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十位知名高徒,多数为拜门,得到真传的徒弟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马三立十位知名高徒,多数为拜门,得到真传的徒弟是谁?,第1张

马三立虽然师承周德山,但主要教他能耐的却并不是周蛤蟆,而是他的胞兄马桂元。

马桂元的本事是万人迷李德钖教的,据马老本人回忆,他大哥的相声是最像李德钖的,台下观众笑得死去活来,但马桂元依然面若冰霜,如同雕塑一般屹立在舞台上。

而马桂元对马三立的教学也是非常严格,稍微出点错就开无双,就连马三立演出效果特别好,效果炸粘子,大哥也能把马老暴打一顿,就因为有气口或者节奏不对。

所以说本来天赋不算特别好的马老,在大哥的铁血教育下,也终于开了窍。但可惜的是马桂元年纪轻轻染上毒瘾,三十几岁就驾鹤西去,否则马家还能多一位大师级人物。

所以说马三立本人的风格是比较多样的,既有马桂元的传授,也有周德山的影响,同时还有他自己后天悟出来的东西,所谓的“马氏相声”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马三立一生一共有十个弟子,几乎都是拜门的弟子,得到他真传的都不在徒弟名单中,下面给您一一列举。

笑字辈——阎笑儒、连笑昆、高笑林、尹笑声。

大徒弟阎笑儒,比马老还大一岁,妥妥的带艺投师,要的就是一个门户,阎笑儒的活主要跟宋玉清、李少卿、以及丁文元的父亲学的,风格跟马三立差别很大,反而有点像焦家门的味道,台风偏火爆。马老也没拿阎笑儒当晚辈,两人出席活动都是马老搀着阎笑儒,跟伺候大哥一样。

连笑昆是连秀泉的儿子,本事都是跟老爹学的,拜马三立也是为了要个体面门户。而且连笑昆擅长的是柳活,而马老刚好瘸了这一门,可见硬要说他是马氏相声估计马老自己都不信。

高笑林是高桂清之子,父子两代都是连兴茶社穴头,穴头儿子自然也不可能跟外人学活了,所以这也是带艺投师的主儿。

尹笑声就不用多介绍了,大名鼎鼎的尹寿山之子,尹笑声的相声风格高仿尹傻爷,田立禾在舞台上也调侃尹笑声是“小傻子”,可见基因的力量有多强大。

其他艺名都不改的拜门徒弟——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于宝林、李文华、姜宝林(?)

班德贵就是高峰的师爷,他的活是张杰尧教的,本来有个艺名班松侠,后来因为张杰尧实在跟同行处得太恶劣,弄得班爷也没了饭辙,于是只好跳门拜了马三立,等于从寿字辈降到了宝字辈。

常宝华常宝丰兄弟两个也是纯拜门,家里那么多相声大拿,压根也不用专门跟马老学活,就跟侯耀华拜常宝华一样,纯粹是家族联谊的见证而已。

于宝林身为四大宝林之一,台风倒是有点马老的影子,但也只是有点而已。毕竟他的授业恩师是张振圻,而且于宝林31岁才拜马三立,这时候要教活早就凉透了。

李文华就更没马氏相声的影子了,24K纯捧哏,怎么可能传承一头沉的马三立呢。

姜宝林到底算不算拜了马三立,这里都得打一个巨大的问号。1988年燕春楼的收徒仪式,马老话里话外都是为了损李洁尘,说要收姜宝林感觉就是个添头,不是重头戏,所以姜宝林要传承马三立,那也非常勉强。

实打实的马派传人——马敬伯、马志明、赵心敏、于克志。

严格说来,马老在马敬伯身上下的功夫,比马志明还要多。马桂元英年早逝之后,马三立就成了马敬伯的爹,对这个侄儿可谓是无微不至。当时马家经济困难,但马敬伯也绝对是待遇最高的,过年要有一根炮竹,那也是马敬伯的,马志明只能流着哈喇子看。

