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赞普后嗣 宋朝青唐吐蕃首级唃厮啰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吐蕃王朝赞普后嗣 宋朝青唐吐蕃首级唃厮啰简介,第1张

Excerpt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12岁时被河州羌族首领迎至河州(今甘肃临夏)拥立为王,尊为地唃厮啰。随即又被宗哥僧李立遵与邈川大酋长温逋奇挟持到廓州(今青海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嗣,宋代青唐吐蕃首级。

12岁时被河州羌族首级迎至河州(今甘肃临夏)拥立为王,尊为地唃厮啰。随即又被宗哥僧李立遵与邈川大酋长温逋奇挟持到廓州(今青海尖扎北),立为赞普,遂迁王城至宗哥(今西宁东南)。后为挣脱论逋(宰相)李立遵控制,以温逋奇为论逋,拥兵数万,附宋抗西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立法建制,聚众数十万,部族渐强。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宋授其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次年迁王城于青唐(今西宁),管辖今青海东部和甘肃部分区域。在与西夏征战中,数破劲敌。

宝元元年(1038年),宋加授其为保顺军节度使,仍兼邈川大首级,旋兼保顺、河西节度使,洮、凉两州刺史。在位时期,发展生产、严阵以待,构成壮大的东吐蕃同盟。宋治平二年(1065年)病卒。

人物平生

从前时期

唃厮啰,生于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他是吐蕃亚陇觉阿王系的后嗣,然则生不逢时。当他诞生之时,吐蕃早已支离破碎,处在宗室战役、军阀割据的内争当中。为了逃亡,很多吐蕃王室的子女不能不远走他乡。唃厮啰的前辈极可能就是在谁人时期流落到现代的吐鲁番区域的。

唃厮啰十二岁的时刻,被一个叫何郎业贤的河州羌人从西域接回。事先,吐蕃国势早已陵夷。 本地,支离破碎;河陇一带,更是“族种疏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李继迁简介,无复一致。”但是,居住在吐蕃东北区域的党项族在卓越的首脑李继迁的领导下,在北部区域强国契丹的鼎力大举支持下逐步壮大。他们以灵、夏区域为中间,南侵赵宋边郡,西略吐蕃、回鹘,大有一统西北之势。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李继迁攻破河西走廊的大门——凉州;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用计擒杀吐蕃西凉六谷部首脑潘罗支。以潘罗支为首的河陇区域第一次吐蕃部落同盟被西夏戎行打倒,吐蕃各部落失去了一致的首脑,“西蕃无主”,逃之夭夭;而刁悍的西夏铁骑却日日进逼,河陇吐蕃大有被西夏戎行吞食的风险,情势非常紧急。

唃厮啰被接回今后,名义上虽然是吐蕃高高在上的赞普(吐蕃之王赞美普),但实际上倒是河湟区域宗教首脑和处所豪强手中的傀儡。事先,河湟区域业已壮大的宗教和处所豪强两大权势都将唃厮啰看成珍贵猎物一样来追逐。唃厮啰年仅十二,这关于豪强们来讲,无疑又是最好控制的。因而,何郎业贤将唃厮啰接回后,先是安装在心城(甘肃夏河一带),立时就被大姓耸昌厮均移到了移公城(甘肃临夏西南),接着,又被宗哥(青海乐都西)僧李立遵和邈川(青海乐都)大酋温逋奇挟制到廓州(青海尖扎),厥后,李立遵又零丁将唃厮啰迁到宗哥城。年幼的唃厮啰在这些豪壮大姓的眼中,不过是历史上的“刘盆子”、“汉献帝”,可以使他们到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标,借以发展壮大本身的权势。

争取权利

跟着岁数的增进,唃厮啰逐步成熟。他再也无法忍受那种任人摆布、受人控制的局势。他与论逋(吐蕃相等论逋)李立遵之间的抵牾起首发作。

李立遵是一个贪残凶横的 之徒,他常随便杀人,为了知足他那骄奢*佚的生涯,他娶了蕃部十八个女子作妻子。特别是在外交上,他推行了一套与宋王朝为敌的政策,引起了各部落的强烈不满。李立遵为了控制唃厮啰,将本身的mm嫁给唃厮啰作妃,然则,唃厮啰对李立遵的飞扬跋扈、倒行逆施非常恶感。唃厮啰乘李立遵被北宋名将曹玮打得一蹶不振,权势大为削弱的时机,离开宗哥,来到邈川,挣脱了李立遵的控制;并且,命令罢废李立遵论逋之职,升引邈川大酋温逋奇为论逋。

