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姓 北氏家谱 北姓起源 北姓名人 北姓的来源 北姓简介
北[北,读音作běi(ㄅㄟ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把蚩尤部落整个迁移至北地,其后裔便以“北”为姓氏,称北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方位所指居住地,属于以居邑方位称谓为氏。
当为北人氏、北门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北野氏、北方氏、北狄氏、北海氏、北土氏、北唐氏、北山氏等复姓省文简化所改。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癸北部落,出自虞帝第三妃癸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古玄菟郡,出自高句丽民族,属于因地为姓且汉化改姓为氏。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氏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汉昭帝始元五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新宾永陵地区,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
玄菟郡在中原以北,迁移至中原的高句丽人被时人称其为北人氏,后其人中亦逐渐引以自称,后省文简化为北氏。
二郡望: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氏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辖境相当我国辽宁东部、、吉林省西部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新宾永陵地区,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1980年以来,有学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建国,高句丽县建国时,高句丽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高句丽王被王莽政权贬为侯,说明其在西汉末为王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其王号,也证实了高句丽在两汉时期的封国地确实存在。“玄菟”在后来泛指中国北部边塞要地。
三历史名人:
北 董:(公元1943~今),河北滦县人,本名董天柚。著名现代作家。
1964年高中毕业,务农。1979年任中学教师,1981年供职县文教局,1987年任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任县文联主席。1993年评定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著有长篇小说《北斗峰》、《凤凰城》、《鬼蟹岛》、《溜出天堂的孩子》、《辣娃和银豹》、《纸风车》。小说集《蹈海》、《虎皮伞》、《七色马》、《紫月芽》、《青蛙爬进了教室》、《火桥》。长篇童话《琥珀城奇游记》、《外星人与沉船城》、《男孩有只萤火鸟》。童话集《魔布手套》、《泥狼》等。作品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等。
是河北省人大第八届代表、唐山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兼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两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期,有些士族在此一时期他们并不热衷于出仕,东汉时期很多士族比起出仕更热衷于研修儒学经要。或许我们对豪门的理解都以为他和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一样,然两汉时期的豪门不单单指的是高官厚禄的官宦世家,只有累世通经的家族才可以称得上豪族,才可能对地方形成巨大的影响,成为名门望族。
河东卫氏也是在这种种生态之下开始兴起,河东卫氏的一世祖名叫卫暠(hào),在汉明帝时期是响彻东汉的儒学大家,也是享誉朝野的名士,也因为此等缘故,故而在代郡受到了汉明帝的征兆入朝为官。
不过也从这点可以看出,河东卫氏和卫青其实并无多大关系,卫暠出身代郡,而卫青则是河东平阳人,也从这点证明了卫青虽然是河东人士,却并不是河东卫氏的源流。
可惜这家伙的命不太好,到了河东安邑便死了,之后他的后人便将他葬在安邑之后在河东这块地方落叶生根。
不过卫暠之死也给了河东卫氏一个沉重的打击,卫暠还没有在朝中任职就突然去世导致没有像袁家以及司马家一样在朝中广结脉络,同时自卫暠之后的河东卫氏在此之后并没有出现如卫暠一般名满天下的****,因而河东卫氏在两汉历史上虽然不算默默无闻,但也是声名不显。
河东卫氏虽在朝中没有任何的积累,不过卫暠之子孙在此依靠儒学传家,也为他们在那个年代积攒了一定的声望,外加上依靠家族间的联姻,在那个时代至少也能维持名门大户的门面。