马敬伯在艺术上最像马老,毕竟言传身教硬喂大的,花的功夫更多,结果自然就更明显。马敬伯使活的节奏和语速,都有年轻时候马老的味道。

而马志明反而有点自己悟出来的风格,语速偏慢,语调偏低,台风沉稳帅气,属于马派中的少马派。其实从马志明喂出来的黄族民身上就能看出端倪,黄族民给马三立或者马敬伯捧哏,感觉两人就不在一个频道,风格只能匹配马志明。

赵心敏被誉为造诣最接近马老的艺人,就连马三立都不得不承认,让马志明多跟赵心敏学习,那才是正宗马氏相声。

于克志卢福来是马志明的摆知徒弟,而两人也是马三立言传亲授教出来的,马氏相声的味儿非常正。

青年一代的马氏传人——郝梦春、马军

郝梦春是马六甲的徒弟,但能耐比师父大得多得多,而且也是公认的正根马氏相声传人,毕竟是马志明亲自指导的,能耐错不了。

马军虽然是靳佩良的徒弟,但他的相声路子属于高仿马志明,而且得到了马志明的亲自指导,业内也公认马军就是马氏相声传人。不过他的搭档盛伟台风有点狗,不是黄族民那种纯粹匹配马志明的路子,所以马军既能够传承马氏相声,也能 探索 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另外德云社总教习高峰也是学习马氏相声,只不过高峰属于自己摸索学习,没有得到过马三立或者马志明的亲自指导,属于只学其表不得其里,再加上德云社一帮棒槌粉丝,对于高峰的进步也是限制巨大。但如果真要在德云社找一个马氏传人,高峰也是不二人选。

以上~~~

相声是中华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之一,以说、学、逗、唱的完美结合来 娱乐 大众,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与其它一些曲艺门类稍有不同的是,相声十分注重师承关系,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如果没有正式的师承,是很难被同行承认的,顶多只能算是个业余相声爱好者,而想要专门吃这碗饭,就必须要有一个正式的师承才行,这是相声门内独有的规矩。

马三立作为我国近现代相声泰斗,其正式拜门的弟子就多达十位,而且个个都是相声界里出类拔萃之人,他们的徒子徒孙也都活跃在当下的相声舞台上。

但有意思的是,这十位弟子似乎都是带艺拜师的,也称拜门,意思就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为徒,与马三立有着师徒名分,但大多都不是自幼跟随在马三立身边学习相声的,而真正得到马三立亲传的马氏相声传人却并不是他的徒弟。

那么,这十位马三立弟子都有谁,真正得到他的相声亲传的又是谁呢?

闫笑儒

闫笑儒本名阎宏斌,是马三立的首徒,也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相声名家,他年纪比马三立还要大上一岁,拜师时25,马三立当时年仅24岁,而闫笑儒之前又是学过相声的,但由于他此前所跟随过的三位老师都不是相声门里的人,在相声界闫笑儒没有被同行承认的师承关系。

所以作为他的好友,又是他所敬重的相声界青年才俊,马三立就做了他的老师,二人正式确立了师承关系。闫笑儒的相声风格跟马三立有很大不同,或许马三立也教过他一些相声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他拜师马三立大多还是因为需要一个正式的师承名分以及对这位好友的敬重。

班德贵

班德贵是马三立的第二个徒弟,比马三立小六岁。他起初是拜在张杰尧门下,与马三立属于平辈,但由于他想在天津从艺,其师承关系又不属于津派相声,所以与天津的很多相声同行合不来,于是改投马三立门下,这样在天津从艺也就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

不过话说回来,班德贵也不完全是名义上拜在马三立门下的,例如他曾经就与马三立的侄子马敬伯合作了马氏相声的代表作《夸住宅》,从中也不难看出他从师傅身上还是学到过一些本事的。

连笑昆

连笑昆是马三立的三弟子,他的父亲连秀泉也是位相声艺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活跃在相声舞台的陕西相声名家苗阜就是连秀泉的曾徒孙。

