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四川雅安出过那些名人、明星呢
明星:孙燕姿,孙楠,毛阿敏,张信哲
雅安历史名人
颛 顼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生于若水,12岁时离开若水(雅安荥经),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20岁时,黄帝驾崩,颛顼继承中央天帝之位。颛顼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绩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国家)统治机构,设立九州,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创制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华夏的统一。
颛顼帝就出生在雅安市荥经县六合坝的洪庙沟一带。六合坝人长期以来一直供奉颛顼帝,在坝的街口还建有颛顼帝牌楼,至于该牌楼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由于牌楼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坝人汪元藻在中举后,在原地进行了重修。另外,牌楼前几十米远的地方还建有劝人珍惜文字的红石塔字库。据王明玉回忆,其祖父曾无数次讲道过,满清时不论文武官员到了字库,均要下轿下马,徒步至牌楼下给颛顼和文昌菩萨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宽108国道时,该牌楼被拆除了。
牌楼由八根圆柱支撑,圆柱间可通行人和车马。楼高16米左右,分两层,下面一层供奉着颛顼帝,其正面横着一个大匾,匾上有汪元藻亲手所书的隶书体“颛顼故里园”五个字。第二层供奉的是文昌菩萨,匾名是“文昌宫”。两层均有四角斗拱,横梁上有宝顶。
关于该牌楼,荥经县政协主席兰树秋说,建国初期,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的刘继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湾的荥经人写来的信,希望将“颛顼帝故里”牌楼保护好。这进一步佐证了该牌楼的确存在过。
颛顼帝出生在六合坝,为了避免这里再出帝王,封建统治者便将坝南东西两头的两条小溪改名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为东边打虎如打王,西边磨刀杀凤凰。两溪旁的两座山头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出生在若水,这已是公论。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若水是在哪里呢?在民国版的《荥经县志》中,清末举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说:“若水在严道。”而严道就在今天的荥经县。汪元藻的理由来自汉朝的《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他认为,荥经县东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称为泸水,泸即黑色,因而泸水就是黑水。
《史记》中所说的蜀山又在哪里?荥经县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员李德祥说,在眉山市政协赠送的资料《世界最大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中记载:“瓦屋山古称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经》中也说:“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东,青水以西,为若水也。”据李德祥等人考证,若木正是生于瓦屋山中的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由远古时期存活下来的树木,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荥经县的位置正处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东,瓦屋山以北,经河又发源于瓦屋山,这都与《山海经》、《水经注》等史籍中所说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来,颛顼的母亲昌仆即为荥经人氏。
颛顼是黄帝之孙,五帝之一,他为什么会出生在荥经?
据史料介绍,黄帝年纪大后,曾命其子昌意征讨九黎部落。昌意将九黎驱逐至今云贵川一带,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这期间,他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颛顼。颛顼十分聪颖,12岁时离开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黄帝驾崩后,20岁的颛顼称中央天帝,开始统领四方部落。
樊 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芦山县人。东汉官至巴郡太守,曾举司徒,位列三公,后迁任汉中太守未就。知识渊博,才能卓著,足迹遍及川、陕及京都一带,并去边远哀牢夷国十年之久,对传播汉文化,整合民族关系方面贡献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赖,曾受任为青衣姜国国丞,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弹饕纠贫,务锄民秽,仕不为人,禄不为已”,这在封建社会里,袴实属难能可贵。兴平六年(公元194年)后,因奸佞弄权,忌贤疏能,加之年事日迈,遂告老还乡,终年84岁。
对其一生,樊敏碑阙多有记录。此碑具有甚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赵明诚、杨升庵、孙星衍、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备加赞颂。加今此碑巍然屹立于芦山境内,见碑如见其人。
吴理真
吴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高 颐
高颐(?-209) 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与其弟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将高颐昆仲均列入《宦迹》,《乡贤》篇内,《雅安历史》载“高君石阙二,建安中立,弟实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阙,碑、墓均在今雨城区姚桥乡(原名孝廉乡),证明他是东汉时汉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铭说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卒于建安14年(209年)8月。
殁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遗爱在民,当非过誉。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丰、同治年间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雅安市名山县人,生卒年月不详。
为人“豪侠好义”,急人所急。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试中,因针贬时弊,遭指斥鞭笞。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满怀对清廷的愤懑,投奔其麾下,旨在“杀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济众”。以足智多谋,任蓝部军师,先后转战于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等十余州县,献计擒斩清军重要将领马天贵、张万禄、余振海等人。所率义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后起义失败,不知所终。
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雅安市名山县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常家、书法家。
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他还长于书法,在书法理论上,接受康有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说,在运笔实践中,猛攻篆籀、汉魏碑刻,所书给人以"正侧井用,顺逆兼施、凌厉飞动,厚重凝练"之 。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朝东一面,即为吴之英之手。
王应元
王应元(生卒年不详) 西番(今改称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户。同治2年(1863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军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辅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绝石达开让道要求,拆毁松林河桥,配合骆秉章等清军围困石军,致使石达开军败被骗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赏给世职”,颂换“松林地土都司印信号纸”,仍赏加副将衔,子孙承袭。
光绪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阁绘象备案,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千古罪人。
陈邦直
陈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彦,雅安市汉源县人,前清文生。190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曾投入四川省同志会活动。
后回乡里,倡导新学,设“私塾改良会”,创办汉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第一所女子师范,开一代新风,教绩卓著,为汉源县新学奠基人。
民国建立,被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曾参与编修《汉源县志》、自编《陈氏家谱》8卷。
罗日增
罗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区人。幼好习武,臂力过人。及长,结纳江湖,从事袍哥活动。同盟会成立后,应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资州罗泉井开会,商定起义方案,罗于会后兼程返雅,筹备起义。7月21日,川南各县同志军齐集雅安,推罗为川南同志军水陆全军统领。罗一面挥师围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荥经。因攻雅安受挫,罗率部东下,转战洪雅、夹江等地。
雅事平定后,四川军政府任罗为边军统领,驻防西昌、越西一带。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罗不见容,被迫去职,从此闲居乡里。
1949年秋,罗随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国民党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而铸成大错,行抵小相岭为解放军包围,罗被击毙。
y四川雅安出过那些名人、明星呢
本文2023-10-21 04:32: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