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完整的许家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找完整的许家家谱,第1张

社会动荡,迁徙分户,辈分代字自成体系,想认祖归宗,唯有借助现代技术甄别,家族姓氏改变都可以查出遗传基因,为什么孩子要跟男人姓,因为家族男人的基因,无论多少代都不会变。

我也姓许,祖籍山东荣成成山镇,家谱中有许国,明朝任二品官员。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许银川身上有潮汕人典型的低调、质朴。他17岁就获得全国冠军,此后多次站在职业象棋赛事的顶峰。

不惑之年的许银川,坦言自己很幸运,生命对他足够眷顾。早年,父亲敏锐地发现他在象棋方面的潜质,于是竭力为其创造条件,引导他在棋路上深耕。许银川在其自传《银川棋路》一书中,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四处寻师学棋的诸多细节,他吃住在那些师长们家中,师长们毫无保留地指点他,并期待被自己调教过的后生挑下马。潮汕文化和民间智慧给了许银川最大的滋养。

许银川坦言,在比赛中,他也时常遇到瓶颈,突然之间似乎不知道怎么赢下去,但不能退却,不敢言败。世事如棋局局新,每一个冠军都需要从头开始。

先 手

许银川的故事,没办法只从他自己讲起。他自小生活的潮汕土壤之中有着肥沃的文化养分。

熟悉象棋的人都知道,开局先行叫做“先手”。当两军对弈之时,“先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顶尖高手间的对决,差之毫厘的往往正是这先后手之别。对于有着“中国象棋第一人”之称的许银川来说,他的辉煌棋路也有一招著名的“先手”,那就是他的父亲——许候老先生。

许老先生的正业是中学语文老师,数十年的育人之路,令其桃李满天下。虽不及儿子那般“功成天下晓”,但在惠来隆江学子中却也是鼎鼎大名的。曾有学生撰文回忆许老先生课堂上的风貌,并断言许银川的成功都是来自这位严师慈父的“汗水与功劳”。虽有些武断,但尊师之情却也溢出于文字之上。由此可见,许老先生在育人之路上的成就,并非仅仅体现在自己的儿女们身上。

中国孩子的成才路,往往映衬着父母含辛茹苦的背影,比如我们熟知的钢琴家郎朗,其父的多年付出与用心良苦,一直为不少国人所津津乐道。而在许银川成长为象棋特级大师的道路上,作为全县象棋冠军的父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自然可想而知。事实上,在可谓是汗牛充栋的回顾、分析乃至是总结许银川成功经验的各类文字中,对许老先生的种种描摹与夸赞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过,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在许银川自己的回忆文字中,却采用了十分不同的着墨方式,勾画出父亲如何用深谋远虑的“布局”来引导自己走上这条光辉的象棋之路。

布 局

如今的许银川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鸣惊人的“少年姜太公”,虽在象棋界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罕逢敌手的地位,却也无意去争个“常胜将军”的宝座来坐坐了。打开许银川的微博,你能看到他调侃自己“只有输棋的时候才会发微博”,说的虽然是“一场败仗”,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放不开、放不下,短短140字内总有那么一抹挥之不去的云淡风轻。

生于1975年的许银川,正值不惑之年,对于自己如今的心态和对象棋的认识,他的诀窍是两个字——“位置”。许银川坦言,作为一名棋手,下棋的过程中棋子应该摆在什么位置,对棋局的发展十分重要。“有时候一个看起来作用不大的棋子,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就会引发很重要的作用。相反,有时候像车马炮那些大子,正好用不上,被隔断了,那么你再努力也没用,所以我觉得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摆好自己的位置。”

摆好“位置”,就要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一颗定力坚深的心。许银川当然有这样的气魄和心性,他给自己的定位仍旧是一名“棋手”,舍此无他。很难想象,这位少年成名、称霸棋坛20余年的“中国象棋第一人”,内心仍旧是这么的清澈无翳,难怪很多人都说许银川身上有股“仙气”,象棋比赛是外人看不见硝烟的对抗,但棋手之间心智与技术的搏杀非常激烈。赛场之外,许银川气度淡然、内心明澈。

起 着

许银川生长于惠来县隆江镇。在这个以猪脚饭著称的小镇上,许家也算是小有名气。在棋风盛行的潮汕地区,有一位全县象棋冠军的老爸,许家兄妹平日里自是见惯了各路象棋好手的来来往往。

