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姓百家姓里第几位
励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八十位,以余姚为郡望。
励姓,相传是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给一姬姓英雄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另外有说是源于古国名,出自商朝时期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给一姬姓英雄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传说,在商朝时期,“励”表示有极其厉害的力气。当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龙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过人,十分厉害,被商王太庚子辩(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赐姓为励氏。
那时候,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这样的赐姓,也足以荣耀一时了,于是“励”这个姓氏就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后代齐国君主齐厉公,属于原以帝王谥号为氏,后又以帝王赐改姓为氏。姜子牙的后代子孙世袭齐国,到西周晚期,齐国君主为姜无忌(公元前824~前804年在位)。按史书记载,姜无忌执政有二十来年,在位期间昏愦暴虐,齐国人皆痛恨之,忍无可忍之下联络齐胡公姜静之五子杀死了姜无忌,齐胡公的五个儿子亦皆战死,之后齐国人拥立姜无忌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即位后,马上把参与杀父的七十余人全部处死了。姜无忌逝世后,周王室赐其谥号为“厉”,以表其“昏愦暴虐”,因此史称“齐厉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王父谥号为姓氏者,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家谱文献《厉氏族谱》传说,到了清朝初期,有个刑部侍郎叫厉杜讷,源出姜姓厉氏的“河北静海”(今天津静海)一支,而康熙大帝嫌其“厉”字不吉,便将其改赐为“励”氏,从此河北静海的厉氏一族改为励氏,形成了一时的“厉改励”风潮,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朝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封国,叫作厉国,故址在义阳(今河南南阳)厉乡,其国后来被周武王姬发所灭。原厉国王族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的一些厉氏族人后来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时期的改姓风潮中,随传说中的河北静海(今天津静海)的“厉改励”过程改为励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帝王赐姓为氏。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秀背叛国家投奔东晋,孙吴国君主孙皓大怒,改孙秀的姓氏为“厉”,不准他的支裔子孙再姓孙氏。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改新兴王李晋一族姓氏为“厉”,意在贬责。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力推翻武则天之后,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李隆基抢先出手,李晋与太平公主事败被诛。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追改李晋、太平公主一族人皆为厉氏,不准其后代子孙再为李氏。
这些厉氏族人后来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时期的改姓风潮中,随传说中的河北静海(今天津静海)的“厉改励”过程改为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古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两周时期,赖国有两个:
第一个赖国位置在随枣走廊,即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国可能源于商朝末期的赖国,子爵,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国所迁。
第二个赖国则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或称在今河南省陆邑县一带,是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封其第十九弟姬叔颖的姬姓国,伯爵,姬叔颖因称“赖伯”。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记载,周襄王姬郑七年(齐桓公姜小白四十一年,曹共公姬襄八年,楚成王芈頵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抗楚救徐,当时齐、曹二国的军队首先共同讨伐早已投靠楚国的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讨伐赖国,但两次均未攻克赖国。可见,在春秋中期赖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且拥有不弱的军事实力,能抵抗中原大国齐国与曹国的攻击。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诸侯“弭兵之会”以后,楚国与中原诸夏关系稍缓,而吴国却成为了楚国的主要敌人,且楚国多次败于吴国,因此赖国的立场开始摇摆不定,有投靠晋国之意。