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姓氏家谱中出现的鹅掌大丘是地名还是北宋的疆域?
从我见过的资料有四: 一、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中,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
是河南郑州吧
我也姓辛,云南的我不知道你的祖籍是哪里,但是可以给你介绍一点姓辛的来历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关于辛氏的古老渊源,《姓纂》一书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左传》: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记载,属于夏启后裔的辛氏,是从最初的莘氏改过来的。不过,数千年来所孕育的不计其数姓氏之中,却另外还有一支血缘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潜夫论》所记载的:“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换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众多后裔之中,也有以莘为氏的。反顾过去的历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时,还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现,可见莘之为氏,的确是存在于芸芸众姓之中的。
那么,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启的莘氏,彼此间有没有什么牵连?对于这个问题,《广韵》一书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声近,遂为辛氏”,明白说明了后来莘氏改姓为辛氏的情形,也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见,下了最合理的注脚。
从上段文献辛氏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家族出现之后,一向以陇西一带为繁衍成长的温床,尤其现在的甘肃狄道地方,更是长久以来辛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历代人才辈出,声誉响亮无比。
发祥于陇西的辛氏家族,在历史上一向表现得出类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现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辉煌令人不可逼视,这种情形,只要看辛弃疾个人表现,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辛弃疾三个字,对于读书人而言,相信必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的文学才华,照耀古今,他的将略武功,更令人肃然起敬,堪称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悱恻绮丽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辛弃疾可能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弱书生。若有这种想法,可就大错而特错了。辛弃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数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悲壮激烈。流传了千百年的《稼轩集》,就满载着他的爱国情怀。
纵观辛弃疾一生的爱国事迹,的确千古足式。他于宋孝宗时,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抚官,屡以平盗立功。他在湖南创立的“飞虎军”,更雄镇一方,为当时江上诸军之冠。后来,到了宋宁宗时,他又以一连串辉煌的功绩,出知绍兴、镇江等地,虽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愿,但已备受千秋万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弃疾的确是后世辛氏家族之光。
唐朝官居宰相的辛渐也是辛姓翘楚
在陕甘交界的甘肃泾川,称之为南原的一般指312国道边上的高平窑店和飞云三个乡镇。这条丝绸古道过去叫西兰(西安至兰州)公路,是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修建而成的。解放后国家统一规划形成东起上海的黄埔区人民广场,西到新疆伊犁州的霍尔果斯口岸。这里东连西安,西通兰州,北去银川。从十几年前的G70福银高速和后来的G22青兰高速开通绕道以后就没有了往日风光。其实南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原,而是被沟壑分割成互相连接的几个残原组成的。飞云最东边泾河南面的坡头、南峪、老庄和闫崖头几个村子以窑店镇以北的二郎沟为界的北边残原故称老原。
