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姓全国有多少人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璩姓全国有多少人呀?,第1张

璩姓全国人口约9万。

璩氏、蘧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皆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其中璩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阳、豫章、汲郡为郡望。

蘧氏、璩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

璩姓起源

璩姓主要源自姬姓,出自中国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蘧伯玉,与蘧姓同源。“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底,加玉字旁而得姓。“琚”实为“璩”的误写,它是民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受简化字的误导产生的,但文字主管部门疏于监管,以致以错传错,最终波及全国大陆,到更换二代身份证时泛滥成灾,今天全国身份证上的“琚”姓,全部都是璩的错写。

王伟

字世英,原籍山西太原。《续修王氏宗谱序》载:“至六十六世仁安公者,为吴越镇城使,从主归宋,赐弟于睦州之建德。”咸宁二年(999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巡视常山时去世,葬于常山芙蓉章舍,被常山芙蓉王氏尊为始迁祖。妻葛氏,同葬芙蓉上庵。生五子,长子王言;次子王雍,不仕;三子王立,任通判;四子王褒,不仕;五子王衮,任通判。(另注:程俱《王涣之墓志铭》载王涣之"曾大父敏曾祖母璩氏",不仕。今姑且从谱延旧说)

王言

字定国,王伟长子(准确地说是王敏的儿子),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仕河东转运使,太常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卒葬芙蓉下庵,娶妻陈氏,生四子,俞、愈、介、悆。光绪《常山县志》:“字世则,章舍人,登天禧已未进士,仕至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操尚清简,上甚嘉之,谓有汲黯之风,杨琯之操。性至孝,养生送死兼尽其礼。父死葬芙蓉庵,取其近里,得以常奉蒸尝。”

王介

王介(1015—1076),字中甫,又作中父,常山人。善文辞,性刚直,喜交贤豪名士。初以太学生任河南福昌主簿。北宋庆历六年(1046)举进士。嘉祐六年(1061)仁宗开直言极谏科,登第者有王介、苏轼、苏辙等15人。历任秘书丞、静海知县、秘阁校理等职。与王安石初为挚友,交往密切,后因不满新法,上疏谏神宗“师心勿师人”。帝以示安石,安石深忌之,罢其官,闲居判鼓楼,后出知湖州。晚年无心仕途,所嗜唯书,不治他事。著有《王中甫诗集》(已佚)。后人为怀念乡贤,将其早年结庐读书的绣溪山,改名贤良峰。娶妻程氏,生四子:沇之、沔之、汉之和涣之。(或说王介卒于1087年,葬常山章舍,误。按《王涣之墓志》载娶妻蒋氏,葬丹徒长乐乡黄杜村马鞍山,真实性极高)

王悆

字中豫,王言之四子。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官承议郎,光禄寺丞,太常博士,朝请大夫,润州知府,秘阁直学士等。《宋史》载:元符元年(1098)正月,知润州王悆建言:“吕城闸常宜单水入澳,灌注闸身以济舟。 若舟沓至而力不给,许量差牵驾兵卒,并力为之。监官任满,水无走泄者赏,水未 应而辄开闸者罚,守贰、令佐,常觉察之。”诏可。《苏辙集》赞他曰“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虽复膳羞之末,足效才否之实。”刘颁《彭城集》赞他“学术通敏,究知古今"。娶妻钱氏,生一子:沩之。又以王介幼子涣之入继。

王沇之

王沇之,字彦鲁,王介长子,元丰五年(1082)进士(),曾任颖州团练推官,国子监直讲。因受太学案牵连,失职。后起任寿州州学教授,武原主薄。苏颂为相,因其精于机械制作,特招入京,令其参研监制水运仪象台工作。曾问学于王安石,精书法。娶妻俞氏钱氏,生二子,王修,王彬,均在方腊起义时遇害。

