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陈氏家族的故事?,第1张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扩展资料:

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

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

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

-陈姓家谱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

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

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

福怒,拔剑逐先生。

先生逃入响山洞”。

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

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

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

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

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

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

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

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

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

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

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

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

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

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

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

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天佑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陈崇文,李唐上舍太学生,唐时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陈伯伦,唐末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

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陈肇泰,唐末从王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陈栗,唐使相,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陈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随王审知入闽。

◎陈九,原籍光州固始县东涤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陈潼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于梁开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陈杰,唐末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陈臣,唐进士,广州太守。

唐末从浙江入闽。

◎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五代十国

(907-960)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地入泉。

宋朝

(960-1279)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于唐开元十九年(731)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

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

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

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

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

◎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

至宋绍兴年间(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于宋景炎元年(1276)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陈政泰为宋代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陈煜(素轩),宋末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陈千户,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阳头察阳。

元朝

(1271-1368)

◎陈以祥,系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陈汝荣于元朝时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陈学祖永乐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明初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埯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陈奎,山东衮州金乡县人,于明正统六年(1441)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管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陈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1561)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朝

(1644-1911)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

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

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

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福建陈氏入闽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

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

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福建陈氏,一个有着430多万大家族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

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为啥义门陈称“江洲义门陈”?

在讲述之前先让各位看一下天圣四年岁次丙寅孟春月

 敕赐江州陈氏的一道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

  尔陈氏义居。将几于五百。阖族同爨。聚何有于四千。实秉祖父之训式。用公侯之爵。无靳锡之大礼。配以文庙。拜以三师。广使率土之民。咸化同堂之义。应封赠唐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有功于世。有德于民。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追赠尔遗像于庐山圣治峰太平观中。立龛一座。永远享祀。义宜立祠于九江郡崇祀。敕封为九天真君。题名曰真君祠。德安太平乡义居。特立祠一所。设以五龛。中一龛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其中。第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设专祭。

左右祀著作郎父子。陈檀。荫袭封赠尔为楚国公。张氏赠为太君。

著作郎孙旺。荫袭封赠尔为晋国公。孙氏赠为太君。又敕青曾祖机。尔为燕国公。王氏为太君。青祖考感。尔为许国公。郑氏为太君。青父兰。尔为吴国公。李氏为太君。封陈氏第七十八世显祖青。系著作郎第六代耳孙。唐举进士。直云阁大学士。官朝散大夫。加尔为齐国公。

以上五代公爵。设木主禋祀祠堂。春秋守土官致祭于祠。以用公爵礼乐。义门陈氏准此

奉天承运诰命之宝

大宋仁宗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辰旨下

以上诰命, 载于《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

为让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再奉上《义门记》

易曰:

立天之道 ,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厉教,人之全行也。故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本也。所以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雎乐而不*,螽斯仁而不姤,子孙众多,流于歌咏。其诗曰: “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 内崇亲戚,外树声教。声教所被,由家而国。其诗曰: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然战国亡亲,秦废诸子,汉灭亲王,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以篡弑,迨夫隋唐失纲,皆无足尚我太宗圣德隆盛,人民亲睦。

匡卢崔巍,号为南障。山高水澄,秀甲他郡。钟英陈氏,代生伟人,累世同居,历朝旌表。孝弟蔼于家门,义声彰于邦国。按其宗谱:自汉太邱实公历晋太子洗马;逵公十四世为宜都王叔明;叔明五世孙兼举唐玄宗朝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兼子京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乏裔,子以从子褒为嗣,仕盐官;褒子灌,为高安县尉;灌子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隐居卢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屡徵不出,就拜左侍郎;其孙旺,从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注:伉、侍、仲、俛、伟、伸),六子生十九(注:伉五子,侍无子,仲三子,俛三子,伟五子,伸三子),十九生三十(注:伉五子生十一子,仲三子生六子,俛三子生五子,伟五子生八子,伸三子生六子,凡三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仲之子崇,乃立家法垂示将来。故自序云: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由是子孙益多,上下和睦。然云礽既远愚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孝友之训。今绳之以规矩,则序之以尊卑之分。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下令子孙世守家规,永敦和睦。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赋,勘司以序男女,家塾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祝以备祷祈,医师以供药石,匠作以资器用,辟书院以待学者,构廨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衣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晏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姻吊丧、送往迎来、凡诸纤悉莫不周详。然而赃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识之学弗精,纵横诡谲之谋弗尚,商贾营贩之利弗习,娼优赌博之徒弗近,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子弟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史,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宗法之行,始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庚戍(注:即公元 890 年)也,至衮为江州参军,试太常寺丞,奉礼部郎,直至南唐李昪旌表孝弟,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李昪丁酉(注:即公元 937 年)也。昪卒煜立(注:昪卒璟立,璟故煜立。),又蠲其沿徵科役。开宝末(注: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即公元 975 年),太平兴国七年(注:即公元 982 ),右补阙直史馆张齐贤为转运使,奏言 “ 陈氏屡世义门,全家孝行,在煜时尚蒙蠲恤,于圣朝岂令徵收?宜免本户沿徵杂派,庶彰大化。 ” 上可其奏。淳化初,殿中丞相唐戬理江州事,又奏 “ 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春贷粟二千石以赡之,(俟丰年还官) ” 。(诏可)。至道中(注: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即公元 995-997 年),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一本,陈氏所得凡三十三卷,藏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宗曰: “ 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 ” 敕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义门传家之法。愈遂言:陈氏每岁租米四千斛,距江州二百余里,舟车不通,常告二千斛脚值。若就德安仓输纳,以充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宗许之。 衮立义门坊;昉主家三十五年;崇为长吏;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化令;礼为吉安令;衮为司户参军;昉为太仆少卿;恭为洪都掌书院;密知武阳事;皆为衣冠之俊者也。秩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押衙使;郜为蒙义军都头使;辉为讨擘副使;凉为教练使;皆为官职之选者也。若昭、若昱、若琛、若传、若逊、若俨、若度、若渐、若永、若续、延年并登进士第;而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俱擅词场,皆为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兴齐,实乃陈氏之永世也。 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姓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炫,清纯者也;富而不骄,贫而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大夫之族,未有若陈宗者也。谓其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训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皆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者殆尽,而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荒,陈氏举家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安,义之至也。丁酉岁( 997 )夏,予以兵部尚书掌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岁( 999 ),会赦东归。过浔阳,登卢峰,得诸陈氏宅,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辞曰:舜有至德,其后必昌。晔晔陈氏,宗义刮飏。家法式定,义门表德。如何在上,示为世则。古人有言,家法如官。官若为义,其为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之途,人思共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替昪伪煜,犹然敦助。逮我圣宗,恩惠骈属。大宋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旁流,陈宗绵绵。