虽然连笑昆的父亲就是说相声的,但他却不能拜自己父亲为师,这也是相声门里的规矩,父子不能做师徒,所以连笑昆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既然自己父亲就是相声艺人,连笑昆自然是从小耳读目染,最后带艺拜师的。在解放后,他去了兰州,成为兰州相声的奠基人之一,并在西北地区将相声艺术开枝散叶。

常宝华

常家相声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可谓名头不小,为百年相声世家,也是与马家、侯家齐名的中国三大相声世家之一。第一代常氏相声创始人常连安先生靠着路边练摊儿建立了启明茶社,以茶馆相声的方式让世人了解了相声的魅力,同时也成为常家百年相声的奠基者。

当然,常宝华拜师马三立的时候也已经21岁了,9岁开始在茶馆熏相声的他,该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所以也是属于带艺拜师,之所以拜马三立为师,还是因为尊崇相声门内的规矩,师承上不能父子相传,同时还是因为常家和马家的关系十分要好,常宝华拜师马三立也有着亲上加亲的意思。

继常宝华之后,常家相声第三代中出类拔萃的还有常贵田、常贵德等人,而直至今天,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常家相声依然后续后人,活跃在荧幕上的常远、杨凯就是其杰出代表,可见,常家百年相声世家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高笑林,尹笑声

高笑林是连兴茶社掌穴人高桂清的儿子,尹笑声的父亲尹寿山是高桂清的同门师弟,二人都是相声世家出身,也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他俩的父亲与马三立也算是同一支儿的,所以他们二人在父辈们的介绍下分别称为马三立的第五和第六位弟子。其中,高笑林在解放后去了安徽发展,成为相声艺术进入安徽的奠基人。

于宝林,常宝丰

于宝林起初跟随张振圻学习相声,也是后来改投马三立为师的,而常宝丰是常宝华的亲弟弟,与常宝华一样都拜在了马三立门下,所以这两位也都是“拜门弟子”由于家学原因都属于带艺拜师的。

姜宝林,李文华

姜宝林和李文华是马三立的最后两个弟子,姜宝林曾经拜过好几位老师,因为跟师傅关系破裂最后拜在了马三立门下,虽然是“拜门”,但马三立也是教过他一些真本事的,从他的相声风格中就不难看出马派相声的风格。

而李文华算是马三立弟子中又一个较为出类拔萃的名家,早在1981年时,李文华就曾慕名来投,当时马三立也已经应允了收下这位弟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的师徒仪式一直没有举办,李文华也始终没有确立正式的师承名分。

直到2008年马三立已经逝世之后,李文华才在马三立之子,少马爷马志明的见证下正式举行了拜师仪式,与马三立确立了师承关系。

当时有人说,马志明这是代父收徒,是不对的,相声门里没有这规矩。但少马爷回复说道: “我并非是代表我父亲收徒,我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证明我父亲和李文华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这层师徒关系,现在只是补上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罢了。”

而当时,马三立的得意门生常宝华也来到了现场,与少马爷一同作为见证人,承认了李文华是他的同门师弟,这使得李文华名正言顺的入了马三立门下,成为相声泰斗马三立的最后一个徒弟。

“少马爷”马志明

纵观马三立门下的十位弟子,虽然个个出类拔萃,甚至过半都是享誉全国的相声名家,但却尽数都是有过相声功底的“拜门”弟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相声泰斗马三立没有真正的传人吗?

也不尽然,之所以马三立的徒弟都是拜门弟子,是因为这些弟子中很多都是世家出身,父亲就是做这个的,拜在马三立门下一方面是为了两家永结友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马三立身上学到他们父亲那里没有的“活儿”,以此增进自己的相声技巧。虽说是带艺拜师,但也并不代表马三立没有教他们东西。

此外,马派相声作为中国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自然是有着亲传弟子的,少马爷马志明就是马派相声如今的杰出代表,也是深得其父马三立亲传的相声名家。只不过,他的师承是马三立的好友朱阔泉,这也就跟常宝华、高笑林等人一样,都是作为世家出身的相声艺人,带艺拜师在父亲好友门下。但是他的相声,却是真正得到了十几年亲传的。

