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氏家谱种氏姓由来
一、姓氏源流 ;
种(chong)
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难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为避难改仲为种,望出河南洛阳。” 二、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洛阳郡。主要分布山东济宁,枣庄,聊城。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内蒙,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福建,东北等均有分布。
三、历史名人 ;
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食采于樊……佐成中兴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
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的《史记正义》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
《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诗经·大雅·燕民》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所以称为“宣王中兴”。
种兢;字奉高,东汉(桓帝时)洛阳令(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隶续》卷十二,《韩勃孔庙碑阴》
种暠(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种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始为县门下史。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时与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两人都被举孝廉,致身通显,并号名臣。未几出暠为益州刺史,乔却迁官大大司农,再迁为大鸿胪。是年八月,顺帝不豫,数日即崩,年终三十,在位与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后为皇太后。两龄嗣主,如何亲政?当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临朝。进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越月奉顺帝梓宫,出葬宪陵,庙号敬宗。有二子:种岱,种拂,孙种劭(种佛子)。种辑为种家别枝(也是种暠之后),均为东汉大将。
种岱:字公祖。好学养志。举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车特征,病卒。(后汉书卷五十六)
种佛:字颖伯。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时南阳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迁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为司空(济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百官多避兵冲。拂挥口而出:“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战而死。子邵。
种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为谏议大夫。献帝即位,拜邵为侍中。卓既口权,而恶邵强力,遂左传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会之职。服终,征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国,吾为国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遂与马腾、韩遂及议大夫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报其仇。战死在长平观下。
种辑:后汉帝时,为长水校尉。建安四年,与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吴硕、王义郎、接汉献帝旨除操衣带诏事发,大骂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杀并诛连三族。
种如愿;唐代大将,行军总管刘弘基军中之将,唐武德二年(619)七月十八日甲寅袭王世充河阳城(袭河阳城之战)焚毁其河桥而还,后调守晋州。
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可考证,已知有三子:种昭衍、种放、种汶,孙:种世衡、种世雍、种世才)
