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古皇帝家谱~~急~~
这个说法很多。从王桐岭先生的《中国史》中可以整理出来一份如下
最早是盘古氏,也叫混沌氏。
第二个是天皇氏,一共传了十三代
第三个是地皇氏,传了十一代
第四个是人皇氏,传了九代
再往下是燧人氏、有巢氏、赫胥氏、葛天氏、阴康氏、葛天氏、伏羲氏、女娲氏。
女娲氏是伏羲氏的妹妹,她在位的时候与伏羲氏时的大诸侯共工氏发生战乱,前后有十五个大氏族卷入战斗。
最后由神农氏,也就是烈山氏统一天下,传了八代。发生战乱,由黄帝,也就是公孙轩辕统一
黄帝再往下传给了儿子金天氏,也叫青阳氏,名字叫挚。尊号是少昊
下一任是黄帝的孙子,金天氏的侄子,歂顼,也就是高阳氏
下一任传给了黄帝的曾孙,金天氏的孙子,高阳氏的堂侄帝俊
下一任是帝俊的长子挚(和曾祖重名),因为无道很快下台了
下一任是帝俊的另一个儿子,挚的弟弟,尧
下一任是舜,在辈分上是尧的玄孙辈,谱系是歂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下一任是禹,他和舜都是歂顼的后人,在辈分上是舜的曾祖辈
下一任是启,禹的儿子,进入家天下
夏朝世系为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予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胤甲)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履癸(桀)
================以上
从盘古到神农,基本上一本书一个讲法,没有统一的。
从黄帝到禹,辈分没有什么大的争议,但是具体人名和细节上有所不同
从禹到桀,人名和排列基本没错,但是时间上众说纷纭
节[节,读音作jié(ㄐㄧㄝ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中国民间传说,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
伏羲之后,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节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燧人氏,皆袭谥庖牺氏(即伏羲)之号。
其尊节氏之后有节氏后裔,是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据史籍《汉书·律历志》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羊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
史籍《国语·鲁语上》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而在史籍《礼记·祭法》中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后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后为节茎,节茎不愿为帝。节茎有三子,为节氏、戏氏、克氏。节氏和戏氏也不愿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
轩辕即黄帝,姬姓有熊氏,从此帝系转入姬姓。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
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
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灵契氏,灵契生氐氏。
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氏、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了吕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龙氏等。
节茎的后裔节氏,就是今节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省潍坊、博山、烟台地区。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潍坊市安丘县,河北省的故城县,河北任县大宋村等地,均有节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八历史名人:
节振国:(公元1910~1940年),山东武城柳塘村人(今河北故城)。著名抗日英烈。
节振国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家乡闹灾荒,民不聊生,节振国随父亲逃到河北唐山赵各庄。长大后,他十四岁起在开滦煤矿赵各庄煤矿当了井下工人。
节振国在井下干了十年。他和其他矿工,受尽英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井下不断发生事故,工人的生命没有保障。当时英资本家规定,井下工作死一条骡子赔偿六十元,而死一个工人只给二十元。
工人们无法忍受非人的待遇,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 运动,节振国也参加了 运动,由于他精通武术,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日寇侵占了开滦煤矿,井下工人夏连凤被捕叛变,密告日寇节振国与 有来往。日寇宪兵和伪警察直奔赵各庄来抓节振国。
1938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德等工人领袖。当节振国闻讯赶回家时,他家大门外有许多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节振国怒火上窜。一个日寇宪兵刚要阻拦他进院子,节振国拍拍胸膛大喊一声:“我就是节振国!”
日寇宪兵一愣,节振国已大步冲了进去。
房内的日寇宪兵、警察看见突然闯进来一个身材不高却很壮实的年轻人,有些迷惑。日寇宪兵队长恶狠狠的对节振国说:“你的什么的干活? 的,大日本皇军要你死了死了的!”
旁边两个日寇拿起绳子就要过来绑节振国,节振国看见屋里被折腾得乱七八糟,哥哥被绑着。他不由怒从心起,一步跨过去打开橱门,抄起一把菜刀,对准日寇宪兵队长的头一刀劈下,这家伙连哼哼一声都没来得及就丧了命。旁边的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还没反应过来,节振国已抄起日寇宪兵队长的军刀,砍杀起来,很快就砍倒三个日寇。他又用刀挑断绑哥哥的绳子,对大哥节振德说:“哥,快跑!”
节振国冲出后门,翻过一丈多高的石墙,脱险跑远了。节振德没能跳过高墙,被日寇打死在后门内,英勇牺牲。
节振国刀劈日寇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 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 亲口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矿工们更是奔走相告:“节振国是好样的!”
