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广府人、客家人,这三类人该怎么区分,从历史的什么年间开始区分
按照您的这个问法,我想应该是针对广东地区的,因为目前只有广东是同时存在着这三种人的。广东目前是有三大民系,一为广府,二为潮汕(也称闽南、福佬),三为客家。区分三者最直接的是语言,因为这三大民系的语言都能很直观的区分开来。
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广东人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州等等地区的华人,以粤语(广州话、白话或称广府话,俗称广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语民系。“广府”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唐代,楼上的这位仁兄说了,底子是在秦代迁入的那50万人。
闽南人,狭义的闽南人指的是福建闽南地区使用闽台片闽南语者,约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台湾地区、香港与南洋以及世界各地的闽南移民;广义的闽南人则包括了潮汕人、浙南闽语、雷州话、海南话、中山闽语的使用者,但不管狭义或广义,已移出闽南本地者后裔,多已不用“闽南人”做自称。在中国闽南、台湾、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如槟城与新山)、新加坡等地,闽南人是当地优势民族。闽南民系在商业、学术、航海和殖民皆取得很高的成就。闽南民系的形成始于秦汉,在五胡乱华时期开始陆续有大量汉人人口涌入泉州,使唐宋元明初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一直是北方汉人商家以及贵族移居的中心城市,为控制海贸,这些人又向中国东南沿海殖民,广东与浙江沿海本来不是汉人移居的中心,当地的闽民系则是闽南殖民者和当地的百越族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如粤东本为畲客的聚居地,海南本为黎族的聚居地,闽人则为殖民者,福建沿海则绝大多数汉人基因,广东与浙江沿海的闽民系城市仍有10%-35%百越基因残留。目前在广东分布的闽南语系(不能称闽南人)的有潮汕三市、汕尾、丰顺县南部、雷州半岛等。
客家人,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或族群,客家人也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旅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在岭南地区居住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部分原当地族群的客家先民。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台湾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广东省内最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近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岭南,而最终形成于岭南大地。目前在广东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称为世界客都,95%以上都是客家人)、河源、惠州、英德、翁源、化州等等地。客家人的第一次开始形成于秦代,一说由于战乱南迁,二说是由于修建阿房宫而留在了赣南一代生活,当地称他们为“客”。
广东本地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所以长相外貌上不会太容易区分,都是厚嘴唇塌鼻梁居多(玩笑话),而且三大民系间大量通婚、流动。主要还是看文化吧,举个最直接简单的区分方法,可能以偏概全纯代表个人看法:广府人很喜欢喝老火汤拉家常、闽南人很喜欢喝茶谈生意、客家人很喜欢读书想做官。
在两广、福建和东南亚一带居住着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这个称呼经常被人们提及,但要问起什么是客家人时,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甚至曾经有人发问,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如果是,为啥没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称谓又从何而来,代表了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属于汉族族群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大变动、民族大融合是分不开的。
唐朝乱世的开启·杨贵妃、唐明皇
汉民族最早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后来“五胡乱华”等的影响,开始有大批量的汉人从北往南方迁移。他们经过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着汉水迁移到今天安徽、江苏一代,也有一部分南迁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由盛而衰。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连续攻占州县,并且兵峰直指长安。唐王朝统治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了。
唐帝国最后的支柱和屏障便是坐镇江南的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高骈久居扬州,手中掌握着精锐兵马7万多人,而且雄踞江南数省富饶之地。高骈对唐僖宗的命令毫不放在心上,不发一兵一卒堵截黄巢起义军,致使黄巢大军二十多万人,渡过长江淮河,进逼长安。
安史之乱
唐僖宗大怒,罢去了高骈的官职。高骈索性起兵造反,割据江淮。
