民”。因为他深知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它一切都不可能进行。当时吉安有彭抟等19名巨匪,自号十人为龙九人为虎。他们横行乡里,烧杀抢掠,谁都不敢过问。陈本深上任后对这伙匪徒表面上不闻不问,以示宽大,私底下还派人和这帮匪徒相结交。时间一久,这帮匪徒逐渐消除了对官府的警惕。有一天,陈本深在后堂设酒宴请他们,事先已派人在土匪座席下面挖了深坑,填入生石灰,在上面铺上木板加以伪装。酒宴中突然抽去木板,众匪徒纷纷跌落深坑并被石灰弄瞎了双眼,陈本深擒获众匪之后立即把他们斩首,并将尸体拉出府门示众。先是“一郡大惊”,继而“百姓相互庆贺”。吉安的永丰附近的乐安大盘山,有大盗曾子良聚众万余为害百姓。陈本深先派伏兵埋伏,再设计诱匪入伏,大破匪众,将匪首曾子良捕获斩首。匪乱平定后使吉安全境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 局面稳定之后,陈本深一面抓教育、兴礼乐、起学舍、树正气、立忠节祠,恢复一些行之有效的久已废弃的政务措施;另一方面又大力兴修水利、筑堤捍水、发展农业生产。他为官“举大纲不屑苛细,疏阔法网与民休息”。老百姓遇有冤屈“虽三尺童子都可以向他倾诉”。经过几年的治理就不再坐堂审理了。百姓间遇有纠纷就叫到后堂塌前,为之辨讲曲直,说清是非,就让他们各自回去,也不用受状坐堂。时间久了,百姓都“自耻争讼”,一时“郡中大治”。陈本深在吉安知府任上过了9年,照例应进京入觐,向朝廷述职升官。吉安百姓知道后相率上京,要求朝廷让陈本深连任。丞相杨士奇也向皇帝请求,皇帝嘉奖了陈本深,在内廷宴请了他,赐予“上林春色”诗及“招隐歌”,晋升他为中议大夫赞治尹,正三品俸禄,仍回吉安任上。杨士奇还赠诗:“螺州城外人千万,争候神明太守归”。 经过了9年的教育和治理,回任后诉讼官司更少。吉安百姓遇到婚庆喜宴都会邀请他参加。赴宴回府时陈本深常常让随从人员带回些宴会上的饵,碰到途中有玩耍的小孩就将这些饵散发,争抢饵的孩子经常围满官轿,而陈本深也因此倍感快乐。平静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又过了9年。直到有一天听到官衙附近有嫁女的喜乐声,陈本深十分感叹说:“我上任时这个姑娘还在吃奶,现在可以嫁人了,我也应该回乡了。”吉安百姓得知陈本深要告老还乡了,都拥在马前哭留。陈本深十分感动,对大家说:“我就是告老还乡了,还是会回来和大家道别的。”上京后皇帝敕赐他告老还乡。想到与吉安父老的约定,陈本深重又回到吉安与吉安父老“日饮叙别”,一直过了一年才得回乡。临离开吉安时送行的舟楫帆橹相接数十里,有个路过的御史见此情景表示万分惊叹。陈本深离开吉安后,吉安百姓“家尸户祝”,后来还专门建造了“贤候祠”来纪念他,直到百十年后仍有人在祭祀他。