野利仁荣的身份是什么 他和李元昊是什么关系

野利仁荣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十分的陌生,许多人看到本文的时候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是若是提到李元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了。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君主,他带领党项族创建西夏,随后在北方与宋朝、辽国等国家都发生过交战。说到李元昊的功绩,其

温逋奇也是一个狼子野心的处所豪强,早就觊觎唃厮啰的赞普之位。唃厮啰来邈川后,他一面阴郁与西夏勾通,一面隐秘谋划兵变。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温逋奇发动了政变,拘系了唃厮啰,并将他囚置井中。然则,温逋奇的诡计并未得逞。一天,温逋奇带兵外出,卖力守井的兵士将唃厮啰从井中救出。唃厮啰斩钉截铁,敏捷集结拥戴本身的部族,诛杀了温逋奇,停息了这一场兵变。随后将国都从邈川迁到青唐城(青海西宁)。今后,这个河湟区域的吐蕃政权才真正控制在唃厮啰的手中。

亲政时期

唃厮啰亲政今后,第一件事就是转变李立遵和温逋奇时期投奔西夏、与宋为敌的外交政策,他死力主意“联宋抗夏”。因而,唃厮啰政权得到了宋王朝的鼎力大举支持。1032年(宋仁宗天圣十年),宋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授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视察留后;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加保顺军节度使,兼邈川大首级,并且,频频给唃厮啰以物质上的增援。

唃厮啰的亲宋政策,引起了西夏政权的不安。唃厮啰所统治的河湟区域正处于西夏领土的肘腋之间,再加上唃厮啰具有一支六七万精兵的壮大戎行,这关于西夏来讲,无疑是一大隐患。因而,西夏景宗元昊想用本身壮大的武力迫使唃厮啰就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李元昊率军亲征河湟。此时的唃厮啰不只在政治上已成熟,并且,在临时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雄厚的履历。他晓得,西夏戎行勇猛善战,刚到河湟,兵士正旺,且寡不敌众。因而,他命令苦守青唐,不与敌军征战,以此来拖垮西夏戎行。别的,他又派人打听西夏戎行的真假,得知西夏戎行渡宗哥河(湟水)时,插旌旗透露表现水浅。他就阴郁派人将旌旗移到宗哥河的最深处。当两军会战时,唃厮啰亲率精锐的吐蕃戎行冲向筋疲力竭的西夏戎行。西夏戎行逃归时,以插旗的处所为标记渡河,水深流急,仓遑失措的西夏戎行灭顶十之八九。这一仗(宗哥河之役),将所向披靡的西夏戎行打得威风扫地,而后,又“数以奇计破元昊”,使这位骄狂非常的西夏天子再也不敢侵占唃厮啰的国土。

唃厮啰因为采取了联宋抗夏的政策,成功地抵抗了西夏的南侵,守卫了河湟区域的吐蕃各部落,一时威名大振。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军的吐蕃部落都 到唃厮啰的旗下,连本来投奔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都纷纭横竖归蕃,以至,一些被西夏打散的回鹘部族也归依到唃厮啰的麾下。版图敏捷扩展,号称三千余里,直接与北宋、西夏、回鹘、于阗、卢甘等国相连,生齿到达一百多万户,构成了较第一次更加壮大的第二次东吐蕃同盟,到达了吐蕃破裂后的最盛状态。