许家有四兄妹,许银川排行第二。哥哥比许银川大三岁,也最先对象棋发生兴趣,自然就成了小银川的启蒙老师。不过,兄弟俩之间玩耍对弈的欢快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哥哥的兴趣就很快被学业所占据了。但年幼的许银川却对象棋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显示出了不凡的悟性。据许银川的亲友回忆,4岁时,小银川就可以为了看棋而站在棋盘前一两个小时不喊累、不厌烦。家中同龄或稍长的小伙伴们也早已不是他的对手。

许银川的父亲许候是一位象棋好手,也是一位人民教师,当然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汕男人。与很多潮汕男人一样,许家的父亲对儿子们说不了几句话,也不会轻易干预子女自然而成的兴趣爱好。不管是家中其他子女对象棋的短暂尝试,还是许银川从小就展现出来的象棋天赋,这位父亲都只是看在眼中,念在心里。因为他深知,如果要成为一名职业棋手,并在象棋的路上走得更远,需要的显然不仅仅是兴趣。望子成龙,是每个父亲的心愿,如果儿子能在象棋这条路上走得深远,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是不是一块职业棋手的料,除了看天赋、兴趣外,能不能顶得住枯燥漫长的学习、训练与比赛,在扑面而来的成功与失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人之常情前不为所动,反倒是更为重要的品性。就像许银川自己常说的,学棋,只要中等的智力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有定力。

幼时的许银川,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不但阅读涉猎广泛,还对书法绘画饱含热情。“小人书”、古典小说等丰富了他的眼界,也分散了他的精力。不过,家中的“老棋手”父亲却并不着急,一直到小银川对象棋的劲儿头越来越大,在朋辈间也无处觅对手之时,才决定进一步试试这黄口小儿的真心本性,并借机提高一下他的棋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潮汕地区,市集里盛行喝茶下棋。对初学者来说,实战是提高棋艺的最佳途径,而在与民间高手不断对弈中仍不因挫折而放弃,也是见出爱棋本心的好机会。于是,父亲将小银川带到了市集上的萧七茶铺,让他与往来市集的江湖好手对弈,提高棋艺。

此时的许银川,虽有绝佳的天赋,但毕竟年纪幼小且又缺少系统扎实的象棋知识,面对成年棋手的攻城略地,只有潜下心来不断长时间思考,以求应对之策。好在父亲早有江湖名望,众人也都看得出许银川是可造之材,往往对他的长时间思考不以为意,不改认真对弈之心……没多久,隆江的茶铺已经不够许银川驰骋了,在父亲的陪伴下,到藏龙卧虎的潮汕大地寻觅更强的对手,已经成了他入学前最重要的日常活动。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帮许银川补习了汉语拼音就让他读二年级。学校的集体生活,自然不同于那走街串巷与大人挑灯下棋的日子,儿童的天性就是要在与同伴的玩耍中激发出来。这时的许银川就是一名学习优良的小学生,他不惧考试也热爱运动,唯一不同的是,每逢春节他都要和父亲一起“摆擂台”。

当时的隆江镇,每到春节就会安排有象棋表演。表演以擂台的方式进行,父亲是擂主,银川是先锋。一般来说,大部分攻擂者都不是许银川的对手,而这个少年坐在擂台上,心中最惦念的其实是擂台下的隆江猪脚饭和欢快的舞蹈……

正 着

也许守得住擂台,还不足以打动父亲,他要为许银川定下一条通往职业棋手的路。天赋、兴趣和历练都有了,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因素——机遇。当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时,懵懵懂懂的许银川却毫不犹豫地下出了一手漂亮的“正着”(对弈时必须走的一着或数着,也指正确着法或官着)。

1984年,惠来县举办了首次少年象棋比赛,准备选拔苗子参加次年的汕头市 体育 运动会。由于许银川在学业上一直有着出色的表现,面对着这样的良机,有着全县象棋冠军和隆江中学语文老师双重身份的父亲许候反倒犹豫了起来——儿子的天资不俗,选择一条更寻常的成才之路,未见得不会取得大成就。

而入学后,许银川的生活重心也早已转到了课堂上,如今的棋艺是不是能够问鼎县少年冠军,也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时,惠来县体委干部林锦隆来到了许家,凭借着一副好口才,终于说动了许候,让他允许许银川第一次走上有专业背景的象棋竞技场。