节振国逃出赵各庄后,他在韩家梢、榛子镇一带,组织了一支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抗日游击队,共有一百多人,节振国任队长。不久,节振国率队投奔冀东抗日联军,在双鹤岭找到了 员李运昌,遂将游击队改编为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仍任大队长。
不到一年,工人特务大队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多次袭击日伪敌人,节振国威震冀东。
有一次,节振国听说赵各庄伪警察所运来许多枪支弹药,决定去攻打伪警察所。他率领部分队员赶到赵各庄警察所,一枪打倒了岗警,就冲进了院子里,他用双枪指着十几个手足无措的伪军,威严地命令:“缴枪!我是节振国!”
伪警察乖乖地缴了枪,队员们从屋里押出一个姓耿的巡官。之后工人特务大队迅速运走了这批枪枝弹药。
节振国向 起来的伪警升胃话:“你们当汉奸帮助日本鬼子欺压老百姓,按理都该杀头!今天先饶你们不死。你们以后如果再敢为非作歹,可要小心你们的脑袋。”
他又指着浑身发抖的耿巡官对伪警们说:“他是鬼子的一条忠实走狗,不但欺压咱赵各庄的老百姓,而且还帮助鬼子做特务工作,死罪难饶。现在我代表抗日 宣判这个汉奸的死刑!”说罢“当!当”两枪击毙了耿巡官。
还有一次,节振国得知赵各庄商会会长遵从日寇旨意,准备筹建一支汉奸部队,便在一天晚上带了十几个队员冲进赵各庄,架走了商会会长。节振国严厉地盯着商会会长说:“你跟日本鬼子勾结在一起,要组织伪军是不是?”
商会会长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
“我们正式警告你,你要再敢跟鬼子勾结,甘心当汉奸,我们随时都能杀掉你!”
“是!不敢了,不敢了。”
“听说你们为了筹建伪军,正向老百姓摊款是吗?”
商会会长点了点头。
“不许你这样做!从今往后,你悔悟了就没事,仍当你的商会会长,我们不管;要是还跟着鬼子干坏事,我们决不饶你!”
商会会长放回去了,鬼子的计划泡汤了。他们十分气恼,派汉奸特务到赵各庄侦察节振国的活动。汉奸特务们找不到节振国的踪迹,就胡乱抓一些工人拷打审问,还四处勒索。
一天夜里,几个汉奸特务正在赵各庄的一家戏院里看戏,忽然节振国和战士们出现在他们面前,几个汉奸特务吓呆了,只能束手就擒。
节振国跳上戏台,对台下观众大声说:“老乡们!请安静!大家坐下!我们是来抓汉奸的。这几个家伙在咱们赵各庄为非作歹,今天该跟他们算算帐了。”
1938年冬天,节振国加入了中国 。
1939年,丰润县双庙的伪警察所按照日寇指令,要召集伪乡保长开会,向老百姓派款。开会的那天早上,伪警察所长正在屋里擦着一把手枪,忽然进来一个人,面带笑容地问:“这枪好使吗?”
伪所长以为问话的是哪个乡来开会的乡长,便随声附和:“好使!”
“我看好不好使!”那人一箭步冲过来拿枪在手,很快对准了警察所长的脑袋,说:“我是节振国!”
伪警察所长一下子瘫在地上,脸吓得苍白。
“别怕,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今天来了不少人,为了避免大家误会,请你先命令你的部下缴枪!”节振国威严地说。
伪警察所长只能照办,伪警们全都缴了枪。
节振国又命令他给伪乡保长每人打一张收款的收条。节振国对伪乡保长们说:“今天免了你们的派款,是为老百姓解除负担。你们回去后不准提起今天的事,更不准再敲诈老百姓。如果不听,我们知道了决不会饶你们!”
节振国又对伪警察所长说:“你派人报告日本鬼子,就说八路军端了警察所,枪缴了,各区乡保长缴来的款子也抢了,让鬼子找我来要。”
节振国故意在门口放了几枪,然后离开了伪警察所。
1939年秋末,节振国到平西 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翌年6月,他从平西回到冀东。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7月的一天,节振国奉命在金庄截击日寇。烈日高照,战士们埋伏在青纱帐内,汗如雨滴,不久,南面、东面同时出现了敌人,经过一阵激战,南面的敌人被击溃,东面的敌人在阵地左侧抢占了一块机枪阵地,战士们一时不能前进。
节振国看见冲在前边的战士被机枪打倒,心如刀割,他发现敌人机枪阵地西边是一块高粱地,还有棵大槐树。他快速冲进高粱地,绕出槐树,一排子弹打死了敌机枪手,日寇逃窜了。
五十多具日寇的尸首倒在阵地上,节振国正和战士们打扫战场,收缴武器。槐树旁边青纱帐里一个受伤的鬼子小官手拿短枪瞄准了节振国,节振国忽然觉得左胸像扎了钉子一样酸麻,他支撑了一下,然后扑倒在地,壮烈牺牲了。那一年,他只有三十岁。
1940年8月,延安出刊的《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抗日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你好!
