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字辈家谱排序
孔字辈家谱排序如下: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往后字辈如下所示。
大明洪武年间:厘定十个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再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续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年间:孔子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发源有四支
1、相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燕)卵生契,赐姓子氏,商王成汤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为姓,遂有孔氏。
2、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正直贤明,在宋国主持商族的宗祀。他死后其弟仲衍继位。仲衍的曾孙宋闵公有两个嫡子,大儿子弗父何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宋厉公方祀。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历任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大臣。他的儿子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因华督作乱而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后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氏。定居鲁国。
3、春秋时有孔悝,出于姬姓;陈有孔宁,出于妫姓,他们的子孙都称为孔氏。
4、黄帝史臣孔甲的后代,亦称孔氏。望族居鲁国(今山东滋阳县西25里)。
出身陕北锁阳山厉家,未出生时孟神通前来寻事。
其父应战,虽然将孟神通打成重伤,但中了孟的暗器,自己也不治而死。
西门牧野利用阿修罗花所制的迷香将厉家一家大小迷昏,从而被孟神通杀得干干净净,只有其母亲逃了出来。
其是其母的遗腹女,其母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其的身上,本来盼望出生是个男孩,谁知出生的是女婴,所以给其取名字厉胜男。
十六岁时母亲去世,从而开始漂泊江湖。
厉家菜的来历如下:
厉家菜创始人厉善麟,满族,正白旗。祖父厉子嘉,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总管大内衣、食、住、行,宫廷大宴总掌提调。晚年时,他将多年来记下的宫廷菜谱整理出来。这就是厉家菜的来历。
厉家菜
在北京后海的羊房胡同里,有家“高级”的菜馆,名为厉家菜馆。一个除了门牌号外(羊房11号)无任何标志的小院里,“厉家菜”的招牌挂在墙上,题字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
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英国前首相梅杰等都光临过这里,金庸、梅葆玖、成龙等国内名人也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客。
厉家菜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用诸如味精之类的化学原料,调味靠的是天然方法。菜馆里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厨具,用的都是火灶。作为一种“宫廷风味菜”,它要求选料精,做工细。
厉家菜每天只做晚餐,想要吃的话,要提前几天订位,为了这一桌席,他们全家要从上午准备到晚上客人来。这里还有一个有别于别的餐馆的就是,这里不许点菜,主人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即使这样,依然有人慕名而来。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厉子嘉后裔的私房菜。厉子嘉是清朝的内务府都统,深受慈禧信任。御膳房每天的菜单都由他审批,慈禧、皇上吃的菜,他都品尝过。每次看过菜谱,他都牢记在心,回家后一一记下,晚年整理出一套菜谱。“厉家菜”的主人名叫厉善麟,是首都经贸大学的退休教授。
