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他们是兄弟,其实差了十一辈呢——考证炎帝与黄帝的关系
读过各种各样的关于炎帝与黄帝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按照国语中的记载,认为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老大叫炎帝,老二交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没敢这么说。他开篇先讲黄帝,于是黄帝的祖辈只字未讲,联盟首领神农氏也是只字概括。最近,我找来了一些世族传世家谱做了对比,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是我对炎帝和黄帝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
炎帝石年父亲少典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还是燧人氏,据说少典作为有熊国(部落)首领140年(我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最有可能的是绳结加口述把之前的几个少典氏〈有熊国首领的称号〉和炎帝的父亲少典混在一起了)少典作为首领136年的时候,石年继承了伏羲氏(燧人氏的火徳也来源于伏羲氏)的火徳,成为联盟首领,使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他于是被人尊成为神农氏。他的继任者分为两支,一支继任炎帝部落首领,一支继任神农氏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神农氏以及他的继位者共八代,历时524年,少典氏也传了十一代,到了第十二代少典氏伯荼的时候,炎帝后裔榆罔作为神农氏已经徳衰,各个部落都想脱离联盟,于是诸侯相互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神农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征讨诸侯。于是有熊氏部落的少典氏伯荼整训武备,并扬言谁脱离联盟就讨伐谁,于是诸侯都来向伯荼朝贡。诸侯中最能征善战的就是蚩尤的部落,没人敢去征讨他。等到炎帝部落有足够兵力征讨诸侯的时候,诸侯都归顺了伯荼。伯荼励精图治,分别训练了五支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军队,随后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了多次大战,最终吞并了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瓦解以后,蚩尤继承了神农氏的联盟首领职务,尊称为蚩尤大帝,与伯荼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争,双方久攻不下,在逐鹿对峙,伯荼通过各种方法使依附蚩尤的部落倒戈相向,最终在逐鹿城外杀死了蚩尤(曾经看过关于寻找蚩尤墓的纪录片,蚩尤墓已经找到了,据他的守墓人的后裔讲述蚩尤身中五六十箭,与众部下骑马至某地因失血过多而崩,被众部下就地掩埋,并由一位部下隐居于此地世代守墓)。
蚩尤死后伯荼被诸侯尊为天子,继承了神农氏的权利,成为天下共主。随即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之巅,会盟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人们说他彰显的是土德,颜色尚黄,便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在位一百年。那一年,地裂,帝陟。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人知道了。他的尸首也被人弄丢了。而后得七年时间里,竟然没有人即帝位。七年以后继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政变,内讧还是战乱,这些已不得而知。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来说,那些有为的帝王往往晚节不保或是不得善终,春秋五霸哪有一个善终或是保住晚节的、秦始皇死而地分、汉武帝唐太宗晚节不保、宋太祖烛影斧声不得善终,或许是过去杀戮太多,这些孽债最终还是要还的吧。
以下是从传世的一些氏族家谱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司马迁左丘明都没有机会看到,很多都是先前靠口述一代一代传下来并被整理保存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少典(第一代少典氏),有熊国第一代首领,姓公孙。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两子。长子石年(炎帝),次子勖其。石年长育于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初都城于陈(今开封陈州),复君于曲阜(今山曲阜),在位140年而崩,葬于长沙乡茶。生子二十五人,生勖其于轩辕之丘,继少典之嗣,故以公孙为姓。又娶任姒为妃,有娠生叔子、季安。
勗其(第二代少典氏),少典次子,嗣父少典之位,任有熊国首领,世为诸侯,故以公孙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长子臣駓、次子箕文,夙沙君臣,夙沙欲入都于陈,箕直谏被杀。
臣駓(第三代少典氏),勖其长子,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芒昧(第四代少典氏),臣駓之子,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夷粟(第五代少典氏),芒昧之子,娶妃女仪氏,生子柏坚。
柏坚(第六代少典氏),夷粟之子,娶妃赤水氏,生子讳节。
节(第七代少典氏),柏坚之子,娶妃钜间氏,生子赫明。
赫胡(第八代少典氏),讳节之子,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封胥(第九代少典氏),赫明之子,娶妃女娥氏,生子依卢。
依卢(第十代少典氏),封胥之子,娶妃九方氏,生两子,,长子启昆、次子桓。
启昆(十一代少典氏),依卢长子,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妃,德性幽闲,有熊君启昆出游,必与偕行。尝南至衡山拜炎帝之陵,复访古圣之迹,闻太昊陵在嶓冢,同附宝往谒,是文中祁野。见中天一道金色电光,旋于绕北斗枢星之旁,感而有孕,怀二十四月,紫气充房,而生伯荼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遂号曰轩辕。轩辕十二岁,启昆崩,即嗣位。
