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古诗戴复古拼音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除夜古诗戴复古拼音版,第1张

除夜古诗戴复古拼音版如下:

sǎo chú máo shè dí chén xiāo , yī zhù qīng xiāng bài jiǔ xiāo 。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wàn wù yíng chūn sòng cán là , yī nián jié jú zài jīn xiāo 。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shēng pén huǒ liè hōng míng zhú , shǒu suì tíng kāi tīng sòng jiāo 。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yě kè yù zhī nóng shì hǎo , sān dōng ruì xuě wèi quán xiāo 。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戴复古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生平

  戴复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 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 陈志岁《戴复古故里念其倦游归来》诗云:“揖别金陵侣,屏山做主人。荫凭庭木秀,种看圃花新。双浦流诗韵,一池湔酒尘。徒鸣放翁剑,太息寂寥身。”(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戴复古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呢

  第一,继承父志,迷进了诗歌之中,以吟诗为业,把富贵功名抛到九霄云外。

  据他的前辈、挚友楼钥回忆:“一日携一大编(诗稿)访余,且言:‘吾以此传父业,然亦以此而穷。’……余答之曰:“夫诗能穷人,或谓惟穷然后工,……子惟能固穷,则诗昌矣!”’这在当时热衷于科举以求功名进身的台州知识分子中,可谓独树一帜。

  第二,登门拜师。据《黄岩新志》载:“其诗远宗少陵,近学剑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楼钥《序》)可见他确是登门拜陆游为师的。与杜甫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陆游,此时诗名震朝野,《剑南诗稿》是戴复古效仿的范本,程门立雪,终于登门拜师,在一代大师的亲身教诲之下,“刻意精研”:“诗益进”,达到了“自有清远之致”的境界(见《黄岩新志》)。

  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人贡师泰追寻他的行踪,概括为:“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黄岩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的游踪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涉足于当时与金人处于拉锯状态的北方边界淮河流域。

  他曾三次漫游,时间长达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时间就是在全国各地度过的。

柳梢青·岳阳楼原文: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柳梢青·岳阳楼注释

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青蛇」,指剑。「袖剑」即「袖里青蛇」之意。「飞吟」,即「朗吟飞过」之意。作者即以吕洞宾的行动自比。洞庭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一快披襟: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君山:在洞庭湖。

柳梢青·岳阳楼鉴赏

 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他远离官场,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 南宋 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南 宋词 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柳梢青·岳阳楼创作背景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石屏樵隐,于 南宋 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巖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巖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

 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 南宋 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 唐朝 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 明代 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诗词作品: 柳梢青·岳阳楼 诗词作者: 宋代 戴复古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登楼、抒怀、爱国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彩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温岭城市形象主题口号

为更好地彰显温岭城市特色,弘扬温岭城市精神,提炼温岭城市符号,塑造温岭城市形象,凝聚市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温岭市人民政府现面向全社会征集城市形象主题 口号 ,希望关心和支持温岭的各界朋友踊跃参与。为激励参与者,对最终评选为温岭城市形象口号的作品给予一定奖励。

温岭城市形象主题口号:

1、硐天福地,阳光温岭。

2、温岭一座追逐阳光的城。

3、曙光温岭,幸福太平。

4、忘不了阳光,放不下温岭。

5、醒来最早的大陆城市中国温岭。

TIPS:

温岭,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城市群的南翼,是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是全国海洋捕捞总量最大的县(市),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温岭块状经济发展蓬勃,是中国帽业名城、中国鞋业名城、中国小型泵业名城、中国小型空压机之都,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温岭还是一座充满传奇、敢为人先的新兴城市,是中国股份制经济发祥地,是民主恳谈的诞生地。

温岭人文历史深远,境内有距今2000多年的东瓯古国遗址,有流传久远的`石夫人的动人传说,有世界最大的人工开凿石硐群,是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的故乡。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戴复古 生平

出生环境

戴复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巖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佳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 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陈志岁《戴复古故里念其倦游归来》诗云:“揖别金陵侣,屏山做主人。荫凭庭木秀,种看圃花新。双浦流诗韵,一池湔酒尘。徒鸣放翁剑,太息寂寥身。”(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戴复古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呢