(宋)内阁兵部尚书制诏总裁胡旦撰 咸平五年( 1002 )壬寅月壬戍朔五日丙寅

诰命敕封自著作郎陈阔始,即封七十二世陈阔为九天真君。

七十三世陈檀,为楚国公。

七十四陈旺(著作郎孙),为晋国公;

七十五世陈机为燕国公;

七十六世陈感为许国公;

七十七世陈兰为吴国公;

七十八世陈青为齐国公。

上述江州义门陈氏世系,系宋仁宗圣旨所排。

与现存绝大部分义门陈氏宗谱所书世系相同,也与胡旦《义门记》所记世系相同。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宋仁宗的这道圣旨,对江州义门陈氏始祖伯宣公的特殊封赠:“唐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有功于世,有德于民。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追赠尔遗像于庐山圣治峰太平观中,立龛一座,永远享祀!”

同时,又“义宜立祠于九江郡崇祀!敕封为九天真君!题名曰:`真君祠'”。

即在九江郡建立“真君祠”,专祀“九天真君”唐著作郎陈阔公。因为他“生而为英,殁而为神。有功于世,有德于民。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

“德安太平乡义居,特立祠堂一所,设立五龛。

中一龛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七十二代木主,即伯宣公陈阔。

“其中,第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设专祭。

左右祀著作郎父子”。即在专祭四十三世太邱公(陈寔)的左右,唐著作郎父子(即伯宣公陈阔与其子陈檀公)作陪祀。

这就是义门陈氏为什么称为“江州义门陈氏”的真正原因 因为,只有伯宣公是迁居江州的始祖,而其孙旺公,迁居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是伯宣公安排的。

且,伯宣公的晚年也是在永清村与孙子陈旺一起渡过的。殁后就葬于东佳山。

唐时,没有德安县 ,该地属蒲塘场。

吴顺义七年(乾贞元年,即公元927年立为德安县,属浔阳郡。宋元因之。因此 ,应以“江州义门陈氏”这一称呼为准

宋仁宗同时封建三座祠堂祭祀伯宣公,是 “侯者三庙” 的周礼规矩。伯宣公子檀,孙旺,曾孙机,玄孙感,五世孙兰,六世孙青,皆受著作郎阔公荫,而袭封。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垵(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垵(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1 浙江绍兴�6�1山阴陈氏续修世谱四卷 (清)陈奕新等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钞本 四册 美国

2 浙江绍兴�6�1山阴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秉昭补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补修传钞本二十四册 美国

3 浙江绍兴�6�1山阴湖塘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蓉江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心一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4 浙江绍兴�6�1山阴下方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汝兰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顾予堂刊本十六册日本 美国

5 浙江绍兴�6�1山阴天乐安山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陈庚等修钞本 一册 浙江图(存卷1、2)

6 浙江�6�1山阴越城江桥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锡朋纂修清光绪九年(1883)德星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元、亨、利册 以元、亨、利、贞分卷 上图:6564/A;又一部6564/B,3册

7 浙江�6�1山阴东浦陈氏怀十房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陈燮枢纂修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六册— 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姓氏知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陈姓的起源与家谱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氏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时置郡。以颍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因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之后入赘于陈。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庐江郡:治所在舒。

 历史来源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源出

 一;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二;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三;古代安南(今越南)国王有姓陈。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东海、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世馨堂,苏北鲁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从连云港花果山大村、当路附近迁出)。

 迁徙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家族名人

 陈胜:(前?~前208)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圆圆: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诚:(1897~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1892~1951)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姓家谱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

陈氏家族的故事?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