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高密的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高密人世代叫做七月七或者说哭七月七,因为这天常常阴天下雨。这个节日当然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关。
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天上银河两边相对的牛郎星、织女星衍化而来。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六颗星,其中三颗星组成——形状,宛如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赶路。织女星又名天孙,也是三颗星在银河西,与河东牛郎星相对。先秦的《诗经》已经有了牛女二星的记载,但没故事。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把两星人格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已有牛郎会织女,乌鹊搭桥的记载。
高密民间传说牛郎和兄嫂生活,分家后被赶出家门,和分的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织女是玉帝孙女,能织的一手云锦天衣,后来和其他仙女下凡游玩,在水中洗澡。牛郎得到老牛指点,偷走织女衣裳,二人结为夫妻。
婚后小两口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不料,王母娘娘发现此事,派天兵天将押解织女回天庭。牛郎悲痛万分,幸亏老牛临死前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皮来,急时可以披在身上。牛郎披着牛皮飞上天,并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急忙追赶爱妻。要看就要追上了,王母拔下头上金簪,凭空一划,马上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隔断了他们。最后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他们可以由喜鹊架桥相会。因此人们说天下雨是牛郎织女伤心的泪水,所以说是哭七月七。
高密旧志记载民间这天有上坟和乞巧的习俗。如康熙高密县志记载“孟秋厥七日祀新坟女人穿针乞巧”。围绕乞巧还生发出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良缘等。还有的地方用面模做七种食物给小孩,有的是七种形状如圆的方的,有的是七种动物如小猪小狗等,也叫七巧串。也有的地方这天供《天河配》的图像。
如今很多节日民俗逐渐行渐远,内容不断演变。七月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情人节,这天赠花赠礼物,团聚过节,也成了各酒店宾馆招揽买卖的好日子。
围绕七月七又派生出刷油瓶的故事。说的是七七相会后,织女给牛郎忙着做家务,唯独把两个盛油的瓶子忘了洗了,两天后又返回去给刷油瓶。所以民间说,初七下初八晴初九还得刷油瓶,意思是初九刷油瓶还用水,往往天下小雨。
高密夏庄历史上也是半印半画年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朱家村顺兴齐记目前传人齐传新已刻版近10万块,上图是齐记《天河配》
下图是民国时期姜庄石家画堂石敬文创作的手绘扑灰年画《天河配》
赵氏家谱三十个字辈分别是: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
赵在百家姓中位列第一位,这个姓氏在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赵姓规定每三十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的赵姓家谱都是在清代和民国初年修改的。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到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影响,扑灰年画业受到极大的摧残。1937年,抗战爆发后,绝大部分艺人外逃,画业濒于绝境。解放后,在生活的迫切要求下,扑灰年画业才重现生机,画店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期间,相当一部分画稿被烧掉,扑灰年画业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艺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高密市的吕臻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七月七——高密的七夕节
本文2023-10-21 01:56: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