第一,继承父志,迷进了诗歌之中,以吟诗为业,把富贵功名抛到九霄云外。

据他的前辈、挚友楼钥回忆:“一日携一大编(诗稿)访余,且言:‘吾以此传父业,然亦以此而穷。’……余答之曰:“夫诗能穷人,或谓惟穷然后工,……子惟能固穷,则诗昌矣!”’这在当时热衷于科举以求功名进身的台州知识分子中,可谓独树一帜。

第二,登门拜师。据《黄岩新志》载:“其诗远宗少陵,近学剑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楼钥《序》)可见他确是登门拜陆游为师的。与杜甫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陆游,此时诗名震朝野,《剑南诗稿》是戴复古效仿的范本,程门立雪,终于登门拜师,在一代大师的亲身教诲之下,“刻意精研”:“诗益进”,达到了“自有清远之致”的境界(见《黄岩新志》)。

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人贡师泰追寻他的行踪,概括为:“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黄岩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的游踪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涉足于当时与金人处于拉锯状态的北方边界淮河流域。

他曾三次漫游,时间长达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时间就是在全国各地度过的。

漫游经历

第一次出游

戴复古在娶妻生子、学诗有成之后,首先是登山阴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然后开始满怀信心地仗剑出游,目的地是京城临安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京城,希望能一举成名。然而现实生活是冷酷的,当时京城之中诗人为谒客者,已是“什百为群”,他一个无名的青年,怎能出入头地。空等了几年,大为失望只能是“真龙不用只画图,猛拍栏干寄三叹。”此时宋金边衅已起,他再向北行,来到弓州和淮河流域靠近前线的地方。“十年浪迹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想在从军入幕这一条路上找出路,结果仍是“活计鱼千里,空言水一杯。”

这次前线之行,他亲身领受了“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的局势。1206年10月,金分兵九路南下伐宋,破真州,云梦,滁州淮河一带又遭残破,这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频酌淮河水》、《淮村兵后趴《盱眙北望》等,反映了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的真实,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怀念中原失地人民的深沉感情。

这十年外出活动破碎了他的衣锦还乡之梦,“京华作梦十年余”,却是“明知弄巧翻月拙,除却谋归总是虚。”只好失望而归。回来后才发现结发之妻已一病身亡,病中她还题二句诗于壁:“机番白芋和愁织,门掩黄花带恨吟。”他见诗触景伤情,续成一律《续亡室题句》,失意而归又逢丧妻,真是祸不单行,他面对亡妻的真像不禁唱出:“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掉亡。”其时,两个儿子只有十多岁,实是催人泪下。

第二次出游

在家住了不长时间,“到底闭门非我事,白鸥心性五湖傍。”(《家居复有江湖之兴》)他又离家出游,这次大约是从温州、青田一带西上江山、玉山,至豫章,一路有诗。以豫章为落脚点,在江西长住了一段时间,并在赣江、袁江,抚河、信江之间走动,后来还到过杭州、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约二十年后回家。

这次出游首先是闻不少京官调往江西,他去江西想找熟人寻出路,结果也很失望。失望之中他感到“山林与朝市,何处著吾身”,于是转向第二个目标——广交诗友,切磋诗艺。这个目标倒是意外地实现了,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大丰收。“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在他前十年中渐渐播开了诗名后,到这一阶段,时贤、官吏、竟人、游士争着与他结交,象楼钥、乔行简,魏了翁等高官与他时有唱和,与赵汝腾、包恢,土子良、巩丰、赵蕃、曾景建、高翥、刘克庄、赵以夫、翁卷、孙季蕃等同期诗人,或结由社,或互相品评诗稿,在文坛中逐步形成了江湖诗派。这期间,他作诗最多,成就最大:诗集之中大部分爱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名篇都写于此时。在湖南,赵汝谠编成《石屏小集》,赵汝腾作序,这是第一部刊行的戴复古诗选集。约在1227年上半年到江西,在《万安江上》有“不能成佛不能仙,虚度人间六十年。”“无奈秋风动归兴,明朝问讯下江船,”动了归兴,又请倪祖义和赵希迈为他的诗集作了序跋,后经玉山拜访了赵蕃兄弟,然后回家

这一次,他终于以“专业诗人”身份,出现于边境、前线、官府、民间,体验殊深:他寄希望于抗战派官员,高度赞扬人民民众的高昂斗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民间疾苦,愤怒地揭露、谴责朝野的投降派努力,这时他的诗歌已成了经世致用的重要工具,因而诗名大振。