种放:字名逸(916-1016)河南省洛阳人,(《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隐士,北宋易学家,教育家,诗人。(《郡斋读书志》作长安人。此亦从宋史)生年不详,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
种汶:秘书省正字。
种世衡: (985~1045) 字仲平,洛阳人(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世衡排在147名)。中国北宋将领、书画天才(有画存世)。康定(1040) 春,西夏军常袭扰延州(今陕西延安),时种世衡任□ 州从事,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即青涧城),以固延州之势。在守御青涧城期间,与羌民和睦相处,每当夏军来扰,他已先从当地羌民中获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击,每战必胜,使边境得安。时环州(今甘肃环县)羌民与西夏军暗通,屡袭宋境。庆历三年(1043)调知环州。到任后,即巡视境内,食宿羌族中,抚问寒暖。有首领名奴讹,倔强自负,种世衡与他约定,次日到帐下慰问部族。是夕大雪,为取信羌族,虽道险难行,仍坚意践约。奴讹以为大雪,种世衡必不来,见其至,惊服,急聚族人听命。此后,当地羌族相继来归。种世衡命他们置烽火,习弓箭,以助宋军守御。同年夏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他率军出援,羌族民兵从者数千人。朝廷奖其功,晋升为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五年正月卒。有八子诂、诊、谘、咏、谔、所(说)、记、谊。其中诂、诊、谔、谊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孙种朴(谔之子)、种师道、种师中(均为记之子)、种师闵。曾孙种浩、种溪、种洌、种浤。玄孙种彦崇、种彦崧。
种世才:孟州司马。
种诂:字大质。宋代名将。少慕从祖放为人,不事科举。当任官,辞以与弟,时称“小隐君”。世衡卒,录古为天兴尉,累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又徙鄜、隰二州,卒,年七十。
种诊,洛阳(今属河南)人。英宗治平二(1065),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一)。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元丰四年(1081),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钤辖(同上书卷三一六、三三五)。
种咏;宋大将(宋宗二---三年)八月已卯,夏人犯大顺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违其节制,斩信及刘甫,种咏死于狱。冬十月丙子,知庆州李复圭擅兴兵败绩,诬裨将李信、刘甫、种咏以死,御史劾之,贬保静军节度副使。
种谔:(1028年—1082年),字子正,洛阳人,北宋大将(老种经略相公),世代守宋夏边境。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其人熟悉边情,性烈骁勇,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屡建战功,此时积怒在胸,主张再次讨伐西夏,雪“灵州丧师”之耻:“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寡州于乌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后官至经略安抚使、鄜延道总管。在永乐城之战中与徐禧、李舜举等一起战死,终年55岁。
种谊:字寿翁。熙宁中,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种师道:字彝叔(1051-1126)(小种经略相公),北宋名将(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师道排在145名)。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被诬入元祐党籍,罢废近十年。后起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政和六年(1116年),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经略安抚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后改为静夏城,今甘肃平凉境),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乃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畔,佯欲决战,暗遣军出夏军后,扬言宋援军至,乘其犹疑之机,前后夹击,大败夏军。六月,再破夏军于藏底城(今陕西志丹北),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年,从童贯攻辽,因建议被拒,兵败雄州(今河北雄县)。