王沩之

字彦祖,王悆之子,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翰林司谏,京西佐漕,代署河南府。因在镇江帮人讼田,被贬广德军。崇宁中,受张怀素谋反案牵连下狱,贬南方,致客死。娶妻张氏,生二子:王亨、王真,皆在方腊之变中遇害。(或说字彦仁,娶妻程氏,当误。张氏,丞相张商英女(见《宋史·张商英传》等)

王沔之

王沔之,字彦楚,王介次子。元祐初任黄岩主簿,元丰元年在监东作访门、河南府右军巡判官任上受"太学案"牵连被贬谪,曾寓居京口。余不详。(或说沔之,字彦祥,误。)有一女适开化江器博之子书画家江参为妻。(见程俱《江器博墓志铭》)

王汉之

(1054~1123),王介的三儿子,字彦昭。宋熙宁六年(1073)登进士甲科。历任秀州司户参军,金华、渑池知县,鸿胪丞、知真州,开封府推官等,继而任工、吏、礼三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崇宁元年(1102),蔡京置讲议司,汉之被荐为参详官。升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历知瀛、苏、潭、洪等州。后召拜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奉命出使辽国,归后言“辽主不恤民政,酷吏荒*,其亡可待。”徽宗欣喜,命其出知定州,后改知江宁。

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攻入常山县境,一度占领章舍等地。同年冬,汉之从汴京归理家事。因“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朝廷因其调张叔夜收降宋江有功,赠尚书,封信安侯。葬抱石庵。娶妻钱氏,生二子:王栎、王枟。宋史有传。(按程俱《王公行状》及《京口耆旧传》载1123年2月4日卒于镇江居所,葬于丹徒黄杜村马鞍山王介墓后。娶妻曾氏,有子王樗、王栎。当是。有后代迁镇江金坛。)

王涣之

王涣之(1060~1124),王介之四子,字彦舟。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甲科。宋史载:“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不久,调杭州教授。后改知上颖县。元祐(1086~1094)中,为太学博士。绍圣(1094~1098)间,出任卫州通判,后召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

徽宗继位,涣之受大臣们推荐,应召入朝议论国事。有“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异同,唯正是用”等语。被徽宗采纳,授予谏官御史。涣之坚决推辞说:“臣由大臣荐,不可居是官。”于是改任吏部员外郎。历任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淮右饥,赈活万人。在广州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时,颇著声迹。

崇宁(1102~1106)初,升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因党争被解职,改知舒州。被蔡京列入“元祐党”籍,继而出守洪、滁、潭、杭、扬诸州。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任宰相时,涣之复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商英离职,涣之又出任地方官。重和元年(1118),改任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加宝文阁直学士。后因病调至安徽亳州,任明道宫提举。涣之性淡泊,常言;“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因王悆之子沩之无后,过继给王悆为嗣。宣和六年(1124)病故,葬抱石庵,终年64岁。娶妻俞氏,生一子:王机。

(按《王涣之墓志铭》《京口耆旧传》载:王涣之于宣和六年(1124)7月4日病不起,11月10日下葬于丹徒马鞍山,与妻同窆。有子王植,王枞。按墓志推测,王植当逝于其前。)

(宋史说他45岁卒,当误)

王栎

王汉之的长子,重和元年(1118)进士,又名巩,以父荫入承务郎,任大理寺评事,赠大中大夫,葬抱石祖墓后底凹。娶妻张氏,生二子,汝霖、汝听。庆元五年状元曾从龙为王栎题词:“节钺方面使相重臣。作朝廷之保障,秉阃外之令钧。宰相回翔之乐,天子股肱之亲。”弟王樗,亦以承务郎入仕。(余不详)

王枞,王涣之子,朝奉郎,河北路转运司管句文字。(见《北山小集》)

王楹,王涣之子,承务郎。(见《北山小集》)

王植,涣之子,以叔汉之恩荫入仕,终福州太平州通判。(余不详)