  陈本深在回到故乡横泾后,就在他居住路边建造石头敕亭以供奉皇帝给他的“敕旨”。所以过去一切文武官员在经过横泾的“敕亭”时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分荣光。回乡后的陈本深十分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关心农业收成。因年老不便,特在居处建一楼房,常常“登楼观稼”。为了不挡住这位老人的视线,大家把他居处前面的房子造得低一点。这也是现在横泾大厢前面河边一排房子要比其它地方低矮的缘故。 陈本深居官清廉。史书、县志都称赞他告老还乡后“家无余财”。每天他都和附近的几个乡老荐绅徜徉山水间吟诗论画,人称“五老”。后来又深感横泾陈氏几百年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就仿照四川眉山苏东坡家谱格式创修了“鄞县陈氏家谱”,使横泾陈氏自南宋建炎年间以来近900年的历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 陈本深还在他居处庭前修建了一个高一米六左右,长二十近左右的花坛,正中用雕花石栏杆围着种了株从江西吉安带回的名贵牡丹,牡丹两边种了二株开外紫里白花的“玉堂花”,东边是一株树干要两人合抱的金桂,西边是一株老枝疏横的腊梅,这些花合起来寓有“玉堂富贵”的意思。每当花期,几百多牡丹齐齐向着祖堂怒放;秋季金桂飘香,很远都可闻到花香;严冬腊梅傲雪,清香袭人。几百年来都是甬上一景,文人学士纷纷加以吟咏,流传至今的尚有著名学者全祖望写的“甬上牡丹谁最寿,吉安太守擅名家”的咏牡丹诗和甬籍文人周容写的《吉安太守陈公牡丹记》。十分可惜的是这些名贵花木、整个花坛、石建的供奉“敕旨”的“敕亭”都被后人毁损拆除,盖起了自己的房屋了。 

  陈本深告老还乡后,在横泾又生活了12年,到明英宗的天顺庚辰(1460年)享寿八十一岁终老于家。他有一子陈希寿、二女、三孙、二个孙女,原配周氏继配李氏。墓葬于原石池庙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专署农坊将墓地和石池庙一起拆毁。因世代相传陈本深的大墓是“金钩吊穴”,后代子孙满以为一定是墓葬丰厚,结果拆开墓穴后只见一穴清水,拆出圹志石一块。据《鄞县通志》记载,系明人黄润玉所撰,此圹志现存横泾渔郎岸石池庙中。

历史文化

横泾陈氏第八世的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做过的官不算大,仅仅是江南吉安府的知府,就算后来明朝皇帝给他加官进阶,也只是近三品的中议大夫赞治尹,可是名望却很大。在《明史》中,他被列入循吏列传;《皇明统记》中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做官“治尚宽简未尝任知假威以驭民……一郡咸安之”;在清代《鄞县通志》 “文献志”中也载有他的事迹,称赞他“本深为郡十八年,家无余财……既归,吉安人思慕,家尸户祝。正德初,里贤候祠祀之”。他将一个全国出名的盗贼横行,民不聊生的吉安府治理得“一郡平安”,老百姓讲礼义耻,讼兴教育,修水利,生活安定富足。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陈本深当过京官,又做过18年知府,还是家无余财,确确实实是个非常能干的清官。

邱隘镇

陈本深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就考得秀才第一名,在明朝永乐戊子(1408年)举人考试得“浙江书魁”。在朝廷选取新进士中,有学问的进秘阁纂修《永乐大典》时,他被选去修了4年,后在永乐壬辰(1412年)任刑事主事。当时京城有大盗韩广杀人,官府抓不到他,就抓了18位无辜百姓关进大牢以抵罪。陈本深设计捕获了韩广,使得受冤被抓的18位善良百姓得到无罪释放。陈本深的聪明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擢升他为刑部员外郎(从正七品升到正六品)。

明宣德年间,有江西吉安、苏州、常州、温州、琼州等九个郡府“繁剧难治”,境内盗贼横行,政务几近瘫痪。皇帝命大臣“慎举才吏”。当时的宰相杨式奇向朝廷推荐了陈本深,并擢升陈本深等人为知府(正四品),授以皇帝的玺书,让他们“便宜行事”,“走马上任”。这几个人中刑部员外郎陈本深升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工部郎中莫愚升常州府知府,临安府知府何文渊升温州府知府,户部郎中徐升为琼州府知府,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宦。其时杨士奇还推荐了鄞县潘火桥蔡家第七世的蔡胄担任江西余干县的知县。蔡胄“在任吏治有声”,使得横泾陈氏的“昼锦堂”和潘火蔡氏的“叙堂”在当时的宁波地区声望大增,成为“鄞之望族”、“郡东著姓”。明宣德庚戌(1430年),陈本深奉着皇帝敕书到江西吉安走马上任。敕书中允许陈本深对“藩臬以下不称职的官员可以劾奏,所属官员及郡中恶霸豪绅有罪即可抓捕处治”,给了他很大的权力。