然而,这一战并不顺利。“久疏战阵”的许银川,在与神泉镇小选手的对垒中败下阵来,本已失去了争鼎之望。最后倒是因为神泉镇选手春风得意中,败于他人之手,给了许银川加赛争冠的机会。而这一招败后重生的“正着”,让小小年纪的许银川下得毫无破绽,两场加赛均将对手斩于马下,最终获得了惠来县少年象棋赛的冠军。

这是许银川象棋路上的第一个冠军,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这个小小的县少年赛冠军,不但为他获得了参加汕头市体运会的机会,也打消了父亲许候心中最后的顾虑。从此之后,许候就默默地在自己心中为儿子精心布下了一场好开局。

入 局

许银川的棋路从此铺开,很多在棋迷中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此轮番上演:10岁,汕头市运会少年赛冠军;11岁,广东省运会象棋少年赛冠军,随后进入广东省队;13岁,全国象棋少年赛冠军;18岁,登顶全国个人赛冠军,成为中国象棋史上第9位全国冠军;之后又五夺全国个人冠军,并6次获得全国全体冠军以及亚洲和世界冠军……

纵观许银川荣誉史,进入广东省队是一个分水岭,在杨官磷、吕钦等良师益友的悉心教导与栽培之下,许银川很快就青出于蓝,十余年间便攀上了“中国象棋第一人”的高峰。不过,在这场问鼎巅峰的“中局”混战开始前,我们还是要从许候为儿子打下的坚实基础说起——

当年许银川在汕头市赛取得成功后,许候做出一个决定:他主动找到学校沟通,让许银川改上半天文化课,下午回家练棋。既然要将下棋作为一项正式的事业来追求,那就要全力以赴。但纵然是全县成年组的象棋冠军,在照顾家庭维持生计的同时,又该如何指导和帮助儿子打好基础,尽快提升棋力呢?

许候选择了一个见效快但极为枯燥的方式——打谱。所谓“打谱”,就是照着棋书在棋盘里一步一步摆出来。摆棋的同时,要逐步研究前人为什么要这样下,以及每一着的变化与得失。打谱的好处不言而喻,省去了四处奔波寻找合适对手的麻烦与负担。但“坏处”也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异常枯燥。此时的许银川不过11岁,儿童的玩耍天性正蓬勃万端,时不时就会因为出去玩耍、到邻居家偷看电视等原因而被父亲狠狠批评。

除此之外,为了帮助许银川打下更好地基础,父亲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延请到一位以江湖残局著称的饶平象棋高手前来家中授艺。而此时的许家,虽还经营着油印生意,但在机器印刷的冲击下早已是每况愈下,又要承担请师的负担,经济上已有些捉襟见肘。

潮汕地区自古就重视教育,特殊的地理 历史 环境又形成了重商的文化传统。许银川的父母都是教师,虽然许候自己十分热爱象棋,又有小成,但并未将其视作终生的事业。即便是对较早展现出天赋的子女,他也从未强求其钻研象棋、以象棋为生,而认为这是兴趣、是爱好,任其为之。对于许银川走上职业棋手之路,许候也是多有疑虑,但经过深思熟虑,认定了许银川在棋盘之间可以有所为后,却也义无反顾。敢于尝试、敢为人先,这些就是潮汕人的品性。

而当许银川远离家乡,不断在外取得成就,却也经历着各种挫折之时,父亲仍旧是他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据许银川事后回忆,似乎每一次自己取得的成绩,都在父亲的意料之中。哪怕是在许银川初出茅庐,多次冲冠折戟之时,父亲也从未对许银川迟早能成为象棋特级大师的信念与判断而产生过动摇。

中 局

1987年,还不到12岁许银川就得到了去省队集训的机会。当时的广东队可谓是人才济济,前有杨官璘大师指点迷津,后有“少帅”吕钦一夫当关,男队女队都是当时全国冠军的不二之选。即便聪慧如许银川,在这样的团队中,也不得不面临着“生存”压力的考验。

这个不善言辞、安静的潮汕男孩,拿出的仍旧是那份定力。

第一次集训结束后,许银川像小鸟返巢一般回到了隆江镇家中,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度过了一个甜蜜而安稳的春节。但春节过完,能不能留在省队的难题又摆在了许家父子眼前。又是因为放心不下,也是为了坚定儿子的信心,这一次,许氏夫妻决定一起送儿子去广州,还打算住上几天。