老原上的南峪沟发现的石器时代化石就充分说明这里的历史悠久。过去在坡头老庄南峪村相临交的地方叫做七冢要niao,那里曾经矗立着七个硕大无比的土冢,传说是夸父追日时路过歇息,把鞋框里的土倒出而成的。其实那里是古代的七个坟冢。听父辈们讲他们见到的只有5个,有一个是曾经拌倒过路过的神仙,被一拐杖打到了南边的时候,半边落在了南边李家沟里,另一半落在了窑店峪头的太平,这两个各半圆的土堆似乎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证明。另一个的传说我不太清楚细节,传说在西边几十里的泾川县城东南山上的疙瘩关,这里就剩下5个了。到我见到过的时候只有两个高大的土堆了。最终还是在改天换地的兴修水利和平田整地中给挖掉弄平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外地盗墓贼用仪器勘测在当时冢子遗址的玉米地里做过标记,当地村民也没在意,以为是国家的什么勘测队呢,等到知道已经是被盗挖过后的事情了。报案后当地公安出动只看到了盗墓现场地下深处遗留一堆的生活垃圾,据传李家沟里和南面窑店峪头太平的那两个半块土冢也同样被挖盗过。其实我推断那几个土冢是汉唐时代逐步形成的应该不会错。
一是在南边我们住的叫做胡同的那里有过几个古墓,有很大的清砖我也见过应该是秦砖,还挖出来过几个铜镜我们称之为护心镜我在一个伙伴家里也见过。我老家东边土台上挖出来过一个汉代陶罐被人倒卖听说挣了好几万。二是冢北山边缘就是长武城,那是隋唐时期的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大战薛仁杲的薛举城也在附近。传说魏徵梦斩泾河龙的斩断山就在坡头大队北边的山头上。三是那一带自然条件很好,附近几条沟里都有泉水,我老家山边阳面叫堡子的地方有段依山沟而建的古城墙,阳边从山沟到原边有很多废弃不堪的窑洞,有住过人的痕迹。
虽然历史考古上提及这里的记载很少,除了那几块秦砖汉陶和铜镜被盗买过以外,主要是没有墓碑等文字记载。仅靠传说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就像我国夏朝因为没有直接的实物作证而被西方世界否定一样。但我确信老原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甚至很枢纽的地理中心。因为传统是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的非物质记忆。老原作为一个地方名称在方圆百里是很有名气的。那里至今还有集市传统。方圆附近的人习惯自然的去那里赶集贸易。
我的老家飞云镇南峪村的辛家,就在这个叫老原的边上,跟外地人交流只要你说老原辛家,他们没有不知道的。而且分上下辛家。上下辛家主要是以地理位置而区分的。西北边连元朝村沿十万洋槐沟沿边的是上辛家,上辛家有两个生产队现在叫社,靠北的队还有杨赵等杂姓。靠南的队还有部分在解放前后从下辛家搬迁过去的一部分,我祖父兄弟四人中的三个就搬上辛家了。还有我老家同族的俊义他二爷也是这样搬上辛家的。而最南边与窑店镇的将军铺村的申韩家隔沟相望的下辛家就是完全纯粹的清一色辛姓村落。当然现在也有几个非辛姓的人家,那大都是没有男娃而招赘进来的,或者有改嫁随母带来的几户而已。这里不仅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20岁以前生活的地方。下辛家有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南峪大队几十年的老支书,他和我家隔壁,是一个退伍军人,和我们同属于家门与父亲同辈辛支书!我一直叫他全孝爸爸。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卸任由上辛家一个比我小一辈的春升替换,南峪村的政治中心也就跟着移动了。
我们那里叫长辈的称呼和城里人不同。爸爸是指和父亲同辈的人,自己的父亲有叫达的,有叫爹的,还有部分叫伯的。父辈没有兄弟则子女们叫父为爹,像我们家。父辈是老大的也叫爹,如我们门前山下的俊林爸爸把他父就叫爹。而同学一起的昌银和我们不属于家门,辈分要比我高,我得叫人家太爷,他父亲弟兄俩,他叫他父就是叫伯。一般都叫大。在外工作的那些人的子女则叫父为爸。自己的母亲直接一个字叫妈,妈妈则是母亲同辈的亲近妯娌(我们称之为先后)们,血缘远点的婶婶则叫nia nia,我觉得大概是娘娘。下辛家在我的记忆里人不多,按户大概也就30多家,按血缘远近分东头子和西头子两脉。
那年父亲的少年伙伴杨耀显想写村史和我有过一次交谈。他是我们辛家的外甥。但对他生活过的辛家具有浓厚深情。论辈分我得叫他爷。从他和老爹的对话和我逐户梳理显示,在明末清初下辛家也就至多三五户人家而已。我从原上的西边算到东边,再从山下西头算到东头,能算清楚的就两脉人。就这两脉人如果推算到上九代大概是三五家人罢了。每当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要提家门。过去一般都是东头提东头的,西头提西头的。而我们家还有三个堂祖父搬迁到了上辛家,提家门还得提请他们下来参与。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现在基本上都是不分东西头,谁家有事整个下辛家的人全部出动,也凑不到多少人了!
