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范集乡离安丘市有多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5收藏

临泉县范集乡离安丘市有多远?,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7629公里

范集乡

1阜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840米,左转进入S328

2) 沿S328行驶117公里,右转

2行驶73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S102

3沿S102行驶362公里,直行进入清河西路

4沿清河西路行驶140米,左转

5行驶30米,右转

6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临泉路

7沿临泉路行驶860米,左转进入南京路

8沿南京路行驶51公里,直行进入临沂路

9沿临沂路行驶48公里,直行进入S305

10沿S305行驶48公里,朝六安/亳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公路

12沿济广高速公路行驶224公里,朝洛阳/蚌埠/南京/G3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刘小集枢纽

13沿刘小集枢纽行驶360米,过刘小集枢纽约820米后,直行进入宁洛高速公路

14沿宁洛高速公路行驶458公里,朝S23/涡阳/砀山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望疃枢纽

15沿望疃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砀祁高速公路

16沿砀祁高速公路行驶706公里,朝永城/毫州/砀山/许昌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岳集枢纽

17沿岳集枢纽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宿登高速公路

18沿宿登高速公路行驶32公里,过浍河二桥,朝永城/济宁/S97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9沿匝道行驶560米,直行进入济祁高速公路

20沿济祁高速公路行驶399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21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832公里,朝徐州(东)/观音机场/济南/宿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林东枢纽

23沿林东枢纽行驶12公里,过林东枢纽约470米后,直行进入淮徐高速公路

24沿淮徐高速公路行驶168公里,朝贾汪/济南/G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25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900米,过大黄山枢纽,直行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26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418公里,朝枣庄/临沂/S38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薛城枢纽立交

27沿薛城枢纽立交行驶,过薛城枢纽立交约14公里后,直行进入岚曹高速公路

28沿岚曹高速公路行驶866公里,朝临沂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临沂南枢纽立交

29沿临沂南枢纽立交行驶960米,过临沂南枢纽立交约79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30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497公里,朝菏泽/日照/G151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竹园枢纽立交

31沿竹园枢纽立交行驶11公里,过竹园枢纽立交,直行进入日兰高速公路

32沿日兰高速公路行驶342公里,朝天津/南京/G2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3沿匝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34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693公里,朝青岛/G2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站枢纽立交

35沿马站枢纽立交行驶320米,过马站枢纽立交约20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36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609公里,在诸城/安丘出口,稍向右转进入诸城立交

37沿诸城立交行驶380米,过诸城立交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舜王大道

38沿舜王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G206

39沿G206行驶257公里,直行进入律南路

40沿律南路行驶740米,直行进入G206

41潍坊市内驾车方案

1) 沿G206行驶18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安路

2) 沿新安路行驶47公里,朝市北区/潍安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新安路

3) 沿新安路行驶13公里,右转进入青云大街

4) 沿青云大街行驶10公里,调头进入青云大街

5) 沿青云大街行驶2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安丘市

  芒砀山:即芒山、砀山的合称,两山皆在今河南永城东北。

  砀山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砀郡及砀县。

  《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国,革砀郡,砀县属梁国。

  新莽时(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汉光武帝时复称砀县。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治所在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晋武帝泰始元(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叫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年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大气层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八年(1375年),砀山县属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民国37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53年2月1日,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专署所辖;1955年2月17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1956年划属蚌埠专署。1961年,砀山县仍划归安徽省宿肥专署(现称宿县地区行署)所辖。2000年4月属宿州市。

  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个里。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在4万以上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合并为一区,五、六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

  民国37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唐寨、范寨、卞楼、邵楼、新兴、雨亭、周集、吴集、城厢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

  1950年7月,撤销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秒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的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唐寨、范集、城关、阚寨、陈寨、周集、吴集、城西8个区,84年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销,将原来属砀册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

  1953年8月28日,原城关区改为城关镇。

  1953年9月2日,将范寨区改名为三区,周集区改名为四区,唐寨区改名为五区,高寨区改名为六区,周寨区改为七区,吴集区改为八区,城西区改为九区,所辖的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为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乡、王范庄乡、陈庄乡、刘庄乡、吴楼乡、罗寨乡、汪庄乡、陈集乡、玄庙乡),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鹿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县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回龙、郑屯、朱庄、产棉、豆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秀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为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为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为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为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为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未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分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佛祖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芦屯、李庄锵屯、汪庄等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