六年,建议联辽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军大举攻宋,起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万兵救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城下,遂虚张声势,沿路张榜,号称百万,张旗击鼓而进。金军不知虚实,移师增垒自卫。至京,授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因反对割地议和,建议乘金军回师时半渡而击,被钦宗罢为中太一宫使。不久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滑县东)。八月,金军复大举攻宋,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召其还朝。十月病卒。
种师中:字端孺。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太原保卫战,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卒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赍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公元1126年四月)。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刘韐言:“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请加优赠,以劝死国者。诏赠少师,谥曰庄愍。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朴; 知环州,元符二年,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
种斌:济南知府(宋宁宗四十五年)
种道人:宋高宗绍兴间临安相士,诗人。事见《夷坚三志·辛卷》第四,
种云龙:明代南宫知县
种兴:明代宁夏参将,天顺元年四月乙卯,孛来寇宁夏,参将种兴战死。
种勋:明嘉靖三年,宁夏总兵官种勋
种得山,种九月,种一太;明洪武年间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碑载
宋代种氏墓地在万年县神禾原(陕西华县杏林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据《姓氏考略》云:种氏望出河南洛阳郡。
2、堂号;山东鲁东南济宁、枣庄一带,堂号为滕阳堂;
山东鲁西南聊城莘县,堂号为双洪堂
种家人 -------种氏滕阳堂行辈,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传。
毓,尚,家,兴,庆。纪,叙,思,久,延。
庭,训,克,谨,守。贻,泽,永,葆,全。
华,宗,峰,向,茂。常,世,学,圣,贤。
福,贵,怀,远,志。国,昌,群,后,繁。
全国种姓的分布;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办事处(彭口闸)种口二村,种口三村,种口四村,三关庙村,后学南村,后学北村,四新村,渐东村,渐西村,夏镇南门口村,
山东省枣庄薛城种庄,种楼,西种庄,东种庄,北种庄,驿城古邵种庄村,滕州种家寨,霸桥村,
山东省聊城莘县朝城后种楼村,白井村,前种楼村,罗庄村,莘县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县大张家镇夏沟村,莘县岩集乡罗庄,刘店子村,
山东省荷泽牡丹区李庄镇种家庄,
山东省临沂费县上治镇大种口村,
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二郎庙村是
河北邯郸市曲周县小种寨,
河北衡水桃城区赵家圈乡种家庄,种梁村,东杨家村,北沼乡种高村,
河北辛集前营乡杜林村,
河北省辛集市西泽北村
河北深县贾城西村,
河北唐县南伏城村,北庄子村,山南庄村,
河南项城郑郭镇种营村,束庄村,郑郭北街,许洼村,
河南永城市芒山镇种李庄村,条河乡种寨,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黄陵镇 大山呼村,里庄乡海庄村,
河南濮阳徐镇乡九章村
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台前村
河南三门峡灵宝灵宝市函古关镇墙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头村,店头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新乡原阳县祝楼乡种庄村,
河南虞城李老家乡张五亭楼,扬新庄
安徽灵壁县渔沟镇种山村,
安徽萧县祖楼镇种庄村,
安徽濉溪县泥善镇种道沟村,种里庄村,
江苏省泗阳县临淮镇种庄村,
江苏省盱眙县官滩镇段庄村
江苏省铜山县种家山口村,
山西朔州应县南河种乡北河种村,南河种村,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种家岭
山西晋城种家庄,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内苑乡高桥村,酒务头村,郭庄镇香积寺村,
陕西谓南华县华州镇王什字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的阿堡村、富家尧村、温家村