三爷的口音能学的人挺多的,比如沐洋、赵津生。但是马三爷的表演风格目前没有人能效仿,他的徒弟们不行,就连少马爷也不太像。三爷表演五大特点,一表情冷,他让别人乐的不行,自己表情不变。这点方清平也是个代表。二自嘲,三爷段子里的讽刺包袱,十有八九是拿自己使活。剩下的也是嘲讽第三人称的某个人,直接嘲讽捧哏的情况不多。三语速慢,使活时说话不紧不慢的,就像和听众、捧哏演员聊天似的,先把大家的注意力带偏,等待铺平垫稳之后,突然拿包袱砸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全场爆笑。四表演自然,老爷子就算在舞台上装傻,都装的自然,虽然长的丑,但是满脸满身都是戏。肢体语言不做作,即使夸张也不让人感觉违和!五三爷的表演一头沉,捧哏的如果表演经验差一点,不是插话多了影响三爷使活,就是成了摆设在台上听相声,因此自王凤老离世后,三爷再也没找搭档,再登台也是说单口。因此我说马三立就是马三立,目前为止没人真正继承了三爷的衣钵!

个人感觉吧,现在青年相声演员马军,(搭档是盛伟)最有马氏相声的韵味。

马老的众多徒弟拜门的多,真正领悟马氏相声精髓的没有。

马三立的相声只属于他个人,靠自己的悟性,不是跟着学就能学来的主要是连说带演。所以现在没有谁是像他的,没有

正如马季先生说的马三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真正领会他说相声的真谛!

曾和几位相声演员聊天,谈到马三立先生的艺术。他们认为,三爷的东西,可以听,但却学不来。意思就是说,自己内功不到家,就算学会了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的所有招式,也成不了江湖高手。

而马三立先生的几位高徒,当年不管是为了拜门,还是为了学艺,他们当中也没有一位得到了马老的真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实在是马老的艺术太高了。

马老教授的最认真,传授最多的应该是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当年全家下放,辗转十年的时间,马老是边参加劳动,边给马志明讲学的。

马志明先生继承了马老的很多特点,比如台风稳健,垫话自然,贯口注重节奏,包袱不多,但值得回味。另外,马志明在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比马老先生丰富了很多。

即使是马志明先生对马氏相声有所发展,但就以现在少马爷炉火纯青的水平,和马老当年比起来,也相差甚远。少马爷和父亲都无法相比,更何况其他演员了。

马三立先生曾经有两个单口相声,《祖传秘方》和《八十一层楼》。这两个段子在相声作品中,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本来就是 搞笑 的艺术形式,但这两段相声却都只有一个包袱。

这两个段子分别长7分10秒和10分半。观众需要在下面听马老唠唠叨叨很长时间,而没有笑点。如果换成当今任何一位“相声大师”,自己在台上都会越说越没信心。再有,下面的观众也早就开始叫倒好了。

但是,马老敢说,他有几十年的表演经验,他有几十年积累的舞台缘,他知道应该怎样伺候这些观众。所以,他才敢把这包袱皮做得这么厚实。包袱皮越厚,意味着这包袱抖得越响。

果然,这两段相声成为了马老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当年侯耀文在后台听了《祖传秘方》后,曾经一把抱起马老并兴奋地说,“我的爷爷,全中国也就你敢这么说相声啊。”马老的徒弟尹笑声先生说过:“三爷这使法,吓死我也不敢试。”

可见,马老的相声水平比同时代的所有演员,都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他传艺不可能不认真,学生们学习,也不可能不虚心。但最终也只有少马爷能学到了一些马老的神韵,而他的徒弟们没有一个能得到真传。主要是个人能力,相差得太远了。

马三立大师的相声是独成一家的。看了这么多也没有一个觉得学到老人家的精髓的学生。

马三立大师是相声界的权威,并且辈分极高,就连相声大师侯宝林也得敬称马三立大师一句三叔,马三立大师长期居住在天津,其和天津相声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与相声界的对立也能够说不争的现实。