  1965年5月,李庄佛祖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共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唐寨、朱楼、官庄坝、西南门、城关镇11个镇。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村划归文庄镇,镇人民政府驻文庄。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为程庄镇。良梨乡改设为良梨镇,镇人民政府驻于楼。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

  2001年,全县设:赵屯、陇海、黄楼、权集、刘暗楼5个乡,城关、李庄、文庄、程庄、唐寨、葛集、周寨、玄庙、西南门、官庄坝、曹庄、关帝庙、朱楼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

  2004年12月撤陇海乡并为砀城镇。

从范氏定姓始祖范武子第一世起至37世范隋(任处州府丽水县丞始迁苏州吴县为始祖)38世梦龄公——39世赞时公为温州永嘉场大塘下村范氏族系第一世祖——2世范墉公——3世仲淹公——4世纯仁公——5世正国公——6世直南公(号寅孙)官平阳县丞,生子三,长曰思敬、次曰思灿、三曰思柔,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次子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柔居瑞安阁巷。

长子思敬随父居平阳,后迁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迁祖,繁衍至今。据永强范氏宗谱统计人口7000余众。

范氏QQ群 1713525

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御营镇,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阳市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由范仲淹的第20代子孙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携家人来川,几经转折从川东至川西,艰难创业后才在罗江御营镇买下田产,落户响石板修建范家大院。

几百年来,范氏后裔一直在这里过着士绅书香门第的生活,家族成员也代代人才辈出,如今在德阳地区的直属后裔就有一千多人16个分支。每年的春分是家族成员聚会的日子,今年春分已是第23次聚会了。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亲情的浓烈。

范家大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石木结构,功能齐全,无论是排水系统和防卫都是最完整的。由耳龙门、中龙门、正房、厢房、中堂房、享堂构成。大院坐西向东、背靠范家大山,植被良好。院左右侧为民居,大院映衬于茂竹修林之中。院前为农田,视野宽阔,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黄河水。

这边也有几千人

范氏QQ群 1713525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公元 4 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 18 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

  范氏这一显族著姓,在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及全省各地,不过,居住最多的是新竹县。在台湾范姓为台湾的第四十八大姓。在明清之际迁台最早的一个叫范文华的人,他在明末永历年间最先移台开基于现在的台南盐水镇旧营里。清康熙六十年 ( 公元 1662 年 ) 有叫范光儒的人从广东移到台湾下水港定居等等。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境内外其他范氏支派

范仲淹的后裔,一千余年来已发展成难以精确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范围内的庞大族群。其主要原因除战争避乱以外,往往是担任官职后全家迁往新的地区,落户生根。这里介绍自范仲淹以来,从苏州迁往全国各地、蔓衍成族的概况,使各地范氏后裔,也许能循此线索寻找到苏州祖根:

(一)江苏 

1 、金陵:三世侍郎房范正图,在北宋钦宗时任官于颍昌,金兵南侵,全家撤往金陵;又七世大夫房范士观,南宋宁宗时从嘉定迁往金陵;廿二世右丞房范章德携子徵仁等迁江宁三山街袖子湾。

2 、丹阳:十八世忠宣房范可陛在明万历年间迁丹阳县,二十三世孙范徵洋为丹阳邑令,是为丹阳支。

3 、嘉定、太仓、崇明:十七世支使房范善言(范友德之子)迁嘉定集庆寺前,其后裔又迁太仓、崇明。

4 、吴江:十四世忠宣房范彦修入赘吴江丁经历家,其孙善德、善高留吴江。

5 、常熟:十一世支使房范叔渊在元末张士诚踞平江时迁往常熟之钓渚,成支。

6 、淮扬地区:八世右丞房范宗禄在宋代末年随亲戚经商,遂迁居高邮;十九世郎中房范弥芷在康熙初迁泰兴县;二十三世儒林房范徵祥,埋名经商于淮扬一带;在如皋亦有忠宣房裔孙迁此。

