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兴化储姓的来源
据《帝王世纪》、《姓氏书辨证》、《姓氏寻源》等记载,刘氏出于祁姓,源于姬姓,系轩辕黄帝后裔。黄帝为姬姓,生子玄嚣。玄嚣孙帝喾第3妃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尧出生时,其母寄居伊侯之国(今河南伊川)。后迁伊祁山下,故以山名姓祁。尧抚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改封唐(今山西临汾),又称陶唐氏。尧长子丹朱。丹朱子祁式,被舜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改称刘式,建立刘国,成为刘氏受姓始祖。刘式生子刘济。刘济数传至刘渝。刘渝子刘累,随“豢龙(即猪婆龙,实为鳄鱼)氏”董父学习驯化“龙”的本领。夏王孔甲征召刘累养“龙”,赐姓“御龙氏”。后因死去一“龙”,刘累携家避祸鲁县(今河南鲁县)。商朝建立,商王武丁将刘累第19世孙刘假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商朝末年,刘假后裔刘敬又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称唐氏,建立唐国。公元前1043年,周成王灭唐国,将刘敬迁于杜原(今陕西杜陵),改称杜氏,立杜国。春秋时,杜国亡,国君杜伯之子 叔逃入晋国。任“士师”,称士氏。 叔子士 袭父职,生士缺。士缺子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称范氏。士会因去秦国迎接公子雍归国继承晋襄公之位,被留居秦国。战国时,士会孙士明恢复刘氏,称刘明,并定祁姓刘氏为刘姓,从此姓氏统一。刘明生刘阳,刘阳生刘师。刘师第5世孙为刘清。刘清子刘仁迁沛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称丰乐公。刘仁生 ,字执嘉,又称太公。刘 配王含始,生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改名邦,字季,史称汉高祖,又称汉高帝(以上仅立刘姓直系祖先,旁系略)。其时,古老的华夏族始称汉族。 兴化刘姓由来与繁衍 据1990年统计,兴化刘姓人口共66557人,排列第3大姓,仅次于陈姓、张姓,是全市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兴化刘姓支系繁杂,分别于明代洪武、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代、民国时期从苏州、昆山、江都、高邮、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徐州、阜宁、北京等地迁入。本篇所述刘姓从高邮迁居兴化,乃是“绪承天潢,系出玉牒”而“世系昭然”,“皆有可稽焉”(清乾隆十八年翰林院大学士陶镛《叙》)的汉高祖刘邦和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后裔。 刘邦(家谱列为第1世始祖)生刘恒,即汉文帝,为刘氏家族第2世。刘恒生刘启,即汉景帝,为第3世。刘启生刘胜,即中山靖王,为第4世。刘备(161-223年),字玄德,为第21世。刘黻,任宋参知政事(副宰相),为第60世。约于其时迁居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家谱记为“三唐街”)李继巷。刘世模,为第64世。刘世模生刘天泽,为第65世。刘天泽生刘青藜,为第66世(以上亦单列直系,旁系略)。 明弘治六年(1493年),“高堰水灾,江北淹没,奉旨分丁迁徒”,当在刘世模时自苏州迁居苏北江都县,继迁高邮州时异东村(今高邮市四异村)、雁留庄(今高邮市雁留村)一带。其后,刘世模曾孙、刘青藜之子刘进之(诰授文林郎)迁兴化草堰场(今大丰市草堰镇),成为兴化刘姓始迁祖(迁兴第1世,总世次为第67世,以下总世次略)。第2世刘焕。第3世刘国珍,字南春,号伟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丁未科举人。第4世刘必强,字近山,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兴化县学文学生。第5世刘玺,字怡泉,私谥靖平,清顺治十五年(1635年)戊戌科举人。第6世刘应兆,字堰海,清太学生。