厉家菜馆的主人叫厉善麟。他的名片上用繁体字印着:“厉家菜创办人、顾问、应用数学教授。”之所以写上“教授”的身份,老人称是不想让别人误以为他“只是个厨师出身”。厉家菜也属私房菜。在这个小四合院里,最初每天对外只做一桌菜,只供十来个人吃,吃客一律收每位200元,另辟一个偏房,加了两小桌,但一晚上也最多够二十个人吃。
厉家菜从宫廷膳食走向世界,厉家传人经历了不懈的努力,最先在羊房胡同11号每周开只一桌,且不能点菜,即便是这样,预订者也是应接不暇,后来放宽为每周两座(周六和周日),最后又改为每天一桌。
一天,来了几位外国人,说是要预定半年后的三天用餐,事后有关部门还进行了特级安全监察,后来才知道这些预定是专为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之行特意安排的用餐。结果,因为克林顿行程临时变更的原因,半年前预定的宴席最后没去成,即便是这样,当时的胡同内也是三步一警察,房上还站着保卫人员,其戒备森严的境况前所未有。而最后这顿预定的美餐由美国的前财政部部长鲁宾等嘉宾享用了,克林顿回国之后还寄了一封信给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并委托秘书给厉家菜馆送去致谢信,同时附上了他们一家人在西安兵马俑馆拍的照片留作纪念。
厉家菜先后在墨尔本、日本等地开设了厉家菜馆,由于在日本的餐厅坚持采用从北京空运原料,因此而赢得了米其林二星美食的殊荣。
在北京后海的北沿和南沿,分别坐落着清朝两个最大的王府,即醇王府和恭王府。恭王府东侧有一条羊房胡同,别看地方不大,里面却有一家海内外闻名的餐馆——厉家菜餐馆。餐馆的主人是厉善麟先生,内掌柜是王晓舟女士。厉家菜属宫廷菜,其配方和制作技术均为祖传。厉善麟的祖父厉子嘉,在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任内务府都统,深受慈禧信任。专期主管皇宫内膳食。慈禧垂帘听政,吃饭也要和皇上在一起,其每餐之菜式都在一百种左右。那时,只要一声“传膳”令下,浩浩荡荡的太监队伍便立即抬着膳桌和食盒鱼贯而入。厉子嘉的任务就是统一管理皇宫里的这些膳食,每日制定膳单,到膳房查看烹饪质量等。慈禧和皇帝吃的每一道菜,都要经他品尝,于是,久而久之,他便成为美食专家和烹饪高手了。
后来,厉子嘉把许多宫廷菜配方和做法教给了儿子厉俊峰,然后又传给了孙子厉善麟。厉善麟对厨艺烹调极具天才,在继承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营养和自己的体会不断有所创新。例如,他所仿制的慈禧日常食用的“燕翅席”,就更加别致:第一道为小菜,计有炒咸什、酱黄瓜、虾子芹心、芥菜墩、北京熏肉、凤乾鸡、琥珀桃仁、桂花糖藕、玫瑰小枣、炒红果等;第二道为熟菜,计有黄焖鱼翅、白扒鲍鱼、软炸鲜贝、浇汁活鱼、烧鸭和清汤燕菜等;第三道是汤和甜食,计有鸟鱼蛋鸡汤、炒蛋羹、核桃甜酪等。
厉家菜一经问世,很快即引起轰动。在一次参加宴席比赛时,惊震全场观众,评比获第一名。英国大使在他的餐馆一边吃一边说:“太好了,你不用做广告,我只要在使馆区一说,这里就推不开门了。”果然没过几天,各国驻华大使和跨国公司老板们都蜂拥而至,如果不提前半个月预订,肯定是吃不上的。
10月13日
联系岱山陈,又联系岱山毛局长,商定星期六上午去东沙访毛氏家谱。和小王商定周五去岱山,上午七点出发。
10月14日
上午六点五十,出门骑电瓶车到车站,很快89路来。与王联系,无人接,也未见其上车。7点50到三江码头,小王随后8点15分到。乘8点30分快艇,9点到岱山。打的前往图书馆。见王馆长,地方文献部沈老师,讨得很多岱山地方文献,岱山中学校庆纪念册等。
在馆里,拍得金维映家族世系谱,邬氏族谱。发现这本邬氏家谱是新谱,里面有彩图古人像,看来应该有旧谱。联系家谱编者邬老师,说有旧家谱在图书馆,但不全。向他讨新家谱,已经送完,有机会找到给我们。谢谢老人家。
问沈老师邬家老家谱,她捧出一本,果然是。下午我们在拍。
先去枫树社区家风馆,於波驾驶员和傅馆长陪我们去。路上谈及秀山厉家,傅老师说起她老公姓童,秀山大人家,他公公是老师,上代作过伪乡长,送几个孩子赴外地读书。以后有机会采访她公公。
在枫树社区参观,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家风馆,社区张书记,主任也都来了,陪我们参观。民俗馆里有花轿等特色民俗物品。
一楼有姜家,潘家,祝家介绍,但只有姜家有谱,也是手抄本,很简单。与保管者聊了十几分钟。手抄本是他父亲所抄。
下午两点,在图书馆拍家谱,沈老师拿出七大卷的邬氏宗谱,每卷约400也,总共2800页。乖乖,小王原来以为就一本,半小时能够搞定,傻了。我们开工啦,一页一页翻拍,举着相机,又沉又重,对距咔嚓,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卷,腰酸背痛,颈椎也累,两个人轮流着拍,到下午五点,只拍得三卷。小王拍的时间挺长,特别累。
晚餐还是由傅馆长陪同在华侨吃自助餐。本来约定下午去她阿公家,没时间去了。与傅馆长聊天,她已经是副高了,文章发在上图杂志。
吃好饭,六点继续开工翻拍,完成两卷。至八点多,门卫阿公要关门,我们准备回酒店拍,带未完成的最后两卷回酒店。