陕西省扶绛帐镇前进种家村,
陕西汉中市,
陕西合阳县黑池镇豆庄村
陕西合阳洽州申东村,
甘肃兰州永登县中川镇之山村,民乐乡卜东村,小油村,
甘肃永登县民乐乡下川村
甘肃陇西种
新编朱氏统一字辈:紫阁书弘文博学富经纶阳光照寰宇云高锦长春世家建奇秀国泰运昌隆泽惠禄荣祚广益启明侯万载庆丰硕克成功永存古训勤守继雄豪振乾坤流晖焕玉彩新景展鸿图芳名标青史德业传千秋”。
朱明王朝嗣系字辈:
江苏南京太子朱标一系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陕西西安秦王朱樉一系字辈:“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山西太原晋王朱棡一系字辈:“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典礼崇三恪彝伦叙九畴官仪原在汉世德尚思周”;
北京燕王朱棣一系字辈:“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河南开封周王朱橚一系字辈:“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家传洪德远国庆凤鸣春纪事常行孝钦宗永保仁”;
湖北武汉楚王朱桢一系字辈:“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山东青州齐王朱榑一系字辈:“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山东兖州鲁王朱檀一系字辈:“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明历福能德山来洞有仙实远一发选化成万里天”;
四川成都蜀王朱椿一系字辈:“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湖北荆州湘王朱柏一系字辈:“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山西大同代王朱桂一系字辈:“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甘肃兰州肃王朱楧一系字辈:“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湖北荆州辽王朱植一系字辈:“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宁夏银川庆王朱椭一系字辈:“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江西南昌宁王朱权一系字辈:“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甘肃岷县岷王朱楩一系字辈:“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湖南长沙陈王朱橞一系字辈:“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甘肃平凉韩王朱松一系字辈:“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山西长治沈王朱模一系字辈:“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江西南昌安王朱楹一系字辈:“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河南南阳唐王朱柽一系字辈:“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湖北安陆郢王朱栋一系字辈:“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河南洛阳伊王朱欙一系字辈:“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广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谦一系字辈:“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熹一系字辈:“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朱茶元一系字辈:“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洪泰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国彦达述弘徽”。
紫阳朱氏一支字辈:“殿衍宗德允锡为光汝其茂觉怡顺斯仰敬承立达育化元英安怀致信世保治平”。
紫阳朱氏一支字辈:“芳绍先儒道延来世永振人文为家之式诗书泽远礼乐源长祖功宗德孙子其昌”。
四川苍溪朱氏字辈:仕代永昌六朝克仁义礼”。
四川达县朱氏字辈: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自贡荣县朱氏字辈:光宗永正国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荣兴登有明”。