过去整个下辛家的人家都是以务农为主。只有我的祖父兄弟四个有山头经营果木和有几架胶轮马车跑些商贸。据说解放前还雇过几个人放过羊。按现在说法其实那应该是临时的劳务帮忙,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但当时划分成份的时候便有贫农和上中农之别。那是按照各户拥有土地的多少来区分的。当然同出一血脉胞的下辛家是没有阶级敌人和敌对势力的。但在文革浩劫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并非脉脉有情的。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陌生的。当然人类的代数加增血缘浓度被稀释淡化而渐渐疏远也是难免的必然。无论是谁经历过那个年代都会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情感认知。有些个人对同族的憎恨也就不足为奇。
人类的交往圈子本身就是由近及远而散发的。无论是谁在即将走完此生全程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从内心深处问自己一些问题的,那就是我是谁?我的祖先又是谁的疑问?听父亲说,我们辛家的整个家族有一个家谱,他们称之为影的东西,每年周围各地辛姓后代都来祭祖朝拜!因为下辛家有一个老庙,就在我家西边的沟边窑洞里,我见到过的早已坍塌的只剩下窑洞深处的彩绘痕迹了,但每年过年依旧有老人前去摆放祭奠的物品,焚香燃纸,奠酒湿地的痕迹。这也说明这庙对于人们的重要。关于辛家的影听父辈们讲是我们村子里的人,慢待甚至出格的事情,让南原(大概是窑店或者灵台那边)辛家的人祭奠受了冷遇给偷走了。从此我们辛家就没有族谱籍考了。
没了族谱,籍考来时的路就格外艰难。我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和推演,我家祖宗十八代的上九代,从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五代皆不知名。我高祖有后者二。长曾祖一脉到堂五祖也就是我叫五爷的家治,也叫森林因无儿无女而终结。另一脉我曾祖名太平,清同治时期人,有后者四。我祖父兄弟四人,我祖父为长,堂二祖父、三祖父和四祖父皆在解放前从下辛家分家搬迁到上辛家去了。下辛家只留有我祖父甲纪,又名攀贵。生于戊戌年即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五,卒于公元1948年农历三月初四。我祖有我父,名庭儒(1929820农历七月十六---2008118农历十月十一),一生务农,育三女三子。三子即吾弟生时母逝,随给将军铺五爷外甥贾孝朗。关于我祖、我父到我兄及我之籍考叙述我专门写过一篇名叫《辛姓族谱籍考》的博客文字和《美篇》图文详细考究记述。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总结得失成败,是为将来!下辛家的这些辛姓后代,按理都应该和睦友好才能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当然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血脉相连也会逐渐减少变淡。但掌握和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浑浑噩噩一生,岂不枉费了这造物主给予自己难得不再来的斯生斯世!
258 幸(xìng)
258 幸(xìng)
寻根溯源
因其先人受国君宠幸,于是以幸为氏,称幸姓。
变迁分布
幸姓为极少见的姓氏,来源也不是十分清楚。汉唐时期,在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形成幸氏郡望,说明在山西北部的幸氏有一定名望。古今在江西、湖南偶见幸氏族人的足迹。
名人荟萃
幸成:西汉大臣。
幸灵:晋代医术高明的术士。善卜筮,为人治病,驱鬼解难,深得乡里敬重。宋代有刚正的部州通判幸元龙。
幸南容:唐代学者,教育家。进士,官至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太子宾客赠渤海郡开国子谥。对文学、史学、哲学都有研究。
幸元龙:南宋臣子。庆元中进士,理宗朝,任朝奉郎,通判郢州。
基本介绍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天津武清,河北乐亭、围场、辛集,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锡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邮州判;又有才宽,天顺进士,兵部尚书;清代有才瑞,任邯郸县教谕。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 第三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迁徙分布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才 宽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明朝兵部尚书。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明武宗朱厚燳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 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才树德 (公元1934~今),辽宁义县人。著名地方财会工作者。1953年于锦州会计学校毕业,以后通过自学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从事财会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纳员、会计员、核算员、副科长、科长,现任金城造纸总厂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第一处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肯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财务会计、成本理论,不断探索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改革,并注意总结经验。曾多次拟定财务收支、成本计算和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组建账目,设计凭证报表。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效果明显。紧紧围绕本厂实际推广应用“目标成本”、“ABC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先后获省市二、三等成果奖,并撰写论文曾在《中国城市金融》、《财会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军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谦人。著名地方公务员。青海省囊谦县文教局局长。