和天津相声演员李伯祥的对立

听说一次扮演中,李伯祥倒数第二场扮演,马三立大师最终扮演,李伯祥扮演过了,导致马三立大师扮演时刻不够,闹了不愉快,后来轮到少马爷倒数第二、李伯祥最终扮演时,少马爷也这样做,算是给父亲出了口气,其实李伯祥的对立倒还是其次,估量马三立大师是和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的对立起来的。

为何会有对立

马派相声历来比较孤高,而相声原本便是一个江湖,有对立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生计的相声演员有对立是再正常不过的,并且马三立大师的知名度高,其重视度也高,所以其对立天然也就被重视了。

相声界,马三立能够排第一吗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相声是曲艺范畴,应该算文艺,所以底子分不出来高低。还有,你这个第一的评比,范围区间是什么,是从朱绍文先生创办相声开始,还是就说解放后的一切相声演员,还是就说和马三爷同辈分的。

不管多大的蔓多响的名,都乐意和马三立合作。演艺圈是名利场,混迹其间的哪个愿甘居人后?都觉得自己才是熠熠生辉的耀眼明星!谁也不肯为他人作嫁衣,这便是演艺界对立丛丛的原因之一。可名头不小的张庆森,直到退休才和马老分隔。而人到晚年的王凤山,更是放弃了自己的快板书毫不勉强来给马三立捧哏。由此可见马老的个人魅力!

马老非但辈分高,并且说相声的功力也是适当高,小时候有一档节目布景是一个大扇子,马老会在这个节目中说单口相声,他总是在不紧不慢的铺垫中突然使出一个包袱让人哑然失笑,“妈妈有人偷咱东西啦,谁啊,逗你玩……”像这种经典的台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永远不会被忘掉。

要说技艺水平,马老的说确实是相声史上的高峰,他长于描写贩子小人物,并且活儿使得特别细,一段演出能够只要一个包袱,但观众绝对不会觉得腻歪,全场都能聚精会神地跟着马老的扮演走,直究竟包袱出来的捧腹+鼓掌。

在相声家谱里,马三立是“寿”字辈,侯宝林是“宝”字辈,马三立比侯宝林大一辈,所以侯宝林一直称呼马三立为“三叔”。在讲究师承和辈分的相声行里,这个规矩不能乱,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二人合影,永远是马三立坐着,侯宝林站着。

但辈分不代表名气和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似乎也存在于马侯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内,侯宝林的名声都要比马三立更大,侯被称为“相声大师”,而马直到晚年才被尊称为“相声泰斗”,大师是跟水平有关的,泰斗凭的还是辈分和资历;政治待遇上,侯也明显比马要强,虽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代表着对其 社会 贡献的肯定程度的。

那么马三立是不是真的不如侯宝林说的好?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帅卖怪坏”的说法看,马更接近“怪”,侯更接近“帅”;从“说学逗唱”来看,马更擅长“说”,侯更擅长“唱”;马更长于叙述和塑造,因此其作品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侯更长于文化和技法的运用,所以其作品中戏曲、方言、 历史 等内容十分丰富;二人都善于讽刺,但马更多以自嘲形式来完成,而且大多时候只讲不评,留给人自己品味,侯则更多以旁观角度揭露,是杂文式的;马显得更平民,侯显得更精英。

其次,某种意义上马的许多作品或许比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时代痕迹非常重,这些东西可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义,但时过境迁未必好使;而马的作品时代痕迹就淡了许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恒的丑陋和弱点,因此无论观众如何迭代,其表达意图依然有效。

既然如此,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地位看起来确实不如侯宝林呢?