第7世刘正明,字照远……(以上世系为直系,旁系略)。 目前,兴化刘氏家族已传至第21世(总世次为第87世),主要分布于兴化城区、合陈镇界牌头、缸顾乡、大丰、草堰、东台、盐城、滨海、建湖等地。 家族文化 1、郡望 据民国七年(1918年)兴化《彭城堂刘氏宗谱》、《姑苏刘氏族谱》、《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兴化刘姓郡望为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1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再改彭城郡。隋开皇初废彭城郡。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605-758年),又改徐州为彭城郡,辖统今江苏徐州、铜山、沛县、丰县东南及邳州西北部、安徽濉溪东部和山东微山湖一带。 2、堂名 刘氏家族堂名繁多,如藜照堂、青藜堂、藜阁堂、兴藜堂、敦睦堂、敦本堂、德馨堂、青云堂、授经堂、思孝堂、蒲编堂、墨庄堂、传经堂、天禄阁堂等。本篇所述兴化刘姓以郡望为堂名,称“彭城堂”,是使用较普遍的堂名。“彭城堂”刘氏源于西汉皇族,人才济济,名声响亮,故被天下刘姓视为正宗,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现象,对海外刘氏家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家联 兴化刘姓家联较多,现择二联供读者鉴赏。 (1)气回寒谷,春满彭城。 该联表明兴化刘姓出于彭城郡,意在追本溯源,不忘先祖。 (2)彭城世泽,禄阁家声。 上联指刘氏出于皇族,下联指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向,沛邑(今江苏沛县)人,出自彭城郡刘氏,是刘邦胞弟楚元王刘交的玄孙。他学识渊博,精通百家学说,受命在皇家藏书楼“天禄阁”校理图书,撰成《别录》,成为中国目录学创始人。 4、家谱 现存民国七年(1918年)木刻本兴化《彭城堂刘氏宗谱》共4册,计2卷。卷首列旧序。卷一为明内阁大学士(宰相)兴化人高谷题词(“中山遗派,涿郡流芳”)、凡例、家训、祠堂记、祠田记、新序、圣旨(“奉天敕命”)3道(唐贞观十九年三月敕侍中刘洎旨、贞元元年六月敕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旨、南宋建炎三年二月敕江淮制置使刘光世旨);卷二为刘氏世系源流图(一世汉高帝刘邦等西汉、东汉历代帝王、蜀汉两代帝王至清代祖先)42幅、苏迁刘氏世系内纪图(一世明代刘进之至第十九世)。本谱属于“玉牒”(皇族家谱),颇具价值,可补《青田刘氏族谱》等海内外刘备家族谱牒之阙。明代御史中丞、诚意伯、浙江青田人刘基(字伯温),源于本谱中的南宋抗金名将、江淮制置使刘光世(与抗金英雄岳飞同为“南渡十大将”)。南宋末年,刘光世后裔、翰林学士刘濠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潜返家乡青田,组织武装抗元,因寡不敌众而携子刘庭槐避居深山。刘庭槐生子刘 ,任青田县衙书吏。刘 之子即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刘基。目前,在台湾的刘基后裔人口众多,每年都组团回青田祭祖。 兴化刘姓乃刘备次子刘永后裔。现在,广东梅州、惠州、潮州、揭阳和福建上杭、宁化、漳州、厦门和香港、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生活着众多的刘永后裔,与兴化刘姓同宗共祖,血浓于水。
储 巏(1457—1513),
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先世居毗陵(今常州),元时迁至泰州。储巏幼年聪敏过人,五岁读书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十六岁考中秀才,是时任主考官娄谦预言储巏“他日必魁天下”。成化十九年(1483年)秋应乡试,名列第一,为解元。第二年春赴北京会试,为会元。储巏以文章出众,声誉著于海内。殿试时储巏为二甲进士第一,时称传胪。在泰州历史上,解元、会元二元及第又殿试二甲第一者,仅储巏一人。储巏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在朝二十余载,有较好的口碑。《明史》、《江南通志》、《扬州府志》和《泰州志》都有储巏的传记。