与岱山财政局毛局长联系明天采访毛氏家谱事宜。约定明天上午他父亲回来酒店,然后一起去泥峙。
在酒店,灯光黯淡,且有阴影,不能完成家谱翻拍,只得等明天上午再拍。
10点多便早早入睡。太累。
10月15日
凌晨两点多,醒来发现,小王上厕所,拉肚子了,昨晚吃了螃蟹,不新鲜的三文鱼生鱼片,再加上水果,肠胃不行了。后就聊天。到四点多,昏昏入睡。醒来七点多矣。迅上十三楼自助餐厅就餐。不久,回寝室继续拍家谱。小王下楼买药。
八点多,毛梦飞老师傅和毛文杰来。访谈,毛师傅说起编家谱的起因。他很早对地方文化感兴趣。1973年,在老家泥峙的城墩,有一个砖窑厂,红色黏土质,当地有一条河流,曾经挖出上千年的贝壳碎片,说明以前是海湾。有一次,他发现土层里有石犁,石刀,石斧等磨制石器,约十多件物品,在土层一米左右深,周边还有一些石制碎片,疑似磨制的残存物,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加工点。当时也没有在意,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物品,只觉得是老古董,有收藏价值。
老毛师傅,高小毕业,50年代初四十多名学生在泥峙宫门的盐工子弟小学读书,毕业后从事渔业运输船工作,从水手一直做到船长,跑了四十多年的船。今年七十七岁了。
80年代初,小孩子读初中,中学老师来访,一位汤老师是教历史,他一看这些磨制石器,就认定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建议我交给文物部门保管。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木箱,请木匠制作的,外面的油漆他自己涂刷,用绸缎把箱子的内层叠裹起来,里面放上石制器具,到定海捐赠文物部门。
那时候文物部门隶属地区文化局,在定海文化广场一带,收到捐赠的石器居,文化局出具了捐赠书,并且对毛师傅给予奖励。聘请他作为文物保护普查的志愿者。毛师傅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更浓厚了,热心乡村的民俗文化挖掘工作如文昌宫的重建等,毛师傅还专门撰写好几首叙事诗。
退休以后,几位老朋友从事家谱工作的热情感染了他,一位是报社退休的徐老师,还有一位是毛蔚文的后人毛绳祖,他们在宁波,杭州到处寻访,积累了很多资料,并鼓励老毛师傅也能够拿起笔来,把自己家族的家谱编出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老毛师傅走亲访友,收集家族信息,全家总动员,儿子开车送他在双休日做采访调研,女儿把他的手写整理稿打字出来。经过两年的用功,终于把家谱整理出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着陈年的家谱资料,繁体字又没有标点符号,光寻找阅读家族资料就花费了很大精力。
九点多,采访告一段落。毛局长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泥峙现场考察。在一个叫山前路的弄堂进去,就是城墩。我们观察了石器的发掘地。原先的城墩隆起地已经被削平,现在的泥土呈现黑土状,已经没了黏土的属性。窑厂也已经停止生产了。
弃车步行,来到毛蔚文先生旧居。跨过小墙门,右边就是一块民国石碑,是墓志铭,当年这块石碑是被村妇们用做洗衣板,80年代省里一位专家来考察出土石器现场,一位姓毛的学者说这块石碑也是文物。于是这块石碑被移到毛氏祠堂前。
15日下
碑文是关于毛蔚文的墓志铭,家谱中有文字。由民国文人汤浚撰文。碑文小楷撰写,文字清晰。在祠堂门墙,发现有说明,其中提到一株石榴树,有数百年历史,树就在碑棵旁边,看树梢,枝叶繁茂,树根粗大,总根部有不少分支,直径约至少有40多公分,作为石榴树,非常大了。旁边几位大嫂说,上代传下来,有几百年了。上周看过汪国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关于国保名树木的认定,涨了不少知识。宫门村的这棵古树木应该保护起来。这棵树仍然在开花结果,我们还看到几个石榴果实,但是数量不多。
沿着山前路,翻过一个小岗墩就是山后路,毛家宗祠就在山脚下,还在翻修中,栋梁能用的,就不拆除了。本来要把地基提升一下,修得高大一些,但是瞎子一算,建议维持原高。乃作罢。
继续前行,这一地带石壁下,因为前方有巨大岩石峭壁,就在路边。站在路口,北侧是一片荒地,原来这力都是盐田,苍茫盐滩已经变成荒田,有几处芦苇丛生,还记载着海滩的历史。对面山山有大庙,当地人称五大神,因为供奉五个神祗,望东北方向,就是新道头。
沿着文昌路,我们到文昌宫参观,宫门的地名就源自文昌宫。供奉孔子,还有孟子,设文笔塔等。
不久,便乘车回高亭,毛师傅的儿子文杰开车全程接送,非常热心。
毛师傅下车,帮我们联系另一本毛氏家谱编者,希望帮我们讨一本纸质版,回家取徐家家谱,约定下午两点再见。
我们回酒店,继续拍摄邬氏宗谱,约12点,拍完一册,剩下最后一本啦,心始坦然。便下楼退房,去吃中饭。我们先到岱山图书馆,星期天上午休息,下午两点开门。我们把两本家谱放在门岗。