只身一人在棋队集训时,沉默寡言的许银川用上了父亲传授给他的“童子功”——打谱、摆棋。他平时比别人来得早不说,一个个举目无亲的周末自然也都是在训练室中度过的。而父母这次一同送他来广州,让许银川既感动又倍感压力。

那一次父母离开时的情景,多少年来一直在许银川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很多棋队老友也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那个春日,棋队的训练赛已经开始,正在棋盘上为实现留在省队的梦想而努力的许银川,用眼角余光扫到父母临行前又来看自己比赛。此时,这位棋坛少年心中的翻江倒海无人能知,但他夺眶而出的眼泪,却人人都能看见。

12岁,对于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生活中最大的压力也许不过是来自于要考入哪所初中。而许银川所要面对的考验,却是要在广东棋队这支“棋坛梦之队”中,拼下自己的一席之地。许候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时举座恻隐,停弈观望,但大家都沉静无语。这是我见到银川少年时代第一次流泪,也是最后一次,是亲情难免,也是幼雏失抚,难为孩子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官璘等大师指点和帮助之下,早已悟得在静处下工夫的许银川逐渐取得了棋艺上的突破。就在这一年夏天,许银川获得了全国少年赛冠军。翌年,他又成功在内部选拔赛中突围而出,跟随广东队赢下全国团体赛冠军,终于成为了广东象棋队的正式成员。

此时,摆在许银川面前的目标愈发清晰了。他要问鼎全国个人赛,成为一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1990年,全国个人赛在杭州举行,经过上一年的尝试与摸索,许银川在这一年位列个人赛第九名,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象棋大师。成功的欣喜带来的是更大的挑战与责任,当许银川将捷报发给父亲时,却收到了一封语重心长又满含说理的回信,用许银川自己的话说:“父亲的信总是很长,而且善于说理。对于我的进步,他并没有过多的赞誉,只是鼓励我继续努力,并提醒我注意总结。有时候,我觉得父亲有点神机妙算的本领,他总是能较早地预言到我即将取得的成绩,对于我的进步,他从不感到惊讶。”

然而,问鼎棋坛又谈何容易?

在取得了一次全国个人赛第三名的傲人成绩后,许银川却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滑铁卢”。第二年全国个人赛的尾声,他撞上了“棋坛司令”“一代宗师”胡荣华。

说起胡荣华,最为棋迷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15岁成为全国冠军后,取得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十连霸”纪录,并以一己之力为当代中国象棋学派奠定了基础……而许银川此时遭遇的胡荣华虽已告别了“十连霸”的无限风光,但仍是全国个人赛冠军领奖台上的常客。

也许欲成大事,必经此一劫吧。这一次,许银川一直以来的“救命法宝”——沉稳,却成了他登顶棋坛的“绊脚石”。在棋风凌厉的“胡司令”面前,此前战果颇佳的许银川产生了保守心态,想要稳稳地“守到”一个冠军。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回首这次失利,许银川感慨良多,他坦言,这次失败无异于给了他当头棒喝,“如同一辆全速前进的火车遭遇突如其来的障碍物紧急刹车,因惯性太大,车上的乘客被甩在地下”。

当然,再刻骨铭心的失利之痛,也打不垮这个头脑清晰、遇事沉稳的少年,“稳”令其败又令其重生。收拾心情,找到症结与对策后,许银川又再次向顶峰发起了冲击。

1993年在青岛,许银川的二次冲冠之路开始也不顺畅。赛程过半时,他又折戟于黑龙江特级大师赵国荣,前景一片黯淡。而雪上加霜的是,次一轮他将要再战“胡司令”!

此战之前,这位未来的棋王只与老棋王胡荣华有过两次交手,未尝一胜。其中还包括上次个人赛的“锥心”一负。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不过这一次,许银川做到了。

这场关键战役,堪称许银川人生与棋路上的双重转折,但其坦言,那一战胡荣华棋差一招,局势陷入被动后就已无心恋战。对于一位纵横棋坛数十载、辉煌无数的常胜“司令”来说,即便是输了这一局,也不过是他光辉路上的“一次不经意的踉跄”。但对于一个正待证明自己又处于困境中的赶超者而言,这一胜却不亚于一剂强心剂,顷刻间令许银川问鼎全国冠军之路豁然开朗起来。