陈本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匪安民”。因为他深知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它一切都不可能进行。当时吉安有彭抟等19名巨匪,自号十人为龙九人为虎。他们横行乡里,烧杀抢掠,谁都不敢过问。陈本深上任后对这伙匪徒表面上不闻不问,以示宽大,私底下还派人和这帮匪徒相结交。时间一久,这帮匪徒逐渐消除了对官府的警惕。有一天,陈本深在后堂设酒宴请他们,事先已派人在土匪座席下面挖了深坑,填入生石灰,在上面铺上木板加以伪装。酒宴中突然抽去木板,众匪徒纷纷跌落深坑并被石灰弄瞎了双眼,陈本深擒获众匪之后立即把他们斩首,并将尸体拉出府门示众。先是“一郡大惊”,继而“百姓相互庆贺”。吉安的永丰附近的乐安大盘山,有大盗曾子良聚众万余为害百姓。陈本深先派伏兵埋伏,再设计诱匪入伏,大破匪众,将匪首曾子良捕获斩首。匪乱平定后使吉安全境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 局面稳定之后,陈本深一面抓教育、兴礼乐、起学舍、树正气、立忠节祠,恢复一些行之有效的久已废弃的政务措施;另一方面又大力兴修水利、筑堤捍水、发展农业生产。他为官“举大纲不屑苛细,疏阔法网与民休息”。老百姓遇有冤屈“虽三尺童子都可以向他倾诉”。经过几年的治理就不再坐堂审理了。百姓间遇有纠纷就叫到后堂塌前,为之辨讲曲直,说清是非,就让他们各自回去,也不用受状坐堂。时间久了,百姓都“自耻争讼”,一时“郡中大治”。陈本深在吉安知府任上过了9年,照例应进京入觐,向朝廷述职升官。吉安百姓知道后相率上京,要求朝廷让陈本深连任。丞相杨士奇也向皇帝请求,皇帝嘉奖了陈本深,在内廷宴请了他,赐予“上林春色”诗及“招隐歌”,晋升他为中议大夫赞治尹,正三品俸禄,仍回吉安任上。杨士奇还赠诗:“螺州城外人千万,争候神明太守归”。

经过了9年的教育和治理,回任后诉讼官司更少。吉安百姓遇到婚庆喜宴都会邀请他参加。赴宴回府时陈本深常常让随从人员带回些宴会上的饵,碰到途中有玩耍的小孩就将这些饵散发,争抢饵的孩子经常围满官轿,而陈本深也因此倍感快乐。平静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又过了9年。直到有一天听到官衙附近有嫁女的喜乐声,陈本深十分感叹说:“我上任时这个姑娘还在吃奶,现在可以嫁人了,我也应该回乡了。”吉安百姓得知陈本深要告老还乡了,都拥在马前哭留。陈本深十分感动,对大家说:“我就是告老还乡了,还是会回来和大家道别的。”上京后皇帝敕赐他告老还乡。想到与吉安父老的约定,陈本深重又回到吉安与吉安父老“日饮叙别”,一直过了一年才得回乡。临离开吉安时送行的舟楫帆橹相接数十里,有个路过的御史见此情景表示万分惊叹。陈本深离开吉安后,吉安百姓“家尸户祝”,后来还专门建造了“贤候祠”来纪念他,直到百十年后仍有人在祭祀他。

邱隘镇(1张)

陈本深在回到故乡横泾后,就在他居住路边建造石头敕亭以供奉皇帝给他的“敕旨”。所以过去一切文武官员在经过横泾的“敕亭”时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分荣光。回乡后的陈本深十分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关心农业收成。因年老不便,特在居处建一楼房,常常“登楼观稼”。为了不挡住这位老人的视线,大家把他居处前面的房子造得低一点。这也是现在横泾大厢前面河边一排房子要比其它地方低矮的缘故。 陈本深居官清廉。史书、县志都称赞他告老还乡后“家无余财”。每天他都和附近的几个乡老荐绅徜徉山水间吟诗论画,人称“五老”。后来又深感横泾陈氏几百年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就仿照四川眉山苏东坡家谱格式创修了“鄞县陈氏家谱”,使横泾陈氏自南宋建炎年间以来近900年的历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