前行10多分钟,在一家大食堂吃中饭,小王点了冬瓜,白菜两个素菜,我点大排菜底,总共36元,小王买单。
1点多,回图书馆,在二楼自助阅览室拍邬氏家谱最后一卷,艺文篇,发现汤浚,孙振麟等人文章,皆与邬家有姻亲关系。这本家谱,岱山内容不多,更多的是嵊州郯川的资料,有几幅手绘地图,比较珍贵。
两点左右,毛师傅带徐家家谱到图书馆,毛师傅真是热线,跑来跑去,好几趟,拍完徐家家谱,送毛师傅出门,我们继续拍邬氏宗谱。两点半结束。打车前往码头乘快艇回定海。船上拿着pad完成昨天的日记撰写。
导读:厉家菜第一代东家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二女儿和儿子在上世纪90年代才成婚,而王希怡从年龄上来看,最有可能与她有亲缘的是老爷子的大女儿。
厉家菜为啥传给王希怡厉家菜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厉子嘉后裔的私房菜。厉子嘉是清朝的内务府都统,深受慈禧信任。由厉子嘉记录下的许多宫廷菜配方和做法代代相传。除了国际上的政客、名流,圈内的梅葆玖、成龙、金庸等都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客。
厉家菜第一代东家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二女儿和儿子在上世纪90年代才成婚,而王希怡从年龄上来看,最有可能与她有亲缘的是老爷子的大女儿。
而且网上有传闻说“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成了厉家菜的传人”,说明他们家并非单传,也不是传男不传女。王希怡的母亲最有可能是厉老爷子的大女儿,如果这样不姓厉也正常。
厉慧敏
厉慧敏(1924年9月10日-2007年03月26日),女,满族,北京人。“厉家五虎”之一。1931年开始学戏,专工青衣、花衫、刀马旦、小生,先后师从韩凤英、王蕙芳、陈盛泰、金碧艳、刘玉琴、潘奎祥、戴国恒、黄桂秋、程砚秋、鲜牡丹、筱翠花等,曾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从7岁开始登台演出到40岁,共演出过近三百多个剧目,包括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代表剧目有《十三妹》、《穆柯寨》、《谢瑶环》、《杨家将》连台本戏、《春香传》、《四川白毛女》等。
中文名:厉慧敏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4年9月10日
逝世日期:2007年3月26日
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穆柯寨》《十三妹》《四川白毛女》
主要成就:厉家五虎之一
性别:女
人物生平
厉慧敏(1924~2007)京剧旦角演员,出身梨园世家,父厉彦芝系京剧琴师、教师,早年曾在天津演出,“厉家班”的创始人,母韩凤奎、姨母韩凤英均为京剧演员。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开始学戏并登台,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兼习小生。1936年其父组办厉家童伶班,与兄厉慧斌、厉慧良、妹厉慧兰、弟厉慧森、厉慧福等演出于江南一带。后又相继向金碧艳、王蕙芳、黄桂秋、徐碧云等学艺,技艺大进。抗日战争爆发后,厉家班入川继续演出,颇具声望。厉慧敏文武兼长,戏路极广、融各派之长,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她曾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了《十三妹》。1949年后,致力于京剧改革,继续向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学艺,并任重庆市京剧团挑梁旦角。1958年在重庆市戏曲会演中,主演《穆桂英》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后,退离舞台,从事教学工作。
艺术经历
梅程尚荀均有教授
中国京剧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为代表的梅、程、尚、荀四大流派,而厉慧敏的幸运在于,这四位京剧大师都曾施教于她。1950年,厉慧敏去北京开会,梅兰芳指定要看她的戏,并给她指导。1958年,荀慧生在长沙演出,正好厉家班也在当地演出,荀先生专门来到厉家班的演出地点,给厉慧敏讲《红娘》,当地媒体以“老红娘看小红娘”为题进行报道。另外,程砚秋和尚小云也分别于1950和1958年来渝演出,给予其艺术上的指导。
曾经给毛主席演出