你家祖籍应该是蓝氏,不是上清河村,应该是黄陂王家河镇清河村。
至于你说的辈分,也和当地的不一样,应该是后面传谬了。
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自古兰(兰)氏与蓝(蓝)氏为两大姓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简化汉字兰简化为兰,蓝简化为蓝,但是多数人误以为蓝简化兰,以至于实行户籍身份制度时,把本为蓝姓的人上户口时写成了兰。以至于现在多数人认为兰氏与蓝氏是一个姓氏!
兰姓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
源流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嬴连(嬴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族中的蓝氏,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
明朝的大将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则简笔记为“兰”。[1]
来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篮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远古时期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龙首师仗志按盘匏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至“帝尧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盘匏王奉旨游山伏猎,,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伤,登树岔遂殁,年三十九岁。十七日将尸而归。三男一女并盘匏王部下扶尸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怀,于人始死亦不归于中土乎,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盘匏王颜像,名曰:“师杖”,谥“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尧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御葬于凤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马、石麒麟为记。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县东门五里莲地形,坐壬向丙。
注:一作“龙头师仗志”。
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蓝氏是神农氏医术和农业技术的继承者。
琅琊郡:春秋齐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琊县,并以之为琅琊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琊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云(Yún 云)姓源出有四:
1、出自妘姓,为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以祖号为氏。据《路史》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遂为妘氏。妘氏之后分别支庶,省去女旁而为云姓,形成云氏。(古云姓与云姓不同。云姓出自缙云氏之后今合而为云)。2、亦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封于郧国(今湖北省安陆县,一就在湖北省郧县),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3、出自缙云氏,为黄帝时夏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缙云氏之后。”又据《姓氏考略》上所载,云姓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为云姓,称为云氏。使得中国在5000年来,一直都有这个姓氏。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① 代北有复姓宥连氏、悉云氏,后简改为云氏。,② 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鲜卑族有复姓是云氏、牒云氏均改姓云,子孙亦称云氏。
得姓始祖
祝融。颛顼是中华民族始福黄帝的孙子,曾经君临天下78年之久,他的子孙繁衍甚广,是中国民族最主要的组成份子,其中有一支他的子孙最初是以妘为姓,而云姓则是再从妘姓所分出,可见得云姓根本就是颛顼的后代。 云姓既然出自颛顼之后的'妘姓,那么又怎么会跟“火”扯上关系的呢?这只要翻看《说文》上面有关妘姓的姓源记载,就不难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了。据《说文》说:“妘姓,祝融之后。”“祝融”,人人都知道就是“火”的代词。云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又拥有这样一位功在民族的杰出始祖“祝融”,岂不是姓云的人所最足引以自豪自傲。故云氏后人奉祝融为云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云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如前一百大姓。云姓起源于妘姓,后来又去“女”为“云”姓。发展与演变:春秋时有诸侯国□国,又称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和“员”。另一支云姓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有鲜卑族代北牒云氏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定居洛阳,后代改姓“云”姓。有关云姓的来源,跟人类所赖以结束野蛮生活的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路史》载:“颛顼后妘姓之分有云氏。” 至于《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云姓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略为一个云字,使得中国在5000年来,一直都有这个姓氏。云姓后来迁往琅琊郡,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据《姓氏考略》记载:“缙云氏之后,望出琅琊(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河南(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能力训练# 导语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毕姓。欢迎阅读参考!
