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神童武有名将,说的是水浒中提到的哪个北宋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文有神童武有名将,说的是水浒中提到的哪个北宋家族?,第1张

提起北宋的将门,大家马上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杨家将。

杨家将,在《宋史》里的影响力、名气、对宋朝的作用等,并没有演义和戏剧里那么大。

杨家将之所被大家所熟知,是因被后人搬上了舞台、写了小说等宣扬的缘故。

北宋虽然重文轻武,但也涌现出很多名将,更有贯穿整个北宋的将门,本文说一说《水浒传》里提到的种氏一族。

1、因神童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北宋官场中的种氏一族起于曾任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的种诩。

种氏一族的名气,起于种诩之子种放。

种放,《宋史》有传,北宋初年神童,七岁能写文章,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耍的孩子,要是放在现在,会被很多人说不合群,甚至被某些敏感的家长认为“有病”。

不合群?不是,而是“群里”没有与他一样的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天才往往另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很早就独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大人很难左右他们的思想。

当然,有些不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他们是单纯的不听话。

种放喜欢什么?

喜欢读书,读各种书,最喜欢易学。

他没有像大部分读书人那样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隐居终南山,潜心修道,当了隐士,以讲学为生,成为当世大儒。

一生著有《蒙书》十卷、《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时人皆赞。

后因习得辟谷术,被人们称云溪醉侯。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所需要的,所以受到朝中大臣的举荐。

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兵部尚书张齐贤先后向皇帝推荐种放,皇帝诏其入仕,两次被种放拒绝。

宋真宗咸平四年,京兆太守张齐贤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

这一次,种放依旧可以拒绝,他是隐士,并且学道,只是没有成为道士,皇帝也不会因他拒绝入仕而加害于他。

但他没有拒绝,从后来所做之事可以看出,大臣推荐的目的是让他当官,皇帝需要他的目的不是让他为官,仅仅是献策。

种放出山,应诏面圣后入仕,皇帝给其优厚的俸禄,种家人皆沾光。

种放的心不在朝堂,入仕后的数年间,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

几次归隐,几次觐见,每次觐见都是献策,结束之后归隐。

种放的洒脱,是很多人的梦想,只是世人皆难做到。

大中祥符四年,种放再次觐见,陪帝祭汾阴,被授工部侍郎。

祭祀是皇帝的大事,所以种放来了,结束之后又走了。

大中祥符八年,种放晨起,穿道士衣,召门生饮酒,几巡酒后离世,终年60岁,诏赠工部尚书。

赵官家以宽仁待种放,出于对文人的尊重和对道教的喜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种放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策略对皇帝帮助很大,他曾给皇帝上《时议》十三篇(《议道》《议德》《议刑》《议器》《议文武》《议制度》《议教化》《议赏罚》《议官司》《议军政》《议狱讼》《议征赋》《议邪正》),赵官家受益匪浅。

种放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那洒脱且不重名利的性格,倒是惊为天人。

种家族人因种放而受优待,大多入朝为官。

2、因武将而兴盛

种放无子,他的侄子们都因其恩荫,入仕为官,其中种世衡补任将作监主簿,后多次升迁至太子中舍。

种世衡也是“神人”,家里分资产,兄弟们都要钱财,他只要书。

正是这些书,让他成为有勇有谋的名将。

种世衡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任上赏罚分明,章献皇后刘氏的姻家凤州将领王蒙正向种世衡求取私利,被其拒绝,也因此得罪了权贵,被流放窦州,后移居汝州。

幸好其弟种世材送上官职替兄赎罪,任命为孟州司马。不久之后,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为他辩护,宋绶、狄棐相继为他说话,种世衡才被任命为卫尉寺丞,历任随州监酒、同州签书、鄜州判官事。

名人之后,有好的兄弟,外加先前为官清正廉洁,种世衡终于再度回到官场。

之后,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重文轻武的北宋,时常受到外敌的侵犯。

西部边境用兵,守备明显不足,种世衡上书,说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求在那重新建造城池抵挡西夏的锋锐,右可稳固延安的形势,左可致河东的粟米,向北可图取银、夏州旧地。

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种世衡负责建城。

之后,种世衡边与西夏战斗边筑城。

筑成后,朝廷赐名青涧城,将种世衡升任内殿崇班、知青涧城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种世衡一步一步的创立了种家军,他的兄弟以及后人成为了种家将,种氏一族兴盛。