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直接原因。侯宝林一直在北京从艺,而马三立从1950年起就扎根天津了,虽然两个城市的距离不过一百三十余公里,但北京是首都,对于全国都有辐射作用,其文化也更多的带有全国性,天津只是一个地方,影响范围有限,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侯的艺术是殿堂性的,马是江湖性的,因此侯与权力的关系更近,反过来得到的加持也就更多。

1949年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所有旧的艺术形式都要接受新 社会 的改造。侯宝林是相声改革的积极分子和领导者,在他的努力下,相声这门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文明化清洁,也获得了可以配合形势、发挥宣传作用的新功能。马三立虽然也 积极编演新相声,也对相声文明化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着力更多还是一个艺术行当自身水准的提升,政治色彩始终淡了许多。加上1958年开始,马就被运动波及,此后19年远离舞台,错过了最能创造作品的壮年时光。

马三立的《买猴》、《开会迷》等也是新相声的代表,但同时与侯的新相声有明显不同的面相

侯宝林的相声新,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演出影像里,他永远都是穿大褂的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有另一种误解的危险了。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民间的”就是好的、独立的、纯粹的,而只要与权力产生关系就一定是不好的、依附的、另有所图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民间也会有阿谀奉承、也有醉翁之意、 也有坏的,殿堂里同样有专注的、坚守的、优质的。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仍然是以相声为本位的,和后来的歌颂相声、政策相声、口号相声是不一样的,徒子徒孙们丢了底线走了歪路,锅还是不好一味算到前辈头上去。

说回前面,也因为侯的这种特殊地位,因此侯门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断开枝散叶之后,即使是为了抬高自身,也要壮大本门声势,所以就会一直去强化侯宝林的重要与独特,侯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而马三立的徒弟们显赫者寡,话语权也就掌握得少,对马的追认和抬升自然不及。这都是后人的作用,而且有时与事实并无关系。

所以,马侯二人其实 没有绝对的高下,只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马三爷什么时候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比侯宝林弱了?

先说行业 历史 地位,按评书和相声等艺人理算

马三爷的爷爷马诚方已经是评书艺人而且还很有名。

马三爷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的师父周德山外号周蛤蟆,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平辈亲戚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外号万人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还有一位平辈亲戚马四立先生(女),师承郭瑞林。

马三爷的侄子马敬伯,师承侯一尘。

马三爷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师承朱阔泉。这点介绍一下,由于马三爷辈分高,当时跟马三爷平辈的相声艺人还活着的全国就3位,是侯宝林提的收少马爷代拉师弟,侯宝林是朱阔泉的徒弟,朱阔泉师承焦德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这种行业 历史 地位我不知道是提问人是怎么觉得马三爷比侯宝林低呢?

再说影响力

金文声金大爷说过相声艺人 有名 有钱 有能耐 三样不挨着。60年代相声界一共评选出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人,一位是济南的孙少林(孙少林艺名是马三爷起的),一位是南京的张永熙,然后半个是侯宝林。

马三爷57年被错定成右派分子,下放郊区,受苦受罪。61年才回到天津市曲艺团,而且经过挺长时间的冷嘲热讽,受尽白眼。

2001年告别演出时 问观众“我值吗” 如果没有深厚的影响力试问哪位相声艺人敢问这三个字。

侯宝林60年已经参加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了。

电台电视基本都是侯宝林了。

不能说侯宝林相声不好

问题是相声来源于生活体现于市井。

马氏相声主要是接地气。我认为接地气的相声是最让百姓接受和回味的。

加上地域的氛围也不一样,天津别称哏都不是白叫的。当年在天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水平不够台下真轰人。多大的腕儿能耐不够观众一样不买账。说的真好也是真捧。天津人可以不知道市委领导的名字,没有不知道马三爷的。 论影响力我没觉得比侯宝林低。

论辈分,家族 历史 都比侯宝林高。

论能耐,天津是相声的窝子。马三爷影响力绝对不差。

如果侯宝林57年也被错定成右派呢?我是说如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以后不要为了蹭点击率弄这些话题。