第三次出游

成名之后,大约在1229年春,从六十多岁到七十岁这一段游历,足迹较为清楚。先到福建,再转江西,1234年二次入福建,然后出梅岭,游广州、桂林,再折回衡阳,又经长沙,第三次到鄂州。在1236年后往东游吴门、扬州,1237年被儿子阿奇从镇江接回家。这近十年中,主要是访友,并请人为诗集作序,安排付梓。他二到福建,第一次是1229年春请陈日方作诗序。第二次是1234年,在邵武太守王子文的邀请下,做了一段时间的军学教授,10月王子文为石屏集作了序。在邵武结识了严羽,这是他第三次漫游的最大收获。

1234年冬,王子文邀严羽和戴复古同登望江楼饮酒作诗,留下一段佳话:望江楼在邵武城东的富屯溪畔,楼高十余米,檐牙三重,登之可望十里。这时严羽才20来岁,戴复古已是赫赫有名的诗人,并以学官身份临驻邵武。太守王子文爱诗,但倾向于江西派。严羽参禅理,提倡“妙悟”,力追盛唐,反对风靡一时的江西派。这一天,三人在望江楼饮酒论诗,各执已见,争论不休。戴复古倾向于严羽,反对江西派,但又不同意把诗说得太空灵,太玄妙。后来作了《论诗十绝》系统地表达了作诗的见解,成为以诗论诗的杰作。后人为纪念这一雅事,把望江楼改称了诗话楼,并塑三人像于楼上供人瞻仰,成了福建的一大名胜。 1237年,戴复古终于厌倦了四十年的江湖生涯,辞别故人,踏上归程。“阻风中酒,流落江湖成白首,历尽间关,赢得虚名满世间。”“落魄江湖四十年,白头方办买山钱。”他终于回归林下。

文学创作

作为江湖诗人,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转益多师而自辟蹊径。像四灵一样,戴复古将创作精力放在了五律上,其《石屏诗集》中五律的数量占了一半。与四灵的五律多咏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写人情世事,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轻快,无斧凿痕。

戴复古的诗文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宋代·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满江红·赤壁怀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豪迈 , 怀古感伤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宋代·戴复古《江村晚眺》

江村晚眺

宋代 : 戴复古

古诗三百首写景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宋代·戴复古《初夏游张园》

初夏游张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古诗三百首 , 夏天游园查看更多戴复古的诗文>>

题记:“每思乡味必流涎,一物何能到眼前”——南宋·戴复古

        嵌糕,也有人称“夹糕”、 “捣臼糕”、“陷糕”等,是温岭当地的特色食物,也是温岭人最喜爱的食物。软糯的年糕皮,将各色炒熟了的馅料封存于年糕皮里,仿佛是一只饱满的“大饺子”,再搭配上一碗绿豆面汤,骨头汤或豆腐生(又称豆腐花),无疑是早餐绝佳的选择。温岭人忙碌充实的一天都是从一筒美味的嵌糕开始的。

         关于嵌糕有一个小小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每天都下地干活,从凌晨到傍晚,不间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因为这样,他常常吃不到中午饭,他想叫妻子中午送饭,可是,他的家离干活的地方有两座山之远,这会累坏妻子的。他又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但每一个都不完善。有一天傍晚,他下地回来,看到他四岁的孩子在玩泥巴:他把泥巴铺在地上,上面放了许多叶子、石子和不同颜色的干泥巴,他正想方设法包起来。在一旁看着的他,灵机一动,把米磨成粉,做出了一层软软的、白白的皮(就是我们说的年糕),恰巧,妻子烧好了饭菜,他把菜夹到了皮中,把边缘黏在一起,做成了我们现在的嵌糕。第二天,他把嵌糕带到了地里,到中午时拿出来吃,他不饿了,又有了力气干活,使得那天的劳动增加了一倍。很快,这种方法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嵌糕的做法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现在在温岭的大街小巷,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家嵌糕店。店内一张木制长案桌(现在有的是不锈钢),案桌上一个个不锈钢小方盘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列。盘子里装着各种荤素馅料,如洋葱、胡萝卜、芹菜、土豆丝、炒面、咸菜、鸡蛋、辣包菜、“泡虾”等。年糕则裹在白棉褥中加以保温。桌案旁边还有两个大锅在炉子上熬煮着,锅里香气四溢的卤肉和豆腐干直往外冒着热气。