四川自贡荣县朱氏字辈: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宾福昭光烈地泽长珍西和永得锦章孔兴”。 四川朱秀一支字辈:彦文世中国三一登(成)正永天元开启大占宏兴佑尔仕子昌显光明孝友昭人瑞诗书隐道根诚心遵古训克念振家声广泽符河海高应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满乾坤”。
四川资中朱氏字辈: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辈:文曰如有仕兆以学继习廉等希云景孟秀绍光贤”。
四川朱氏一支字辈:化尤圣朝龙先祖增光德贤大太子新曹元家有庆万代永发兴”。
四川朱氏一支字辈:必惟天仲志汉以胜朝隆先祖增光德贤达代嗣兴家邦扬显烈”。
四川朱氏一支字辈: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堂例班蔚起人才盛联登科甲攀庆余图比门寿乐祝南山抚宜”。
四川、江、浙朱氏通谱字辈:“发福成海从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始蒙纪述耀金章”。
四川、福建汀州朱氏字辈:玉秉正中世代兴隆辉星化雨永绍华宗极培根本修竹茂松鸿大光耀家国登崇”。
福建福州朱氏字辈:忠成立本在于民”。
福建福州琅岐朱氏字辈:始(君)能(仁)彦(子)善(德)必(孔)有(孟)亨(仲)宗(季)元(克)明(世)居(永)士(昌)方(天)星(道)利(则)用(尔)振(忠)基(良)成(孝)立(友)本(宜)在(生)于(贤)民(孙)先(哲)前(人)积(兴)累(创)历(伊)代(叙)神(周)通(祥)纪(分)怀(支)以(蕃)颂(衍)吉(传)旦(继)是(丞)逢(尝)尊(题)贤(名)尚(联)理(迭)受(钦)训(赐)宜(弥)聪(彰)”。
福建福州永泰朱氏字辈:
长房派:文世仰朝瑞尔汝起公卿(侯)伯(曰)圣(长)贤(木)传(金)道(春)发(炳)家礼岳振”;
二房派:文玉天一贞世景子宗德绍时自(顺)茂(忠)天(良)必寿其昌盛”;
三房派:安应孔尚公实汝子公日永在上招玉瑞庆利兴旺”;
二、三房新合派:勤学俊耀祖财贵建荣华诗书存万卷功大福生怀智慧能致富善勇义兴来”。
福建晋江朱氏字辈:联步趋朝端簪缨奕世新祖宗传太白”。
安徽六安朱氏字辈:元木振成大永西久盛昌”。
安徽无为朱氏字辈:永世吉昌天能在晓道雨为良”。
安徽太湖柘林朱氏字辈:“千寿伯守仲仕文延万绍正启贵思东光华庆有耀诗书承先德忠信定兴祥家盛多贤达声名傅世芳”。
安徽萧县朱氏字辈:光裕兆经济绍述延存良慎修德业茂礼怀益思长”。
安徽庐江朱氏字辈:家帮世芳业守元良成来其绍”。
安徽长丰朱氏字辈:在廷世永茂文克纪道广为民学化良金书佩邦本”。
安徽寿县朱氏字辈:锦忠良玉德宝士树熏宏安乐拜家顺显印道影龙”。
安徽濉溪朱氏字辈:兆茂金士传明印清”。
安徽当涂朱氏字辈:天开万大昌承宗应世美”。
安徽淮南朱氏字辈:茂廷庆永守玉兆良才”。
安徽肥东朱氏字辈:平德宗正家邦远应传道文明开科繁荣”。
安徽泾川朱氏字辈:“云华辉玉镜琴瑟蕴和声涧采频繁秀庭钟兰蕙荣天子本贤明文武庆安平一宗成大谱永世仕光荣人才应会昌有德发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长”。
安徽宿州朱氏字辈:廷丛有克学怀敬广道清永安乐吉庆家邦保太平书经开昌运长春天地同传之百世远万古一朝星”。
江西朱氏一支字辈:“盱南廿十一都里”。
江西盱南朱氏字辈:“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国旌隆考亭垂统绪道学衍宗风世第培原厚各门紫气先”。
江西赣州朱氏字辈:“英贤日挺生钦战青和处”。
江西穆湖朱氏字辈:“叔德思仲服孟若玉以时应正日振 猷”。
江西南昌朱氏字辈:“穆肇兴邦泰际珍家光茂承先启后昌明永敦孝友志传忠良诗书立身华国文章”。
江西九江朱氏字辈:“景庆星慧……”
江西高安朱氏字辈:“世德永维新承宣思继起”。
江西抚宜仙乡朱氏字辈:“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灿茂林生桂馥秀苑发奇兰祮祥呈蔼瑞美彻自昌蕃豪杰扬梓里作述著邦乡”。
湖南汉寿朱氏字辈:“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光彦达述前徽”。
湖南湘乡朱氏字辈:“孔孟重尧舜永广万年兴国祯祥瑞朝廷定太平忠孝郭先训诗书启后昆继承纲纪立远大振乾坤”。
湖南湘中大石朱氏字辈:
原派:“大诚宗有庆万子得奇方福寿广文庭元昌正与继太原圭彦士梦应世希公必惟天仲志汉以胜朝隆”;
道文派:“先祖增光德贤达代嗣兴家邦扬显烈宇宙乐升平”;
琇裴派:“所性炳前徽相期务归极人道允钦崇鉴观昭上际”;
增派:“凌云展伟业华夏溢馨香忠义贯日月砥柱溯赣江”。
湖南桃川朱氏字辈:“翠处天光加国继楚良达世启文明学笃维邦开景运绍宗孔圣直真传”。
湖南保靖清水朱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嘉风德泽长益统山河秀万世保安康”。
湖南衡阳朱氏字辈:“玉鼎定成仁厚祖宗守徳永远世代兴隆时盛日光明鸿章华国庭英才启泰运绩学振先声礼义传家本忠良锡祚荣丰盈登大有黼钹佐升平前烈继述善阜基程式增”。
湖南怀化朱氏字辈:“宗道世代永”。
湖南澧县朱氏字辈:“道德传万代”。
湖南湘乡朱氏字辈:“定显耀庭志承先启后芳”。
湖南望城朱氏字辈:“簪缨世系先祖是皇蒸党勿替百代荣光诗书垂训俎豆馨香箕裘永振华国文章成伯文章永远启良经纶邦国正直平康绍谟法典仁积德阳克复敬恕明健行芳”。
湖南衡阳朱氏字辈:“慎均义礼良显表文万国应廷一世永昌兴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昆祖宗恩惠长盛德振朝纲肃雍昭信达道学远垂芳”。