陈本深还在他居处庭前修建了一个高一米六左右,长二十近左右的花坛,正中用雕花石栏杆围着种了株从江西吉安带回的名贵牡丹,牡丹两边种了二株开外紫里白花的“玉堂花”,东边是一株树干要两人合抱的金桂,西边是一株老枝疏横的腊梅,这些花合起来寓有“玉堂富贵”的意思。每当花期,几百多牡丹齐齐向着祖堂怒放;秋季金桂飘香,很远都可闻到花香;严冬腊梅傲雪,清香袭人。几百年来都是甬上一景,文人学士纷纷加以吟咏,流传至今的尚有著名学者全祖望写的“甬上牡丹谁最寿,吉安太守擅名家”的咏牡丹诗和甬籍文人周容写的《吉安太守陈公牡丹记》。十分可惜的是这些名贵花木、整个花坛、石建的供奉“敕旨”的“敕亭”都被后人毁损拆除,盖起了自己的房屋了。

陈本深告老还乡后,在横泾又生活了12年,到明英宗的天顺庚辰(1460年)享寿八十一岁终老于家。他有一子陈希寿、二女、三孙、二个孙女,原配周氏继配李氏。墓葬于原石池庙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专署农坊将墓地和石池庙一起拆毁。因世代相传陈本深的大墓是“金钩吊穴”,后代子孙满以为一定是墓葬丰厚,结果拆开墓穴后只见一穴清水,拆出圹志石一块。据《鄞县通志》记载,系明人黄润玉所撰,此圹志现存横泾渔郎岸石池庙中。

  山水文化的庄重与灵动。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温州素有“七分山,二分水,半分路屋,半分田”之称。生于斯,长于斯的瓯文化自然也离不山水,山之仁在于其庄重,水之智在于其灵动,这激发了瓯人和外来文人墨客对温州山水的歌颂,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山水诗开山鼻祖南北朝,谢灵运于公元422年任永嘉(温州)太守时,留下不少描写温州山水的诗歌,其中《登江中孤屿》是他描写江心屿的第一首诗,唐朝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相继讴歌赞美。

  南宋陆游和叶继,“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也为温州山水留下大量的诗作。

  明代的刘基、黄淮、何文渊、章纶、张璁、顾锡畴;清代的彝尊、梁章柜等,至现代郭沫若,马一浮,朱自清,夏承焘,梅冷生,吴鹭山,王季思,苏步清,王敬身,苏渊雷等名家都从不同角度赞美过温州的山水美景。

  山以亘久的沉思默想作为其存在方式,而任凭山谷间风卷云动,花开花落,亘久的山峦高大,令人心向往之。水以心甘情愿地流往一切低洼之处,无微不至的湿润惠及一切卑微,这是山水的至情至性之魂。

  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水山文化渗透,铸造了温州人如山一样务实不张扬的创业精神和水一样灵动的现实适应性与变通性的智慧。

  东海文化的吸纳与开放

  温州在历史上曾三次被辟为对外开放口岸,第一次开放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设立市舶务,管理对海外贸易,第二次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后,温州成为英国在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三次1984年5月,中央国务院批准温州为中国沿海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第三次对外开放。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意味着自由、机会、创造、资源、力量、海阔天空的万种可能。靠海的港都往往万商云集,或是纵横天下。

  然而,温州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背对大海。那时大海却象征着隔绝与孤立,危险与威胁。“海岸”这个词所蕴含的是巨大的阻障、艰难、困境。 温州在难得的三次对外开放机会,都获得相当的发展,南宋的第一次开放,使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多贾”、“鱼盐充犄,商贾辐辏”而远近闻名。清朝的第二次开放,英人在温州城西街购屋设基督教堂,在江心屿东塔下圈地建造领事馆,在杨柳巷创办第一所西医院——定理医院,到1990年在温开设英、美、德、日洋行二十二家,形成“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新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三次开放,以民营经济为体,温州模式横空出世,温州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富裕了温州,震憾了全国。

