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图——评估与干预》1-4章
第四周阅读感悟(三)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是非常专业的一本书,李松蔚老师推荐的书通常需要2周到一个月的阅读,并且可以反复阅读。阅读本书1-4章我的收获是:
1、家庭结构图的绘制,各种符号的含义;
2、如何通过家庭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
3、评估家庭的压力,横向压力包括个人生命周期、不可预见的因素(例如移民、意外、自然灾害、慢性病、经济问题等),纵向压力包括:贫穷、环境、文化、政治、种族、性别、阶级、暴力、三角关系、家庭秘密、遗产、宗教等;
4、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家庭模式有两个极端,一疏离;二家庭成员过于亲密,压力或焦虑水平超过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出现家庭功能紊乱;封闭融合的家庭拒绝改变。关注家庭中的三角关系、权力差异、某部分缺陷另一部分代偿以保持系统平衡稳定(例如几个人缺乏责任感,另外一个人过度负责)等。
5、跨越时间和空间,从家庭事件编年表梳理家族中重大事件出现的规律,如肯尼的家族的29名孙辈中,超过十位意外死亡、因吸毒被捕或进精神病院;其中至少五位是孙辈中的长子(孙辈中共有六位长子),这可能昭示出家族对儿子的重视以及长子地位承载着绝大的压力。
6、阅读了多个名人的家谱图,包括荣格家族、肯尼迪家族、英国王室温莎家族等,也阅读了多种家谱图,例如人口统计学资料家谱图、家庭功能家谱图、文化家谱图、家庭背景信息家谱图等。可以从多个侧面去疏离家族的信息。
这是一本工具书,对进一步学习家庭系统治疗和儿童青少年父母咨询中的访谈很有意义。
张莹 2021年5月28日
1、
谢联棠是南埔村著名爱国华侨,生前对家乡眷顾颇多。他去世四十多年了,随着时间推移,乡人想起他的好,越发怀念他。近年来,对他的宣传越来越多,他的故居修复后将作为谢联棠纪念馆,政府也准备把他塑造成廉政教育的典型。那天,樟塘镇纪委孙书记邀请我到南埔村收集谢联棠资料,以便整理出更加详细的生平事迹。
车子从林荫水泥道驶入南埔村,右边白石栏杆环绕的大池塘,名为丰民湖,现在以谢联棠的另一个名字莲塘命名,再过去一大片绿地整修成休闲公园。孙书记说,这个小公园已经命名为谢联棠公园,和谢联棠故居一起,准备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来到谢联棠故居,修复工作接近尾声。这是一座挺大的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大约有400平米,房屋布局成凹字型,中间为庭院,共有10个房间。谢联棠于1906年离开南埔村,至今100多年。他把房屋留给亲属居住,期间多次维修,才得以保留到今天。
谢联棠上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抱养姐姐。他父亲有田园,还开榨油作坊,应该是殷实人家,才有我们看到的规模不小的故居。只不过他生意失败破产了,欠下债务,又在谢联棠出生之前七个月去世,家境急速中落。谢联棠从懂事起,日子都在贫困中度过,一直到他18岁去印尼寻找二哥,生活始终无法改善。
2、
我们拜访了村书记谢建安先生,他说,我们修复故居纪念他,宣传“一镇一孝廉”,县纪委方书记还带我们到外地参观乡镇如何树立廉政典型,但是,谢联棠不太一样,他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在于谢联棠是侨领,除了自己捐赠外,主要作用是发动大家捐款,比如发动侨胞捐款支援抗日、捐献“东山号”飞机、建设抗日烈士陵园等等。他在印尼起了很大的作用,就像陈嘉庚在新加坡起的作用一样,他们登高一呼,组织侨胞捐款支援祖国抗战。他和陈嘉庚是好朋友,关系非常密切,当年他二哥的孙子谢章全到集美读书,是谢联棠给陈嘉庚写了介绍信。他还连续24年为南埔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发度岁金,直到逝世为止。
他又说,谢联棠有一个直系亲属在海南开制药厂,其他子弟遍布全世界。他们现在都没有和家乡联系,原因有二,谢联棠经常寄钱寄东西接济亲戚,那时候大家都很穷,很看重这些东西,互相计较,这折射出人性的弱点。另一件事是南熏小学,那时全县只有三所完小,铜陵一所,西埔一所,另外一所就是南熏小学。很漂亮的一所小学,附近村庄的孩子都来读书。你不知道,那时小孩子读书只能在祠堂的角落里,因陋就简学习,能换环境到南熏小学读书,多高兴呀。南熏小学到了九十年代,中了白蚁,写信告诉谢联棠的后代,那边寄钱过来维修。而我们这边经过讨论后,决定推倒重建。现在想起来很可惜呀!这件事引起他们反感,从此没有来往。
3、
我们又拜访了前村书记谢能木老先生,他大约七十岁,是谢联棠大哥的曾孙。他热情接待我们,泡茶递烟,说起谢联棠如数家珍,他是长房,谢联棠是尾房,他的小弟和谢联棠的小儿子谢达川同岁,却要叫达川为叔公。
他提供了许多材料,有谢联棠《七十自述》和印尼华文报纸、家谱以及一些照片资料。这些资料最重要,我全部拍照,这对我的写作提供了事实依据。我问了度岁金,他说每年的度岁金是每人二元。
他说,当年拆南熏小学的时候,我正好担任村书记。教学楼被白蚁蛀坏了,大家讨论后决定拆掉,重新布局建新的,也扩大了操场,这样更合理,只是没有考虑到老教学楼的文化价值。拆之前写信告诉告诉谢联棠的长女达婉,她起初勉强同意,后来又写信责怪我。从此,就没有和家乡联系了。