传说储巏的父亲原是一位估客(专做海外生意的商人),成年累月,飘洋过海,贩卖药材、香料、珠宝、皮毛。有一次,正当航行在烟波浩淼的海洋之中,忽然狂飙骤起,天色昏暗,巨澜排空,海浪吞噬了木船,同船的三人具遭灭顶。仓猝间,储公抓到一块船板,随波逐流起。起初神志尚清,不久便失去知觉。
等到他苏醒过来发现自己正被一个披头散发的人抱着,吓得他浑身颤抖,连忙闭起双眼。那人轻手轻脚地将储公放到一个用兽毛铺成的山洞里,就转身走开。储公见那人并不想加害自己,这才大胆睁开眼睛。只见那人并非什么野兽,却是一个女“人”。原来这个居住在蛮荒的女人在海边猎食时,发现了昏迷的储公,将他驮回山洞,后来朝夕相处,成了佬公的配偶,生下一男一妇,他俩相亲相爱,伉俪情深。
虽说他们两情相投,储公却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土的文明生活,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家园。他时时注意将一些犀角、鹿茸、珊瑚、玳瑁以及高级毛皮收集起来,藏在一棵大树洞里。他每天坚持不懈地教儿子识字、读书,学义、习礼,还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储巏。
光阴如流水,储巏也有六、七岁了。这一天,父子二人正当海边抓鱼,储巏眼睛尖,发现远处海面上有一个黑点在移动。过了不久,就近一看却是一条海船。
船是从海岛那边驶来的。船上是一批专做海外生意的福建商人,因为遭遇巨风,偏离航道,才驶到这荒岛上来的。船上的人起初见到储巏父子,还以为是野人。经过储公的自荐,船上的人都同情他不幸的遭遇,就把他们父子接到船上。
储公又要求船上的人等他一下,让他把埋藏的珍宝拿到船上来,东西运上船后,他还想把那刚生小女孩的母女接来,可就在这时,那个女人抱着小女孩向海边追来。远远看见站在船头的储巏父子,就朝着海船呱里呱啦直叫唤,她散披着的长发迎风飘起,瞪着一副大眼睛,样子实在怕人。在她身后又另有一群人赶来,船上的人唯恐来者不善,于是忙提前起锚扬帆,储公在船执意要靠岸,抢着掌舵。相持之下,船已和岸隔开了距离,那女人见不能登船,就岸边抱着孩子在岸边哀号着,后来就绝望地带着孩子扑向了大海,但见那长发只在海面上荡漾了几下子,便沉没了。
船上的储巏看到母亲跳海,一面哀号,一面也向海里跳去——幸亏被人抢手抱住。储公也顿足捶胸,悲痛欲绝。忽见海中波浪大涌,现出一滩,好似一人昂首眺望。人们就把它叫为“望子滩”。
储巏父子终于被海船带回国来。同船人同情他们的遭遇,临分别时,多有馈赠,他们自己又带回不少香料,皮毛等珍贵货物,回到泰州之后,居然成了富户。
后来,储巏为纪念母亲,曾在泰州东郊盖了一座高楼题名“望海楼”。其实,泰州人都知道,“望海楼”实际上就是“望母楼”。
储灌是泰州古代著名的才子,泰州地区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典故和地名,可以说他的故事贯穿了泰州的历史发展。
储灌之于泰州犹如皮五辣子之于扬州、唐伯虎至于苏州一样,但是现在泰州除了一个储才巷,已没有什么关于储灌的记载了,据说有墓在九龙唐家楼,没有找见过,只有公园里有伯仲等石刻,是其墓前的神兽,但一般人已经不知道这些了。有关储灌这些传说、典故、故事也散见于民间,没有人刻意去收集,实在遗憾。
完全可以整理出来,将储灌的这些东西整理成一种文化,籍以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提升泰州的知名度,完善泰州的人文旅游。
储巏虽然离开我们已近500年,但民间百姓至今津津乐道斯人的“5岁过目成诵,9岁能写文章”、“三元及第”、“为官清正”、“割股疗母”。储巏后裔经过3年挖掘整理,重修了《泰州储氏支谱》第三版。9月3日,储巏海内外后裔30名代表汇聚海陵,举行我市首例家谱开谱庆典和祭祖仪式。新家谱中编入了大量新发现的有关储巏的史料,一代名人重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储巏遗墨和王艮手迹
《明史》记载,储巏自幼聪慧过人,5岁过目成诵,9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储巏不但为官遍历两京,清政廉洁,他的著作也很丰厚,曾留下著名的《柴墟文集》。但这部被载入史册的名著,到底有多少卷,具体有哪些内容,却鲜为世人所知。
清代朱琰编辑《明人诗钞(续集)》,曾说到“读明诗者不可不知文懿”,评他写的诗“恬淡平雅、洒脱清远,有陶潜、韦应物的风致”,其中收录了他的《宝坻郊行》、《柴墟闲行》等诗。
储罐就是泰州海陵人!