王烜,植子,字晦叔,好读书,喜论古今治乱,酒后耳热道历代南北离合五季纷争事,如身履目见。年五十五,始以植遗泽出仕监平江府比较务、建康府大军仓。烜性瓠落,仕非本志,仓官垂满,不但志不干进抑已老矣。会枢密曾怀之子访旧,金陵邂逅同集,见其饮酒数斗不乱议论英发,贯通古今,襟度轩豁,无世俗龌龊气,以为是孔北海祢平原之流,非馀子可拟。归而言之,怀为徧发当路书,亦会怀懐自枢廷执政不两月,荐书溢格,遂改宣教郎,知盱眙军天长县事,归而疾卒。(《京口耆旧传》王汉之篇)

王光国,王汉之孙,历泰州、滁州通判。余不详。(见《京口耆旧传》)

王光远,王涣之孙,登仕郎。(见《北山小集》)

王一非

字从是,王栎后裔,居东案乡上源下宅,初任工部主事,累官徽猷阁大学士。御赐琴书下带之宠,谥号文正。娶妻陈氏、杨氏,生二子:王祥、王祈。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进士。

雒姓 读音luò

此姓是多民族多来源的姓氏。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市。名人有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雒树刚。

逯姓 读音lù

有影视剧演员 逯军(但这个名字重名也较多)

冼姓 读音Xiǎn

实际上洗(Xiǎn)是古体字,后来已经不常用。两个字为同一来源。该姓有很强的地域性,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所以一般见到此姓80%可能籍贯为广东。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奥运冠军冼东妹都是广东籍。

冮姓 读音gāng

该字容易和江字混淆,实际上与江字确实有很大联系。但与冼、洗姓不同,冮字及姓氏是近现代才有人根据江姓造的字,读音采用江字的古音(事实上江浙地区的吴语依然保留了这个读音) 冮氏分布较广,但在江南地区少见,而东北常见。无特别有名的人。

璩姓 读音qú

璩氏、琚氏、蘧氏、瞿氏、渠氏都尊春秋时的卫国公蘧伯玉为始祖。这几个姓,瞿姓很常见,蘧最少见,貌似确实存在。著名的人物要数当年台湾政坛艳照门事件的 璩美凤了。

亓姓 读音qí

出自古老的复姓亓官氏,如今主要分布在山东,属于少见姓氏。无特别有名的人。

爨姓 读音cuàn

古音读作chuàn,北京门头沟有个地名叫爨底下,该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景区。貌似陕西此姓较多,无特别有名的人。

郗姓 读音Chī或Xī 但有资料说两个读音不同姓,一般认为是同姓不同读音。一般读作Xī

古籍中有不少名人,当代属于少见姓氏,无特别有名的人。

泠姓 读音líng

此姓来源于黄帝的音乐官 泠伦 但后代很早就分化了。一支误写为冷姓,一支取通化字伶。所以当今应该已无此姓。但熟悉三国的都应该知道刘璋有将领 泠苞。一些出版物写作冷苞是错误的。

郇姓 读音Xún或Huán

该姓读音有两个,但读音Xún更古老,来源于春秋时郇国。所以早期应该读Xún。又有说法是两种读音不同姓。后来改读作Huán,因此现在此姓通常读作

Huán无特别有名的人。此姓貌似在某些特定地区较常见。

殳姓 读音shū

该字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目前很少见。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琚姓 读音qú

不可读作jù或Jū

璩氏、琚氏、蘧氏、瞿氏、渠氏五姓族人皆尊奉蘧伯玉为得姓始祖。此姓如今也很少见,无特别有名的人。

侴姓 读音作xíng,亦可读作chǒu或niǔ 但常见读音为chǒu

有三个来源

其一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司法执刑官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其二源于丑氏,出自清朝时期康熙大帝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丑氏源于春秋时吴国制作钮柄的钮宣义,是以职业为氏。后有族人因避祸而改为丑氏,仍读作niǔ。

其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今有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丑纪范,湖南长沙人。其姓与侴有无关系,可以看到他的籍贯,很可能第二种来源有关,也许祖上又改回丑姓,但只是这里的猜测而已。