我问在海南建制药厂是谁?他说,是谢联棠三哥的小儿子达松叔公的三儿子章杰,我的堂叔,他住在菲律宾,有两个老婆,一个在菲律宾,一个在香港。我曾经去海南找过他,现在,跟海外联系的就只剩下他了,这些资料都是章杰叔提供的。有一年,他跟我说在海外的谢联棠子侄辈们准备回乡探亲,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没有成行。
我想,谢联棠在世时,对家乡自然了解,也能理解家乡人因物质匮乏而渴望的心情,以他信仰佛教的菩萨心肠,他不会计较,他寄赠度岁金直至逝世就是一个明证。他的子女在南洋出生长大,达字辈的多数已经过世,晚几辈的后人对故乡更加没有印象,感情淡薄,缺乏交往,彼此没有联系也是人之常情。这种情况不要说在国外,在家乡也是如此。
我对能木先生说,现在国内日子好过,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国外,我们把纪念馆布置好拍照,把一些资料整理好,寄给章杰,请他分发,或许他们会回来看看的。
4、
谢联棠这一支派,十五世至二十四世的字辈排序为“达章能敦本,丕基振耀宗”。查了家谱发现,二哥在南埔村娶妻生了一男一女后才到印尼,又在那边娶老婆,生了三个女儿,两个儿子,这五个子女全部在印尼。在南埔的大儿子叫谢达经,生子谢章全,是谢敦毅的祖父。谢敦毅是一位流寓北京的画家,在南埔村建了一栋很有特色的别墅,命名“朴园”。他特别用心收集谢联棠资料。他虽不在家乡,我们还是去了他家,他母亲热情接待我们,让我们拍了一些谢联棠的资料照片。
和敦毅先生加了微信后,他告诉我,曾祖父谢达经后来到印尼找谢联棠,祖父谢章全在印尼出生,直到七岁才和曾祖父一起回家乡定居。谢联棠寄回来的钱物都是经过曾祖父和祖父分给亲友,包括度岁金也是这样。我问度岁金每人多少?他说二元。解放初的二元钱很大,能买很多东西。这和能木先生说得一样。
从家谱看,大哥留守南埔,生三男三女,全部住在家乡。其三子谢达泽的孙子谢能木,就是我们拜访的前任南埔村书记。二哥之外,三哥的两个儿子,四哥的两个儿子、五哥的四个儿子,均在海外。这些侄儿到南洋谋生,应该都是奔着谢联棠去的。
敦毅说,家族里知道谢联棠比较多的可能就剩我奶奶了,我奶奶记忆力还很好,谢联棠六兄弟的情况,六兄弟几个儿子都去了哪里,她都知道一些。村里几位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都了解谢联棠的一些事情,应该抓紧机会采访他们。
进一步挖掘谢联棠资料,对南埔村来说是一件重要事情,村委会知根知底,应当发挥领导功能,组织抢救性挖掘,不然,几年以后,老人相继故去,许多往事也就不为人所知了。
5、
谢联棠三哥的次子谢达聪,其长子谢章仁在2004年4月3日的《印度尼西亚商报》发表文章《记热心家谢联棠》,纪念谢联棠逝世三十周年。其中写道:谢联棠“迄36岁始成婚。谢公凭媒娶书香门第陈芷生女士。夫唱妻随,食斋礼佛。子女成群,家庭美满。笔者1939年负笈槟城钟灵中学,伊兄长陈少苏先生系担任吾毕业班国文导师。”于此可见,原来谢联棠的大妻舅在槟城当老师,这也许和谢联棠移居槟城有关系。
2014年6月24日《印度尼西亚商报》刊载《谢联棠慈善老人七十自述》说:“余之婚事,至年三十六,始由友人介绍,迎同邑陈氏女为室。”这样看来,谢联棠36岁结婚确切无疑,因为“自述”是谢联棠本人写的。然而,查谢联棠亲笔原文:“余之婚事,至年三十三,始由友人介绍,迎同邑陈氏女为室。”为什么谢联棠自己亲笔写“三十三”却被改成“三十六”呢?原因不得而知。
中国民间计算岁数常用虚岁,但谢联棠用实岁表述,如生卒年(1888-1974)表述为86岁。谢联棠自己也是这样表述,如“廿三岁仲兄去世,……于辛亥年(1911)八月去世。”这可能是南洋受西方影响,人们习惯使用实岁。因此,谢联棠亲笔写的33岁结婚,指1921年。
查家谱记载“长男,达周,1922,住新加坡。”说明其长子出生于1922年,这年谢联棠34岁,符合结婚生子的年龄顺序,因此,说他36岁结婚是不对的。
这次收集谢联棠资料,收获不少,最大限度了解了谢联棠的生平事迹。然而,谢联棠18岁离开家乡,没有回来过,他的主要人生经历和事迹都发生在南洋,直系亲属现在也没有和家乡联系,想要真正了解他,必须到印尼和马来西亚实地调查。比如他第一次移居槟城和返回棉兰的时间,以及晚年再次移居槟城的时间,都无法确知。比如他的慈善贡献或许有更多的感人事迹,而我们不知道。又比如他在佛教方面的一些活动,也知之甚少。总而言之,单凭家乡的一些资料是不能完整了解谢联棠的。
20210711
1 求一篇家谱的作文,600字,急
家谱
过去我对家谱一点都不了解,就连家谱这个词也没听过。据家谱网上说:“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以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最上一排共一列,在家谱的最中间,写的是“三代宗祖大人……”;第二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高祖父讳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高祖母讳王氏……”;第三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曾祖父讳志发……”和“曾祖母讳赵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曾祖父讳志左行一……”;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曾祖父讳志有……”和“曾祖母讳潘氏……”;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曾祖父讳志修……”。