湖南邵阳新邵朱氏字辈:“俊南源世应添志景文廷学孟大吉昌永正乾坤久芳训开先德”。
湖南湘乡朱氏字辈:“大衡庆忠明良忠孝思杨永世贤德昌盛势佐名光定显耀庭志承先启后芳”。
湖北随州朱氏字辈:“绣□一言鼎师朝□之俊祖德本绵长家声思丕振久大规模定流传万世盛华国有文章经济从先圣”。
湖北咸宁朱氏字辈:“辛贵孜友伯仲朝兴天文显相民良喜启宗传万代福定隆昌久恩荣广大长”。
湖北仙桃朱氏字辈:“天一世孔眉门光地传道受学忠厚常成”。
湖北阳新朱氏字辈:“会克美必中纯槐耀丰锡”。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辈:“国正天义太永远传忠谱”。
湖北朱熹后裔朱氏字辈:“时逢家本立良德继荣长”。
湖北宜昌朱氏字辈:“天兴积善必昌”。
湖北朱氏一支字辈:“长盛毓贤英宽厚怡安善廉能仲品行”。
湖北恩施朱氏字辈:“正光一国天地人和安邦林太永定康寅吉庆严佳松柏长青”。
湖北郧西朱氏字辈:“官斈光明兰文”。
湖北武汉朱氏字辈:“正诚培大德福康寿保安康”。
湖北咸宁朱氏字辈:“朱子传方考亭(廷)”。
湖北大冶金牛朱氏字辈:“信昌文邦习朱学仕成名正大光先德诗书作世珍”。
湖北鹤峰朱氏字辈:“真昌定兴国朝圣景宗台”。
湖北恩施朱氏字辈:“祖德元远继义永昌仕传仁厚明政家邦”。
湖北天门朱氏字辈:“资廷惟人宗之一本时有万邦建大树骏显忠遂良品登金玉材毓栋梁家咸积善代必余庆朴守田宅秀升朝堂缘崇孝义永世其昌胤睿赓发励志图强科教兴国报答炎黄”。
湖北武汉朱氏字辈:“世子传家功名贤达梦林瑞兆永享侠昌”。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辈:“国正天义太永远传忠谱”。
湖北襄樊朱氏字辈:“荣华富贵久万”。
湖北仙桃朱氏字辈:“万士承先志永克福寿康”。
湖北黄陂朱氏字辈:“学希贤哲德”。
湖北襄樊朱氏字辈:“楚守正自安”。
河南新乡封丘朱氏字辈:“东歧建振宏”。
河南洛阳孟津朱氏字辈:“宝善少先志”。
河南信阳朱氏字辈:“德庆继恩运”。
河南朱氏一支字辈:“世德光明永远”。
河南淮阳朱氏字辈:“修庆芳岭增荣前耀锦英”。
河南洛阳朱氏字辈:“宗正学尊书喜”。
河南开封朱氏字辈:“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家传洪德远国庆风鸣春纪事常行孝”。
河南邓州朱氏字辈:“正大光明立学皆周传承先志以德启来”。
河南潢川朱氏字辈:“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广东朱氏一支字辈:“道冲国应大显君文光荣万世有家庭永兆元作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广东朱氏一支字辈:“道冲国应大上振朝儒德正家永承明绍祖泽洪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广东云浮朱氏字辈:“琼应讳国文淳维家朝秀联光拔达庆初忠树伟永启建”。
广东遂溪朱氏字辈:“颜胜天元昌名德维振国家贤”。
广东高明、广西桂平朱氏字辈:“元(健春)永保太和江祖业克明俊德振家声(升)”。
广东揭阳朱氏字辈:“乾坤初奠日物类所由兴好生不遗小百千万念仁国家仕子道文章必可期英主若遇此古今自终伊万载庆丰硕克成功永存古训勤守继雄豪振乾坤流晖焕玉彩新景展鸿图芳名标青史德业传千秋”。
广东饶平朱氏一支字辈:“贤才开利锦学而永加传”。
广东饶平朱氏一支字辈:“利发武威邦内靖英才宰辅秉忠贞”。
广东广州朱氏字辈:“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
广东饶海山朱氏字辈:“家邦必全永奕世禄进加智慧文英伟泰达发万春绍宗开明德仁义振乾坤宽宏福瑞集和睦启国闻”。
广西柳州朱氏字辈:“万秀开仕文永安子德光远志发祥兴巨业维其兰桂振家声”。
广西桂林朱氏字辈:“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继志宜从本敦修贵尚贤振家招广盛宝善乃长延”。
广西梧州朱氏字辈:“启泽宏先绪贻谋肇毗基诗书承后值永世兴光熙”。
江苏金陵朱氏字辈:“耀云廷日国慎家肇启朝岳方庆德”。
江苏建阳朱氏字辈:“世应国云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勋绍仁贻荣圣”。
江苏沛县朱氏字辈:“尊祖敬宗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江苏沛县朱氏字辈:“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江苏淮泗朱氏字辈:“维德克修芳庆同养世昌群俭守业一志遵先光前启厚永乐荣宗”。
江苏泰州兴化朱氏字辈:“方瑞元宝红光满天”。
江苏靖江朱氏字辈:“常春金秀华国文章”。
江苏太湖朱氏字辈:“必克起家声诗书从先进”。
江苏沛县朱氏字辈:“卿臣世秉克元才有德自广香道修绪成”。
江苏镇江朱氏字辈:“维鸣高广荣华登爵立本发达百禄世统万福由同”。
江苏无锡太湖朱氏字辈:“士可希嘉善承宗必克昌有人宏世德永以应邦祥明达成才大和平履福长传家惟道学华国乃文章”。
江苏沛县朱氏字辈:“英恒广思耿洋茂”。
江苏苏州邗江朱氏字辈:“尚世长应祥成家庆祝”。
江苏洲上朱氏字辈:“万天大志受广文廷伯秀再生之惠永承宗继世昌必希贤俊德用绍祖先傅玉海崇儒重金上待诏宣”。
江苏响水朱氏字辈:“美长守冬”。
江苏淮安朱氏字辈:“宗士崇延赵明启友”。
江苏连云港朱氏字辈:“幸福传家道德”。
江苏宿迁朱氏字辈:“保(宝)士宏正学德笔名”。