唃厮啰政权的壮大,迫使西夏不能不另眼相待。西夏天子主意向唃厮啰透露表现友爱,并将公主嫁给唃厮啰的小儿子董毡;本来嫌唃厮啰没有权势的回鹘人,也主动来与唃厮啰攀亲;连远隔千里的契丹,也派出使者到青唐,请求与唃厮啰协作,并将契丹公主送来配与董毡为妻。然则,这一切并没有间隔唃厮啰同宋王朝的联络,也没有转变他对峙“联宋抗夏”的态度,他依然对宋王朝进贡修睦,奉表称臣。一方面,他将吐蕃各部落所生产的良马源源赓续地输送到华夏,以增补宋王朝战马的缺乏;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宋王朝的各项军事行为,从正面反击西夏。唃厮啰的行为不只抵抗了西夏对河湟吐蕃的侵占,并且掣肘了西夏对宋代大规模的军事行为,增援了华夏汉族群众对西夏的妥协。故苏东坡言:“吐蕃遗种,唃厮啰一族最盛,惟西夏亦畏之。朝廷封其长为西平王,用为藩翰。”

在唃厮啰管理河湟的几十年中,他还做了一桩为众人称道的大好事,就是规复和珍爱了中西商路,促进了国际间经济文明的交换。

河湟区域,恰是中西交通之“古吐谷浑路”的必经之地,著名的宋云西行就是路过此地而去天竺的。公元四、五世纪时,这条商路曾非常繁华,厥后因为战役的影响而渐趋式微。西夏占有河西走廊后,关于这条具有国际意义的中西商道大加损坏。他们在途中剽劫贡商,拘留旅人李继迁简介,对贩子征收苛税,妄想扼断西域列国同宋王朝的联络。在这类情况下,唃厮啰担负起规复和珍爱中西商路的重担,将从西域经河湟入华夏的“古吐谷浑路”从新拓荒,并在青唐、邈川、临谷等城设立国际贸易市场,还派兵护送列国商队直至宋疆域。如许,被西夏扼断的中西陆路交通在唃厮啰统治的河湟区域又畅通无阻了。西域列国的贡使、贩子不远万里,绕道河湟,直趋宋代首都——汴京。西方的财贿源源进入中国,中国文明也赓续输入西方。在这中西经济文明赓续交换的过程当中,青唐成了事先的国际都市,城内胡商蜂拥,宝货山积,据《青唐录》载,城东定居的列国贩子就有数百家之多。

暮年死

公元1065年,唃厮啰死,享年六十九岁。唃厮啰身后,他的三个儿子拥兵自主,今后,河湟区域又陷入了同室操戈的内争当中。吐蕃从公元840年内争直到蒙古制服 ,在这冗长的三百多年中,一向处于阴郁的破裂时期。然则,唃厮啰对河湟区域三十多年的统治倒是这个阴郁时期中的一个闪光的阶段。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①史部类。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②经、子、集类。"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③档案类。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

  ④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

  (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六)外国人著述类。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口述史料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相传为古",说明口传资料同样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证实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传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孔子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传资料。司马迁编《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大量采用了口传资料。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等,都是利用口传资料的表现。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极为丰富。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代的珍贵史料,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洲传入中国,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等,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图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

  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像的依据。例如由现今对遗留的民间信仰仪式研究为线索,来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现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来推断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舅宿亲的意思是原来就有甥舅的亲戚关系。

这段话是唐玄宗时期,唐军多次击败吐蕃军,吐蕃赞普上表求和的内容的一部分。宿亲是指原本就有的亲戚关系,先皇是外甥的舅舅,现在又娶金城公主,是亲上加亲。故为“舅宿亲”。

出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原句:

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

白话文释义:

命令他最看重的大臣悉猎跟随惟明一同上朝,上奏说,外甥和先皇帝是外甥和舅父的关系。

现在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唐朝和吐蕃是一家人了,天下的百姓,大家都非常快乐。但是这期间张玄表、李知古等人先后多次向吐蕃开战,侵犯吐蕃,才会导致边疆来回打仗作战,一直到今天,两方形成了间隙矛盾。

扩展资料:

《旧唐书》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

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

《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旧唐书

-金城公主

因为当时唐朝为了和亲有很多的公主嫁到了吐蕃,因此尺带珠丹才会说唐朝帝王为吐蕃的“舅”,也就是大舅子,因此说吐蕃与唐朝同为一家。

在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之后,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的亲密了,而且这两个国家为了和平和压制对方,就一直使用和亲这个方法,所以在尺带珠丹的时候才会有这种说法。