为了更好的抵御西夏的侵犯,种世衡开始经营青涧城,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借给他们本钱,想尽各种办法用流通货物赢得收益,青涧城没几年就非常富实。

种世衡深谙兵法之道,“苦肉计”、“美人计”、“离间计”三条计策最为擅长。

招抚羌人和抗击西夏时,经常用到。

羌人酋长慕恩部落最为强大,经常不听话,种世衡使美人计使其拼死效力,诸部有背叛者,慕恩讨伐战无不胜。

西夏皇帝李元昊没有臣服,部下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有勇有谋,深受李元昊重用和赏识,种世衡巧用离间计,野利兄弟被杀。

另外,种世衡很讲信义,只要答应的事,不管多难都要做到。

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巡视边境时得知种世衡在羌族百姓中很有声望,因此奏请宋仁宗调种世衡做环州知州,镇抚羌族。

当时羌族部落酋长牛奴讹非常倔强,听说种世衡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一定到他的帐幕去,慰劳部落百姓。

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积雪足有三尺深。左右侍从说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况且道路险阻,不易行走。

种世衡对他们说,要以信义结交羌人,就要按时赴约,有危险也要去。

就这样,他冒着大雪赴约。

到了之后,牛奴讹大为吃惊,说:“我世世代代住在这个山上,汉人的官吏没有敢到这里来的,你一点都不疑心呀!”

牛奴讹对种世衡的胆识和为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率领全部落的人向种世衡行礼,从此任由种世衡调遣。

假如种家只是辉煌两三代,施耐庵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里,定有种家子弟,他们是讲道义的军官,与梁山泊好汉很像。

后来,种世衡累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卧病在床时接到将令,与蒋偕一起修筑细腰城,他不顾病痛,率领所部甲士日夜兴筑,城修成功而去世。

种世衡死后,范仲淹哀叹:“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

种世衡能够创立种家军,是因其善于安抚士兵,士兵生病,他会派儿子亲自视药,士兵们都拼死为其效力,他的儿子们也都与其相似,爱兵如子,有勇有谋,这才有了种氏一族五代为将的传奇经历。

种世衡有八子,皆是将才,都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其子孙辈中,以被世人尊称“老种”的种师道最为出名。

3、种家军消失

种世衡之前,西夏一直侵扰着北宋,从种世衡开始,西夏再难有所作为,虽也侵扰,但因种家军的存在,没赚到什么便宜。

种家将个个有勇有谋,令西夏闻风丧胆,就连金、辽的将领也都佩服。

北宋末年,镇守边庭的是种师道,初任文职的他,因有谋略,后改武职,因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种师道的两个儿子早死,不可能在《水浒传》里出现。

种师道用人不分亲近,不看背景,只要有能力就能当将军,所以很多武艺高的人投奔他,让种家军更加的强大,《水浒传》里的教头王进就是去投奔他。

种师道一直镇守边关,后因金人南下,被宋徽宗诏回京城,加封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

看到这些官职,书生想起了《神探狄仁杰》,狄阁老常常身兼数个要职,武则天把身家性命都押在狄仁杰身上了,宋徽宗也是把身家性命押在了种师道身上。

种师道抗击金兵初见成效,昏庸的宋徽宗却轻信谗言,重用起主和派,打压主战派,种师道被罢免,种师道虽不断的建议,但宋徽宗不为所动。

靖康元年,金军再度兵临城下,宋徽宗将帝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宋钦宗)。

面对危局,宋钦宗召回种师道,结果战事屡败。

这怪不得种师道和种家军,因为最佳的时机已经被宋徽宗浪费了,并且宋军已毫无战斗力,种家军双拳难敌四手,种师道也已年迈,他的弟弟种师中也阵亡,北宋已无力回天。

主战派失利,勉强坚持着,此时宋钦宗又重用主和派,但也没用。

种师道病重,加之悲愤交加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不久后,金兵攻下汴梁,将领们都想拜见种师道,见一见他们心目中的真英雄,可惜种师道已死,他们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宋朝皇帝若能采纳种师道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宋朝的被俘官员听到此话,皆仰天长叹。

种师道深受百姓爱戴,种洌护种师道的灵柩西归时遇到山贼,山贼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并赠金钱以致意。

结语:

种氏一门五代为将,战死疆场数十人,种家军令西夏闻风丧胆,保北宋山河无恙,奈何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北宋灭亡,种氏一族衰落,种家军从此消失。