储 用
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
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
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 储姓
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
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
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
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该姓并不是贵族。
但仍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姓氏。储姓是常见于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储姓源于周朝的公族,是周武王的后代,因此可以说是贵族姓氏的一支。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储姓并不被视为贵族的代表,而是与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雅士等社会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比较零散。
储氏祠堂总堂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储巷村,共三座。
储氏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江苏常州),至今已一千二百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二百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二百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
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今江苏丹阳)繁衍到宋朝十二世时,因兵戈扰攘,十一支后裔中除一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三十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人。
储氏迁徙路线:
肇始于周,郡望河东(今山西夏县) →山东(战国,齐国)储子(储子后代以储为姓)任齐国相(公元前330~前300年),公元前315年左右看到燕国内政乱,与孟子劝齐攻燕,破燕→山东省兖州→润州郡延陵县(今江苏丹阳)储光羲(公元706~763年)唐开元十四年进士,唐朝诗人(现存诗二百四十四首),至十二世孙(共十人,均以日字边旁的字命名:昂、昱、昌、景、暠、晏、旻、昺、星、晨。南宋末年,分别迁往云南、贵州、宜兴、浙江、扬州、阜阳、贵池一带)星公(排行第九)→浙江绍兴府会嵇县,南宋兵乱,十三世孙熙盛迁移至此,子三:福寿、福康、福宁。福寿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登进士,授济南府左参政,子四:祁连、祁铭、祁海、祁斌→江南池州府,祁斌由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大尹,后任职江南池州府石棣县,子三:永镇、永铵、永钰→安庆府怀宁县檀木冲,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永钰迁移至此,子三:代贤、代俊、代贵,代贤公后代居此→潜山县玉照乡(槎水)龙隐山,永钰复携代俊、代贵至此,此地在皖山(天柱山)北,永钰为储氏潜阳始祖,代俊子四:文一、文二、文三、文四;代贵子一:明一。文一迁湖北随州→岳西县(1936年置县,原大部属潜山县),文二、文三、文四子孙居天堂鹤林山湖乡等地。目前岳西及周边有数万储家人。此后岳西储姓人因各种原因迁徙全国各地和海外。(摘记))
储用、储珊、储欣、储敦叙、储尹之等。1、储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用、储珊、储欣、储敦叙、储尹之等。
1、储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2、储珊: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3、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着书。着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4、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着有《玉泉集》。
5、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
1储用、储珊、储欣、储敦叙、储尹之等。
2储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
3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4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5储珊: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
6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7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
8自幼好学,精通经史。
9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
10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着书。
11着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
12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卷。
13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
14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
15后为贺州通判。
16着有《玉泉集》。
17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
18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
19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
泰州兴化储姓的来源
本文2023-10-21 08:00: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