其后,为争夺江淮之地,唐王朝派出了秦彦降服高骈,地方割据势力代表杨行密、朱温、孙儒等辈纷起,孙儒杀死秦彦割据江淮。此后,便进入了各地方势力反复争夺江淮之地的大混战,史称唐末江淮大战。
唐末江淮大战历时6年,导致了唐王朝最后的支柱和经济来源地丧失,朱温在混战中迅速崛起,最终灭掉了唐朝。
江淮大混战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自西晋以来迁移的大量汉人纷纷逃离,进入相对安宁的江西避难。江西在唐朝时期处于节度使危全讽的控制下,《谭全播传》曾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客家人五次迁徙路线图
当时的两广和福建等地还是蛮荒之地,江西相对开发较早,加之社会环境稳定,距离江淮又近,于是江西成为了迁移者最好的选择之所。
现今有大量的客家人家谱显示祖上由江西迁来就是这个原因,也有不少家谱记载祖辈从南京迁来,也没有错误。因为当时的南京自陈后主亡国之后,便成为了各势力争夺的对象,又处于江淮势力一带,因此南京的住民也有大量迁移到江西的。
客家人祠堂
至于有不少人家家谱记载的从黄巢起义或者安史之乱迁移,就有点不靠谱了。因为,安史之乱当时北人南迁基本上都是迁在江淮、江南一带。而且,黄巢是直驱长安,并没有与江淮的高骈开战,反倒是后面的江淮大混战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出。
因此,在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等地人口大增,在《资治通鉴》记录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的记录中,可以看出陈本刚开始率领的是当地的土著,到起兵第三年时,就有大量的汉族人口加入,证明了此时汉族大量融入汀州的事实。
北宋《元丰九域志》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唐末大量的人口涌入江西,在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的聚居地
由此可以断定,仅江西赣南一带的一个州人口就达到了20多万户。因此,在整个移民区内(赣南、闽西一带)足有上百万人口的移民聚居区。
这上百万人口的移民聚居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客家语言也在这个时候形成。
广东梅州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围龙屋
《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
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滋多。
这段话直接说明了,在赣南、闽西一带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团体。因为江西没有盐,所以这些团队组成军队往来广州等地贩卖私盐。此外这些人还抢劫财物、妇女,甚至和官府对着干。
客家人婚礼习俗
而这个团体就是迁移到赣南一带的客家人。
南宋时期,大量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开始往广东迁徙。《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
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
由此可知,客家人形成与北宋,南宋时期开始大规模向外扩散迁移,形成了散布全世界的客家文化。
此外,客家人还经历了清初清军入关屠杀汉人时的大迁徙和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人从两广冲出,转战中国各省的人口大迁移。在客家人历史上,总共有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
今日广东梅州客家村庄
目前,全球的客家人大约有8000万,其中有5000万人分布在两广、福建、四川等地,约有600万人分布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1500万人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等。
客家人中知名的人士有新加坡的李光耀、李显龙,泰国的他信、英拉,著名歌手张国荣,运动员林丹等。
客家人是中国人!用标准语言解释就是:客家,作为汉族中一个重要民系,是东晋以来汉族南迁后逐渐出现于我囯南方的。客家,在汉语的客家话和粤语方言中读作“客家话”。既是自称,又是他的名字。“客户”一词的本义是与当地土著人对称,后来成为自称。
(客家风格建筑。成都洛带)
根据大量资料显示,客家人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由于社会变迁和战争,出现了五次大规模的南迁过程。
第一次是东晋初年到隋唐。在这数百年间,混乱的根源是司马忠称帝后,丑女贾南凤杀死摄政王杨军,废皇太子,造成了司马家八王之乱,互相讨伐。
更错的时候,把少数民族的武装引入战争,于是中国陷入了国内大乱的历史悲剧,大量汉人被屠杀,于是晋朝整体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中原汉人。这就是所谓的“南渡”。
具体来说,中原地区有6个县(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辖44个县,约今山西、陕西)。
泗州(河南、河内、河东、宫鸿、京赵胤等。(
州(分颍川、汝南、益阳、陈郡、乔军、郭培等六县二国,辖94县,约今河南省)
以上统计时间是东汉末年。
(5)战争的狂野场面)
在这次南迁之前,人们南迁最远的地方是江西中部。
到达赣中的客家人当然是最早的客家人祖先。虽然连续五次迁徙,但客家人的根都在这里,赣中等地自然是客家人南迁的地方之一。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 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闽南人,广府人、客家人,这三类人该怎么区分,从历史的什么年间开始区分
本文2023-10-21 04:01: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