文人不写,戏剧不演等,让保护北宋百余年,甚至可以阻止北宋灭亡的种家将不为大家所知,令人遗憾啊。

最出名的是宋朝,杨家将。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已得到学界的认同。然而,包括“将门”现象在内的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却延续下来。北宋时期,“世为将家”依然为当世军中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而将门也始终在当时武将群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的开国将领,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晋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据要职,或以善战成为军中将官,从而构成了当时武将群体中的核心力量。虽然宋太祖随之收夺了功臣大将的兵权,但却保留了包括其在内的开国将领诸多方面的特权,特别是子弟荫补武职、优先迁转的待遇,甚至给予其与皇室联姻的礼遇,而这一做法为后世嗣君所承袭。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将门之家,绵延数代,几世为将。

宋初的功臣大将,主要有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及赵彦徽诸将,以及李处耘、韩重赟、罗彦瓌及王彦升等人。通过查阅《宋史》诸将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宋代有关碑传等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张光翰、赵彦徽、罗彦瓌及王彦升四人子嗣情况不详外,其余诸家都有继世为将的记录。

宋初功臣大将中继世为将者以张令铎和韩重赟两家为代表。其中张令铎在初居侍卫马步军都虞候的高位,韩重赟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要职。张、韩两人之子,有加官西上合门使、领绵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镇原州者;有长期出任镇、定、高阳马步军都钤辖,成为河北前线有名边将者;还有官至左屯卫大将军、领遥郡团练使者等。

宋初功臣将门中三世及以上为将者,以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耘三家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国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军职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诸子皆以荫补武职,其中长子保兴历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御使。石保兴之子元孙在宋仁宗朝历殿前都虞候及鄜延副都部署等,加观察使衔,跻身高级将领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庆公主的缘故,在宋太宗朝已授节镇。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亲征,石保吉又承担护驾重任。其子从武者,也官至武阶中的诸司使。

王审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挥使,其九子皆以父荫补武职。长子承衍以驸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国军节度,先后出知天雄军府、贝冀都部署等职,为河北驻军重要将领。次子承衎,历知延、代、并州等,“皆兼兵马钤辖”。王审琦其余诸子,则为西上合门使以下武官。

李处耘是宋初的枢密副使,曾多次参与用兵。其次女为宋太宗皇后,诸子皆继世为将,而以继隆、继和兄弟最为出名。李继隆“以父荫补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后,历河西行营都部署以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等将帅之职。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继隆又率军护驾。史称“公二纪宿卫,四换节旄”,“功臣之号,凡三加焉”。李继隆死后,与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室,可见被视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继和长期镇守边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领端州防御使。李继隆另一弟继恂,官至洛苑使、顺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继续为将,其中李继隆之子昭亮,“四岁,补东头供奉官”。历北方前线守将,迁步军及殿前副都指挥使等要职,成为又一代禁军大帅。李昭亮之子惟贤,历知冀州等,领遥郡团练使。李继隆从子昭逊,至供备库使。

根据以上情况可见,宋初功臣诸将不仅本人为当时禁军的重要将领,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门背景在武职上获得顺利发展,遂出现了几代为将的现象。

宋初功臣大将之外的开国将领,大致包括入宋后获得节钺者及以下将领,由于他们大多原本官爵不算显赫,与前朝关系相对较浅,因而受到赵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刘廷让、崔彦进、张廷翰、张琼、杨信、曹彬、潘美、党进、马全义、何继筠等等将领。他们虽在地位及特权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断得到拔擢,加之人数更多,也涌现出很多将门世家,其中既有几代为将者,也有一世多人扬名军旅者,从而在总的影响上也超过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杨信、何继筠、李汉超、李谦溥、王全斌、马全义和曹彬诸家。

杨信在入宋后,历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挥使等要职。其弟杨嗣,是宋真宗时御辽名将,历定州及镇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团练使。杨信另一弟杨赞,“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资朝着至牧守焉”。

何继筠在宋初长期驻守棣州,后拜建武军节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长期镇守沧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缘边安抚使,为当时前线重要守臣。何承矩诸子也多荫武职。

宋初名将李汉超长期镇守关南,授观察使。其子守恩,少随父从军。“汉超卒,擢为骁猛军校,累官至陇州刺史、知灵州”。后遇夏军伏击而死,同时死难者还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26。由此可窥见李氏将门一斑。李谦溥在宋初镇守隰州,官至团练使。其长子允则历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知镇州等,终宁州防御使;其次子允正先后任鄜延及镇定防区将官等,积官客省使、遥郡团练使。

