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高,是满族哪个旗的,满族的姓氏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我姓高,是满族哪个旗的,满族的姓氏是什么,第1张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的先人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北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寒冷时期,先人们逐渐向南迁移,与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时期才真正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金代是满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由于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女真人逐渐进入了当时的现代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几百年时间,女真人又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力,在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下,在明未统一的满洲,形成了满族这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据赵维和《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中“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证,满族集居地辽东地区常将佟、关、马、索、赫(也有认为是叶氏的)、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这种称谓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满族人改用汉姓后的人口情况。这八个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满族的高氏是怎么演变的呢?从表面看,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满族姓氏演变过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纥石烈氏,这是姓氏在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战功显赫,成为金代的皇亲国戚,因此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纥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另据《满族姓氏来源》介绍,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高、卢。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为汉姓高、卢的纥石烈氏改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汉姓为赫、何、张、康,也有资料认为还有改为高姓的。因此说,追朔到金、元时代,满族高、卢与赫、何、张、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在享国229年期间,全面汉化。 包括官制、服饰,他们是最早使用汉字姓的满族先世,据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其王以大为姓,右姓有:高、张、杨、窦、乌、李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共收录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张、杨、窦、乌、李、任、马、葱、贺、德、公、慕、冯、安、王、壹、史、吕、辛、门、崔、裴、吴、朱、解、赵等。

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详细叙述为:唐朝没落,五代纷争。源于鲜卑的契丹人迅速兴起,统一了契丹八部,消灭了渤海国,建立了大辽帝国。渤海国人沦为亡国奴,其姓氏不变,习俗不变。黑水靺鞨等的姓氏开始出现在史籍上。《三朝北盟汇编�6�1女真史》谓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赤盏”谓“张”,“那懒”谓“高”,排磨申、独斤、奥敦、纥石列、秃丹、婆由满、酿剜、梦剜、陀幔、温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毡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独顶、阿迭、乌陵、蒲察、乌延、徒单、仆散、温敦、庞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领,每首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对此,《高丽史》也说女真有三十姓,这30个姓中,有由“那懒”改姓的高氏,还有尚未改高氏的“纥石烈氏”。

满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满族姓氏渊源》介绍,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称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绪初年改汉姓高、康、赫、何张等(也有资料说赫舍里只改为赫、康、张3姓);而且据《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绍,满族的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均改汉姓高,而且《吉祥满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又介绍满族中还有高佳氏、高达玛氏和高氏,这里所说的高佳氏可能是汉族融入满族中的高姓,因为满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汉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时期的纥石烈氏后译成汉姓的一支,笔者估计这三姓均在目前的满族高氏之中;再据《满族故乡网》“丹东地区的满族人渊流”介绍,“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锡伯族郭尔佳氏,这就意味着高氏还有从锡伯族演变过来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经过数百年现满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变成满族的高姓了。这就是说,除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外,另有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或郭络罗氏)、高佳氏、高达玛氏、一些锡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汉姓高了。这些家族就是现在的满族高姓。

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从上文可知,这是果尔勒斯氏(可能与郭尔罗斯氏同姓)改汉姓的高氏,与纥石烈氏不是同一个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络佳氏)谐音取“高”为姓,现居住在凤城红旗镇四家村。因此这个高姓与纥石烈后代无关。而且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满姓中还有一个“佳”家。

高佳氏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辽宁省盖县)、辽阳、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贤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华殿大学士高斌、高晋。

高达玛氏的情况不详。

另有资料介绍,高氏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尼堪在满语中是汉族的意思,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辽阳等地,著名人物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达理,淮阳道高成美。

我们高氏家族属正黄旗,清未(从青冈县成立前,即1904年前)与关、韩、白、吴等姓满族人一起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柞岗乡韩永河村定居。据老辈讲,来自辽宁凤城,也有人说来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龙江兰西,后到青冈。那时还没有青冈县,韩永河村这个名字还是因韩家的韩永河早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搞新文化运动,去逝后国民政府为记念他以此作为这个满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拥政村。据老人回忆,这个满族树的一引起满族人是金兀术的后代,原因是在过节(可能是春节)时在烟囱后烧包服(可能是这两个字)。

高氏家族来这里的是哥俩,不知是否是亲兄弟,各自带着谱单,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爷的父亲。到我这辈已经5代人了,老哥俩生了至少7个儿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爷爷辈有至少兄弟7个,父辈不记其数,我这辈和下一辈更多,族人的住地分为东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辈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谱(黄丝绸布上写的满文)已经遗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还有什么人?

我的太爷叫高文生。据我祖父讲,清未或民国初年请一个蒙古老先生看过家谱,告诉我祖父辈名字应范永字,而东高家也请了一个蒙古先生,说祖辈应范德字,这可能是俩人的满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这辈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辈同范春字。根据范字对比,我们的高姓不会是果尔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据黑龙江省双城的赫氏网友讲,他们是凤城赫舍里氏迁入双城的两支,现在都在双城,我们的两祖辈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们可能的姓氏有:

纥石烈氏在元代译成的高姓家族的两支;

高佳氏两支;

郭络佳氏音译的汉姓高氏;

高达玛氏简化成的汉姓高氏;

锡伯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汉军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辈是在清未才迁到黑龙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满族同胞一起迁去的,那他们肯定是在原藉时在一块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可能是通过简单的联系就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因此还应该到目前居住这几个姓的满族人居住区去寻根。

另外,我的长辈人讲,在清朝时我们家族有男孩出生时,清政府每月给2两银子。而且直到我母亲辈,还用满语称呼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玛玛,我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听见二婶的孩子喊讷讷,她说“二婶,你家孩子饿了!”,闹了一个笑话;文革那年,我亲耳听七太奶和奶奶唠磕时说过这两句称呼,有一段时间我总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骂骂”呢?当时还觉得挺好笑呢!

