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乌”的来源
乌(Wū)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是以官职命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族徽为大乌,其族中有乌鸟氏,负责掌管高山丘陵,其后人便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故乌姓亦为黄帝后裔。
2、出自西戎。古代陇西有乌氏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是西戎的一支。后来被秦国攻灭,国人以乌为姓,称乌氏。又据据《宋书·外夷传》所载,南朝宋时,安定国,其王姓乌氏。
3、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为乌石兰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乌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
4、出自回族有乌姓。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得姓始祖:少昊。乌姓是少昊氏以乌命名官职,有乌鸟氏得姓而来的。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故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从地方民族来看,旧州历史悠久,有贵州东部最大的平坝子,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民族开化也较早。全镇14万余户,52万余人,少数民族占62%,苗族占52%。当地苗、革、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历来一直称旧州为“旺珍”、“王简”,译成汉语即为“皇城”、“皇帝的家”、“皇帝居住的地 方”。而从旧州的建制来考证,能称之为皇帝的就只有且兰国君。而何谓之为“且兰”,最权威的论断当属“且兰遍地居住的是革家兰氏居民,因‘居兰’而得名”。 革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部族,是稻作民族之一,是黄平这块土地的古老人、原住民。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语:“开荒辟草,革兜最早”。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郭土著民族”。据《隋书·南蛮传序》载:“舞阳为僚人地名”,革家即属僚人后人。据革家兰氏族谱记载:“古代兰氏家族世代居住在黄平旧州”。据一些革家大寨的父子连名志推算,他们迁移到离旧州有仅有70多公里的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定居也有1500年至2000年左右的时间了。语言专家、翻译家燕宝在《革家语音初探》一文写道:“革家自称‘葛摩’,苗族称其为‘嘎斗’,嘎斗的转音就是汉语的‘仡兜’。从苗族和汉族对其称谓来看,革家是贵州土生土长,象树圪蔸一样的土著民族。”林河教授经过考察认定,革家早在四千年到七千年前就出现了。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寻找羿的后人》电视节目中,林河教授解释道:“革家是稻作民族之一,它的打牙、象祭、稻作等古代习俗完整地保存至今,历史极为悠久,十分可贵难得。”
因此,由黄平土著人——革家民族的语言、迁徙、家谱等可以推定,旧州建立且兰国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古老民族建立的古老国度。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 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 人、 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 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 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 教。讲伊朗语的 也被视为 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 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 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 艾苏哈卜 寺,简称 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 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 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 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 人、波斯人、 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 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 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 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 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 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三字辈排行:
湖南湘西辉氏字辈:“……万庭士(兆绍仕)树(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凤尚朝)……”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这个的可能性有很多,不能判定
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也是构成满族民族团体的称号。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即血缘团体的称号。满族这种血缘团体的名称称之为哈拉(hala)即姓氏,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muK!n)即家族。随着人口的日益繁衍,“每个氏族又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这些氏族如今也作为单个的氏族而存在;而包括一切女儿氏族的最初的氏族,则作为胞族继续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四卷85页)。所以,同一哈拉就出现了隶于原来哈拉的数个穆昆,而一个穆昆内只能属于一个哈拉。
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哈拉穆昆也在不断演变,原来的同一个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出了两个以上的哈拉。所以,新的哈拉不断增多,就形成了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朗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满族姓氏如此之多,其来源有以地为氏,就是某氏族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等名称做为姓氏,以部为氏,就是以部族名称为姓氏;以姓为氏,多为金元时代女真人旧姓的延续使用;围与姓氏,即皇帝赐与的姓氏本非原部族的姓氏;更改姓氏,多因分居、承嗣,迁徒异地而更改原姓氏,取得新的姓氏称谓;随名姓,即俗称的以名为氏。以父祖名字之’—字作为本文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也不忘记其本来的满族姓氏。 总之,满族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满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改易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了汉字姓;皆为单字。
“满族姓氏繁多,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满族的姓氏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那拉氏(又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真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如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但是以满族三大姓为最多
据考查与有关资料相补证,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1.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阳满族主要氏族有:
(1)皇族
旧居宗室觉罗,姓爱新觉罗氏,国初留守陪都分左右翼八旗。
新居宗室觉罗,由此系移居于省城东二里许宗室营,亦分隶于左右翼八旗。
(2)满洲氏族佟佳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 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为国威。 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哩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他拉氏:世居喜他拉地方,因地为氏。 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因地为氏。居长白山。隶属正白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因地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氏。
乌喇纳拉氏:因国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因地为氏、世居哈达,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世祖入关,多随从。 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 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梅勒氏: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完颜氏: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今传余世。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至今传十一世。
以下为满族各姓氏详细解说: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马佳]
拼音---Majia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 他塔喇谭拜, 他塔喇裕泰, 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 舒穆禄谭泰, 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 库雅喇科齐, 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 喜塔腊裕泰, 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 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李、麻、骆、仓等氏。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叶赫那拉]
拼音---Yehonala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拉铭安, 叶赫那拉瑞麟
文献---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 叶赫那拉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慈禧太后即为此姓名人。
[叶赫那兰]
拼音---Yehonalan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兰常钧
文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疑与叶赫那拉同属一姓。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 那拉德福, 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 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西一带。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百家姓“乌”的来源
本文2023-10-21 06:06: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