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乐”(le)?
乐
乐 #lè
①高兴;喜悦:快乐|乐事|乐观|乐滋滋。②喜欢;很愿意:乐意|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喜闻乐见。③笑:可乐|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④姓。
#lè bù kě zhī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例句〗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生动表演,常常让人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lèguān 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跟“ 悲观 ” 相对。
〖例句〗小王的性格很豁达,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很乐观,从不愁眉苦脸。
#lè jí shēng bēi 快乐到了极点转而发生使人悲伤的事情。
〖例句〗商店开张之后,生意兴隆,哪知乐极生悲,不几天,一场大火把商店烧掉了一半。
#lèqù 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
〖例句〗旅游的乐趣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还可以了解风土人情,增长见闻,开阔眼界。
#lèyú 对做某事感到快乐。
〖例句〗刘林特别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敬佩他。
#lèdé某种场合恰和自己心意而顺其自然。
〖例句〗主席让他等一会儿发言,他也乐得先听听别人的发言。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乐 <动>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
);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乐(乐)lè
⒈快活,高兴:快~。欢~。~事。~不可支。
⒉喜欢,喜爱:~于助人。喜闻~见。
⒊笑,使人快活:可~。大家都~了。玩笑取~。跟小孩逗~儿。
⒋乐于:~此不倦。
5 乐(乐)yuè
⒈指音乐:~器。奏~。
乐yào 1喜好。
乐luò 1见"乐托"、"乐乐"。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姓在百家姓歌中排名第82位
《 佛学大词典 》
(一)梵语sukha,巴利语同。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乐有多种分类,即:(一)三乐:(1)天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三乐另有:(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3)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
(二)四乐:(1)出离乐,又作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得解脱之乐。(2)远离乐,指初禅之乐,即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3)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4)菩提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此四种乐又称四味、四无罪乐,乃超越世间之寂静世界所具有之四种乐味。四种乐加上涅盘乐,则为五种乐。〔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卷七十八、俱舍论卷三、卷十五、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卷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六〕
(二)以乐器奏出音曲。有声乐、器乐、舞乐三类。经中之言‘乐’,多为器乐之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上):‘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即是其例。据梵文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第一章所记,印度有七全音,即具六(sah=ars!ya)、神仙曲(r!s!abha)、持地调(ga^ndha^ra)、明意(dhaivata)、近闻(nis!a^da)、中令(madhyama)、鸡尸迦(kais/ika)。亦有以等五(梵pan~cama )替代鸡尸迦,称为七全音者。在南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塔之栏楯雕刻中,刻有琵琶及横笛类之乐器。又无量寿经钞卷五解释无量寿经所说之五音,以为即宫、商等五声。
在中国,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其后印度、西域等地之乐传来,五声乃加变宫、变征而成七声,乐器种类亦有增加。盖佛教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歌舞音曲,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中,列举伎乐之六失;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以禁止作倡伎乐为八关斋法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禁止比丘自以歌舞供养于塔。然据法华经玄赞卷四末(大三四·七二七中):‘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事。’即准许以音乐、歌舞等供养于佛。〔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前汉书卷二十一下、隋书卷十四〕(参阅‘佛曲’2626)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ú yuè lè,yǔ rén yuè lè,shū lè
是乐(yuè)是名词做动词,意思也就欣赏音乐。
乐(lè)还是形容词,意思是快乐。
整个句子的意思和上面人回答的一样: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哪个才是更快乐的呢?