虽然文成公主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是文成公主进藏却一直被世人称赞,并且松赞干布是吐蕃人心中的英雄,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之后,因为文成公主给吐蕃带去了非常多的东西,所以吐蕃人民也非常的喜欢文成公主。

因为李世民为了弥补文成公主,所以在她出嫁的时候给了她非常丰厚的彩礼,这些彩礼里面不仅仅有金银珠宝,还有非常多的种子和医书,而当时的吐蕃是没有耕种的技术的,所以在文成公主去了之后,吐蕃人才会耕种,而且吐蕃人为了感谢文成公主,还为她建立了雕像。

因为有了文成公主这个先例,所以后来再有金城公主进藏的时候,吐蕃人民都是非常欢迎的,金城公主嫁的人就是尺带珠丹,金城公主的出嫁也为吐蕃带去了非常多的文明,所以当时的金城公主也非常的有名,尺带珠丹也非常的宠爱她,因此在与唐朝写信的时候,尺带珠丹就直接说他们吐蕃与唐朝同为一家,都是一家人。

赞普是藏王历代称号。

赞普,在吐蕃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赞普”一词,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义。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

中国藏学泰斗王尧氏于解读吐蕃碑铭时以为:按赞普一词,系藏文btsan po之对音,而在古代btsan乃原始崇拜之精灵,雍仲本教bon po列为九乘之一,后转为统治者自称。在雍仲本教信仰中,“赞”是一种十分狞厉可怖、凶猛暴戾的神灵,既有灵异,又有群众基础(今仍是西藏人的崇祀对象),逐渐变成具有保护神地位的崇拜对象。“赞普”,雄强丈夫之名即由此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到,公元704年的冬天,吐蕃太后赤玛伦的人生再次遭遇了重创,她的儿子 赤都松赞 意外死于云南。上一次是公元676年,她的丈夫芒松芒赞英年早逝。

我们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赤玛伦是不是少年丧母,咱们不知道,但后面两个,她肯定是凑齐了。

按年龄估算,芒松芒赞去世的时候,赤玛伦也就二十四五岁。等到儿子去世的时候,她应该已经四十多岁了。

也就是说,她的前半生一直都生活在禄东赞父子的阴影下,为王室拿回权力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搬开了头上的大石头。儿子也长得英武不凡,颇有乃祖干布之风。

按道理说,再过个一两年,等吐蕃局面彻底稳定了,赤玛伦一定会还政于王,自己退到幕后,颐养天年。

但天不遂人愿,赤玛伦这个不算高的愿望,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然后她面临的,就是一场危机生命的惊涛骇浪。

公元705年,吐蕃国内连续爆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密度之高、影响之恶劣,在整个吐蕃 历史 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年爆发的事件,咱们在《废长立幼的变局》这期里讲得很详细了,老布不再重复,印象不深的朋友,可以重新听一下那一期。

咱们来讲讲,那期里没有讲过的内容。

首先在705年众多事件里,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赤玛伦废长立幼,把已经当上赞普的王子 啦拔步 给废了,换上了自己心仪的人选 野祖茹 ,也就是金城公主的老公 尺带珠丹

这是吐蕃王朝 历史 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废长立幼事件!

之前吐蕃的 历史 记载里,干布有个弟弟,这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太好,但是不存在废长立幼的问题。

之后芒松芒赞去世时,几个王子争位,年龄最小的赤都松赞上位。因为我们不清楚,几个王子之间的嫡庶关系,感觉上好像也不算废长立幼。因为,大家还都在一个层面上争夺。

这次啦拔步和野祖茹之争,可是正儿八经的废长立幼,啦拔步都坐上赞普之位了,然后被硬拿了下来,换了一个年纪小的上去。

那么这位惨遭废黜的啦拔步是谁?

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废黜了呢?