写了这么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绍满族高氏的家谱,将高氏寻根事业进行到底!

同时也建议我们满族同胞都参与寻根,将本族的家谱公开,使没有家谱但有一些线索的同胞能很快认祖归宗。这对满族的发展必然有很大意义。

鸡年吉祥!

作者简介

高大明,满族。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韩永河村。从事环保与贵金属冶金技术研究工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朱锡哩氏、珠尔奇氏、珠尔苏氏、珠佳氏(蒙古亦有此姓)、珠雅拉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珠尔吉特鄂谟克氏(蒙古族)、朱氏(汉族)等。

※※※※※※※※※※※※※※※※※※※

[乌雅氏] U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乌雅”,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乌延,金旧姓“兀颜”,又有辽鞑靼“乌丸”说。世居哈达、乌喇、德尔吉穆湖(待考)、讷殷、伯都讷(吉林省松原市)、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吴、乌、穆、包、鲍、黄、邵、朱、牛。著名人物有:康熙孝恭仁皇后,嘉庆恩妃,道光庄顺皇贵妃,一等公额柏根、孝恭仁皇后之父威武、都统佛标、协办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兆惠、大学士官保、户部尚书内大臣海望、工部尚书萨穆哈、湖广总督硕色、四川总督开泰、吉林副都统长麟。三等男瑚伸布鲁,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清文鉴》作者傅达礼,副都统珠勒亨,山西巡抚福崧,河南巡抚穆和伦,绥远将军贻谷。

=========================================

[扎库塔氏] Jakut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查库塔,满语“各八”,世居瓦尔喀噶哈里必汉额里村、扎库塔(今吉林省珲春西)、哈达、萨楚库(吉林省珲春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张、包、石、朱。著名人物有:内大臣努山,工部理事官宜尔格德,二等男崇阿,川陕总督罗多,奉天将军乌库里,川陕总督罗多。

======================================

[朱锡哩氏] Juhi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蜚优城,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吉特鄂谟克氏] Jurgitemo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锡喇塔拉,后改汉字姓朱。著名人物有:三等男罗里。

======================================

[朱氏] Ju Hala 本汉族(尼堪、台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长白山、大凌河。

=======================================

[珠尔奇氏] Jurki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萨尔哈占,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苏氏] Jursu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朱苏,满语“双层”,世居安楚拉库(吉林省安图西南)等地,后改汉字姓朱、双。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南岱。

=========================================

[珠佳氏] Jugiya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朱佳,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代旧部“术甲”,以部为氏。世居崇果济巴布、叶赫、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字姓朱。金朝著名人物有:延安知府、元帅左都监术甲臣嘉;清朝云骑尉莫勒洪。蒙古也有此姓,世居土默特地方。

=========================================

[珠雅拉氏] Juyal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后改汉字姓朱。

========================================

青龙满族董姓与张姓

本姓董佳 氏隶属佛满洲正蓝旗。祖籍长白山6道沟,明朝末年移居叶赫部董佳城(今在吉林省公主岭东南),后归顺努尔哈赤。顺治初年丛龙入关,随豫亲王多铎麾下立有战功后驻北京。康熙九年(1670年)六辈太爷“乙达拉”由北京迁驻青龙县,牛心坨乡,山拉嘎村。董佳氏祖茔在滦县西法宝村。后世子孙散居:三岔口、官场、稍枝峪、庄窠、娄子石 等地。

晚清时期董佳氏又有分支取张姓,因此青龙正蓝旗董、张两姓本为一家 ,有“张董不分”之说。

河北青龙《满洲正蓝旗董氏家谱》共4卷,清道光十六年(1836)抄本,现藏于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董氏族人手中。

绥中附近的满族梅姓主要有三个家族:

一家是 正黄旗佛满洲梅勒氏,祖籍长白山,原姓无考。明朝末年该家族又迁居叶赫部(今吉林省四平市西南),附属于叶赫那拉家族。努尔哈赤平叶赫部之后该家族归顺后金,被编入八旗。大黄太极时期该家族三世祖“扎哈布”在大陵河一战中立战功受封“梅勒章京”因此姓梅勒氏。顺治初年从龙进京,到康熙年间该家族四世子孙又因平三藩有功,被发回盛京赏赐土地。后世子孙散居沈阳、绥中、辽中等地,民国以后取姓梅。家谱现藏于沈阳小南关族人手中。

另一家是 正蓝旗新汉军梅氏,祖籍山东德州府,清顺治年间由朝廷招募参军编入八旗新汉军从此融入满族,驻防锦州,后又有不同分支迁驻于葫芦岛、营口等地。晚清以后该家族家谱泛字为:天、太、成、如、桂、民、兴、国、强、繁、荣、昌、胜。家谱现藏于葫芦岛 梅桂胜先生家中。

还有一家,镶红旗满洲随旗梅氏,祖籍云南,因参加吴三桂三藩叛乱而被俘,从此随旗成为包依。清康熙年间右山东登州府渡海发往辽东屯垦。到嘉庆年间后世子孙一支,因开户入旗后来融入满族,居于大连瓦房店赵屯乡。家谱泛字为:书香显耀、麟凤庚祥、兴邦怀宝、广锡新恩、品清日玉、百世良贞、德业峻崇、锦秀宣登、奉先纯孝、东泰振精、大光焕彩、凌云共庆、丹桂齐治、翰元同荣、正廷维鼎、克昌周训、言行全萃、坤珍初隆、廉义寅敬、嘉鉴远洪、承春尚惠、师果伟功、聘贤顾田、恒述藩本、允绍巨魁。

家谱如今藏于 梅寒玉 家中。

我姓高,是满族哪个旗的,满族的姓氏是什么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