  改革开放,让温州人从背对大海转向到面对大海,只有面对大海的时候,海洋才能孕育出一种比较开阔、大气,对外在世界充满求知兴趣的吸纳和开放型文化,即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

  除上述四种主体瓯文化外,对温州历史和现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还有:

  1、佛文化。温州佛教寺庙众多,著名的有白鹿城松台山“净光宝塔” “净光禅寺”,统称“净光塔院”,此塔院是唐代高僧,禅宗大师“一宿觉禅师”研修佛学之地。妙果寺镇寺之宝出自宋神宗元丰年间的“猪头钟”极具文物观赏价值。瑶溪皇岙国安寺千佛塔,因塔身有浮雕佛象1026尊,而称千佛塔。

  2、道教文化。温州道教以瑞安陶山宰相陶弘景最为著称,相传“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福泉山结草为庐隐居。他是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采药种药,种甘蔗(药用),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后人感其恩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甘庶称“陶蔗”。

  3、儒家文化。在温州历史名人中,当首推孙诒让(1848-1908),被郭沫若尊称为“近代一大学人,启后承前一巨儒。”孙氏二十岁中举,其学淹贯古今中外,博大精深,以通经为体,以识时务为用。一生著述近四十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家,校勘学等,其中《周礼正义》为“新疏之冠”“莫能先也”。《墨子问诂》开辟了“新墨学”研究的途径。晚年弃旧学,倡兴学校救国,“富强之原,在于兴学。”

  4、江心屿诗岛文化。江心屿原为两小岛,中贯川流,名中川,又称孤屿,孤屿两端各有小山峰,峰顶宝塔东西对峙,即为东西二塔。绍兴七年(1137年)书诏蜀僧清了由普陀来孤屿传经设坛,抛石填塞中川,创建寺院,取名中川寺,即江心寺。江心屿为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素有“瓯江蓬莱”之称。江心屿名胜古迹荟萃,主要人文景观有:浩然楼、宋文信国公祠,澄鲜阁,谢公亭,英驻温领事馆等,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江心屿的诗篇达一千余首,在中国唯此孤屿。

  5、科举文化,温州历史上文风兴盛,进士辈出,科举文化最著名的有瑞安曹村镇曹村,可谓“中华进士第一村”仅南宋一朝,就达87人。其中进士24人,特奏进士19人,武学进士6人,太学进士38人。叶文耀先生说:“走进曹村,随便问一闲坐的村民,似乎随意朝哪儿一指,便可说出一大段悠远的典故来,其深厚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6、龙冈山遗址文化。龙冈山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在上河滨龙冈山,范围约1500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抑叶石镞,穿孔石矛。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印纹硬陶。器形有釜、瓿、钵、壶、罐、纺轮等,拍印纹有篮纹、直条纹、编织纹,之雷纹及刻划的曲线纹。 7、战事遗址文化。战事遗址著名的有永昌堡,龙湾炮台,金乡卫城墙。永昌堡在新城村,是明时抗倭古迹。永昌博物馆内有抗倭纪念展览。二战革命老区展览厅,民俗风情展览厅,另馆内还有收藏了晋、宋、明、清民间文物100多件及永昌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

  龙湾炮台在龙湾山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法人滋事”而建,和乐清磐石镇瓯北炮台隔江相望,扼守瓯江大门。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南北直径40多米,东西直径约60米,现存围墙,6炮孔,台门及“龙湾炮台”石额,有了望台,练武亭,古代官兵群雕。

  金乡卫,据史料记载古称“金舟乡”,建置于宋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了抗倭,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筑城,改称金乡卫。统辖自瓯江口至霞关港沿海所有水陆关寨,包括玉环、南麂的辽阔海域,当年战事频频,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戚继光调赵渐江新任,戚家军抵御倭冠的刀光剑影还不时在眼前闪烁。

  8、泰顺古廊桥文化。浙南闽北的“景泰寿庆”四县,有九百座古桥,小县凭借此优势,正在联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四县中,泰顺以廊桥之乡,之精美,之独特最为著名。专家曾以为失传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张水虹桥,在泰顺发现有几座。