关于啦拔步(Lha bal pho)的问题,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清楚。

各位学者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交锋也很激烈。

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敦煌文献的《大事记年》里,但关于其中一句话的翻译,出现了很多个版本。

最开始的时候,“啦”被认为是人名,“拔步”被认为是尼婆罗(尼泊尔王国)的异写。

于是中外学者在翻译的时候,都翻译成了 “赞普兄自泥婆罗王位被迫引退”。

这主意,这时候的翻译里,说的是 “赞普兄” ,没有出现名字。

这个地方的 “赞普” ,指的是后来坐上王位的野祖茹。

王尧和陈践两位先生,第一版敦煌文献的汉译本,也是这么翻译的。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段翻译的时候,极为惊讶。

一般来说,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吐蕃对一些征服的邦国,往往采用保留王室,而又实行吐蕃军政制度的统治方法。

例如,吐谷浑国王在吐蕃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吐谷浑故地推行千户制的管理方式。

在尼婆罗王国,一直也都认为是在用此方式运作,而且才让先生在研究《俄氏家族史》的时候发现,吐蕃俄氏家族的先祖就曾做过,吐蕃驻泥婆罗的官员。[1]

如果,刚才的那条记载确认的话,那就说明,吐蕃在641年,出兵击杀泥婆罗国王 毗湿奴·岌多 ,立 那陵提婆 为王后。又在某个时间点上,剥夺了他的王位,直接任命王族成员做了尼婆罗王。

也就是说,吐蕃在对待占领区王室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过,这个翻译方式出现后,不断有学者从词义和断句,这两个角度提出质疑。

于是,在1992年出版的《敦煌本吐蕃 历史 文书》增订本里,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善如流,讲翻译改成了 “赞普兄乞黎跋布自王位被迫引退。”

大家注意这个翻译,赞普兄后面的 “乞黎跋布” 是个人名。

这地方的“ 乞黎 ”是个尊称,而“ 跋布 ”是个名字。

也就是说,一个名叫 “乞黎跋布” 的王子,被迫从王位上引退。

但这事还没完,台湾学者林冠群先生又撰文认为, “乞黎跋布” “啦拔步” ,还不是一个人。[2]

其他的中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也还有不同的见解。

所以,这个问题目前还是莫衷一是的状态。

这个话题,咱们就点到这儿为止了,考证的问题还是留给学者们研究吧。

咱们主要来说说,啦拔步是为啥被废了的。

上期咱们提到过,当时的吐蕃政坛上,存在王室与贵族之间的博弈。

在这个大环境下,王室内部又可以细分出,父系和母系之间的博弈;

贵族(“论”)是里面,又可以分成大相家族和普通贵族之间的博弈;外戚势力里面,还可以分成“四大尚族”和其他家族之间的博弈。

这些势力之间,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构成了吐蕃权利的平衡。

而在这张大网中间坐着的那个人,就是吐蕃赞普。

这么说起来,您还会觉得,这张宝座坐上去会很舒服吗?!

可现在的问题是宝座上的那个人死了,各种势力为了给自己家族,搏一个金灿灿的未来,全都癫狂了。

从表象上看,啦拔步和野祖茹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属于王族势力。区别仅在于,两位王子的母亲,分别出自不同的家族。但不管怎么说,都属于外戚集团。

但如果你按我刚才说的细分法来看,那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说说,赤都松赞的后妃结构。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上看,赤都松赞至少有三位王妃,分别出自 巴擦氏、属庐氏、琛氏。

其中, 王子啦拔步由巴擦氏妃子所生,野祖茹由琛氏妃子所生。

但问题是巴擦氏和噶尔家族是政治盟友关系,属庐氏的情况更复杂,他们既与王室联姻,又和噶尔家族有姻亲关系。

巴擦氏生活在拉萨河谷地区,本来是森波国大臣念氏的妻族,森波国被吐蕃灭亡后,巴擦氏成了娘氏的家臣。

等到干布时期,娘氏大相谋反,娘尚囊被认定为谋反。干布鼓动巴擦氏杀了娘尚囊,因为这个功劳巴擦氏恢复了贵族的身份。[3]

等到噶尔家族弄权的时候,巴擦氏成了噶尔家的盟友。据说互相之间也有姻亲关系,但不确定。

噶尔家族败亡之后,巴擦氏的部分成员跟着一起逃到了唐朝。[4]

属庐氏出身于“达木”地区,这地方到底在哪儿目前还有争论。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这个家族来源比较偏远的地区,而且家族力量不算很强,是个比较边缘化的政治力量。

