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洞的序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石家洞的序言,第1张

清同治《石氏宗谱》石焕章曾说:“当代人有谈古今人才兴衰上下几千年,问其祖宗当了如指掌。”我石氏出自甘肃武威郡,其远祖至今不可考,唯文献最早记载属北宋石曼卿之后,其真伪无法考证,我宁远石氏始祖石文庄公是由明洪武初年,因官迁湖南宁远,原籍江西省太和县鹅井塘,文庄公元末因军功擢都司,后奉明太祖诏命镇守宁远舂陵,始居宁远欧源山路下大坪,其子石玉生公,巡查边境之际再迁石溪即今石家洞。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宁远荒塘瑶族乡上洞铺村、石家洞村、新屋村,宁远清水桥镇百福荣村,新田下溁村,祁阳大忠桥镇等处,迄今已传二十七代人,总计人口约八千余人,堪称宁远大族!  我《石氏宗谱》始创于明朝午荣公,已编班行(字辈)流传后世,至大清顺治四年(1647 ),反清复明余党周军等人藏匿石溪,我《石氏宗谱》亦遭兵殇之毁 ,所存无几。石光陛之曾祖汝节公,当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创缮志达房《石氏宗谱》,上推石氏远祖出处。清嘉庆八年(1803),石光陛修之,零陵举人高爱祖有作序。清同治二年(1863),石焕章再续修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志通房《石氏宗谱》石启辅等续修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氏宗谱》第三次续修,主修人石崇澐、石崇汉、石树勋、石璞等,沿用前朝文章上千篇,齿录生殁年代,墓葬山向,行述事迹等,续至民国。公元二零一零年(2010)始,志通、志达房房谱先后第四次续修,在民国旧本的基础上续修至今。我《石氏宗谱》历经兵殇之乱,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我族开基地石家洞从明朝初年至今有63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永州府志》就有石家的地名标注,大清顺治、康熙又名石家峒,至清嘉庆年间后,正式更名石家洞。明朝属宁远东和乡,清代属宁远东乡管辖,至民国属宁远石溪乡,1946-1949年属宁远石安乡管辖,解放后至1995年属宁远鲤溪区管辖,1995年至今原石家洞乡划入荒塘瑶族乡管辖地。清代至民国,其后裔时逢乱世多有建树,享有宁远湘军发祥地、民国宁远四大家族之美誉。  自2005年始,鄙人先后建立石姓之脉、宁远石姓网、湖南石姓网等网站,得到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国各地朋友的大力支持,当然也遭到不少人的恶意诋毁和强烈反对,对于曾经热爱家乡的朋友再此由衷的感谢,作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愿为石氏文化推进尽微薄之力。  鄙人于2007年至2014期间,曾投入不少物力、人力时间收集有石氏各种文献资料、宁远诸多历史资料,并苦研六年,加以整理扩充、汇编。正值互联网盛行之际,愿全部拿出来无偿分享给每一个朋友,以此纪念清代壮烈殉国和民国抗战中牺牲石氏先烈们以及被人遗忘的石氏前辈们!

通过此文,我相信大家将进一步的了解石氏文化和宁远历史,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仅以此文为序!

公元二零一四年 九月十三日 石先辉 撰

注:1、北宋石曼卿之后来源于民国石氏文献资料,其先世幽州人(今河北省),宁远石氏此支属石曼卿之后,石曼卿又名石延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2、文中其后裔总计人口8000余人,其中包括:今宁远荒塘瑶族乡石家洞、上洞铺、新屋村等地3000余人,宁远清水桥镇百福荣村和新田下溁村1000多人,祁阳大忠桥等乡镇2000余人,总计约8000余人,其中江华石姓人口未计算,因江华石姓是石文庄弟弟石武庄之后,故不统计在内,今考证民国祁阳金刚渡在县南70里,即今大忠桥镇,参考民国《祁阳县志》。

3、清朝石家洞属于宁远东乡管辖,在清代石家洞又叫石溪,是汉人地区,解放后,宁远县根据清代的石溪成立了石家洞乡,宁远《石氏宗谱》有张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从陈家湾银坑源到杨桂坪,是考证石溪的唯一依据。根据宁远县城民国一个老人说的,划了分界线的,以分水岭(位于今荒塘乡牛塘岭)为分界线,上面就是荒塘瑶族聚集地,下面就是石家洞汉人聚集地。石溪这个地名在清代早期就出现了,显然几百年前已划分好,所以民国以来石家洞都是和鲤溪一路人。注意这里的清代石溪和民国的石溪乡是有区别的,宁远《石氏宗谱》石溪形势全图范围是清代的石溪,民国的石溪乡范围更广。

4、民国宁远石溪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和鲤溪乡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一起9600人,1200多户。)

5、民国宁远石安乡(是由解放后的宁远石家洞乡、鲤溪乡、永安乡三个乡组成,宁远县石安乡乡长是石家洞人石友秋,石安乡实际上是鲤溪镇的前身,1950年解放后,石安乡变成了鲤溪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变成了现在的鲤溪镇。)  6、宁远湘军发祥地(即清代湘军管带石焕章等人为宁远带来1800人打太平天国起义,其中石家洞招募约300余人,石家洞湘军大约有100多人战死沙场)  7、宁远民国四大家族 (民国宁远四大家族分别为平田、石家洞、(下灌、李氏湾)、柏家坪,其依据是姓氏、地方名人人才、地名起源历史、当时的地位影响力等多个因素评估的)