  9、温瑞百里塘河文化。温瑞塘河有温州母亲河之称。塘河主河道北起市区锦绣路,南至仙岩,全长约177公里。其核心为五大景观区,八大核心景点。五大景观区由北到南为南塘梧田段,三羊段,白象段,帆游段和仙岩段。镶嵌在其中的八大核心景点依次为南塘瓯越民居街区,梧田老街传统街区,南湖文化广场,白象塔公园,帆游生态公园,淦潭效野休闲园,路口公园,穗丰古村落。

  10、永嘉耕读文化。金辉先生在《永嘉耕读文化是“国宝”》(2003年11月22日温州日报)中提出:耕读文化可以说比秀美的国家级风景区,楠溪山水更具价值,更具神韵。耕读文化是楠溪文化之魂。耕读文化,“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两字格言勤与检,一行正业读与耕”。有家谱祖训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匆游手好闲,自弃取辱”。正是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追求传统,使耕读文化传承至今。

  11、白鹿古城文化。据记载,温州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开始建城。当时著名的风水师郭璞(山西闻喜人)客寓温州为城选址。郭“妙于阴阳历算,精通勘舆之术。”他选择瓯江南岸的几座山岗,其中4座山的分布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四角,恰巧可许为筑城的天然凭借。他把4座山象征为北斗七星的“斗魁”或曰“斗门”——沿江两座山,东边海坛山,西边郭公山,与其南北相对又有二山,南为积谷山,北为松台山。连4山作石头城,周围18里,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供城内居民用水和战时应急需要。白鹿古城是结合自然山水人居环境的珍贵人文遗址,是温州历史文化根基的一个亮点。

  12、五马街千年文化。五马街东起南大街(今名解放街)西接蝉街,始名五马坊,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之轶事而得名。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今在该街西头所设的五马雕塑,就是按当年王羲之乘坐五马经此地之典故而设计的。五马街是温州人老少皆知的一条商业街和步行街,在此街最具历史的商店就是“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等三大百年老字号,素有“浙南第一街”之美称。可惜因多种原因,进不了2003年评选的“浙江十大商业街”,不能不说是温州的一种损失。

横泾陈氏第八世的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做过的官不算大,仅仅是江南吉安府的知府,就算后来明朝皇帝给他加官进阶,也只是近三品的中议大夫赞治尹,可是名望却很大。在《明史》中,他被列入循吏列传;《皇明统记》中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做官“治尚宽简未尝任知假威以驭民……一郡咸安之”;在清代《鄞县通志》 “文献志”中也载有他的事迹,称赞他“本深为郡十八年,家无余财……既归,吉安人思慕,家尸户祝。正德初,里贤候祠祀之”。他将一个全国出名的盗贼横行,民不聊生的吉安府治理得“一郡平安”,老百姓讲礼义耻,讼兴教育,修水利,生活安定富足。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陈本深当过京官,又做过18年知府,还是家无余财,确确实实是个非常能干的清官。陈本深自幼聪慧好学。13岁时就考得秀才第一名,在明朝永乐戊子(1408年)举人考试得“浙江书魁”。在朝廷选取新进士中,有学问的进秘阁纂修《永乐大典》时,他被选去修了4年,后在永乐壬辰(1412年)任刑事主事。当时京城有大盗韩广杀人,官府抓不到他,就抓了18位无辜百姓关进大牢以抵罪。陈本深设计捕获了韩广,使得受冤被抓的18位善良百姓得到无罪释放。陈本深的聪明能干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擢升他为刑部员外郎(从正七品升到正六品)。