江苏徐州丰县朱氏字辈:“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江苏泰州兴化朱氏字辈:“林荣方元远流长久”。
江苏南京朱氏字辈:“序长应金福”。
江苏东台朱氏字辈:“尧天舜日家庆国恩芬芳其泽殆而子孙”。
江苏江都朱氏字辈:“如克为加发保尔锡九长”。
江苏江都朱氏字辈:“顺国恩家子”。
江苏徐州铜山朱氏字辈:“从考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恒德才贤立业家富万春荣奉献继世长华帮永昌盛”。
山东邹县朱氏字辈:“建大学以明得圣道有传”。
山东莱芜朱氏字辈:“觉本玉茂尔司应丛下”。
山东高密朱氏字辈:“思学锡中宝锦海震乾坤孔孟颜回道瑞雪兆丰年”。
山东泰安宁阳朱氏字辈:“元兆建方中开明祥广兴”。
山东邹城朱氏字辈:“宁明丽福长德”。
山东泰安岱岳区、新泰朱氏字辈:“廷养在记传业立德绍元衍庆曾昌敬诚庚本心正”。
山东青岛平度朱氏字辈:“成英化有(守)连从伦思文宗明洪永元天长国兴祯祥”。
山东新泰天宝朱氏字辈:“希汝相会增钦法树耀培”。
山东东阿朱氏字辈:“明成士传忠厚良发英(永)行”。
山东邹城朱氏字辈:“胜德传世长康庄玉本宁”。
山东临沂朱氏字辈:“立仁义礼智信富贵盛吉祥”。
山东潍坊临朐朱氏字辈:“大光西(锡)树元”。
山东菏泽朱氏字辈:“兴昌以道仰华唐”。
山东单县朱氏字辈:“庚阳逢盛世洪德启瑞坤忠福仁志勇”。
山东昌乐朱氏字辈:“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山东济宁嘉祥朱氏字辈:“振兴自大清”。
山东平阴朱氏字辈:“学正名成世传忠厚良法永行”。
山东临沂莒南朱氏字辈:“时世崇孔孟文家昌光国意”。
山东临沂河东朱氏字辈:“应苛从之继克希尧舜世时(登)崇孔孟文家昌光国义联秉学怀步开启庆恩宏贵培德乃大宝锡凤自鸣”。
山东高密朱氏字辈:“思学锡中宝锦海震乾坤孔孟颜回道瑞雪兆丰年”。
山东即墨朱氏字辈:“辛敬念敦本肇”。
山东济宁微山朱氏字辈:“敬蹲本广信守正学文传”。
重庆江北朱氏字辈:“学永登国政长佐显德昌洪文开景运音才启辉光”。
重庆朱氏一支字辈:“传家有定矩继续永山河”。
重庆铜梁安居朱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溪贤生瑞草子孝父心宽”。
重庆垫江朱氏字辈:“碧世宗应文(文)昌汝大显朝庭宗维隆孝友传家远”。
河北孟村朱氏字辈:“学国民燕青春”。
河北正定朱氏字辈:“光增永兴恒河义胜文武传家焕发正定”。
河北乐亭朱氏字辈:“有文万洪天传世广兴佳庆乃昌玉民延国福维兆震云祥”。
台湾高雄朱氏字辈:“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灿茂林生桂馥秀苑发奇兰祮祥呈蔼瑞美彻自昌蕃豪杰扬梓里作述着邦乡”。
台湾宜南二邑朱氏字辈:“彦吾日尚清礼义长家声彦成彰祖德江右显奇英诗书贻后习衣冠耀千秋近臣功业建高士性情真中孝傅前烈竹帛继簪缨至斯宏福大利真旋元享”。
云南宣威朱氏字辈:“均铨法桢煜坤钟洛树烈增铭唐淳柄先诚华相福学昌信守肖配策俊恵万有祥”。
云南朱氏一支字辈:“南先东正少文秉开朝兴金玉恩哲玄安帮万世春”。
广西凌云朱氏字辈:“奇子芝洪秀文章元”。
陕西汉阴朱氏字辈:“尚荣明朝开国大典”。
青海海东朱氏字辈:“永集锦广统中文”。
山西枣强朱氏字辈:“世震在本元玉庆光照传”。
甘肃合水朱氏字辈:“福子学应建成”。
辽宁朱氏一支字辈:“廷永德万连洪希广福昌”。
上海朱氏一支字辈:“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
朱氏一支字辈:“沛国家声远考廷世泽长文章传彦义孝友焕龙光安徽合肥长丰”。
朱氏一支字辈:“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朱氏一支字辈:“应可荛舜世时崇孔孟文家昌广国义连岳学怀步贵裴德乃大”。
朱氏一支字辈:“仕茂廷庆永守玉兆良才”。
朱氏一支字辈:“希汝相会增钦法树耀培”。
朱氏一支字辈:“天廷启友万学加传正如帮建”。
朱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亮日月照乾坤”。
朱氏一支字辈:“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光彦达述前徽”。
朱氏一支字辈:“希汝相会增钦法树耀培”。
朱氏一支字辈:“大衡庆忠明良忠孝思杨永世贤德昌盛势佐名光”。
朱氏一支字辈:“传家有定矩继续永克昌”。
资料有待补充。
你自己找找吧 我头晕了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bu一声)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梅妻鹤子。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
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林逋简介,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饲鹤图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宋史》卷四五七有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林逋携鹤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林逋版画像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