黄帝,原姓公孙,有熊国少典氏启昆之子,名伯荼,字玄律。称帝后以姬水为姓,改公孙为姬姓,生于轩辕丘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有熊国十二代首领,后取代神农氏榆罔成为天下之主。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居五帝之首。神农氏榆罔四十五年癸丑(前2506)二月初二日,生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十二岁君崩,即嗣少典位,始建黄帝元年甲子(前2495年),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百年癸卯(前2396年)三月初三日,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葬桥山(今陕西黄陵)。
炎帝,第一代神农氏。有熊国首领少典长子,名石年,姜姓,号烈山氏,又号厉山氏。生于癸卯年四月廿六日,代伏羲承火德,以德王天下,因号火帝。后被举为天下之主,故曰炎帝,继号神农氏,是为地皇,以姜水为姓,改公孙为姜姓,时年二十岁。在位百四十五年,寿百六十八岁,葬湖南酃城西。娶莾水氏之女曰听谈为妃,生子十三人,长子帝临魁、次子堇龙,居于伊水,三子权父、四子不浩,居于陈仓,后裔有回禄为蚩尤大将、五子端共,居于筑水,六子厉农,能殖百谷。生女三,长女、次女瑶姬、少女女娃,名精卫,学道于赤松。复纳尊卢氏之女为妾,生子三人,长子邛金,居耆田、次子帝柱、三子起我、四子奉养。
临魁,第二代神农氏。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承,第三代神农氏。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明,第四代神农氏。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宜,第五代神农氏。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来(厘),第六代神农氏。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裹(克),第七代神农氏。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榆罔,第八代神农氏。名克,在位55年;因德
是 近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65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中国
美国科学家奥尔森从1999年开始,就同一些科学家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类祖先的问题。与奥尔森一起研究的两名科学家,一名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统计学博士约翰·陈,另一位是英国剑桥大学在美国的马萨诸塞科技学院的大脑认知科学系的道格拉斯·路德博士。陈用图表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和路德用电脑计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在离我们不远的2千年到5 千年前,有一位祖先曾出现在现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就是说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后代。
由于中国发现的俄公亡岭蓝田人遗址、西侯度遗址以及泥河湾的古人类遗址以及其他很多古人类遗址,加上他们的研究,奥尔森认为,这里的人类繁衍非常繁盛。因此,离现在人类最近的人们共同的祖先就很有可能是在亚洲,甚至是中国。
奥尔森的研究要超出DNA研究的范围,DNA只是检测男性单传的Y染色体,而不包括女性分支。其研究是从家族树上来说,包括了父系和母系中所有的人。通过基因检测,得到的是那些拥有成吉思汗的Y染色体的后裔,在亚洲有很多。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他的后裔
从这两篇论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推证中,都不能摆脱黄种人在一万年来在地球上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东非地区在史前文明中**人种的文明印记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求族谱
我的祖籍在山东省西部但不知是那一个城市。我的名字范振字,我的父辈的名字范永字,我的祖父的名字范兴字,我的祖祖父的名字范宏字。
我的祖辈是在一百多年以前,由我的祖祖祖母带领我的祖祖父和祖祖父的兄弟,一行母子三人,从山东省来到辽宁。虽然距今以百年有余,但我辈思乡之情日甚;若不知祖籍何地,我们这一支吕氏子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悲乎!吕氏子孙竟不知自己祖籍何地,亦不知祖宗为何人,真是惭愧。
望念同宗之谊,指点迷津,我感激不禁。我的QQ号是:
解析: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吕,古国名,在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吕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该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吕”作为姓氏。
2、春秋时晋国魏氏吕锜的后代,改为吕氏。
3、出自鲜卑族。代北复姓中有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后魏时改为吕氏。后周时,三字姓俟吕陵氏,均为吕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2、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 始祖为吕谦。
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 吕氏分支。
晋江县:唐时置郡。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在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当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开展过一次战事,世称阪泉之战。此役对打开中华文明史、完成中华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作用。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中。公元前636年因为内战,周王出奔于郑国,第二年狐偃提议晋文公重耳“求诸侯国,莫若勤王”。
晋文公重耳“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之后司马迁“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渐宋建、南浮江准”,搜集民间故事然后进行参观考察,参证史料记载写出《史记·五帝本纪》,还原了阪泉之战历史的全过程。