7 、宜兴:八世范宗禄后裔从高邮迁来。

(二)浙江 

1 、湖州:南宋绍兴中期( 1146 前后),驾部房范秦卿迁湖州飞英寺前陈判官巷;又十世右丞房范绍彦从绍兴迁湖州西百桥;后有廿三世支使房范徵宪偕弟徵贤迁居湖州。

2 、嘉兴:宋南渡后,郎中房范公达(历官淮西转运使、朝议大夫)迁居嘉兴之崇德。有一孙范拱卜迁返无锡堰桥镇。

3 、绍兴:八世右丞房范宗尧,宋理宗时( 1225—1264 ),迁绍兴会稽九节坊。后裔有迁上虞玉带桥,也有迁返苏州府城让檐街的。

4 、义乌:廿一世监簿房范仪厚迁义乌县。

5 、宁波:二世范纯恪在宋哲宗元祐中( 1087—1094 )任浙江明州推官,举家迁往,四世孙范公晖后回苏州,子范良能卒于明州(宁波);又十世右丞房范绍章从绍兴迁鄞县。 6 、婺州:宋代儒林房范直忱迁来定居。

7 、兰溪:十一世范叔肇从湖南汀潭迁居兰溪之院坞。 8 、苍南县:祖先范宾桥,因避海盗,偕弟宾山从福州府城西的秦宁县范家山迁苍南县马站镇凤尾山村定居。生九子,其中除二子仍居秦宁外,其余分别移往温州、莆田、霞浦、福鼎甚至海外,也有迁返苏州、福州的。到 1997 年,苍南县已有范姓二千余户,其字辈为 20 字: “ 宾华宜子日,邦大仲全庆,君恒则叔兴,德立永昌盛。 ” 从第二世华蓉至今,已传十六世。

9 、汤溪县:祖先范大奎,清代封为大夫,在汤溪县厚大乡(现并入金华)建有大夫第,乡人俗称 “ 十间楼 ” ,前后各五间,中两旁有厢房,前有庭园,大门四间,内进墙门上石匾,刻 “ 文正家风 ” 四字,四周有琴、棋、书剑细致图案。宗亲范学伟参加抗战,胜利后奉派台湾并定居。

10 、温州:四世忠宣房范直南(寅孙公),宋绍兴十七年( 1147 ),官之平阳县丞,后隐居于世,生子三,其长子思敬于宋乾道二年( 1166 )后, 来之温州大罗山东面永嘉盐场旁有大小两海塘中间定居垦荒,成为永嘉场大塘下村始祖,次子思灿居瑞安周村,三子思柔居瑞安阁巷。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三)安徽 

1 、休宁:范履冰被杀害后,其子范冬芬避于此。

2 、泾县:三世侍郎房范正兴,在南宋绍兴( 1131—1162 )时迁居泾县。部份后裔迁南陵。又十四世忠宣房范彦英在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任徽州府照磨,举家从湖南辰州迁徽地。

3 、和州:十二世监簿房范元鼎,于洪武中携子迁和州。

4 、砀山:十七世右丞房范善安、善君在明嘉靖间率元孙范云伯迁徐州,再迁芒砀东十二里汇聚庄定居成支。云伯生三子:汝梅(迁范庄)、汝盐(迁范集)、汝贵(迁范花园),自此后裔散布在芒砀的丰县、虞城各地约 30 余处。现在砀山县高岩区葛集镇有范氏子孙。三十世范子瞻,在民国年间曾续修家谱。

5 、涡阳:在皖、豫交界处。该县的新兴镇范庄,有东、西范家村,均为范氏后裔。据 85 岁的范玉斋口述,祖上字辈排列为 “ 大学金水心,玉广成士顺 ” 。现前五辈已不存。全族分为范玉斋、范玉田、范成章三大院。

(四)江西 

1 、丰城:唐范履冰被杀后,第三子冬昌避居此。

2 、临川:三世忠宣房范正国,在北宋靖康之变中,扈从孟太后到江西临川,其孙范公康与侄范良恭迁临川之河田。

3 、乐平:范正国曾孙范良傥迁饶州乐平县。传七世到范岳,洪武中任县丞,因失火罪戌辽东沈阳中卫,后遇赦返。留子范孝文留居沈阳,成支。

(五)山东 曹州:十四世支使房范昌衍在明英宗时( 1457—1464 )随父迁往。

(六)福建 范姓进入福建,当早在唐代,到宋代,七世监簿房范芰,任闽广道,告老后居福建。此外有:

1 、清溪:范仲淹之孙范祖禹任北宋谏议大夫,从苏州移居建宁府清溪县。

2 、上杭:范仲淹第七世孙范滋文的第十子范远冈,因父亲赴汀州府任,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往汀州上杭南湖村。

3 、汀宁:六世监簿房范衍(礼部尚书)迁汀宁滑石村。

4 、闽中:二十世监簿房范兴霍之子范仪皋娶妻福建人,遂住闽中。

5 、沙县:忠宣房后裔范荣贻现在沙县城关。

(七)北京及河北 

1 、北京:十二世监簿房范元大,洪武初戌北京玉门卫。两子随往。

2 、保定:十七世忠宣房范可立、可言从吴江县迁往;廿一世监簿房范仪俨,娶妻保定人,遂居此( 3 )。

(八)湖南

  1 、湘潭:四世忠宣房范直清,绍兴中迁湘潭县(后裔中有范和甫,迁返如皋和上海);七世忠宣房范士峻迁湘潭(后裔范叔肇迁浙江兰溪)。

2 、湘阴:四世右丞房范直谅,建炎中迁湘阴。

3 、隆回:八世监簿房范天贡于元代大德三年( 1299 )任湖南宝庆知府,与三弟天贵(湖南隆回县令)告老落户于此成支。

4 、辰州:十一世忠宣房范叔裕在洪武中戍湖南辰州,成支。十四世孙彦英,弘治时任职徽州,举家迁往。

(九)广东 

1 、潮州:元兵南下,原在福建上杭县的七世孙范滋文之第十子范远冈之后裔始迁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乡,奉远冈为始祖。

2 、大埔: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潮州海阳县支后裔到大埔开荒落户,也奉范远冈为始祖。

3 、长乐:十三世范法胜(范敬盛之次子)迁长乐县。

4 、陆丰:十三世范法澄(范敬盛之四子,号公义)于元末明初从潮州避居广东陆丰县吉康都崘岭乡黄护寨(今广东陆河县水唇镇),成支奉为始祖。范法澄生五子,第三子刘保移居同乡的田心坝,遂分成二支。现陆丰县仍有仲淹祠。

(十)辽宁 

1 、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范楠,范楠生范文程。

2 、辽东:十二世郎中房范子渊遣戍辽东,子孙散布该处。

范氏QQ群 1713525

砀山县的邮政编码:

城市/区/县 地址 邮政编码 区号

砀山县 陈庄乡 235300

砀山县 城关镇 235300

砀山县 砀山县 235300

砀山县 范庄乡 235300

砀山县 候楼乡 235300

砀山县 李屯乡 235300

砀山县 陇海区所属各村 235300

砀山县 毛园乡 235300

砀山县 梅屯、冯徐马村 235300

砀山县 汪林乡 235300

砀山县 县城 235300

砀山县 薛口乡 235300

砀山县 曹庄乡 235311

砀山县 杜阁乡 235311

砀山县 张庄乡 235311

砀山县 赵屯区所属各村 235311

砀山县 赵屯乡 235311

砀山县 官庄区所属各村 235312

砀山县 官庄乡 235312

砀山县 龙潭乡 235312

砀山县 吴集乡 235312

砀山县 谢集乡 235312

砀山县 张王庄乡 235312

砀山县 大寨区所属各村 235313

砀山县 郭楼乡 235313

砀山县 刘暗楼乡 235313

砀山县 马良乡 235313

砀山县 西刘乡 235313

砀山县 玄帝庙乡 235313

砀山县 李新庄乡 235314

砀山县 马寨乡 235314

砀山县 孙志家乡 235314

砀山县 汪庄乡 235314

砀山县 张屯乡 235314

砀山县 周寨区所属各村 235314

砀山县 范寨乡 235315

砀山县 季庄乡 235315

砀山县 权集乡 235315

砀山县 朱寨区所属各村 235315

砀山县 朱寨乡 235315

砀山县 西南门乡 235316

砀山县 徐井乡 235316

砀山县 赵庄、陆湾、黄楼 235316

砀山县 窦集乡 235317

砀山县 高寨区所属各村 235317

砀山县 葛集乡 235317

砀山县 贾寨乡 235317

砀山县 毛雷庄乡 235317

砀山县 朱兰店乡 235317

砀山县 夹堤乡 235318

砀山县 潘坝乡 235318

砀山县 唐寨区所属各村 235318

砀山县 唐寨乡 235318

砀山县 文庄乡 235319

砀山县 衡楼乡 235320

砀山县 其中:周庙、胡寨、段楼、倪 235320

砀山县 双楼乡 235320

砀山县 陈寨乡 235321

砀山县 刁楼乡 235321

砀山县 固口 235321

砀山县 回龙集乡 235321

砀山县 梁寨区所属各村 235321

砀山县 梁寨乡 235321

砀山县 王屯乡 235321

砀山县 朱楼乡 235321

砀山县 卞楼乡 235322

砀山县 郭庄乡 235322

砀山县 李阁乡 235322

砀山县 李庄镇 235322

砀山县 卢庄乡 235322

砀山县 汪阁乡 235322

砀山县 朱店乡 235322

砀山县 訾庄乡 235322

砀山县 范集乡 235323

砀山县 关帝庙区所属各村 235323

砀山县 黄楼乡 235323

砀山县 邵楼乡 235323

砀山县 汤寺乡 235323

砀山县 汪大楼乡 235323

砀山县 徐庙乡 235323

砀山县 周庄乡 235323

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里。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大于4万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7个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区合并为一区,五、六区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度,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

民国37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唐寨、范寨、卞楼、邵楼、新兴、雨亭、周集、吴集、城厢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

1950年7月,撤消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唐寨、范寨、城关、阚寨、陈寨、周集、吴集、城西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消,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

1953年9月2日,改名范集区为一区,阚寨区为二区,陈寨区为三区,周集区为四区,唐寨区为五区,高寨区为六区,周寨区为七区,吴集区为八区,城西区为九区,所辖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卢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回龙、郑屯、朱庄、城南、砀北、刘集、红山、吴集、官庄、谢集、曹庄、产棉、窦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乡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划分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划分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分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分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分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不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公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卢屯、李庄、锵屯、汪庄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

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高寨、周寨、大寨、官庄、赵屯、关帝庙、梁寨、唐寨、李庄、朱寨11个区,1个城关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

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葛集、唐寨、朱楼、官庄坝、西南门、城关11个镇。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行政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行政村划归文庄镇,镇政府驻文庄。

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程庄镇。良梨乡改设良梨镇,镇政府驻于楼。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

2001年,全县设:赵屯、陇海、黄楼、权集、刘暗楼5个乡,城关、李庄、文庄、程庄、唐寨、葛集、周寨、玄庙、西南门、官庄坝、曹庄、关帝庙、朱楼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

2004年12月,城关镇更名砀城镇,陇海乡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全县共置18全乡镇、394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村民委员会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并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改设赵屯乡为赵屯镇。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来358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合并为155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委会。将原西南门镇整建制并入砀城镇,镇政府为原砀城镇驻地(西河北路1号)。将原文庄镇整建制并入唐寨镇,镇政府为原唐寨镇驻地(局子街)。将原刘暗楼乡整建制并入周寨镇,镇政府为原周寨镇驻地(周寨村)。将原黄楼乡整建制并入关帝庙镇,镇政府为原关帝庙镇驻地(关帝庙)。将原权集乡整建制并入玄庙镇,镇政府为原玄庙镇驻地(砀山县果园场场部所在地)。同时还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镇政府为原赵屯乡驻地(陈庄村)。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 砀山县地处新汴河、南四湖两大水系,同属淮河流域。两水系以故黄河南堤为分水岭,以北为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44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9%,主要河流有故黄河、复新河;以南为新汴河水系,汇水面积752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1%,主要河流有大沙河、巴清河、利民河、东洪河、文家河等。

砀山县地表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县境内降水总量丰水年为1341亿立方米,平水年为93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亿立方米。砀山县境内河流均系雨源型间歇性河道,地表水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份内分配不均,大部分降水集中在汛期,其中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2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亿立方米;最大量(1963年)径流深为3733毫米,年径流量44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深为162毫米,年径流量019亿立方米。正常年全县地表蓄水量为48295万立方米。