在我心中就等于是拿宝马7系和帕萨特做比较。

还是侯宝林先生的影响力大。过去相声有“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之说。过去天津人认可的相声不仅只有马三立一个人,应该是有名的“五档相声”,即承上启下的相声艺术大师张寿臣、“小蘑菇”常宝坤、马三立、戴少甫和侯宝林。1941——1945年,侯宝林先生在天津一演就是五年,不但跻身于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而且在天津一流的“小梨园”曲艺剧场演出时,成为相声届拿“攒底”包银的第一人。侯宝林凭借儒雅、潇洒、大气和一条字正腔圆的好嗓子,不仅在天津站住了脚,出了名,还挣了钱。所以,侯宝林也是成名于天津,是天津的精彩演出,奠定了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所以说什么侯宝林先生是因为在北京,得意于首都的缘故出的名是不客观的。解放后,侯宝林先生净化了相声的语言,纯洁了相声的表演,提高了相声的格调,使相声从一门比较抵挡的地摊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侯宝林先生通过钻研、进取,在相声“俗”的形式中,赋予相声“雅”的生命,是相声俗中见雅、化俗为雅的带头人,这是侯宝林先生对相声最大的贡献!

两位大师同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都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相声老艺术家。那么为什么马老给人一种比侯宝林大师稍弱的印象呢?

首先说,相声艺人在旧 社会 的地位相当的低。再牛的相声艺人在杂耍园子里说相声,也只能是倒二。但是从侯宝林走红后,相声才第一次压大轴。这就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的影响力自然高出一头。

解放后侯宝林又与老舍,刘宝瑞等人组成相声改革小组,为相声的改进与发展呕心沥血。而且还专门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官方对侯宝林大师的宣传肯定会比马老多一些,这种情况自然而然会影响老百姓的认知。

其次,从两位大师的个性来说,马老性格更内向,为人低调,朴实无华。除了演出,很少离开天津,在行业内更是长期远离北京政治中心。

而且马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更多的展示的是天津卫市井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京津冀一带的观众能听得懂。但是稍远一点的观众,理解起来很费劲。

而侯宝林大师,是官方承认的,相声界唯一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话字正腔圆,是标准的普通话。这就使侯宝林大师的受众范围比马老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两位大师只是细微的差距。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马三立的相声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只是由于旧 社会 的封建礼教,使得马三立辈份及宗派的地位无人敢撼动。就相声技术水平评论,马季,候宝林,刘宝瑞等,包括后辈冯巩,郭德纲等都比马三立的强。只是老艺术家都去世了。才被称“相声泰斗"当时"单口大王"刘宝瑞被同行认可,"相声大师”候宝林被同行认可,马三立辈分高被认可。另外一个相声天才马季,是相声界唯一活着被授于"终身成就奖"的大师。国家授于同行认可的最后个'相声大师!'准确的讲相声大师只有三个,即候宝林,刘宝瑞,马季。由于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太高,加之相声界规矩太多,只有称马三立为“相声泰斗"。如郭德纲所戏言。谁长寿谁是大师,更何况辈分高呢!

其实马志明就说过,马老只个民间老艺人。这是谦虚,也是事实。

相声艺术上,马老是宗师,这个无疑。其他的,就差一些了。马派传人,我是就认马志明,马老别的弟子,基本没全国影响力。更多的人,只能说是私淑马老。

就说少马自己,参加相声大赛一样拿不到奖。他参赛的作品五味大侠那个,还是可以的。虽然不如李金斗拿一等奖的武松打虎,但三等奖都没拿到,就不该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马老在业内影响力有限。毕竟他就是民间老艺人吗。

侯宝林不同,改良相声是他的 历史 功绩,本身也有职位,并非民间艺人,徒弟和徒孙在曲艺界位居高位。地位上谁也比不了。

当然,那些都是虚,马老和侯老都是相声大师,或者说宗师,艺术上不分高下。

马老有一个优势,退出舞台要晚一点,晚年还有精品,这又是别人比不了的。

在文艺界,有人天生就具备旗手的气质。侯宝林大师好像就属于这一种。

相声是门语言的艺术,评判标准其实很复杂,你把一段贯口说得很溜,可以把绕口令倒着背,也不一定是位大师,相声表演是要看很多综合起来的素质。

实话实说,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很崇拜马三立大师,更多的是出于他本身的那些传奇经历,并不是喜欢他的相声。主要是他的相声包袱少,就像《逗你玩》,听了老半天就一个包袱。还有《秘方》,通篇都是铺垫,到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挠挠。中国的观众很有意思,都知道那个梗在那里,大家还是喜欢听,憋着等那个包袱出来然后哈哈一笑。