明宣德年间,有吉安、苏州、常州、温州、琼州等九个郡府“繁剧难治”,境内盗贼横行,政务几近瘫痪。皇帝命大臣“慎举才吏”。当时的宰相杨式奇向朝廷推荐了陈本深,并擢升陈本深等人为知府(正四品),授以皇帝的玺书,让他们“便宜行事”,“走马上任”。这几个人中刑部员外郎陈本深升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工部郎中莫愚升常州府知府,临安府知府何文渊升温州府知府,户部郎中徐升为琼州府知府,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宦。其时杨士奇还推荐了鄞县潘火桥蔡家第七世的蔡胄担任江西余干县的知县。蔡胄“在任吏治有声”,使得横泾陈氏的“昼锦堂”和潘火蔡氏的“叙堂”在当时的宁波地区声望大增,成为“鄞之望族”、“郡东著姓”。明宣德庚戌(1430年),陈本深奉着皇帝敕书到江西吉安走马上任。敕书中允许陈本深对“藩臬以下不称职的官员可以劾奏,所属官员及郡中恶霸豪绅有罪即可抓捕处治”,给了他很大的权力。

陈本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匪安民”。因为他深知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它一切都不可能进行。当时吉安有彭抟等19名巨匪,自号十人为龙九人为虎。他们横行乡里,烧杀抢掠,谁都不敢过问。陈本深上任后对这伙匪徒表面上不闻不问,以示宽大,私底下还派人和这帮匪徒相结交。时间一久,这帮匪徒逐渐消除了对官府的警惕。有一天,陈本深在后堂设酒宴请他们,事先已派人在土匪座席下面挖了深坑,填入生石灰,在上面铺上木板加以伪装。酒宴中突然抽去木板,众匪徒纷纷跌落深坑并被石灰弄瞎了双眼,陈本深擒获众匪之后立即把他们斩首,并将尸体拉出府门示众。先是“一郡大惊”,继而“百姓相互庆贺”。吉安的永丰附近的乐安大盘山,有大盗曾子良聚众万余为害百姓。陈本深先派伏兵埋伏,再设计诱匪入伏,大破匪众,将匪首曾子良捕获斩首。匪乱平定后使吉安全境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 局面稳定之后,陈本深一面抓教育、兴礼乐、起学舍、树正气、立忠节祠,恢复一些行之有效的久已废弃的政务措施;另一方面又大力兴修水利、筑堤捍水、发展农业生产。他为官“举大纲不屑苛细,疏阔法网与民休息”。老百姓遇有冤屈“虽三尺童子都可以向他倾诉”。经过几年的治理就不再坐堂审理了。百姓间遇有纠纷就叫到后堂塌前,为之辨讲曲直,说清是非,就让他们各自回去,也不用受状坐堂。时间久了,百姓都“自耻争讼”,一时“郡中大治”。陈本深在吉安知府任上过了9年,照例应进京入觐,向朝廷述职升官。吉安百姓知道后相率上京,要求朝廷让陈本深连任。丞相杨士奇也向皇帝请求,皇帝嘉奖了陈本深,在内廷宴请了他,赐予“上林春色”诗及“招隐歌”,晋升他为中议大夫赞治尹,正三品俸禄,仍回吉安任上。杨士奇还赠诗:“螺州城外人千万,争候神明太守归”。

经过了9年的教育和治理,回任后诉讼官司更少。吉安百姓遇到婚庆喜宴都会邀请他参加。赴宴回府时陈本深常常让随从人员带回些宴会上的饵,碰到途中有玩耍的小孩就将这些饵散发,争抢饵的孩子经常围满官轿,而陈本深也因此倍感快乐。平静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又过了9年。直到有一天听到官衙附近有嫁女的喜乐声,陈本深十分感叹说:“我上任时这个姑娘还在吃奶,现在可以嫁人了,我也应该回乡了。”吉安百姓得知陈本深要告老还乡了,都拥在马前哭留。陈本深十分感动,对大家说:“我就是告老还乡了,还是会回来和大家道别的。”上京后皇帝敕赐他告老还乡。想到与吉安父老的约定,陈本深重又回到吉安与吉安父老“日饮叙别”,一直过了一年才得回乡。临离开吉安时送行的舟楫帆橹相接数十里,有个路过的御史见此情景表示万分惊叹。陈本深离开吉安后,吉安百姓“家尸户祝”,后来还专门建造了“贤候祠”来纪念他,直到百十年后仍有人在祭祀他。