宋初大将王全斌曾为征讨后蜀之役的主帅。其诸子多为武职,其中审钧曾任广州兵马钤辖等。王审钧之孙凯,在宋仁宗朝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等。王凯之孙诜,娶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马全义为宋初勇将。宋太宗时,其子知节以荫补供奉官,年仅十八岁便奉命监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鄜延地区统军官,后迁枢密副使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成为参与大政的武将最高代表。据王安石记载:马知节死,其子洵美“终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终内殿承制、阁门祗候”。其孙辈十六人,其中“庆宗今为右班殿直,庆崇今为文思使、知恩州”,皆为武官。

综上所述中,曹彬将门最为突出。曹彬是宋初有名的将领,是为“宋初四将”之一,灭南唐伐契丹,都是他带领的主力。曹彬死后,他的后伐受到极大恩荫。据李宗谔《曹武惠王彬行状》记载:曹彬七子:璨、珝、玮、玹、玘、珣及琮,惟有玘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而七子中,惟曹玮最为优秀,曹彬曾说其子像他,宋真宗任命其为西北将领。“三都谷之战”大败吐蕃,使扬国威,将门更显而精忠神武。后来曹彬后裔受荫不断。

宋太宗朝以后,不断产生的将领队伍,其后嗣因同样获得各方面的特权和机会,这就为其从军为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遂不断孕育出新的将门之家。

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在宋太宗朝至北宋末的将领家族中,不少都有继世为将的情况,如杨业、王超、高琼、范廷召、葛霸、呼延赞、丁罕、张凝、曹利用、冯守信、张耆、夏守恩、狄青、赵振、姚兕、种世衡、王珪、宋守约、刘仲武、苗授、和斌及刘延庆等等将家。像张凝在宋真宗朝至殿前都虞候,其子昭远则先后出任鄜延路兵马都钤辖及步军、马军都虞候等可谓两世为三衙管军;事迹不显的丁罕,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步军都虞候。其子守德虽无明确官爵记载,但据史称“能世其家”可知,当继续从武为将。据王安石所书神道碑反映:冯守信至步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其子十三人中,虽多为下级武官,但也有至诸司副使者。宋仁宗朝大将刘平死后,其子季孙历两浙西路兵马都监兼东南第三将等。而在他们中尤以杨业、王超、高琼、姚兕及种世衡诸家为突出。

杨家将

抗辽名将杨业出身将门,入宋后任判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加云州观察使,雁门关大战显赫天下,辽遂称为“杨无敌”。杨业战死后,其子弟多迁补军职。其中长子杨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将闻名,历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御使。真宗赞称曰“有遗父之风”,有抗辽中有赫赫战功,辽称为“六郎”,杨六郎之称始传。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曾追随范仲淹于对夏前线,又“从狄青南征”。治平中,迁步军都虞候。杨业一门为大将三世,是北宋将家中的杰出代表。

姚家将门

姚兕之父姚宝原为普通武将,战死于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历鄜延路总管等,累迁东上合门使、通州团练使。其弟麟,“亦有威名,关中号‘二姚’”。宋徽宗朝,姚麟迁至殿前都指挥使。姚兕之子雄、古,也是当时有名的边将。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后至步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史称:“熙河十八年间更十六帅,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边功,官累熙河经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为河东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为将,靖康间以领兵夜劫金营失败而被贬。从姚宝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将门在北宋中后期凡四世。

种家军

种世衡为宋仁宗朝御夏名将,其子古、谔、谊,“皆有将材,关中号曰‘三种’”。种古历知镇戎军及环庆路钤辖等;种谔历鄜延副总管等,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谊历熙河副将、知兰州等,加保州团练使。在种氏第三代中,种朴历知河州及安抚洮西沿边公事等,后战死;种师道“以荫补三班奉职”,历泾原都钤辖及马军副都指挥使等。从童贯讨伐燕京,为都统制。靖康时,历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及河北、河东宣抚使等,一时成为军中柱石;种师中至步军及马军副都指挥使。靖康之难中,任河东路制置副使,战死沙场。元人修史时指出:自种世衡后,种氏一门“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