禤姓读音xuān,亦可读作qiān

有五个来源

其一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二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其三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早期南越王赵佗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其四源于改姓,出自元明之际难民之后。该禤氏族人的祖先在元明之际为躲避白莲红巾军,因此隐居于乡野,取《百家姓》中没有的“禤”字为姓氏,以避灾祸

其五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军籍之后,属于会意拼字为氏。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其中第二个来源读qiān,其余读xuān 一般情况下遇到的都是读xuān。目前在两广地区有不少禤姓。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

禚姓 读音zhuó,亦可读作zhǎo 一般情况下读作zhuó

单一来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009年有个新闻报道,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的法航AF447班机失事,失踪的中国9人中有华为员工禚佳春。

宓姓 读音(Fú或Mì)一般今读Mì。

来源,宓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与伏姓的源流是一样的,是伏(宓)羲氏的后裔。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历史上有著名的宓子贱,孔子的学生。当今没有特别有名的人,在山西、浙江此姓较多。

芈姓 读音 mǐ

该姓是春秋楚国王族姓氏,是荆楚十八姓氏的始祖。和子姓一样衍生出了几百个姓氏

不过如今这个姓并没有和子姓一样消失,该姓目前还存在。媒体中见过。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仉姓 读音 zhǎng

最典型的一个来源是 掌氏后人讹音所致。而掌氏为秋时鲁国大夫党(读音zhǎng)氏之后衍生出的一支。但现在的仉姓又是多民族多源流的。

历史上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

昝 读音qián,亦可读作zǎn 一般情况下读zǎn,但以本人确认为准。

来源一为商朝时古老的朁氏;来源二是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来源三是战国时古越国的于朁地名(西汉时改为于潜县)由于朁字讹写,所以该支读qián;来源四是春秋古蜀国昝氏部落;来源五是鲜卑族部落汉化改姓。该姓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笪姓 读音Dá

来源一是唐代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一带)人士宋笪琛;来源二是回族姓,但具体来源不详。今福建建瓯县一带,江苏句容多此姓。无特别有名的人。

訾 读音Zī

主要来源是夏朝的诸侯国訾陬国,后人以国为氏。另有来源于周代的祭国、南北朝的祭氏改姓、战国后期赵国訾辱氏以历史事件为氏……等多种来源。

此姓分布也较广,属于少见姓氏,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迮 读音z é,方言念 z á

该姓以山为氏,来源不是很明确。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元末农民起义时,河南一蒙古家族逃往吴江,后人怕遭不测,改为汉姓昨,后又觉得不妥,想到逃亡经历,加个走之底,变成迮姓;来源二是楚怀王一名乍的儿子,楚被秦灭亡后,也是逃亡改姓。后来项羽八千江东子弟中还有此姓一支参加反秦斗争。

此姓和笮姓为同一渊源。笮姓,三国时有笮融。但后来笮姓不见了,其中的缘由未见资料。现在此姓在江苏见过,其他地区少量分布,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逄姓 读音páng

来源于姜姓,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国为氏。有6000多年历史。另有来源自夏朝弓箭手逄蒙,来自于春秋齐国国君的车左官逄丑父,后代以逄为氏,并汉化为逄、逢、蓬三姓,后来还有改为庞姓的。