在这老几位大师中,论作品数量,刘宝瑞留下的作品最多,马三立老师可能少一些,侯宝林应该属于中游。马三立最好的时光应该是最富创作型的阶段去下放劳动改造了,这可能是作品少的主因。我记得少马爷说过落实政策回城的时候,老爷子差不多有整建制旳鸡鸭兵团了,都不想返城了。可以看出老爷子的隐忍能力。侯宝林大师最然也有下放的时候,但是时间上应该比较短。侯大师的相声包袱密集为大家喜闻乐见,而且是京派相声,侯大师表演功力较深,早期学过京剧,又比较擅长模仿,不论是作品还是表演基本上属于史无前例的。

论政治影响力,侯先生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并当过主席团成员,多次为老一辈国家***表演过相声。而马三立影响力低多了,仅当过天津的政协委员。当然这和马老不是那种喜欢出风头的人有关。

论理论研究,侯大师是行业翘楚,不仅是针对相声的研究,对于笑做过深入的研究和 探索 ,比如喜剧也有研究并有论著传世。就好比曲艺界的王国维,作品就是相声理论方面的《人间词话》。

所以从多个方面,侯宝林大师影响力比马三立大师要高出许多。

马三立可以说是相声演员里的大将之才,相声技艺水平炉火纯青,近几十年以来无人出其右。

但是马老一直有个性格问题,解放前在兄弟剧团被欺压只能逆来顺受,同在天津的侯宝林却如鱼得水。

解放后表现不甚积极,比如抗美援朝,曲艺演员去了一大批,侯宝林常宝堃都去了,他没去,常宝堃都牺牲了,侯宝林都当曲艺中队长,分团副团长他才第二批上了前线。1961年因为性格懦弱只能倒霉,白白耽误十几年时间。受到打击的他复出之后更是谨小慎微。

可以说,马三立强在自己,对相声行业贡献没那么大。

侯宝林出身寒微,近乎文盲,但他求生欲强,上进,也懂得处事之道。

解放前冒险力争,为相声行拿到第一个真正攒底工资。

解放后积极参与相声改革,还为相声演出票价争取到了和京剧相仿的地位。

抗美援朝一直挺进到前线,郭启儒都回去了他仍然坚持给战士们表演单口相声。

1979年侯宝林退出舞台专注于相声艺术研究。

侯宝林是相声界的帅才,自然比将才的马三立地位高一些。这无可争议,就像刘邦的第一功臣是萧何而非韩信一样。

这本身就是两个问答。影响力?那是泛指的。单就业内“无人不宗马”,在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时,马季说:我们永远忠于您,并题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其他场合马季言道:什么是马三立?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由此可见一斑!再者马三爷是当时相声界文化最高的,人品最好的,为人最低调的。他的相声不以哗众取宠迎人而以娓娓道来见长,铺平垫稳……不经意间这包裹响的你躺在被窝都想乐。泰山北斗妥妥滴!

很久以来,有些事,不是说光靠辈分就行的。首先,自然条件,侯就大大的胜了,口齿伶俐,表达清楚。然后是对相声的贡献,五十年代初期,在相声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侯高举改革的大旗,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最后侯宝林被称为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称为语言大师。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逗乐能比的。

马三立十位知名高徒,多数为拜门,得到真传的徒弟是谁?

马三立虽然师承周德山,但主要教他能耐的却并不是周蛤蟆,而是他的胞兄马桂元。 马桂元的本事是万人迷李德钖教的,据马老本人回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