乐 #lè
释义①高兴;喜悦:快乐|乐事|乐观|乐滋滋。②喜欢;很愿意:乐意|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喜闻乐见。③笑:可乐|他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④姓。
乐
乐 <动>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论语中乐的正确读音是“le”,它并不是通假字。可参考《咬文嚼字》)
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
);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乐(乐)lè
⒈快活,高兴:快~。欢~。~事。~不可支。
⒉喜欢,喜爱:~于助人。喜闻~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
⒊笑,使人快活:可~。大家都~了。玩笑取~。跟小孩逗~儿。
⒋乐于:~此不倦。
5 乐(乐)yuè
⒈指音乐:~器。奏~。
乐yào 1喜好。
乐luò 1见"乐托"、"乐乐"。
乐(Lè,Yuè 乐)姓源流有别——
乐(Lè)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子子衎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纂》上是这样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南阳。”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姓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周宣王时,宋国的一个国君叫宋戴公。本为子姓,其儿子名衎(Kàn 音看),字乐父。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以其祖父衎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夷父须就是这一支乐姓的始祖。
乐(Yuè 乐)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春秋时宋戴公的四世孙,有个叫乐莒的人,是夷父须的族兄弟。他在宋国任大司寇。大司寇是西周王朝开始设置的一种官吏。其职责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子孙引以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也成为乐姓,这支乐姓的始祖就是乐莒。
在姓氏中,乐姓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分别是(lè)和(yuè),虽然字形相同,但是这两种姓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说,(lè)姓不能读成(yuè),(yuè)姓不能读成(lè)。如今,乐(yuè)姓大多在北方,而乐姓(lè)则多在南方。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姓在百家姓歌中排名第82位
乐 《 佛学大词典 》
(一)梵语sukha,巴利语同。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乐有多种分类,即:(一)三乐:(1)天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三乐另有:(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3)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
(二)四乐:(1)出离乐,又作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得解脱之乐。(2)远离乐,指初禅之乐,即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3)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4)菩提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此四种乐又称四味、四无罪乐,乃超越世间之寂静世界所具有之四种乐味。四种乐加上涅盘乐,则为五种乐。〔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卷七十八、俱舍论卷三、卷十五、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卷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六〕
(二)以乐器奏出音曲。有声乐、器乐、舞乐三类。经中之言‘乐’,多为器乐之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上):‘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即是其例。据梵文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第一章所记,印度有七全音,即具六(sah=ars!ya)、神仙曲(r!s!abha)、持地调(ga^ndha^ra)、明意(dhaivata)、近闻(nis!a^da)、中令(madhyama)、鸡尸迦(kais/ika)。亦有以等五(梵pan~cama )替代鸡尸迦,称为七全音者。在南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塔之栏楯雕刻中,刻有琵琶及横笛类之乐器。又无量寿经钞卷五解释无量寿经所说之五音,以为即宫、商等五声。
在中国,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其后印度、西域等地之乐传来,五声乃加变宫、变征而成七声,乐器种类亦有增加。盖佛教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歌舞音曲,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中,列举伎乐之六失;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以禁止作倡伎乐为八关斋法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禁止比丘自以歌舞供养于塔。然据法华经玄赞卷四末(大三四·七二七中):‘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事。’即准许以音乐、歌舞等供养于佛。〔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前汉书卷二十一下、隋书卷十四〕(参阅‘佛曲’2626)
在心理学上,乐是深部感觉的一种。长到一定时候(2-3个月),婴儿才可以表现出乐。乐是对外界事务一种良好的感受,表现为“嘻嘻”笑,胸部肌肉松弛,乐的低级是酥,表现为全身肌肉酥软、没有任何抵抗力,乐的高级是奋,表现为全身血液沸腾、呼吸急骤、心跳猛烈、思维超向(逾越时间和空间考虑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得意忘形),酥的反面是嗲,就是嗲声嗲气。如果用挑逗,婴儿就会大笑不已,这是乐的表现,但是,在他不会笑之前他就不会产生任何反映。爽是乐的最高级,必须性交后才出现,如果你遇到不快乐,不顺心的事,你是绝对不会去性交的,就是交了,你也难以产生爽的感觉。爽的反面是骄,骄者必失去思维和防备,所以骄兵必败。
还读“ yào”子曰:“知者乐①水,仁者乐②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③,仁者寿” 此语出自《论语》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 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此时读“ yào”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体例格式编辑
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
《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
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是的,读音相同,当乐读yue,四声的时候,表示姓氏!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姓在百家姓歌中排名第82位
乐 《 佛学大词典 》
(一)梵语sukha,巴利语同。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乐有多种分类,即:(一)三乐:(1)天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三乐另有:(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3)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
(二)四乐:(1)出离乐,又作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得解脱之乐。(2)远离乐,指初禅之乐,即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3)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4)菩提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此四种乐又称四味、四无罪乐,乃超越世间之寂静世界所具有之四种乐味。四种乐加上涅盘乐,则为五种乐。〔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卷七十八、俱舍论卷三、卷十五、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卷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六〕
(二)以乐器奏出音曲。有声乐、器乐、舞乐三类。经中之言‘乐’,多为器乐之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上):‘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即是其例。据梵文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第一章所记,印度有七全音,即具六(sah=ars!ya)、神仙曲(r!s!abha)、持地调(ga^ndha^ra)、明意(dhaivata)、近闻(nis!a^da)、中令(madhyama)、鸡尸迦(kais/ika)。亦有以等五(梵pan~cama )替代鸡尸迦,称为七全音者。在南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塔之栏楯雕刻中,刻有琵琶及横笛类之乐器。又无量寿经钞卷五解释无量寿经所说之五音,以为即宫、商等五声。
在中国,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其后印度、西域等地之乐传来,五声乃加变宫、变征而成七声,乐器种类亦有增加。盖佛教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歌舞音曲,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中,列举伎乐之六失;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以禁止作倡伎乐为八关斋法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禁止比丘自以歌舞供养于塔。然据法华经玄赞卷四末(大三四·七二七中):‘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事。’即准许以音乐、歌舞等供养于佛。〔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前汉书卷二十一下、隋书卷十四〕(参阅‘佛曲’2626)
什么是“乐”(le)?
本文2023-10-21 06:59: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