此姓目前还有,人数不多,无特别有名的人。

佴姓 读音mì,也可读作nài

来源一古代制做爵冠弼珥之工匠后裔,属于以器物名称改字为氏;该支如今有两分支,分布在南京江浦的后代目前仍然繁荣,读音为mì;另一支在江苏句容,自称读音为nài

来源二出自唐朝时期洱海地区住民,属于以地名改字为氏;目前云南地区有此姓,自称读音ni2

工作中接触过一扬州人士读音nài

蔄姓 读音màn 此字门内写作口 和 日都有

此姓来源不详,一般姓氏资料里面没有,据《康熙字典》里有。是山东威海一带的姓氏。由于之前这字没出现过,最近这些年才录入相关字典和电脑。

钭 读音Tǒu

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

此姓比较罕见,不过有著名媒体人《时尚先生》主编钭江明

茆 读音mǎo

此姓单一来源,为南宋茅铨封为招讨使时,书记员笔误造成。今江苏、安徽、山东有不少此姓。

有农田水灌溉专家茆智

郐姓 读音guì

相当古老的姓。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和子姓、芈姓一样,衍化出几百个姓氏。

此姓目前人数在1000位之外,但有陆军少将郐万增。

郄姓 读音 qie4 (百度有误)

来源于源自以邑名为姓据记载,晋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地,其后裔遂以郄为姓;另有来源于姬姓。郄 此字和 郤字 同源,郄为郤的简化字,在春秋时为同一字的不同写法。(百度郄有误,当查郤)这两姓原为一姓。后来衍化为不同姓。

郄姓 当年《十六岁的花季》有演员叫郄晓。现实中也认识一河北郄姓女的。

郤姓 最有名的要属三国蜀国太少郤正。不过当今也存在,但是相当少见。

乜姓 读音niè

来源一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来源二回族改姓汉化;来源三藏族改姓汉化。

此姓有民国国军少将乜子彬。现在很少见。

关于首字母是q的姓氏如下

从中国现代百家姓来看,Q开头的姓从古至今来看有很多。

从姓氏相关的资料查询来看主要有:“秦、邱、钱、覃、齐、乔、祁、曲、屈、强、全、戚、瞿、仇、丘、权、阙、漆、裘、亓、卿、璩、青、渠、谯、秋、钦、羌、却、契”这30个拼音字母Q开头的姓氏。

这些姓氏中有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姓也有不太常见的姓,如秦姓、邱姓、钱姓分别人口分别约有400万、350万及280万,而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有契姓、却姓、羌姓、钦姓等相对人口在1万上下,而关于这些姓氏从姓氏来源上出处也各不相同,如有源自姓氏的有嬴姓、姬姓、姚姓、丘姓、姜姓、姒姓、曋姓等等。

此外还有来源自相关古代地名、国名以及少数名族改姓等源流出处。

秦姓:排名第72位,位于孟姓之后,邱姓之前。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姚姓。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

卿姓:拼音读作qīng,人口约10万,排名第426位。卿(qīng)姓起源于周朝的赵国相国虞卿,时人佩其高义,后人褒扬为一代侠相。他的子孙以他的官职为姓,即卿姓。排名位于终姓之后,粟姓之前。

璩姓:璩这个字拼音读作qú,人口约9万,排名第446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阳、豫章、汲郡为郡望。

漆姓:拼音读作qī,人口约14万,排名第367位。主要源自姜姓、姬姓。司马迁作《孔子世家》,主要取材于《孔子家语》,故与《孔子家语》所记基本相同,因此说“汪罔”为“汪芒”,守封禺为漆姓,于周为长翟氏。

裘姓:拼音读作qiú,人口约14万,排名第373位。据典籍《广韵》中注裘氏“本仇氏,避雠改裘。望出渤海”。这在史籍《姓源》中亦注有:“宋大夫仇牧之后,望出南阳(今河南沁阳)。又后魏仇洛齐本姓侯,改姓仇。见《魏书》。”

qú。璩,中国汉字,部首为王,简体笔划为17画,康熙笔划为18画,笔顺:横、横、竖、提、竖、横、横撇、横钩、竖撇、横、竖弯钩、横、撇、弯钩、撇、撇、撇、捺。璩(后来衍生为琚作为姓氏)。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璩”姓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将领璩丑的后代所取的姓氏,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承和历史背景。在古代,姓氏是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很多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姓氏,并以此为自豪。

同样,璩氏也是如此,虽然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如其他姓氏久远和广泛,但是璩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璩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着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传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璩美凤的故事。据《汉书》记载,璩美凤是一个非常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一生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磨难,但是她总是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名的贤人。