此外,还有许多功臣将领,如御西夏平南乱的狄青,其三子共为供奉官,中狄咏为当时最美男子,世称“人样子”;又如熙河开边灭青唐的王厚父子,等等。北宋一朝将门累累。

北宋第一武将世家——折家将

宋太祖亲自下旨“折家世袭官爵”。折家将传八代人,一直到建炎南渡后,跟随宋高宗来到临安府,才逐渐由武将转向文官。

从它的族姓中,便能得知它绝非中原族人。他是匈奴折兰氏后裔。

历史上,很多将门大多不过两三代便销声匿迹,飞将军李广家也不过传至李陵第三代。折家将却有着八代英烈的美名。早在宋太祖统一天下前,折家将便一直承担着抗击契丹、西夏、羌人骚扰中原的重任。大宋建立后,折家将投靠宋太祖。

《宋史》中曾评价折家将说“西北之悍”,一个家族扛起一个王朝一半的防守重任,号称西北长城,足以见得折家将有多厉害。

折家将

北宋最具影响力、战绩最突出的是折家将,在《宋史》中,折家门比杨家将地位要高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北宋第一将门。

折家将起于残唐,延续250余年,终北宋一朝,传十一代,出了著名将领百余员,其中男将50多员,女将40多员,战死沙场者难计其数。十一代折家将都在为北宋镇守边关,血战沙场,威震西夏,是北宋的钢铁长城。

虽说“将门虎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北宋曹家、高家、折家、种家、姚家、杨家,虽是累代将门,也难免出现贪生怕死之徒。

1 声名显赫姚家将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农历九月

西夏国主李元昊主动出击,在定川寨之战,歼灭宋军九千多人,有一位名为姚宝的军官,也死于此役。按照当时宋廷的规矩,他儿子姚兕以父军功,荫补右班殿直(宋徽宗时代改称保义郎,武职五十二阶中,序列第五十)。

这姚兕(字武之,京兆三原人)继承父亲遗志,投身军旅阵前效力,在环庆路(今甘肃庆阳)担任巡检使。正值西夏犯境,姚兕迎战敌军,他一马当先,一员西夏大将被他当场射杀,西夏兵见状转身而逃。

之后,姚兕率部驻防荔原堡,西夏先锋部队将荔原堡包围,姚兕故布疑兵,出阵先将西夏先锋官一箭射死,为宋军整军备战争取了时间。然后姚兕据险而守,他箭无虚发,射死数百名敌军,以至于“裂指流血”。姚兕凭一己之力,往来冲杀,保住荔原堡、大顺城两座城寨。

宋神宗听闻姚兕事迹,将其召入京城,命其演武。姚兕猿臂神射,射技高超,让宋神宗叹为观止。赐给他银枪袍带,并擢升他担任环庆路都监。之后,姚兕征讨交趾有功,担任雅州刺史。后跟“种家将”种世衡之子种谊并肩作战,在洮州之战中活捉青唐吐蕃(唃厮啰)名将鬼章。去世时姚兕官拜鄜延路总管。

姚兕的兄弟姚麟,两个儿子姚雄、姚古都是北宋西军名将。姚雄少年成名,去世之前,以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的官职致仕(退休)。而弟弟姚古因军功,最终升任熙河经略使,成为西军重要将领。

2.少年英雄,一战成名

而姚雄之子姚平仲,可谓是“累代将门之后”,他的曾祖父姚宝、祖父姚兕、叔祖父姚麟、父亲姚雄、叔父姚古都是驰骋沙场,威震西北的当世名将。姚平仲年幼时,父亲去世,他被叔父姚古养大成人。

姚平仲自幼长在军中,武艺高强,跟他父亲姚雄一样,都是少年成名。在1115年九月的臧底河之战,十八岁的姚平仲跃马挺枪,杀入西夏军阵中,往来冲杀无人能挡。十多年前,那位跟随王厚征讨西夏,沽名钓誉的监军宦官童贯。此时已官拜太尉,身兼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之职,成为西线宋军的最高指挥官。

童贯本想拉拢这位少年英雄,姚平仲却看不起他,童贯恼羞成怒,降低对姚平仲的赏赐。但关中豪杰、西军将领看到姚平仲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怼童贯有胆量,特别推崇他,称其为“小太尉”。

3 南征方腊,有功不赏

1121年正月,宋徽宗命童贯率领京畿禁军和陕西西军南下,征剿方腊,姚平仲也参与其中。虽然姚平仲没有像韩世忠那样,生擒方腊,但他在剿灭方腊余部时,立下赫赫战功,越州剡县(浙江嵊州)的摩尼教(明教)首领裘日新,便是死于姚平仲之手。

剿灭方腊余党,姚平仲功劳最大,童贯再次拉拢他,用金银珠宝诱惑他,哪曾想这小姚将军不为所动,并称自己不要封赏,只求面见当今圣上(原文: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童贯非常忌恨姚平仲,便从中作梗,上报朝廷时,他将姚平仲的军功轻描淡写。