源流发展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他建立了毕国,为公爵,故而史书多称其为“毕公高”。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毕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为魏氏者,在战国时期成为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毕氏。在两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源于任姓
山东万家村毕公高碑亭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匈奴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骠骑将军率万骑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千余里,斩首虏近九百级,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陇西、北地两千余里,越过居延泽,进军祁连山,捕斩首虏三万余级。西汉王朝发动的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四万余人归汉。汉武帝分徙其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影响。东汉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磾(金日磾),在浑邪王杀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称号就是“休屠各王太子”。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一度强大,后世的铁弗部、高车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还曾建立其强大一时的前赵政权。前赵政权灭亡后,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归附于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而大部分则都分崩离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体后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执政时期归附于鲜卑拓拔部,成为拓拔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史书中又称其为“鲜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1]
源于突厥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史书记载:西域毕国胡人有毕氏。毕国,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个西域小国,在唐朝学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图记》中有记载:“安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也就是从毕国到安国王治的行程。毕国当时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为其属国之一,实际上仅为一城一部落。六年后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也病逝了。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终于实现了长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众多陪葬的功勋显赫之大唐开国武将当中,他的墓葬离唐太宗的昭陵最近!从此,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氏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毕氏、国氏、社氏与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双眼睑纹,瞳孔微黄,鼻梁高耸,男子皆山羊胡须,十指指纹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源于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毕喇尔部落,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汇合口)、长白山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毕公高
奚仲(任仲、姬仲)、毕公高(姬高)、刘曜、阿史那·社尔。周初政治家。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后人有一支以国为氏,称毕姓。他们尊毕公高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演化
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水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孙魏文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虽如此,毕姓此际在山西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滕国(今山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侯。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毕野白,这些史实表明,毕姓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南方的广西也有了毕姓人。此际,一支毕姓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姓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安史之乱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及两湖一带。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姓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毕姓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姓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沿海之毕姓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者。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人口分布
书
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汶上、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重庆之云阳等地均有不少。毕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约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1]
郡望堂号
郡望
毕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东平郡(今山东东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大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支子孙以先祖母张藻所著《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姬九;
望出河南。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毕姓源流和郡望。
绩嘉弼亮;
卦协公侯。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助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毕国,康王时曾受命保卫并治理东郊,作《尚书·毕命》,有句:“弼亮(辅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绩多于先王。”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的后代,辅助晋献公灭霍、耿、魏有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辛廖曾为毕万占卜说:“吉。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干大事,子孙会到公侯。”后来,魏与赵、韩果然三分晋国,均列为“战国七雄”。
持鳌醉酒;
杀贼报仇。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性嗜酒,尝谓:“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联典指明毕著,字弢文,父战死,女率遗兵,攻杀敌甚众,夺父尸以归。
翰林谦介;
吏部清狂。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下联典指北宋·毕士安。
五言
布衣创活字;
巾帼存韬文。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发明家华升(?-1051),布衣出身。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下联典指清代女名人毕著,字韬文,歙县人。其父守蓟丘,与贼战死。时著年二十,夜率精锐入敌营,杀其首领。工诗,有《韬文诗稿》。
祖孙皆进士;
父子俱使君。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毕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孙毕良史(绍兴进士书画家)。代州人。下联典指后魏豳州刺史毕祖晖及其子义云(充州刺史)。
莲汀工诗画;
子务擅琴棋。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女诗画家毕慧,字智珠,号莲汀,镇洋人。工诗画,有《远香阁诗草》。下联典指明代画家毕本,字子务,号昆山,淄人。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棋。
洪炉无久停;
日月速若飞。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监察御史、诗人毕耀《赠孤独常州》诗句联。
七言
杀贼报仇崇旧范;
持鳌把酒仰先型。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歙县女子毕著,字韬文。父亲镇守蓟州战死。当时二十岁的毕著率精兵夜入敌营,杀其首领,用车子把父亲的尸体拉回来。又能诗,有《韬文诗稿》。下联典指东晋鲷阳人毕卓,字茂世,旷达而嗜酒,曾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却一生。”太兴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邻居酿熟了酒,他因醉夜里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来是毕吏部。
毕吏部持鳌醉酒;
韬文女杀贼报仇。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下联典指光天清·毕著。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
德成隐逸,享耆老而挂冠。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益州长史毕构,字隆择,偃师人。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联典指宋代孝廉毕赞,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竞争。
郡属河南,一脉流芳绳祖武;
堂开培德,四支奕叶结家声。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长陔村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毕氏郡望。下联典指该祠偏殿名“培德”。
告白:各位宗亲,此次修订,我花了两年时间查阅了一些史籍及网上资料,参阅了山东文登毕庶金老先生编纂的《毕氏家谱》。请各位宗亲及方家指正。望大家齐心搜集我毕氏有关资料充实,尤其是我毕氏人口集中地如:山东胶东\潍坊\淄博,广东花县,云南昆明,江西贵溪,安徽歙县,河南安阳,陕西咸阳,山西太原\大同\高平,河北尚义\沧州\,江苏南通等地的宗亲,多多辛苦,拜托了!
历代名人
1、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当世。诗句。
2、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谏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毕姓在历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状元毕万初、毕子季、毕构、毕彦祯;进士毕炕、毕文进;丞相毕宪;御医毕中;护国将军毕贤臣;还有毕志安,和寇准一同辅佐宋朝皇帝;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
求上古皇帝家谱~~急~~
本文2023-10-21 04:18: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