8、今宁远石氏始祖石文庄,始迁宁远地欧源山,位于祁阳县白果市乡大坝头村,为宁远石氏始迁宁远祖籍地,明洪武年间,都司府所在地,另新田县白面寨(又名白面司、白米寨)分设有巡检司,属宁远都司管理。

9、文中得到了不少家族朋友和全国地名的朋友的支持(见热心人芳名)

石作蜀携家来鲁,习于孔门,位列七十二贤,后隐居徂徕山中,子孙称“徂徕石氏”。至四十七世金、介、企、会、合等二十一公各传苗裔,今遍布鲁、苏、皖、豫、冀、晋等省,门祚绵瓞,子孙殷盛,约三十万人。集中聚居地有泰安、临沂、菏泽、济宁、聊城、淄博、枣庄、济南、莱芜、徐州、濮阳等地。大孟《石氏宗谱》原名《徂徕志》。现存宣统年间及民国21年布皮谱书,左上角书“石氏宗谱”4字,正中书“徂徕志”3字。

1951年县收集各种文件、方志、档案等资料时,村干部石茂堂把石茂荣家珍藏民国二十一年所修宗谱交出。一个月后返回的消息是:政务院周总理看到了大孟《石氏宗谱》,该谱受到了赞扬,是历史悠久、没有断代、比较完整的家谱。

1、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楚人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10颗。

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中国的祖先很早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2、石苞(?-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三国时曹魏至西晋重要将领,西晋开国功臣。西晋建立后,历任大司马、侍中、司徒等职,封乐陵郡公,卒后谥号为“武”。

石苞儒雅豁达,明智有器量,仪容很美,不计小节,时人说:“石仲容,姣无双。”早年石苞在南皮县担任职位较低的官职“给农司马”。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吉本叛乱失败后,谒者郭玄信外出,向典农司马寻找人驾车,典农司马于是推举石苞及邓艾,二人与郭玄信一同行至邺城。

走了十几里路后,郭玄信对他二人说:“凭你们的才学,将来能做公卿宰相。”石苞答:“我们是赶车的,怎么能够做公卿宰相呢!”由此深得郭玄信赏识。

到邺城后,任官的事还未有定案,石苞唯有在邺城卖铁为生,市长赵元儒有知人之名,见到石苞后甚为赏识,并与他结交。赵元儒感叹说:“石苞有远大的器量,应当作皇帝的辅佐之臣。”从此,石苞的名字得到传扬。

后来,石苞结识了吏部侍郎许允,他请求到小县城做官。许允说:“你和我才能一样,为什么去小县呢?我应把你推荐给朝廷。”石苞听后叹息不已,没想到许允如此欣赏他的才能。

3、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

石守信在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官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他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石守信曾随征辽朝,累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封威武郡王,赐谥“武烈”。

宋朝建立后,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今山西长子南)、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自焚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

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扬州造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

建隆二年(961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移镇郓州。同年七月,赵匡胤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兵权,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开宝六年(973年),石守信升为兼侍中。

4、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太原人,粟特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年轻时朴实稳重,寡于言笑,喜读兵书,重视李牧、周亚夫行事,隶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参与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拜河东节度使,封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君臣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为后唐兵马围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称帝灭亡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今河南宜阳县)。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起初靠骁勇善战发迹,继而因廉政而扬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契丹人的援助问鼎中原,建立了后晋王朝。

由于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外族,并且每年给契丹贡送布帛三十万,以换取契丹人对自己皇位的支持,从而将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残酷的铁蹄统治之下。从此,中国有了“儿皇帝”这一可耻的称呼。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做法,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

石崇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吴国灭亡后,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鹰扬将军等职,在任上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其后任徐州刺史、卫尉等职。贾后专权时,石崇阿附外戚贾谧。

永康元年(300年),贾后等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司马伦党羽孙秀向石崇索要其宠妾绿珠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礼安葬石崇。

石崇二十多岁就担任修武县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阳任散骑侍郎,又迁任城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石崇因参与伐吴有功,被封为安阳乡侯。他在郡任职时虽有职务,仍好学不倦,后因疾病自求解职。不久,又被拜为黄门郎。

石崇的兄长石统因事触犯了扶风王司马骏,有关部门受司马骏指使,上奏弹劾石统,武帝打算严惩石统,后又赦免他。因石崇没有上朝谢恩,有关部门想把罪名再加到石统身上。石崇便向武帝上表辩白,得以解脱。经屡次升迁任散骑常侍、侍中。武帝因为石崇是功臣之子,又有才干,非常器重他。

——石申

——石苞 (西晋开国功臣)

——石守信

——石敬瑭 (后晋高祖)

——石崇

石家洞的序言

清同治《石氏宗谱》石焕章曾说:“当代人有谈古今人才兴衰上下几千年,问其祖宗当了如指掌。”我石氏出自甘肃武威郡,其远祖至今不可考,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