       店家站在桌案前,吃嵌糕的顾客来了,就从厚厚的白棉褥下揪出一块热气腾腾的糕团,搓成圆柱形,再用拳头推压成薄薄的一片,在最下面尾巴处捏几下,像敞篷船外形的兜儿,麻利地将顾客要求的馅料,从不锈钢小方盘里依次放进年糕里。然后左手往里一捏,右手熟练地将敞开的边缘对捏捏紧,如包饺子般,嵌糕最上面一定要留一个口子。最后,从热气腾腾的卤肉锅里舀上一勺肉汤,从开口处浇进去,此时,一筒地道的嵌糕才算正式完成。

       在吃嵌糕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几种经典的搭配,比如:可以配绿豆面汤(绿豆面碎)、豆腐干骨头汤或者是豆腐生(又叫豆腐花)。其中豆腐生(又叫豆腐花)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加上紫菜、榨菜、炊皮、葱花等,是咸的;另一种是加糖饴(红糖熬制的),是甜的。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搭配。

       手拿一筒白嫩嫩的嵌糕,崭新而满足的一天就此开始。急着上班赶路的人可以直接用塑料袋一套,边走边吃;不赶时间的可以在店里的桌边坐下,让店家盛一碗绿豆面汤、豆腐干骨头汤或者豆腐生慢慢享用。不管如何只要你拿起嵌糕,狠狠的大口的咬上一口,年糕的软糯、“泡虾”的松脆、猪肉的卤香、素菜的鲜香配上鲜美的汤汁,只会让你觉得香味和能量布满全身,别提多满足了!

       对于温岭人而言, “嵌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是一段不可或缺的情结,更是渗透进生活的情怀。许多在外地工作、求学、生活的温岭人,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美食,而嵌糕是最梦寐以求的家乡美食。记得有一篇关于采访一位旅居海外的温岭老华侨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他离开家乡已经一个甲子,每次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一份猪肉嵌糕,然后美美地吃上一顿。想来,这嵌糕里包含着这位游子多少思乡情,不是温岭人,永远难以体会温岭人对嵌糕的眷恋。就如作家古清生说得:“在童年喜欢上的口味,在难以改变,那种味道的记忆,很难从心灵中被格式划掉。所以味觉是故乡给出门人装置的终生的味道识别系统,带着这个识别系统,人们在饭桌上就很容易地分别出故乡还是异乡。”

        现在很多在外的温岭人,因不能时常吃到家乡的味道,为了解解馋,有的会选择网购一解思念。在网上搜嵌糕,就能搜到购买链接,价格和街上现买的差不多,收到后拿微波炉一热,也挺方便的。虽说味道不及刚出锅的好,但是对于远在外地的游子而言,已经非常赞了。还有的会让亲戚朋友带几筒去解解馋。真可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回糕摊前,嵌糕品尝来?”

        嵌糕,它是温岭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让人难以拒绝的美食,在温岭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一揉一搓一拢中包就了温岭人的生活百味。

小贴士:

①温岭:浙江省台州市所辖县级市城市,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是一座滨海城市。

②泡虾:是温岭另一种特色小吃。泡虾不是虾,是以小麦粉为原料的小吃。小麦粉和水搅拌成稠糊状,往里面加上调味好的肉碎作馅,用器具包好,往沸油里一扔,面皮炸至金**,用漏勺捞起即可食用。可单吃,亦可剁成丁加进嵌糕中。

元好问和戴复古的异同介绍如下:

戴复古与元好问相同,都认为诗人不应该两耳不闻天下,而是应该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大事。戴复古在《论诗十绝》第六首中预计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都有所阐述。

戴复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巖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

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佳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 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

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陈志岁《戴复古故里念其倦游归来》诗云:“揖别金陵侣,屏山做主人。

荫凭庭木秀,种看圃花新。双浦流诗韵,一池湔酒尘。徒鸣放翁剑,太息寂寥身。”(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除夜古诗戴复古拼音版

除夜古诗戴复古拼音版如下:sǎo chú máo shè dí chén xiāo , yī zhù qīng xiāng bài jiǔ xiāo 。扫除茅舍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