除此之外,璩氏还出现在中国古代诸多文化和历史名著中。例如《红楼梦》中的璩琼,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家族背景;又例如《西游记》中的璩女娲,她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和伏羲一起被称为“炎帝神农二帝的女儿”,具有很高的神话色彩和神秘感。

在现代社会,璩氏的后代不断壮大,他们不仅继承了璩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逐渐走向了各行各业,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政治家、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等各类人才,都在不同的领域展现着璩氏的风范和声望。

总之,璩氏作为一个拥有漫长历史传承的姓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力,它象征着先祖的智慧和才华,也代表着后代的责任和担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璩氏的拼音“qú”将始终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名字。

现全国各地多已将“璩”写作了“琚”字,是错误的。“琚”音读居,解释为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汉语大词典》《中国姓氏大全》亦缺乏严谨,跟风以错传错,称其为“较罕见姓”。其他诸如《康熙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均未将“琚”字作姓解释。另据最新出版的有关姓氏书籍(含《百家姓》)计504个姓氏中,均无“琚”姓存在。因此在报纸上或文书里出现的“琚”姓,是“璩”(qu)字的误写。琚是受“据、剧”简化为“据、剧”的误导,认为璩也可以写成“琚”。但璩姓人仍然把琚读为qu,以致于现在本该是璩的人名和地名,绝大多数都写成了“琚”。这种错误只有在中国大陆才存在,台湾和海外的璩姓就没有写成琚的,因为那里没有搞所谓的简化字,姓氏文化得到真正地传承。天底下的璩姓都是春秋战国卫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因避难,易蘧为璩,去草头,去走之,加玉旁,保留母音和主体部分,以示伯玉之后,仅这个字就足以表明璩氏先祖的聪明和智慧。她已传承了2000多年了,怎么能在现代错成了“琚”呢?如果不改回璩,那几代之后,琚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吗?

璩姓之先祖应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辅佐成王,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第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史称康叔。随着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东不足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这里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古代这里树林成荫,丘岗连绵,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这里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施有蘧姓。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他设立大古会,琚姓在古代写作璩。作为姓氏,璩一般读若渠,其来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

聚居有:河南、山西、湖北、浙江、安徽、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每年正月初三、六、九,璩氏后人到长垣县蘧贤祠祭奠。景象颇为壮观

蘧公伯玉,名瑗,今长坦县伯玉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垣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

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璩姓大部分是汉族。

璩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国君封于蘧邑,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而蘧伯是汉族,所以,璩氏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历史上,璩姓族人多以豫章、汲郡和黎阳为郡望。明朝“燕王扫北”以后,璩姓有人迁徙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居住,江苏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璩湾村也有不少。

目前,全国各地多已将“璩”错成了“琚”字,但璩姓人仍然把琚读为qu,以致于现在本该是璩的人名和地名,绝大多数都写成了“琚”,如山西长治的璩寨村、湖北枣阳的璩湾镇错成了琚寨村、琚湾镇。

璩姓现今的分布状况

现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天水市秦安县,河北省的保定市高碑店市、沧州市河间县、泊头市胶河县、承德市,山东省的泰安市宁阳县、曲阜市、肥城市、莱芜市、宁阳县、德州市、济宁市兖州市、部城县、淄博市沂源县、聊城市、潍坊市寿光县、安丘县、滨州市惠民县、枣庄市山亭区、临沂市、菏泽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高陵县、宝鸡市陇县。

以及河南省的开封市、安阳市林州市、许昌市禹州市、驻马店市平玉县、商丘市柘城县、洛阳市、新乡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六安市霍邱县、寿县、霍山县、蚌埠市五河县、固镇县、滁州市明光县、亳州市、阜阳市太和县,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璩氏族人分布。

-璩姓

璩姓全国有多少人呀?

璩姓全国人口约9万。璩氏、蘧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皆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其中璩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