于是,据史籍《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到了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亲自率兵灭了赖国,当时赖国的君主赖子“面缚衔壁”,到楚军面前请罪,楚灵王后来迁赖国贵族于鄢(今河南鄢陵)。此后,赖国便从历史上消失了。但史书上所记载的被楚国所灭之赖国,君主为“赖子”,而不是“赖伯”,这显然就有了岐义:赖伯是三等爵,因此姬姓赖国应是三等诸侯国,而赖子是四等爵,史书记载的被楚所灭之赖国是四等诸侯国,这二者之间还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楚灵王灭的到底是哪一个赖国,是位于随枣走廊的赖国,还是位于包信的赖国,史焉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赖”,春秋、战国时期也作“厉”,古代这二字同音通假,因此赖国也称厉国。
赖国(厉国)灭亡之后,其国贵族以及国人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赖氏、或厉氏,其厉氏族人后有人在姓氏字上添加“力”偏旁,改称励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东汉时期义阳侯励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励温,匈奴人,本名为呼速累乌·厉温敦,原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属下的左大将之一。“呼速累”,亦称呼揭王,是“五单于时代”比呼韩邪单于早一辈的另一匈奴老单于,汉宣帝刘珣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起在位一年,他与呼韩邪单于关系很好,曾劝说呼韩邪单于南靠汉朝。呼速累乌·厉温敦出自呼速累单于部下,以“呼速累”为姓氏前缀,以表示尊重前主。当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南北匈奴分裂,各部族相争相残以至大乱,呼速累乌·厉温敦见匈奴自乱,便率其众数万人南奔降汉,汉宣帝敕封呼速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封其儿子呼速累乌·厉屈(也是左大将之一)为新城侯。呼速累乌·厉温敦率数万人马先行归附西汉王朝,也是促使南匈奴单于向汉朝靠拢的主要原因之一,功大莫焉。因此,在史籍《汉书·功臣表》中即记载有匈奴人乌·厉温敦“降封义阳侯”,有的历史文献称其被封为“美阳侯”,实为同爵。
在呼速累乌·厉温敦率部归降东汉王朝之后,自已改汉名为励温,真正的全名是“乌励温”。在其后裔子孙中,除了改姓为乌氏者以外,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为励氏,后来其乌氏、励氏族人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厉氏
厉姓氏起源
关于厉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历史名人
厉仲方:字约甫,原名仲祥,宋朝时东阳人,师事叶适,素留意于事功之学。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他任领卫官,出知安丰军,进召授左领卫中郎将,镇守建康,并在安丰种桑垦地,军实甚众。他又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很适合实战,后来被部队使用,大败金兵。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清朝时钱塘人。康熙举人,乾隆初召试鸿博,不遇,遂潜心看书著书。所见宋人集最多,而又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志,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皆博洽详瞻,诗幽新隽妙,自成一家。词亦冷峭独绝,有《樊榭山房文集》。
《丹阳厉氏族谱》
(清)厉翼纂修 版本:清道光7年(1827),
刻本 4册 十卷,首一卷。书名据书签题
江苏,丹阳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厉介; 先祖:厉国华
内容摘要:始迁祖介,宋室南渡,扈跸而南,自馀姚而东阳,后转迁丹阳。越五世至国华,仕明任福建布政司经历,族始大,故是谱世系改以国华为始祖。
卷首谱序、姓氏考,卷一世系,卷二祠记、宗祠规约、嘉言集训,卷三至七年表,卷八行序录,卷九诰敕、传、赞、祭文、诗,卷十祭仪、寿翁录、绅衿录、纪名录、祠堂始末、外纪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这一支是姜太公之后。 二,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三, 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四,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从厉姓的分布来看,山东、浙江一带居多,辽宁、江苏也有,湖北的随州不知道有没有。我们衡阳的厉姓应该是属于散落在外的一支,像其他散落在全国各地、繁衍生息的厉姓氏族一样。 我的先祖是属于四种厉姓起源的哪一支?他是何年何代来到衡阳的?史料已经失传,无从考究,只是小时候听族内的老辈人传说过,先祖是躲灾避难来到衡阳这个地方的,我的先祖带领他的十个彪悍的儿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衡阳这个地方落地生根,繁衍了整个氏族,建立了厉家村。 从资料上看,衡阳厉姓应该与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不是同支,因为辈分排行对不上号。在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辈分是按一首百字诗排行的。 得姓自齐始 家声著景阳 鹜州分派远 甬上衍流长 鸣鹤锺奇胜 迁莺卜允臧 先猷诚可念 后嗣益宜昌 农田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敦伦思秩叙 报本奉承尝 勋名垂竹帛 行谊表圭璋 保世须诒款 延庥定发祥 云乃皆蔚起 谱牒纪辉煌