河东卫氏迈入兴盛的奠基人;卫觊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的现象屡禁不止因而导致皇权衰微,同时连年大旱以及“黄巾之乱”更是击垮了大汉王朝。也由此开始士族的地位开始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能够保障家族的利益以及在那个时候能够活下去,此时的门阀世家无非就只有两种选择:
在汉朝时期的顶级门阀袁氏家族凭借着多年来积攒的威望开始争霸天下,即凭借家族多年来积攒的威望向东汉的皇权发起了挑战
而大多的家族则因为没有实力,他们便大多倾向于这种方法,即为自己家族物色一个可以值得效忠的乱世豪杰,借此来光耀自己的门楣以及保障自身家族的利益。
卫氏家族在东汉时期并无显赫的名望只能选择第二种,而卫氏家族的奠基人卫觊就是在那个乱世之中应曹操的征兆从而入仕,不过因为其门第并不显赫之缘故,卫觊的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镇守关中
卫觊初时在曹操身边任职之时并无显赫之位,其担任的只是茂陵县令,尚书郎等职位:一来是卫觊出身并不好,河东卫氏虽然也算士族,不过在当时并无很深远的影响;二来是卫觊当时自身并无独当一面之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直到官渡之战的爆发,卫觊开始在曹魏政坛展现才干,当时的卫觊被曹操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前往益州联络刘璋要其出兵牵制刘表,可是通往益州的道路早已被堵,唯有留在关中。
当时的关中经过连年战乱之后已经恢复了平静,可是此时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彻底的恢复,回到关中的平民百姓因为找不到活,则趁机被关中各路将领领收编为部曲兵,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军队就成了祸患。
卫觊所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为曹操经营关中助其安定后方,收复流民并妥善安置使其恢复生产,开垦荒地,同时收纳多余流民开发盐井,并设置盐井官使其成为官卖之举措。这一系列举动使得自汉末以来的荒芜的关中之地的秩序渐渐得到了恢复,可以说他的一系列的做法和曹操的战略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而关中逐渐趋于稳定之后,曹操便把卫觊召回身边,提拔他为尚书,由此卫觊的仕途开始逐渐顺利。
曹魏禅让之时立下功绩从而进入了朝廷中枢
当然在地方上的举动还不足以让卫氏家族光大门楣,真正让卫氏家族的身价水涨船高的还是其在曹魏嬗代之际发挥的重要作用。自黄巾之乱以来,其实汉廷衰微已不可避免,只不过当时的人心还是思汉,故曹操便一直没有勇气扯下这块遮羞布。
而到曹丕继位之时,此时的士人对汉朝并无多大归属感,故而曹丕继位之后便扯下了这块遮羞布,加紧了曹魏嬗代的步伐。而卫觊在此次事件之中也承担着相对重要的角色。
公元229年,曹魏三朝老臣的卫觊去世,其子卫瓘承袭了其爵位,而河东卫氏的盛衰也由其子卫瓘开创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河东卫氏的兴盛:成也卫瓘
如果说河东卫氏兴盛的基础是由卫觊打下的,那么真正将河东卫氏带入鼎盛的也是卫瓘其人,然而鼎盛之后的河东卫氏在惠帝时期也迅速衰落,其将卫氏家族带入败亡边缘的恰恰也是卫瓘其人。
成也卫瓘:平乱有功,治理地方功勋卓著
因而为了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司马昭在二人身边派了一双眼睛,他就是卫瓘。平蜀之时的卫瓘担任监军一职,其虽然职位不大不小,可是在除了担当眼睛之外他还有以下作用:
一方面在战争之中他要在站在中间平衡钟会、邓艾以及朝廷之间那微妙的关系,以免二人过度扩张。
另一方面他在平蜀战争之中把钟会和邓艾互不服气的不利局面压制到最低,从而保证了最后战争之顺利。
后来证明司马昭防患于未然并非是空穴来风,平蜀之后的邓艾因为功高渐渐骄横,因而给了钟会可乘之机。而司马昭预先安排的卫瓘充分的发挥了其重要的职责,在灭蜀之后他冷静的应对那错综复杂的局势,最终使得钟会谋反的野心化为乌有,并且更难得的是在平蜀战役之后他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二将跋扈,自取灭亡,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为由不接受封赏,这招以退为进却反而收到了奇效。
在此之后他开始在西晋朝廷平步青云,而且他出镇地方之时的功勋卓著无论在朝在野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晋武帝念起劳苦功高,因而给予了他的家族很大的荣誉,也由此卫氏家族迈入了顶级门阀之行列。
河东卫氏的衰亡:败也卫瓘
如果说灭蜀之后的河东卫氏的平步青云是卫瓘的功劳,那么卫氏家族的覆灭也是由于卫瓘。
或许我们会因为他在处理之邓艾一事上对其不公正的态度认为其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这一段无可厚非的是卫瓘执政生涯的污点。然而除了邓艾一事上的不公正,卫瓘在史书上的评价还算中肯,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过于正直也为卫氏家族埋下了覆灭的根源。
在西晋的政治史上,卫氏家族可谓是一只奇葩,由于卫瓘的努力,卫氏家族步入了顶级门阀之行列,因而也成为了各方拉拢的对象,这其中也包括司马炎本人。不过卫瓘本人却也因为其过于正直的性格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因而导致家族覆灭:
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动了世家的利益
魏晋时期的主要官制是“九品中正制”,这套官制是因为士族做大,皇权无法压制,因而与其妥协而产生的,这套官制在创立初期的确为政权稳定有积极作用。然而到了晋武帝初期,这套官制已经为士族门阀所垄断,最终造就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可以说这套官制是皇族保障士族的利益,而士族对皇帝效忠的结果,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但是对高层统治者来说是双赢之结果。
然而出身于儒学世家的卫瓘深切的了解到了这套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因而就在晋武帝初年他上疏“表请除九品复古乡议里选”的奏疏,意在让司马炎废除九品恢复汉代之时的选官制度。
对于司马炎以及众多世家来说,这一套官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卫瓘此举无疑动了太多人的奶酪,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这则上疏之后当时的朝野舆论有多大,但是以当时的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来说,卫瓘此举不招人恨是不可能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贾充等人为首的功臣集团,所以也为之后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杀卫瓘埋下了伏笔。
当然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卫瓘本人的另一面,河东卫氏本身就是世家门阀的受益者,卫瓘敢于去除家族自身之利益,也可以看出其身上正直的另一面,可以说西晋初期正是有了卫瓘这样的正直远谋之士实属难得,也正是这一群人造就了西晋初年的太平。
醉谏武帝,遭到武帝疏远和贾南风的忌恨
如果说废除九品是因为遭到了世家的忌恨的话,那么卫瓘在立储一事上的不合作才是其家族导致覆灭的根源。之前我们讲过河东卫氏在晋初是真正的豪门大族,拉拢的人包括晋武帝。当初在选立太子妃的时候,晋武帝一开始中意的则是卫氏家族的才女,然而比起贾充的上下串联,卫瓘在这一系列事件上保持的过于平静,最终给了贾充机会,此举也让卫氏家族失去了一个和司马炎拉近距离的机会。
然而卫瓘真正遭到疏远的还是因为在立储之上的不合作,晋惠帝之不惠是当时朝野都知道的,然而因为武帝对于太子的纵容,使得这易储之事一直悬而未决。然而真正将这层遮羞布遮开的却还是作为太子老师的卫瓘,他有一次借醉酒之故希望武帝易储,可惜帝王的决心是不会因为一两个人而改变的,因而最终不了了之。
这件事情之后,晋武帝由此开始渐渐的疏远了卫瓘,而后期叱咤风云的贾南风也就在此时记恨上了卫瓘,只不过还缺一个临界的爆发点。
而这个爆发点就是武帝之死,晋武帝死后,西晋灭亡已成趋势,当时的西晋内部可谓矛盾重重:
武帝死后,群臣之间的矛盾无人能够压制调节
藩王权力的不平衡导致其开始自相残杀
外戚杨骏以及贾南风的介入为西晋政坛蒙上了阴影。
而此时的卫瓘则成为了焦点人物之一,他因为早年的上疏已经得罪了世家,和司马亮的过于亲近也引来杨骏以及司马玮的记恨,太子一事上的不合作也招来了贾南风的记恨,可以说自武帝死后的卫氏家族处于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而卫瓘附和司马亮之奏建议诸王回到藩国更是引起了西晋实权派宗王司马玮的猜忌,最终掌握实权的司马玮在贾南风的假诏令之下设计杀害了卫瓘,而河东卫氏由此覆灭。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女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女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卫氏家谱源流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卫沟村卫氏历史资料
卫氏首页卫氏字辈卫氏相册卫氏地图人物纪念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卫沟村卫氏一族。据卫氏族谱文献资料记载和老人们口传,祖籍山西晋阳人也,於明洪武元年至成祖永乐十五年间(公元1368年——1417年),由太原经洪洞迁徙来济。在无恨(以前属济源管辖现属山西垣曲管辖)和轵城都作了短期寄居,最后定居卫沟村。
本支从清雍正13年(公元1736年)建谱至今,共续修六次,每次续修资料齐全。由于其间社会变迁,灾荒连连,族人为生计,外迁他乡。以下是家谱记载明清期间,外迁他乡的详细住址。
1; 谱记本支成名公於明万历年间( 公元1573年——1620年)移居襄县(今襄城县)。据老人们传说,在明清年间反朝军队经过襄城时将其家谱烧毁。至今没有联系。
2;谱记延贵公移居房县。
3;谱记大兴 ,大群公移居南阳府城南三十里地名老河。
4;谱记廷谏公三子 启仓 启正启旦移居城南三十里地名老河。
5;谱记大河公移居房县。
6;谱记大栋公移居邓州城南李家庄。在民国17年(公元1928年)还续到卫群卫随群两兄弟和卫王保 卫保太两兄弟(其中名字可能是乳名)
北姓 北氏家谱 北姓起源 北姓名人 北姓的来源 北姓简介
本文2023-10-21 08:24: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