83年的风雨人生中,厉慧敏从事京剧艺术的时间有七十余年,一生演出剧目近三百出,她演出的代表剧目《十三妹》、《穆柯寨》、《杨家将》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946年,她曾把《十三妹》演给来渝进行国共谈判的毛主席。当时厉家班给毛主席演了两场戏,一场是“五虎”联合上阵出演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厉慧敏演周瑜;另外一场则是由厉慧敏主演的《十三妹》。当年的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现宁夏自治区京剧团的前身)来渝演出时,曾提起毛主席的评价,大意是“重庆有个厉家班,戏很正,你们有机会可与他们切磋一下”。这评价让他们受宠若惊。
自掏万元晋京演出
除了演员的身份外,厉慧敏还曾担任重庆京剧团团长,为重庆京剧团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83年全团到成都、西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巡演,这也是京剧团首次晋京演出,而当时演出的前期基础费用1万元,还是厉慧敏自己掏腰包拿出来的。著名艺术家沈福存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是演到哪里火到哪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巡演的决定,可见慧敏团长的魄力。”
晚年坚持听戏讲戏
到了晚年之后,厉慧敏已经基本上不再上台演出,但她还是心系厉家班的传承,相继教授了几届学生,包括周利、何曼清等在京剧界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都接受过她的亲授。另外,由于家住京剧团的大院里面,窗户又对着团里的排练厅,所以厉老经常都会在家里听演员们唱戏,听到不对的地方就记下来,并把演员喊到她家里纠正。青年旦角孙志芳等得其教导和指点。女星蒋勤勤于重庆艺校毕业后,曾在重庆京剧团师从厉慧敏学习京剧。
2007年03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厉家班“五虎”之一的厉慧敏,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代表剧目
编演现代戏
《四川白毛女》
《嘉陵怒涛》等。
擅演剧目
《穆桂英》
《十三妹》
《白蛇传》
《花木兰》
《人面桃花》
《春香传》
《霸王别姬》
《红娘》
《抗金兵》等。
相关事件
厉家班曾红遍南国
厉家班创始人厉彦芝,1934年白手起家创建厉家班,并收了陈慧君等十大弟子。1935年开始在上海演出,由于训导有方,他的五个孩子很快成为全班栋梁,被观众称为“厉家五虎”,红遍南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厉彦芝携带班社百余人从武汉入川,辗转于大西南。1944年厉家班来到陪都重庆,后改名“斌良国剧社”,从此在山城扎根开花。号称“厉家五虎”的厉氏五兄妹,也随着时光流逝而相继凋零——工铜锤架子花脸的厉慧斌,幼年在沪有“小金少山”之称,文革初在渝自缢;工生角、老旦的厉慧兰在1990年去世;厉派艺术创始人、兼容并蓄的京剧泰斗厉慧良1995年在天津寓所猝死;工旦角兼小生的厉慧敏又去世。昔日的五虎,只剩下已80岁的厉慧森。
后人转行剧团传承
厉家五虎逐一减少,厉家的直系后辈也多转行,厉家班的传承落在重庆京剧团的肩上,京剧团副团长朱凯表示,他们会把厉家班的精神一代代发扬光大。厉家五虎的后人大都转行没有从事京剧,其中厉慧敏唯一的女儿当时在重庆旅游行业工作,厉慧良的小儿子薛刚也转行学医,当时在日本工作。作为厉家的后代,薛刚称自己虽然不能直接进行传承,但他一直折服于京剧的魅力,并始终有着京剧情结。虽然后人转行,但是厉家班却有重庆京剧团为其传承,京剧团副团长朱凯称,京剧团所有的成员都是厉家班的传人,厉家“五虎”为京剧团培养的众多学生,都将把厉家班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
票友奏乐纪念厉老
厉慧敏去世后,重庆京剧票友陆续前往悼念厉慧敏。重庆业余京剧爱好者协会还在安乐堂前为厉老演出长达两个多小时,协会负责人李莉莉称,虽然厉老师走了,但她的声音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重庆业余京剧爱好者协会由众多京剧票友组成,对重庆京剧厉家班也一直深爱有加。许多票友为厉老的去世感到遗憾,因为重庆京剧界又少了一个重量级人物。为了表示悼念,京剧爱好者协会几十位成员赶往安乐堂,自带乐队为厉老奏乐演出两个多小时,用老人一生最热爱的艺术形式为她送行,场面感动厉慧敏的家人和重庆京剧团的成员。
孔字辈家谱排序
本文2023-10-21 07:02: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