此战小胜后,许银川果然一鼓作气,一路连克强手,最终赢下当年全国个人赛的冠军。而此时的许银川,才刚刚18岁,成为了胡荣华之后最年轻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接踵而来的,自然是花团锦簇与衣锦还乡。一鸣天下的许银川又乘势拿下了一连串的胜利:四战全胜赢下“味极王杯”八省市精英赛冠军,以不败战绩问鼎被誉为“王中王”之战的第十四届“羊城杯”全国冠军邀请赛……当然,这条荣誉之路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1994年的郴州全国个人赛,许银川就遭遇了“滑铁卢”。

平心而论,郴州一战,许银川获得了全国个人赛的第四名,仍是相当好的战绩。但此时眼中只有冠军的许银川,却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不夺冠就意味着失败”,这样的怪圈,葬送了多少冠军选手啊!好在此时的许银川已经对胜负之分有了更多领悟,一旦调整好竞技心态,寻常比赛的冠军仍旧不在话下。

而真正能让他暂时挂起“免战牌”的,其实还是棋坛外的“对手”。

1995年,许银川在忙于征战棋坛的同时,还入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繁忙的学业、相对薄弱的基础,加之对自己身体状况认识上的不足,终于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风华正茂的全国特级大师,居然到了痰中带血的地步,才去认真就医!

可能只有在病中,这个叱咤棋坛的“姜太公”才终于认识到自己还是个“少年”。虽然在养病期间,正值上升期的许银川错了多场重大赛事,但与母亲难得的相处时光,以及病中体悟到的棋道与人情,都对他此后的棋路走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如他回顾病愈后再次赢得全国个人赛冠军时所言:“也许,在全力以赴之后,依然要承受失败的痛楚,但不去坚持,就只有失败……只要认定自己所走的方向是正确的,就应该坚强地走下去。

残 局

许银川说,象棋中的残局,其实更像是一门艺术。由于直接性战斗接触减少了,子力的调运就显得更为关键。

从1990年代至今,中国棋坛罕有人可以与许银川相提并论。他虽然也偶有败绩,和棋也日渐增多,并遭遇了诸如蒋川等后起之秀的挑战,但长期关注中国棋坛的人,仍旧将许银川视为中国象棋的“第一人”。很难说如今的许银川对冠军已经失去了渴望,但不少人都说他求胜的欲望降低了。当然,也有个通俗的说法,认为他是在“享受象棋”。

2015年8月3日上午,我们终于在位于广州市 体育 东路南方大厦的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见到了许银川。这次会面,大家聊了许多,也让我们对这位文棋画俱佳的象棋特级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临别之际,许银川却告诉我们,自己遇到了瓶颈,似乎不知道怎么赢下去。作为棋手,又是冷门项目,如果不去频繁地登顶,那前路又在何方呢?

这样的问题,没有人能够替他解答。只不过,就在这次采访结束后不久,我们又在“@象棋许银川”的微博上看到他聊起了比赛,他刚刚在与新锐棋王蒋川的“双川会”上,以两胜两和的不败战绩赢得胜利。

我们还了解到,许银川在14年还辞去了广州棋院副院长的职位,成了一个“自由人”。也许,就像他在开篇时所说的那样,象棋的精髓与诀窍无非就是“位置”,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位置前,他还是把自己摆在了——“棋手”——这个清晰简单的位置上。微博上的云淡风轻,与他少年时从江湖高手和杨官璘这样的大师处学来的残局一样,无非是——运子帷幄,人棋如一。

具体如下:

重庆开县许氏字辈:“太宗一国士朝思礼帝明为学承世泽必定起万年克绍家芳远宏开正光前本敦得以茂继之永长延”。

河北许氏一支字辈:“朝廷国政天星大怀文学仕佐明君立志宏开光前德宗泽世术自永兴”。

辽南许氏一支字辈:“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河南沁阳许氏字辈:“泰世宗一允千图达九天广闻贞传继昭来庆毓颜梦丙多应曙钱汉功成林”。

相关信息: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起源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南方沿海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即许氏以及其它姓氏多发源于南方沿海一带。

基因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这一结论,颠覆了学术界认为史前亚洲人由北往南迁徙的主流观点。

1、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2、许浑,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因为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3、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花》、《落花生》等。

4、许衡,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为元代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主持研订《授时历》。

5、许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许行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人。

找完整的许家家谱

社会动荡,迁徙分户,辈分代字自成体系,想认祖归宗,唯有借助现代技术甄别,家族姓氏改变都可以查出遗传基因,为什么孩子要跟男人姓,因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