第四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祖父讳会……”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祖母讳马氏……”;第五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遇文……”和“故母讳王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遇成……”和“故母讳李氏……”;第六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润行一……”和“故母讳王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皇清显考讳(某)行一……”和皇清显妣讳(某)氏……”;第三列是“皇清显考讳含行三……”和皇清显妣讳黄氏行一……”;第七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生员讳来周行一……”和“故母讳黄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荣周行二……”和“故母讳王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故父讳用周……”和“祖母讳杨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故父讳平周行四……”从右到左第五列是“故父讳相周行三……”和“故母讳邱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六列是“故父讳兴周行一……”;从右到左第七列是“故母讳邱氏……”和“故母讳尹氏……”;从右到左第八列是“故祖母讳郭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九列是“故祖母讳李氏行一……”。第八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定忠行一……”和“故母讳冯氏行四……”;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定一行一……”和“故母讳石氏行一……”。
我们的家谱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用了三块宽四十厘米左右的布料才缝合成现在的宽度的,不象现在的布料,要多宽有多宽,可见当时的条件特别差,老祖宗们也太不容易了;二是根据家谱中的纪录看,凡是家族中的男子,不论辈份高低,去世后他的名字都有纪录,而女性成员却只纪录了姓氏;三是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之神位”三个字,在名子和姓氏前面都有一个“讳”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吧。
我们的家谱还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它很特别,它表述的是“二十四孝”,说它是对联,它却没有一个字,完全是由精美图画组成。这可能是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家训。用大人门的话说,就是老祖宗对我们的不言之教吧!如果老祖宗能把他们的事迹(简历)用文字、图像传下来,或者把他们的照片也留给我们,让我们后世子孙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同时还能目睹他们的尊容哪该有多好啊!
2 家谱怎么写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
3 家谱怎么写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希望采纳我的
4 怎样写家谱一、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5 族谱怎样写好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6 家谱怎么写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3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4修普贡献:为本次修普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5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6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7 家谱如何写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
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
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为心理咨询师介绍了家谱图这一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工具。下面《家谱图:评估与干预》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3版)