战争背景《史记·五帝本纪》记述:“轩辕之际,神农氏世衰,诸侯国相侵伐,残暴老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因此轩辕乃习用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国咸宾客从……炎帝欲侵陵诸侯国,诸侯国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全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吊坠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随后得其志。”
由此可见阪泉之战发生在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发明所开辟的鼎盛时期氏族规章制度早就迈向没落,为物质财富而进行战事日益增加,给正常生产制造生活带来极大威协,社会分化日益加重,氏族体制的习惯法针对调整社会问题已看起来无能为力了。
为了能应对越来越多战事,旨起先家属部落协同在一起,结为联盟,从而又结为范畴更多的联合体,战斗力强悍的黄帝部落用暴力行为吸引不顺从者,依据“以力为雄”原则,变成具有非常高威性的“酋豪”,许多较弱小的部落陆续投奔,以得到维护。但是主题活动地域相似的炎帝部落还在四方征伐,扩大自己的阵营,一样想占据雄者影响力,因此,两强相逢,黄帝、炎帝间总算出现了阪泉之战。
这也是华夏集团内部结构2个同宗共祖的远缘家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霸的战争。由于据《国语·晋语四》记述,在口口相传的家谱图中,他的祖先也是从和有峤氏相互之间婚姻生活集团的少典氏瓦解出闺女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立即古漆水,起源莫谓陕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莫谓武学入渭。
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个发祥于姜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下游一带,今宝鸡市还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几千年的历程中,这俩古氏族日益兴盛、兴盛,瓦解出了不少闺女氏族,发展为许多部落,除开留到祖居之地的之外也有许多支派四外发展趋势,开拓一个新的生存环境。至今已有五千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黄帝和炎帝,便是朝东发展趋势,抵达今河北、河南的姬、姜两古族的后裔。
黄帝,赢姓,传奇他都有熊,始出河南新郑市,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炎帝,姜姓,是发祥于姜水的那支古族后代。不过因为汉朝之时,曾对传说时代的古代史系统软件进行了一次大梳理,自此记述中易患“炎帝神农氏”的术语,因而一直以来,对阪泉之战与黄帝对战的一方到底是谁,曾经有许多分歧。传统式说法是黄帝与“炎帝神农氏”战斗,
因而近人明确提出这一场对决应该是“炎黄对决”,在北京延庆阪泉村建“炎黄联合纪念碑”,这实则人类的历史误解。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看,西汉之前的神话中,炎帝与神农氏本不是一个人,如《五帝本纪》载阪泉之战通过,说因神农氏世衰,对诸侯国间相侵伐“弗能征”,黄帝、炎帝才代之而来,相互之间争战。
清朝专家学者崔述留意到,“前文言文衰微,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语炎帝,后文言文讨伐,凡两称炎帝,皆不语神农氏”,得知与黄帝战者自为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之后还有“诸侯国咸尊轩辕为君王,代神农氏”,这里又不语炎帝,得知帝于黄帝之前者是神农氏,与炎帝无涉。自此一些专家学者从而考察了“炎帝神农氏”这一术语的建立全过程。
事实上,将阪泉之战的黄帝、炎帝称作“黄炎”早就在东汉著作就已流行了,而“炎黄”一语的诞生比较晚,代表着与“黄炎”截然不同的定义。因此,阪泉之战是黄炎中间的战争,不可以称“炎黄对决”。
也有学者觉得黄帝、炎帝即然同宗共祖,姬、姜两姓又世为婚姻生活,因此不可自相火拼,阪泉之战与黄帝对战的并不是炎帝,反而是伐灭掉炎帝并袭用其名的蚩尤,或说阪泉之战便是涿鹿对决在传说中分裂,讹传。但是,黄帝、炎帝虽说远缘家属部落,但阪泉之战时,距两部落祖先从同一母氏族中瓦解出去,又沿不一样线路东渐之时已很遥远了,到原始社会末期,
公有制的高速发展已分裂了血缘关系家属患难与共的古老团结一致,产生“兴则1分钟为酋豪,弱则为人正直附落”的新理念,那这种远缘家属部落之间争霸战事应是在所难免的。并且这时候的部落许多,战事也非常多,有大量考古新发现为证,口口相传历史的,在流行环节中既会出现分裂,也会有一些综合性,阪泉之战与涿鹿对决的某个记述即便有互通的地方,也无法论定便是一场战争。
黄帝在这场战役中,经“三战随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之后,黄帝、炎帝连着主要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为联盟,构成了超过家属部落联盟的新式联合体的原型,建立黄帝的主体地位,揭开了英雄时代的序幕。而炎帝败得哑口无言,心甘情愿称臣,立誓不会再与黄帝对抗。阪泉之战后,促进中国政治体制产生具备里程碑式价值的历史变革。
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除了目前已知的正史记载,还有三皇五帝时期,距今4600年前,黄帝和炎帝联手攻打蚩尤,后蚩尤战败,炎黄两帝的部落便在中原之上不断的发展了下来,黄帝炎帝的姓氏也开始流传了下来,后来黄帝以姬作为姓氏,炎帝以姜为姓,两大姓氏也是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了不少的姓氏,因此我们现在也自称炎黄子孙。 但是在百家姓中,有一个姓氏却不属于炎黄子孙之类,这个姓就是安姓,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伊朗的血统,而且安姓在中国是没有起源的,没有任何分支衍生这种姓氏,在五代十国时期,安姓就突然冒出来了。 汉代的时候,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史记》中,安息国王子来华的时候改了姓氏为安。隋唐时期,月氏人被匈奴击败,他回到中亚一带,分别建立了九个国家,也就是后来说的「 ”昭武九姓”,唐高宗时期将其全部收服在唐朝之下,其中一个国家的百姓就是以安为姓。 后来北方战乱频发,安姓人就往南迁徙,在今湖南、甘肃一带安姓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其家谱中也有提到当初迁徙的事情。后来满清入关的时候,也有部分氏族改为安姓,因此安姓人氏也不全都是伊朗后代,还有部分满族人。 今河北地区,安姓人数是最多的,占据了河北省总人口的13%。
不要认为他们是兄弟,其实差了十一辈呢——考证炎帝与黄帝的关系
本文2023-10-21 08:30: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