所以,即便曾经和王室联姻,但没有获得“尚”的头衔。

对于属庐氏分别与王室和噶尔家联姻的问题,到未必一定是两头下注,有可能是家族内部存在不同势力。

一个大家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同的政治诉求也很正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杀了赞悉若的人,也是出自噶尔家族内部。

属庐氏也是如此,敦煌文献里有记载,之后家族的女儿,受命嫁给了吐谷浑王,可见其家族依旧是贵族的身份。 [5]

巴擦氏也是一样,虽然有部分家族成员逃到了唐朝。但在赤松德赞时期,家族成员依旧在担任 总督将军外臣 的官职,可见依旧是贵族身份。

但至少在赤都松赞的时期,这两个家族对王室来说,无疑是种潜在的威胁。

因为,外戚集团本身就是王族势力的外延。尤其在噶尔家族连续弄权几十年的大背景下,外戚势力可是王族有意识培养出来的斗牛犬。

结果,这个小帮手还跟大相之间有联系,怎能不让王室心里突突呢?!

从《吐蕃赞普传记》的记载上看,赤都松赞和属庐妃之间的关系非常得差,有个大臣直言不讳地说, “来自达木之地的属庐妃是邪恶之妃”。[6]

另外,在倒噶尔家族的过程中, 没庐氏、蔡邦氏、琛氏 ,这三个著名的外戚家族是联盟关系。

这小联盟中,还有贵族集团中的 韦氏

韦氏本来是属于出过大相的“论”集团,但噶尔家族弄权期间,韦氏靠边站了。所以,这个树大根深的家族,坚定得站在了王室一边,赤都松赞长期居住的“碾噶尔”,就在韦氏家族的封地里。

但噶尔家族覆灭了以后,韦氏成了贵族世家里最重量级的存在,于是这个以倒噶尔为目标的小联盟破裂。

三个外戚家族与韦氏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知道了上面这些背景,咱们就可以大致还原出,太皇太后赤玛伦废黜啦拔步,不是个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

这次废长立幼的背后,有明确的政治博弈因素。

再有一点,以巴擦氏一家的力量,扶不起来一个赞普,他们家族也一定会寻找合作者。

这个合作者可能是谁呢?

我们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的705年条目里,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等叛,于本教之“那拉”山顶,杀岱仁巴等诸叛臣。于邦拉让,赞普兄乞黎拔布自王位被迫引退。”

这些贵族被定义为“叛”,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乱,而是他们支持了啦拔步上位。等野祖茹坐上了王座以后,他们的举动被重新定义为“叛”。

不过,在野祖茹还没上位之前,赤玛伦就已经展示了铁血手腕,直接肉体消除了这些势力。

剪掉了这些羽翼之后,野祖茹的王兄啦拔步,被硬生生的从王位上拿了下来。

废了啦拔步,这事儿还不算完呢。

还是在705里,赤玛伦任命了一位新大相,他就是麴氏家族的 莽布支拉松

结果,这位新大相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被被定罪了。接任大相的是韦氏家族的 乞力徐尚辗

关于这个麴氏家族咱们之前反复提到了过,他们家是吐蕃王室的支系。算是王族身边的铁杆班底,但这个铁杆未必是太皇太后赤玛伦的铁杆,因为他们家属于王室的父系。

说起来,这个家族也挺倒霉的,从677年开始,就连续被各种势力暴击。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去世。

第二年, 麴·播布 心怀异志;

678年, 麴·聂翥松 获罪;