所以之后,立功的王渊、刘光世都见到了宋徽宗,唯有姚平仲没被皇帝召见。姚平仲虽然没见到宋徽宗,但太子听过姚平仲很多传闻,并对他神往已久,这位太子便是后来的宋钦宗赵桓。

4汴梁风云,殿前争功

1125年十月,长驱直入的金兵,兵分两路南下侵宋,兵锋直指东京汴梁。听闻金兵入侵,各地宋军纷纷勤王,75岁的种师道原本已经致仕退休,归隐终南山。但是接到宋徽宗诏书,命他率兵勤王,种师道来到姚平仲军营,跟他率领七千西军火速赶奔东京汴梁。

宋徽宗看到形势不好,连忙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这宋钦宗跟老皇帝宋徽宗一样,做事犹豫拿不定主意。金兵畏惧种师道,宋钦宗便让种师道主持守御工作,种师道老成持重,他趁着宋钦宗跟金兵议和时,坚壁清野等待各路宋军来援,再图金兵。

此时官拜都统制的姚平仲,认为金兵不过如此,他想到种氏、姚氏都是西军将门,种师中和养父兼叔父姚古援兵将至,姚平仲急于立功建业,生怕风头被种家将抢走。

于是姚平仲找到李纲和宋钦宗,称宋军士气高涨,要求主动出击,奈何老种相公按兵不动。战和不定的宋钦宗,此时又迫不及待跟金兵决一死战,他等不了八天后就能到来的援军,李纲又极力怂恿。

于是宋钦宗解除种师道的指挥权,将希望寄托在姚平仲身上,希望他一战成功,保住赵宋国祚,并做出加官进爵的允诺。

5.夜袭失败,远遁山林

姚平仲夸下海口,要偷营劫寨,夜袭金军大营,斩下金帅完颜宗望(斡离不)得人头。本来这种斩首行动,应属于军事机密,结果宋钦宗竟让术士挑选出兵日期,而且还传遍东京汴梁的大街小巷。宋钦宗迷之操作,下令在开宝寺,树起三面上书“御前报捷”大旗,生怕金兵不知道,近期要对他们采取军事行动。

结果可想而知,姚平仲和杨可胜,率领七千精锐,偷袭牟驼冈大营时,闯入空寨才知中计,但为时已晚,金兵大军合围。金兵的战斗意志比西夏高,作战素养强于方腊义军,姚平仲难以抵挡,宋军大败亏输。杨可胜力战被俘,壮烈殉国。

丧师辱国的姚平仲不敢回京,骑着一头黑骡,日夜兼程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休息。之后,他又经武关到长安,本想在华山隐居,但又觉得离宋廷太近。便南下蜀地,在青城山的上清宫住了一天后,辗转来到现四川省东北部万源的大面山,又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这里人迹罕至,连采药人都看不到,于是姚平仲解开缰绳,将所乘的黑骡放归山林,自己住到石洞之中,隐居几十年。朝廷多次下诏,搜寻姚平仲,但都没找到,此事不了了之。

直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八十多岁的姚平仲才肯下山,来到丈人观道院,将这些经历叙述一遍。此时的姚平仲仙风道骨,紫红色胡子长达几尺,红光满面,穿山越涧快如野马,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其字奇特雄伟,但从来不说自己得道的真实原因。南宋诗人陆游,听闻此事,写下《姚平仲小传》,收录在《渭南文集》中。

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姚平仲劫寨不成,损兵折将,也不至于为此弃军奔逃几千里,畏敌如虎,好似“飞将军”孙元良一般。姚平仲的堂兄弟姚友仲(姚古之子),率部击退金兵,坚持到东京城破最后一刻,跟辛永宗一起,没死在金兵之手,竟被溃败的宋军所害。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这个家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北宋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杨家将故事多属演义,演义的素材,不少来自这个世代苦战、守卫大宋边境的家族。大名鼎鼎的佘太君也出自这个家族,佘太君其实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他们是折家将。

读《宋史》折家传记,如同在读一个家族的百年史诗,荡气回肠!