他于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关心、爱护学生,长年为学生理发、晒被子、洗衣服,带领学生挖蕨麻补助伙食,学生断了口粮,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给学生吃。 1984年担任文教局局长以来,为办好囊谦县的教育事业,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国各地,从国家教委、山东平度、省各有关部门以及外籍藏胞处,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建设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设点布局日趋合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县中小学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2%提高到393%,为县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先后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扫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才庆龙 (公元1979~今),黑龙江拜泉人,著名电机设计工程师。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乐亭人。著名地质水文工作者。高级工程师,现任副处长。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别参加编写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报告》与《大庆炼油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5~1968年,在出国援越中主持编写了《越南XX号公路大型桥梁基础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1977~1981年,参加编写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中间性报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主持编写了“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各年度的工作总结”、“大津市地矿局各年度的地矿”、“会议报告”。曾撰写十一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和地矿部政法司主办的《地矿政策调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东泰安人。著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工程师。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艺名昌乐山人;祖籍河北乐亭,后改为永乐山人。高级书法师。任职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才起男 (公元1939~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鸿年 (公元1940~今),满族、锡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属材料专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业工作者。胜利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才晓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长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经济学专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立刚 (公元1954~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满族;河北宽城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阳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龙江宾县人。著名职业教育家。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才 华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师工作者。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上海社科院法学硕士,上海著名律师 才为 (公元1981~今,)山东德州人。非著名房地产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长春市人,安全技术顾问。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辽宁省锦州市,太祖爷爷为张学良将军的一级武官。“全国青少年外语记者选拔活动”最佳评论员、 “高校外语教师研修基地优秀学员”,东北师范大学2006级“2+3”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办公室秘书。
姓启幸臣;
阀阅南昌。
指幸姓源流和郡望
雁门世泽;
渤海家声。
全联指幸姓郡望
廷弹蠹相;
庙祀龙王。
上联:南宋幸元龙曾上书弹劾史弥远。 下联:唐幸南容,百姓称之为龙王,立庙祀之
松垣世德;
渤海家声。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高安家声远;
雁门世泽长。
江西瑞昌高丰乡幸氏祖厝联
兄弟八进士;
子孙三乡贤。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宋时行军司马;
唐代太子校书。
上联:宋幸寅逊,官至镇国军行军司马。 下联:唐学者幸轼,中和间为太子校书郎 雁飞万里传喜讯;
门对千山引祥云。
幸姓望族居住地“雁门”二字嵌字联
英气劲节钦震甫;
疗疾名医有灵公。
上联:幸元龙。 下联:晋幸灵,为人疗疾,赖济者甚多 烂贝灿珠,蜚词华于艺苑;
言规行矩,高气节于松垣。
上联:唐幸南容,仕至国子祭酒。 下联:幸元龙
洪者大也,大会三门子孙,源流渤海;
城其成乎,成为百代宗祖,派逆沧州。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由宁化而开基,本儒学而受恩荣,艺苑之芳声宛在;
自豫章而胥宇,采芹藻而探桂杏,兴朝之伟绩聿新。
幸姓宗祠“渤海堂”堂联
栋宇卜官田,门捍日月,座镇鼓旗,山岳钟灵长毓秀;
渊源承渤海,迹著尚书,名传御史,簪缨继起绍前徽。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
发迹由唐代,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
在许多姓氏家谱中出现的鹅掌大丘是地名还是北宋的疆域?
本文2023-10-21 07:06: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