680年,论钦陵急集各茹军旅, 清查麴氏财产

这段时间里,吐蕃政权的操盘手是噶尔家族的赞悉若和论钦陵。麴氏大臣的心怀异志、家产被炒,可能都是来自于噶尔家族的打击,算是削弱王室的羽翼。

当然也有可能是来自于赤玛伦的意愿,因为赤玛伦肯定想让亲生儿子赤都松赞当赞普。如果麴氏支持另一位王子,那被王族母系和大相联手收拾,也在情理之中。

等到公元699年,强横一时的噶尔家族垮了,王族母系的赤玛伦开始摄政。

作为王室铁杆的麴氏家族,自然也要分点胜利果实。

于是702年, 麴·莽布支拉松 带兵打过凉州,还主持召集安多地区的盟会。

但到了次年,打击再度来临。

703年,赤玛伦杀麴氏大臣 菊类赞

这就可以认为是王族内部,父系与母系之间的冲突升级了。

再然后就是705年,风头甚劲的 麴·莽布支拉松 ,先是做了大相,旋即又被拿掉了。

接任大相的人选,也很有意思,是“论”里面最有话语权的韦氏。

韦氏可是从来没和王族联过姻,一直都是“论”里面的顶流。

赤玛伦居然会在前一个权臣世家,倒台之后没多久,又大相之位给了另一个贵族巨头。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她需要一个强力盟友!

那种镇得住场子,身上左青龙右白虎,敢拿刀砍人的狠角色。

这就是我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连遭赞普英年早逝的吐蕃王室,需要噶尔家族的原因。

王室手里需要一把快刀,至于这把刀会不会划了手指,那是以后的事情。

王室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拿刀割了眼前这茬不听话的韭菜!

下一个问题,咱们来说说,究竟哪个王子才是正统?

如果从年龄上看,啦拔步比野祖茹大不少,当时的野祖茹还在吃奶呢。按道理说,巴擦妃子入宫的时间,要早于琛氏妃子。

如果我们把问题想得阴暗一下的话,曾经和噶尔氏有姻亲关系的巴擦、属庐两家,与王室之间的联姻,是不是由噶尔家族运作的。

所以,王室才会对这两个家族如此的反感。

而按照有些人的理论,先入宫的是长妃,那啦拔步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了。

结果,这位疑似的嫡长子,还被人给废了。

如果说,啦拔步是嫡长子。

那赤玛伦的举动,就是赤裸裸的宫廷政变。

而这种举动,无疑会遭到王室父系的反弹。

麴·莽布支拉松 坐上大相以后,是不是有些不听话的举动,于是就被清洗了呢。

而后在706年,又有一个洛氏的大臣获罪被杀。

这些传统贵族遭受打击,都可能是因为抵制了野祖茹的继位权。[7]

如果,先入宫为长妃的前提不存在,那琛氏也能是长妃,野祖茹没准是嫡子,啦拔步是庶长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有人会把一个庶子抚上王位,关键是还成功了,只是没立住而已。

是谁来运作的这件事,仅凭啦拔步的母族,加上那几个没什么名气,之后又被定为“反叛”的贵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知道!

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因为等到野祖茹上位了以后,有关啦拔步的信息,可能被有意识的删除了。这也是为什么关于他的资料,如此稀少和破碎的原因!

但我们至少知道一点,混政治圈的,光有名分还没用,自己拳头大,家里烙饼多,才是王道。

好啦,这期充满了阴暗心理的节目,就讲到先这里吧。

在这儿我再强调一点,关于废黜啦拔步背后的博弈,全部基于他是巴擦氏妃子的儿子。我知道有的学者认为,他母亲是突厥妃,或者是吐谷浑妃。 [8] 如果这两个说法有一个证实了,那所有关于他的分析,就都不成立了。这个故事就变成,弱势的外族王子,被本土势力碾压了。

其实,这也是西藏 历史 的魅力所在,不断出现的研究成果,会不断地更新,我们对这段 历史 的叙述。

下一期,咱来还要接着聊赤玛伦,但咱们不再聊这么阴暗的内容了,咱来聊点有意思的东西。

参考书目:

[1]、《俄氏世系谱中的吐蕃史料考辨》_才让;

[2]、《啦拔布(Lha Bal Pho)考》_林冠群;

[3]、《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群;

[4]、《敦煌吐蕃 历史 文书(增订本)》_王尧、陈践;

[5]、《唐代吐蕃的 社会 结构》_林冠群;

[6]、《尚族与吐蕃政治关系研究》_金鹏飞;

[7][8]、《IOLTibJ750藏文写卷研究》_张旭;

吐蕃帝国,曾经在公元7-9世纪与鼎盛时期的唐王朝东西并立,曾经对东亚、中亚乃至南亚的中古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对战东方的大唐,还是西方的 帝国,吐蕃人都经常处在优势的战略地位,创造了辉煌的军事政治文明。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在中唐之后却基本消失在各国史书之中 ,是什么让这个强盛的帝国突然衰败了呢?