作者:莫妮卡·麦戈德里克
译者:霍莉钦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5
平装:16开232页
ISBN:9787515405902
定价:5800
外文: Genogram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内容简介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系统。家庭成员无论在身体、情绪、个性还是社会功能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系统中一个部分的改变会引起其它部分的震动和改变。默里鲍恩(MurrayBowen)于70年代提出了以家谱图作为工具,收集有关的'家庭信息,分析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模式。家谱图可以直观的呈现家庭中各种关系及信息,使人迅速全面的了解复杂的家庭结构关系和功能。目前,家谱图不仅在一般心理咨询中被作为家庭评估的工具,也同时具有系统家庭治疗临床干预功能。此外还常用于职业辅导领域。
作者简介
莫妮卡 麦戈德里克(Monica McGoldrick)在耶鲁大学获得俄语研究硕士学位,之后在史密斯学院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她是位于新泽西的多元文化家庭学院的创立者之一,同时她也在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任职。她编写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治疗的专业书籍。这些书目多次再版,并获得系统家庭治疗工作者和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
目录
第一章 家谱图:绘制家庭系统
第二章 建构家谱图
第三章 家谱图访谈
第四章 跨越时间和空间追踪家庭模式
第五章 解读家庭结构
第六章 评估家庭的模式与功能
第七章 关系模式与三角关系
第八章 追踪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周期
第九章 家谱图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游戏家谱图
第十一章 家谱图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
媒体评价:
家谱图是家谱的一种,它以图形的形式描述家庭的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家谱图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工具,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提供针对来访者及其家庭的系统视角。系统家庭治疗的学者认为:任何人、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存在于真空,而是在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存在。人们最基本的相互作用系统是家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汪氏,名门望族,系出轩辕黄帝第四十四世孙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第十三代孙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满为汪氏得姓始祖,至今已有2580多年历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尊祖敬宗,谆亲睦族,是汪氏子孙的传统美德。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世系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体裁。古代家谱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最早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对于形成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知道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通过查找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诞生地、祖籍地、祖居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知道自己的姓氏里有哪些名人,等等。现将寻根问祖及制作家谱方式归纳如下:
一、如何寻根问祖:
1、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