折家世居府州,即现在的府谷县。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此地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榆林市东北部,北接内蒙,南邻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期,宋、辽、夏三足鼎立,府州是北宋西北前线,如同插入夏、辽邻接地区的一把利刃,尤其对西夏的入侵,此地起着侧击和牵制的巨大威慑作用。

《宋史》中,折氏家族世袭府州刺史200余年,一代又一代折家男子,几乎参加了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所有军事行动,而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他们大多充当先锋与统帅,尤其是西夏崛起后,折氏家族更是陷入了与西夏漫长的苦战之中,前仆后继,血洒疆场,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将。

这个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一个乃至多个悍将,令人惊叹不已:确实是一个战斗家族!一代代折家男子,既继承了父辈优良的战斗基因,又从小在战斗中学习,所以在史书中,折家将成为一个品牌,对手闻风丧胆。比如折德扆之子折御卿,在子河汊一役,匈奴大将韩德威以万人来袭,被折御卿包了饺子,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

年底时,韩德威听说折御卿病了,又带兵来犯,企图报子河汊一役之仇,折御卿带病上阵,“德威闻其至,不敢进”,悄悄跑路了;又如,折家第五代折克行,与西夏军战于葭芦川,“斩首四百,降户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

折克行之子折可适,更是智勇双全,“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简直是天生的战斗高手,被时人叹为“真将种也”,他武艺高强,又有计谋。有一年夏军十万人入侵,折可适通过谍报,知道了敌人烽火台守卫士兵的姓名,然后假扮夏军首领,呼喊这些士兵的名字,把他们骗下来,一个个杀掉。敌人没有烽火台传递消息了,于是折可适玩了一把大迂回闪击战,带八千骑兵绕到敌人背后,大砍大杀一番,差点活捉了夏军统帅、战争狂人梁太后。

驰骋疆场,牺牲难免,折家将一代代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折御卿带病临敌、死于阵前,折海超、折惟信战死疆场,折惟昌带病冒风沙护送军粮,“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明日卒,年三十七”……

学者李裕民在《折氏家族研究》一文中总结了折氏家族传袭府州知州的特点,除一、二世外,多为弟继兄位。为什么不直接传子因为他们年寿不高,“从已知七人享年看,平均448岁。他们死时,儿子尚小,而知州与皇位不同,他需要有能力统率蕃汉各部抗击辽、夏,年龄太小,是无法胜任的。”折氏几代人任知州的年龄,确切可知的七例,最小19岁(折御卿),最大33岁(折从阮、折德扆),平均26岁有余,正是驰骋疆场的最佳年龄。

在民间故事《杨家将演义》中,写了从高祖杨业、曾祖杨延昭、祖父杨宗保、父亲杨文广到杨怀玉足足五代人。但在《宋史》中,杨家将入传者为三代人,即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而杨文广并非像演义中所说系杨延昭孙子,在历史中,他俩是父子关系。

《宋史》中同样有折家列传:第一代折德扆,第二代折御勋、折御卿,第三代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第四代折继宣、折继闵、折继祖、折继世;第五代折克行,第六代折可适、折可求,再到一笔带过的折可适儿子折彦质,写了七代人。而从折德扆上溯三代其父折从阮、祖父折嗣伦、曾祖折宗本,从唐末、五代到北宋一朝、南宋初年,将近300年,足足十代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历史很无情,杨家将通过民间演义家喻户晓的同时,十世为将、堪称中国之最的折家将,却默默无闻了,就连折太君,也被改成了“佘太君”,虽然大名鼎鼎,却抹去了她所骄傲的家族印记。

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在历史上一场最著名的酒局之后,宋太祖赵匡胤终于用一种另类的,充满智慧和人性光环的方式,将自己政权最大的威胁给消解!那就是兵镇为祸,最后引火烧身,鸠占鹊巢。作为这一手法的受益者,已经独占了皇权的赵匡胤,当然不能容忍还有人学他这样的做派!

一出杯酒释兵权,让他终于安心了,随后他又通过一系列手腕,将地方割据的局面给扭转,北宋进入了强干弱枝的时代,中央百万禁军,而地方?他们只有城管和保安!中央政权再也没有了威胁皇权的存在,这让北宋武将黯然的同时,也让北宋武力衰微!

而在所有武将皆地位底下的时候,却也有另类的将门存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驻守西北的”折家军“。一个依然类似与藩镇存在 的将门!拥有武装力量,官职可以世袭,而且绵延十多代,从唐末一直到宋朝灭亡,都是北宋武力系统的中流砥柱!事有反常即为妖,而这折家军其实就是如此的存在!