图/公元9世纪初的吐蕃帝国

01繁杂的贵族政治

在吐蕃人的历史中,贵族力量往往成为君主(赞普)之外的第二个中心。热巴巾时代(赤祖德赞),对内大兴佛教,对外搞会盟实施和平外交(主导了与唐朝著名的长庆会盟),可是并未缓和吐蕃社会的矛盾,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越发激烈。

对于吐蕃境内佛教僧人大权在握的现象,一部分贵族十分不满,他们也不愿意一直保持沉默,以韦·甲多热为首的贵族大臣希望改变自身的不利局面,因此阴谋发动政变将赤祖德赞杀死,拥立其弟为新赞普。 这种宫廷政变的恶行一旦出现一次,便犹如破窗理论一般一发不可收拾,赞普的权威便开始走向衰落,曾经高贵的吐蕃领袖地位发生了动摇。

图/吐蕃军队

02佛教之殇

在吐蕃贵族杀害赤祖德赞后,便拥立反对佛教的达摩继位,达摩继位之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禁佛运动。 下令停建、封闭寺院,禁止再修建寺院,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被埋入沙滩中。封闭寺门,用泥抹平,上绘僧人饮酒作乐图。小昭寺和桑耶寺遭到同样的命运。天竺、内地的译师、班智达被驱逐出境,吐蕃的高僧玛·仁钦却、娘·定埃增桑布等被杀害,一时间,吐蕃佛教界人人自危。

图/吐蕃赞普

面对这样的屠戮,佛教徒也开始了反击。公元842年,高僧贝吉多杰乔装改扮,暗藏弓箭,怀着满腔愤怒奔向 。当达磨赞普低头看 的唐蕃会盟碑碑文时,贝吉多杰这位曾搏杀于疆场的武将拉开铁弓,射出了铁箭,射中赞普的眉间,箭镞露于后颈。佛教与吐蕃原贵族的相互厮杀使得吐蕃上层同室操戈,甚至导致赞普被杀。自此之后,强大的吐蕃 开始走向崩解。

03 吐蕃国殇

达摩死后,支持不同继承人的派系开始发动内战,为争夺赞普的宝座各不相让,达摩长子永丹占着吐蕃的都城,而次子沃松一派占据山南地区东部,与永丹对立,双方互不相容,你争我斗,史称“长系幼系之争”。

而在边疆地区,统帅军队的将领也开始蠢蠢欲动,处在洛门川(山西渭州)的论恐热掌握了吐蕃东部军权,与河湟地区的吐蕃大将尚婢婢大战数年,致使吐蕃在青海与河陇一带的精锐尽丧,唐朝遗民张义潮重新收复河西诸州。公元869年,吐蕃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大起义,导致吐蕃核心地区的青藏地区战火不断,一片狼藉。

图/后期吐蕃

公元9世纪中期的吐蕃在贵族斗争与宗教更迭的过程中激化了本已严重的内部矛盾,而不同将领与派系之间的战争更耗尽了吐蕃的国力,导致吐蕃的彻底衰落。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甥舅关系的建立。文成公主入蕃,唐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特使护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黄河源柏海以子婿礼相见。其后赞普对唐帝均自称甥,此种关系,通过金城公主的再度入蕃更形加强。所谓“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3.册封关系的建立。公元6×4九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松赞千布为驸乌都尉(官职)、西海郡王(封爵)。他写信给唐宰相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并以金琲十五种唐太宗昭陵。唐又加封他为賨王(或作宾主),并刻他与其他十三位少数民族王公将领的石像同列于昭陵。在此后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赞普死后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赞普,也须经唐朝的册命才算合法

4、汉藏文化交流与吐蕃文化的形成。吐蕃从泥婆罗和唐引进了佛教文化,又从唐引进了汉族文化,这就是吐蕃文化的两大渊源。

吐蕃王朝赞普后嗣 宋朝青唐吐蕃首级唃厮啰简介

Excerpt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12岁时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