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小隐自题孤山放鹤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猫儿纤钓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山中寄招叶秀才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月中未要恨丹桂,岭上且来看白云。 棋子不妨临水着,诗题兼好共僧分。新忧他日荣名后,难得幽栖事静君。
园池一径衡门数亩池,平湖分张草含滋。微风几入扁舟意,新霁难忘独茧期。岛上鹤毛遗野迹,岸旁花影动春枝。东嘉层构名今在,独愧凭阑负碧漪。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简介,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霜天晓角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林逋塑像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点绛唇·金谷年年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相思令·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作者/狼烟诗影
走进这隐藏在深山里的大同古镇,在人来人往的街口,我们看到到处是商铺林立,现代的商品和古镇美食,和那些古旧的木屋搭配,既有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也把“明清”时代的古镇建筑风格在这里展示出来。在这川西风情和“明清”独有的房屋建筑艺术中,把大同古镇的街房檐角,尽情地展示着它的陈年旧事。木制结构、小青瓦、挑檐宅角、吊脚楼、素简木窗,和脚下的青石板,这些“明末清初”的建筑,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尘封洗礼,它却稳站如初,静宛于邛崃以西不到二十公里的大同古镇。
大同古镇,不大,却和其它古镇有着不同的画意风情。细细品味,它亦如卧士,亦如逸仙般地站在从南山和九顶山脚下,两溪源头之水,在大同古镇的双江之上汇合,汇成磨子河之水,缓缓向东南流去。也因它藏着千年的旧事,把我们带到历史的尘埃中,或能扒开大同古镇昔日的繁盛。
大同历史,把我们引到两千至三千年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同古镇这个并不驰名的乡镇,千年之前究竞是什么样子?究竞发生了什么……?历史,有时是客观的、透明的,那是因为一直有人记载着它的过程。历史,有时却又是神秘的,那是没有人去记载它千年的孤独。早在西周就有“马成子”在邛崃大同修道,至大邑鹤鸣山成仙的传说。在夏商时期之前,也有一个一个叫“红灵子”的人成仙的传说。再从大同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古石币)来看,七八千年前大同就有人类居住的了,再从大同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的一枚(红铜器)上看,三千年去大同就有很繁华的部落了。从历史探索来看,先秦之前,大同应该归(䣢国)管辖。当时,秦惠王命张仪统蜀设置(临邛)之前,临邛应属于三个古蜀国的交汇地带,当时的临邛古城地应是三个古蜀国之间的一个“河岛”。从当时的(䣢河:今西河)和(濮水:今文井江)以西应为西古(䣢国)领地。又从当时的(䣢河:今西河)以南,和当时的(䣢河)和(濮水)以东汇合成的(现:南河)以东南,应为当时的古(蜀国)领地。再以当时的(濮水:今文井江)以南,和现在的(现:南河)以西南,应为古(邛国)领地。
沿着古镇东西南北的街口出发,我们便可以在山端,路旁,田野,溪涧,能看到历史留下众多的遗迹。亦如大同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石币),至今也还保存一块以作实证。紧挨大同古街的盐水村,有个地名叫“盐井坝,已探明的有6口盐井,古盐井1口,另有5口(古盐井:梅花井)埋藏于农田里未挖掘,所建成开造为唐之前。清代的,民国时期的,和解放后1957年开造的。出盐的地方就有人类居住,这是不变的规律。几千年前,大同发现了“盐”,所以,几千年前应该就有很多人因为“盐”而迁居然到大同,合乎情理。其中有一口盐井,当地人叫“八卦井”的盐井,为八角形状,当地人说是唐朝时候就有的盐井,但从井之辕来看,有“道教”遗风。那么,它的年龄有可能已超过唐朝到西汉吗?因为在西汉,中国“道教”就发源盛行于邛崃大同,大邑、周围十余县市,西汉时期,大同“道教”盛及一时,还有一处叫“梅子井”的地名,田下面还埋着梅花形状的五口老盐井,当地人称之为“梅花井”。据悉,1957年,彭山县有一盐井开采队来到此处开造盐井,曾挖出“五口梅花形状的盐井,开采盐井的老师傅发现后,说这是千年之物,不能随便动,随既依旧将这五口老盐井掩埋起来,给与保护。大同,有千年的古盐井,《汉书》《
种氏家谱种氏姓由来
本文2023-10-21 07:27: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