血统上而言,这家族并不是正统的汉人出生,而是羌族折掘氏后裔,正儿八经的党项族出生。世代聚居与今日山西西北交界之地,这个家族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那个时代,折家首领折宗本曾任振武军五镇都知兵马使,算是折家发迹的起点!后来历经五代战乱,折家子孙为官一直屹立不倒!

因为长期驻边的影响力,在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之后,辽国曾想过将折家全部迁往辽东,以稳固对于新占领的幽云地区的控制!被折家坚决拒绝,之后的折家历经后汉和后周时代,官职步步高升,在后周时代因镇边有功,甚至受封郑国公,享有国家最高爵位。北宋建立之后,折家选择归顺宋太祖,也因投效之功,特许世袭府州知府就此成了世袭的武将世家!而且在后续,北宋建国统一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当时最杰出的折家代表就是第五代折家军将领折御卿。公元979年开年时节,宋太宗亲征北汉,折家军随性出征,从晋西北出发围剿北汉!进军之后,折御卿挑选60名精灵的士兵,混入岚县、岢岚县侦查,在摸清敌情后,率军3000余渡过黄河,兵分三路日夜兼程!

分兵急进,兵力虽少,却精锐无双。一路为诱,一路为伏,一路为后援,在岚县大破敌军,随后又屡出奇谋,接连攻克岢岚、岚州、宪州,彻底断绝了救援北汉的辽军进兵之路。

为北宋灭亡北汉立下大功!灭亡北汉之后数年的公元994年,契丹辽国不甘失败,派一万精锐进攻折家驻守的府州,折御卿又一次料敌与前,在情报准确的情况下,与契丹军归途布置伏兵,歼敌5000余,俘获战马无数,契丹过太尉、司徒大小官员20余人被折家军所杀!

这一战大胜,引发宋太宗好奇,宋太宗问他,这契丹军为何如此简单就进入边境?折御卿答曰,此乃预备好的计谋而已,敌人虽沿着小路进军,图谋突袭我军后方,可这情报早就被我掌握,既然他们选择强攻,我军当选择将就将就,放敌军进来,然后再必经之路‘子河汊’设下埋伏,在敌军退兵时,一鼓作气击败之。太宗闻听后大喜,授予折御卿战旗30,以壮其威!

折家军也因这一战打出的威名,而引得周边不满契丹的部落纷纷要求内附,折御卿也接受他们的内附,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可惜这折御卿天不假年,此战过后就积劳成疾,契丹军秉承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心态,再次来袭!这一次面对契丹威胁,折御卿选择带兵出征,面对母亲要求他回家养病的信,他意味深长的说道!”世受国恩,边寇为灭,御卿罪也。

临敌弃士卒,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太夫人,勿念忠孝岂两全!”此为折御卿临终遗言,今日读来由自感叹。谁说北宋无虎将,只是这虎将死的太早矣,言毕翌日,年近38虽的折御卿过世。

面对折御卿的忠孝之言,宋太祖悲痛不已,追赠其为侍中,并建祠庙,赐庙额“显忠”。折御卿只是折家军无数代优秀将领的一个代表人物!在折御卿死后,折家军依然出了不少忠勇爱国的优秀人物!折宗本“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折克行“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折可适“公不事权贵,不为势力所夺”

折家子弟,与宋史中代代留名,成了宋朝历任皇帝眼中的帝国西北一柱,无愧世代将门之后!即便是北宋末年,依然如此。北宋末年,在名相章惇执政时期,用渭州知州章楶之建议,使用经济制裁加碉堡蚕食战术攻击北宋,历经数十年不断蚕食,攻陷西夏东境的洪州、盐州,随后宋军又通过平夏城之战之战打败西夏军30万。

宋军随后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宋朝控制横山地区之后,西夏国日子越来越难过!知道后续,宋朝彻底恢复河湟故地,几乎灭亡西夏。作为西北将门的折家军,屡次活跃与对西夏战场之上!

折家军就这样以异族之身份,在武将地位底下的北宋王朝,用自己的忠心和使命感,凭借贫瘠的西北土地,与黄河上下,长城内外,辗转挪移,抗辽攻夏,铸就了属于将门世家的辉煌故事!这故事即轰轰烈烈,也充满悲壮。人熟知杨家将独美与前,而不知北宋四大将门,其实以折家为第一,杨家不过最末而已!

文有神童武有名将,说的是水浒中提到的哪个北宋家族?

提起北宋的将门,大家马上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杨家将,在《宋史》里的影响力、名气、对宋朝的作用等,并没有演义和戏剧里那么大。杨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