陈本深在回到故乡横泾后,就在他居住路边建造石头敕亭以供奉皇帝给他的“敕旨”。所以过去一切文武官员在经过横泾的“敕亭”时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分荣光。回乡后的陈本深十分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关心农业收成。因年老不便,特在居处建一楼房,常常“登楼观稼”。为了不挡住这位老人的视线,大家把他居处前面的房子造得低一点。这也是现在横泾大厢前面河边一排房子要比其它地方低矮的缘故。 陈本深居官清廉。史书、县志都称赞他告老还乡后“家无余财”。每天他都和附近的几个乡老荐绅徜徉山水间吟诗论画,人称“五老”。后来又深感横泾陈氏几百年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就仿照四川眉山苏东坡家谱格式创修了“鄞县陈氏家谱”,使横泾陈氏自南宋建炎年间以来近900年的历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

陈本深还在他居处庭前修建了一个高一米六左右,长二十近左右的花坛,正中用雕花石栏杆围着种了株从江西吉安带回的名贵牡丹,牡丹两边种了二株开外紫里白花的“玉堂花”,东边是一株树干要两人合抱的金桂,西边是一株老枝疏横的腊梅,这些花合起来寓有“玉堂富贵”的意思。每当花期,几百多牡丹齐齐向着祖堂怒放;秋季金桂飘香,很远都可闻到花香;严冬腊梅傲雪,清香袭人。几百年来都是甬上一景,文人学士纷纷加以吟咏,流传至今的尚有著名学者全祖望写的“甬上牡丹谁最寿,吉安太守擅名家”的咏牡丹诗和甬籍文人周容写的《吉安太守陈公牡丹记》。十分可惜的是这些名贵花木、整个花坛、石建的供奉“敕旨”的“敕亭”都被后人毁损拆除,盖起了自己的房屋了。

陈本深告老还乡后,在横泾又生活了12年,到明英宗的天顺庚辰(1460年)享寿八十一岁终老于家。他有一子陈希寿、二女、三孙、二个孙女,原配周氏继配李氏。墓葬于原石池庙北,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专署农坊将墓地和石池庙一起拆毁。因世代相传陈本深的大墓是“金钩吊穴”,后代子孙满以为一定是墓葬丰厚,结果拆开墓穴后只见一穴清水,拆出圹志石一块。据《鄞县通志》记载,系明人黄润玉所撰,此圹志现存横泾渔郎岸石池庙中。

桂林山水

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的槽谷平原,包括桂林市、阳朔县以及临桂、灵川、兴安、永福、龙胜等县的部分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商周时代,这里即与中原有密切关系。秦汉时,是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桂林山水有奇丽俊秀的风貌,宏伟博大的气势,气象万千的姿态,含蓄深长的意趣,极富浪漫色彩和诗画情趣。中唐时已是名闻全国的风景胜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流传古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山水取胜。唐朝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佳写照。而簪山、带水、幽洞、奇石,历来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桂林风景的八胜。这些胜、绝的风景因素融合成各具特色的16个风景区和数百个风景点。

山水风光 桂林石山平地拔起,姿态奇异,像老人、骆驼、骑马、象鼻、独秀、书童诸山都惟妙惟肖。石山、峰丛、峰林、孤峰,星罗棋布,疏密有致,森列无际。清澄的漓江及其支流萦绕回环于秀峦奇峰之间,从桂林至阳朔的漓江两岸,峰峦峭拔连绵,绿水平滑如镜。著名的胜景有漓江烟雨、南溪新霁、西峰夕照、阳江秋月、桂岭晴岚、黄布倒影、尧山冬雪、东岭朝霞等。

洞石景观 桂林无山不洞,两千多岩洞大都有奇异洞景。阳朔月亮山、穿山月岩、会仙月峰等高悬碧空;水月洞、龙隐洞、冠岩等低浮水面;碧莲洞、隐山洞群洞相连;芦笛岩、七星岩深邃幽长;龙泉洞溪流平缓,宜乘船游玩;安吉岩水声震耳,宜寻险探胜。洞内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等缤纷幻丽、琳琅满目。吸

谁有何氏完整姓氏家谱提供一下!谢谢

何氏家谱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