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三、五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性大,寻根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忘记了老家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大。
2、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者:
查迁出族人一、二代祖或三、五代以上先祖的名字和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根之用。
3、无家谱、无碑记的:
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如祖居地、村庄名、祖先名(往上知道的越多越好)、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
4、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外迁族为改变贫穷面貌改名,改名一般用同音字或同意字,也有与其它家族成员或字辈及地名相关联的字意,要采取字意分析去判断。
二、如何制作家谱/支系谱:(以两种形式为主)
1、由我们统一免费培训如何录入后,由各本支系自己动手制作录入。
2、如果自己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制作录入,那就提供寻根问祖相关资料并赞助一定的资金给我们统一安排人员帮助制作录入、校对、调整。
一个家族的“闯关东”者名录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绰——则谐——禹谟——克果(克昌)——瑞灏——楣——大成——魁英——瑞年——希智
(次六支)十六世讳士如,配王氏,出赴关东;其弟无考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訚——秉慎——旦——之敬——用信——得福——士如
——(?)
(次六支)十五世讳时化、时杰,出赴关东,后人待考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訚——秉恪——州侠——廷佐——中三——功——时化
——时杰
(次六支)十六世讳鹤声,配王氏乔哥庄钧成公女,子一,出赴关东未回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谔——曰琮——李公——我忻——长生——铜——枫林——鹤声——卿田——序昭(止)
——序明——心泽
——序熙——心乐
——卿缙
——卿绅
——卿相
(次六支)十五世讳泰林,配周氏嗣子一,徙居关东刘二堡,地在辽阳西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谔——曰琮——李公——我忻——长宁——镃——泰林——日九——魁元——绍崇
——绍五
——魁仕——绍卿
(次六支)十五世讳合林,配李氏,子三,徙居关东刘二堡,地在辽阳西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谔——曰琮——李公——我忻——长宁——錀——合林——锡九——魁仁
——魁礼——绍先——文斗
——文光
——魁信——绍范——春德
——绍余
——绍选
——魁全——绍忠
——德九——魁义——绍纲
——绍兴
——绍合
——绍丰
——魁智——绍毅(另据仁丽宗亲称,其祖父名绍业,族谱记载有误
——日九(出嗣)
(次六支)十三世讳挺,配某氏,子二,徙居海城庙山子 ,后人待考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允——训——蓼怀——赠——奕沅——挺——丕祯
——丕祥
(次六支)十三世讳抚,配孙氏、李氏,子二,徙居海城庙山子 ,后人待考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允——训——秉度——质——奕夔——丕功——敬儒
——敬学
——敬导
——敬(?)
——丕元(出嗣荣成,后人待考)
(次五支)十九世讳之宝,出外同河县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绰——则纳——士偁——竿——所赋——璠——宗泗——若杰——景渭——安鼎——琚佩——守隆——之宝(生父守春)
(次五支)十七世讳吉利,流寓口外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绰——则谐——禹范——克绍——复馨——开禄——大峰——增秀——跻贤——寿恺——吉利
(次六支)十八世讳序达,字子上,未婚卒大连,葬义地 ,有碑记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听——谔——曰琮——李公——我忻——长生——锐——槐林——鹤寿——卿俊——序达
(次六支)十九世讳和云,出赴关东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让——浩——宦——世绩——必允——训——秉淳——賝——奕旦——撰——国祯——孔仪——世泰——从周——和云
(老次支)二十世讳学清,出赴关东
家谱世系:有良——英——敬——恭——清——宇——世德——材兴——富——思义——国相——惠——显业——维——文祥——华——国盛(李氏)——舜(于氏赵氏)——田考(姜氏)——学清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1-4章
本文2023-10-21 03:10: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