砀山县地下水属入渗-蒸发-开采型。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入渗,侧向补给及越流补给微弱。在揭露深度范围内为孔隙水。依据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划分为0-50米的浅层孔隙水含水岩组和大于50米的中、深孔隙含水岩组,根据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两组之间水力联系微弱。富水性按勘探钻孔成井砂层累计度(细砂、粉砂、亚砂土)划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水区三个类区。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01亿立方米,可开采模数168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5地质队于1958-1962年在普查填图工作中,发现砀境南部地下蕴藏煤。1978年,325地质队同安徽省煤田第三勘探队对煤田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以李庄至朱楼公路为界,325队勘探东矿段,第三队勘探西矿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杨集车站,东至县界,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公里左右,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地处永城背斜北冀,含煤地层为石河子组和山西组,呈向北斜的单斜构造,倾角5度至15度,煤层倾角与地层倾角一致;可采煤层为G1、G2、D1、C1、C2共5层,总厚度16米至1387米;G1为主煤层,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种有焦煤、瘦煤、贫煤、自然焦等,总储量为7亿吨。即将开采的朱楼煤田主要位朱楼镇境内,属砀山东段煤田西南的一部分,井田面积76平方公里,初步探明煤炭地质储量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约为103亿吨,以瘦煤为主,主要用于炼焦。

1979年,国家地质部石油勘探队、江苏省石油勘探队及中原油田石油公司先后到砀山县勘查石油、天然气资源,施工钻孔4个,钻地探尺17万多米,勘得县境北部玄庙一带地下有储油、储气构造,面积约12平方公里。 砀山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多样动植物生长繁衍。根据砀山县最新考察资料:果树资源共有23属,23个树种,311个品种。主要是砀山酥梨和王屯西甜瓜,其余为苹果、桃、杏、枣、柿、李、银杏、葡萄、猕猴桃、樱桃、棠棣、木瓜、无花果、沙果、文观果、赖葡萄等 。

砀山酥梨,享誉海内外,总种植量一度达到30万亩。

王屯西甜瓜,客户遍及全国,以程庄镇王屯村为中心,扩散至安徽萧县及河南永城形成泛王屯西甜瓜品牌,总量近50万亩。在新的时期形成砀山农业的第二条腿,占据了农业主体的半边天。砀山梨华树树雪,想想也陶醉,王屯西瓜个个甜,吃吃更健康。

农作物

种植品种400多个。主要粮油棉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芋、高粱、粟、土豆、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

林业资源为33种,114个品种。用材树木有:泡桐、杨、榆、桑、椿、楝、柏、槐、皂荚、樟、楮、法桐等;条类有:白腊条、簸箕柳、荫柳、紫穗槐等。

野生草本植物共46科,273种。

中药材资源共有29科,75个品种,其中野生48种,蕴藏量20多万公斤。主要有:苟杞、柏子、槐子、槐皮、兔丝、天麻、地黄、香附子、杜仲等。 主要有黄鼬、鼠类、蛇类、蛙类、石龙子等36种。

昆虫主要有蚯蚓、蜗牛、土鳖、蚕、蜜蜂、蝉等。蝉幼是知了的幼虫,土名爬猴,以吸食树木根汁成长,体内富含精肉和蛋白质,皮壳称蝉蜕,是解热镇痛、益肝明目的良药。砀山人把爬猴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各大城市食客青睐。由于砀山林木繁茂、水土适宜,爬猴大量孳生,也有人采用人工养殖批量生产,爬猴的捕、养、售、贩、加工、储藏已形成一项独具特色的产业。

留鸟候鸟多达百种,其中省二级以上保护鸟类2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10种。

鱼类有6科40种,大型定居性鱼以草、鲢、鳙、鲤、鲫为优势种群,小型以捧花鱼、麦穗鱼、黄桑、鳌鱼、泥鳅等为优势品种。

临泉县范集乡离安丘市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7629公里范集乡1阜阳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840米,左转进入S3282) 沿S328行驶117公里,右转2行驶7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