这里面没有我们衡阳厉姓的“万选文章,硕彦英俊”,所以可以推断,我的先人应该不是出于这一支。 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百字行诗”的头四句,可解释为: “厉”家的姓字,起源于(鲁)齐之国(山东),厉家人的名声,在景阳地方上是很著名的。厉姓分派在鹜州(金华)以及“衍流长”于“甬上”(宁波),这一支应该是姜子牙的后人。 从地域来看,衡阳距湖北最近,衡阳厉姓有可能始于厉国,但我也没有找到史料记载。衡阳的厉姓也有可能是三国孙秀或是唐代新兴王李晋的后人,都有可能,这两支的厉姓氏族是叛逆的,是被欺压的,是受到歧视的,显然,他们的命运是艰难的。 我个人推断我们衡阳厉姓,应该是海曲厉氏的一支。据载,“海曲厉氏,在今天的山东日照,有二十多万人口,远祖从北宋年间迁到到南方以后,又在明洪武年间迁到山东的日照,海曲的厉祖厉胜”。我的先祖或许就是在海曲厉姓北迁的时候留下来的,或许在北迁的路上分离出来的。而且我推断“海曲厉氏”应该是唐新兴王李晋的被唐玄宗强迫改为厉姓的后人。由于受到歧视,四处颠簸流离,才有举族迁移的举措。由此推断,衡阳的厉姓,应该是海曲厉姓的一支,是李晋的后裔。
一、厉姓姓氏源流,一直以来,厉姓来源有四种说法
1、以谥得氏:东汉应劭(公元约153-196年)《风俗通·姓氏篇》中言:“厉氏,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
2、胙土得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言:“厉国在义阳随县北之厉乡,其后以国为氏。”
3、孙姓所改:晋陈寿《三国志·吴志》 “孙皓以孙秀奔魏改姓”。
4、李姓所改:唐宗室李晋获罪,子孙改姓。
以上四种说法中,以谥得氏说法已被大多数厉氏宗谱所接受。本人举我国厉姓宗谱中编撰较早的东阳宗谱为例:该地第一次修谱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当时距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分别创欧苏谱谍体系未远,此后至今近1000年,已连续修谱二十余届,每届均撰谱序列于谱前。历届谱序中除了介绍修谱缘由,历代名人外,对厉氏世系源流也作了许多描述。谱序中记载,东阳始迁祖厉文才曾说过:“吾齐厉公之后也”。而且在东阳宗谱中,上至周初姜尚,中经汉朝厉温,下至当代,世系排列均很详细,兹将姜尚至唐朝始迁祖厉文才世系排列如下: 答案补充 额!! 出自姜姓,以国为姓.先秦有历国,其后以国号为氏,称历氏.
历史名人:
历温:汉代魏郡太守。
历鹗:清代文学家。
姓名,汉语词语,人的姓氏和名字。名字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厉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分享。
厉氏 分布地区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
历史来源
厉(lì厉)姓源出
1、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迁徙分布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等。
字辈排行
湖北丹江厉氏字辈:“有大成明开国应选”。
湖北孝昌厉氏字辈:“大学明德圣泽天长”。
江苏仪征厉氏字辈:“景文士锦廷兆朝昌洁官青存鼎以德延宗传家猷”。
山东日照厉氏字辈:“保复建彦承宗茂善存公怀秀嘉贞乃传端明宣进希策启信聿敷衍庆续择膺慎”。
浙江乐清厉氏字辈:“连清景洪奇嘉星如日月”。
河南南阳厉氏字辈:“永文成炳志相三星忠义观敬”。
河南信阳厉氏字辈:“金有富国心明全启自成(泽洪万代全)”。
河南通许厉氏字辈:“宗良廷新文,步学从祖行,立志存光大,万世钦芳名,传继思先德,丕承扬家声"。
厉姓字辈在山东莒县厉氏字辈:‘洪启吉运昌,德成福禄璋’
家族名人
厉鹗:字太鸿(1692-1752),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贫,至寄居沙门。性颖悟,初学为诗,便惊长老。稍长,于书无所不窥。康熙庚子举于乡,需次县令将入都,道天津,留滞查氏水西庄数月,竟不谒选而归。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报罢,闻扬州马氏藏书最富,因客之,尽探其秘牒,往来大江南北,主盟坛坫者凡数十年。尝病《辽史》太简,阅四百余年无有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三国志》列,而不就书作注,位摘史文为纲,历引郡书于下,间作案语以断之,成《辽史拾遗》十卷。于辽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见者,粲然具备。盖亦正史外所不可少之书。又仿计敏夫《唐诗纪事》例,成《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号赅博。才清逸,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余有《秋林琴雅》六卷,《南宋院思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湖船录》一卷,均梓行。
厉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仲枢,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科,惟厉氏矣”。有厉蠲进士,子厉汪进士,孙厉模进士,曾孙厉文翁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厉汪封西外宗正臣赠太师。
简介
厉姓的部分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励姓百家姓里第几位
本文2023-10-21 05:34: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