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丞相:卫绾,七国之乱时讨伐叛军,史记有《卫绾列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西汉丞相:卫绾,七国之乱时讨伐叛军,史记有《卫绾列传》,第1张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之技当上郎官,服侍汉文帝,累积功劳逐渐升为中郎将,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

得罪景帝

孝景帝做太子时,曾召请皇上左右近臣宴饮,卫绾装病不去。汉文帝临逝前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长者,好生对待他。”到汉景帝即位,过了一年多,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则办事日益谨慎认真。

汉景帝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回宫后汉景帝问:“你晓得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质问他:“我做皇太子召请你,为什么不肯来?”卫绾回答:“真是死罪,我病了。”皇帝赐他剑,卫绾说:“先帝已赐给我六柄剑了,臣不敢再接受赏赐。”皇帝说:“剑是容易被人拿去交换的,难道还独有你把那些剑保存至今么?”卫绾说:“都保留着。”皇上让取来六柄剑看,剑都在鞘中,不曾取用过。

被黜还乡

卫绾的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遮掩,也不与别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谦让给他人。皇帝认为他清廉忠实,没有其他心肠,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因此立下功劳,升任中尉。

三年后,因军功封为建陵侯。第二年,皇帝废除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外家亲属栗卿等人。皇上因为卫绾年老德高,不忍心动他,赐给告假还乡,另派郅都审捕栗氏。

接任丞相

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

五年后,替代桃侯刘舍做了丞相。朝中理事,守职分而已。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无有过失。皇帝认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

他做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崩逝,汉武帝即位。建元年间,因当初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负责申冤,被免去相职。卫绾去世后,谥号哀侯。

轶事典故

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依然左右朝政,不允许改变治国思想。汉武帝即位不久,就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丞相卫绾提出在所举的贤良文学方正之中罢除法家和纵横家这两个学派的学者,虽然卫绾没有提“罢黜百家”,但依然引起窦太后的不满,几个月后,卫绾被借故免去了丞相的职务。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家族成员

儿子:卫信袭爵,因酎金之事,封地被除。

孝景帝做太子时,曾召请皇上左右近臣宴饮,卫绾装病不去。 汉文帝临逝前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长者,好生对待他。”到汉景帝即位,过了一年多,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则办事日益谨慎认真。

汉景帝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回宫后汉景帝问:“你晓得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质问他:“我做皇太子召请你,为什么不肯来?”卫绾回答:“真是死罪,我病了。”皇帝赐他剑,卫绾说:“先帝已赐给我六柄剑了,臣不敢再接受赏赐。”皇帝说:“剑是容易被人拿去交换的,难道还独有你把那些剑保存至今么?”卫绾说:“都保留着。”皇上让取来六柄剑看,剑都在鞘中,不曾取用过。 卫绾的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遮掩,也不与别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谦让给他人。皇帝认为他清廉忠实,没有其他心肠,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因此立下功劳,升任中尉。

三年后,因军功封为建陵侯。第二年,皇帝废除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外家亲属栗卿等人。皇上因为卫绾年老德高,不忍心动他,赐给告假还乡,另派郅都审捕栗氏。 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 五年后,替代桃侯刘舍做了丞相。朝中理事,守职分而已。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无有过失。皇帝认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

他做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崩逝,汉武帝即位。建元年间,因当初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负责申冤,被免去相职。卫绾去世后,谥号哀侯。

架[架、榢、枷、杙,读音作jià(ㄐㄧ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靖侯后世孙架枝,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唐叔姬虞封在唐地,其子姬燮父虽改国号为晋,并无迁都之事,直到晋靖侯姬宜,其地均在唐地。今晋武侯至晋文侯前后相承的八位晋侯墓地均在天马——曲村遗址内,则此地为唐叔虞始封的夏墟,亦即《诗·唐风》最初地望所在。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西周第十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公元前841年),其子厘侯司徒立。

晋靖侯的后代子孙,有受封在架邑(亦称栾邑,今河北栾城)者。

在古汉字中,“架”与“栾”通假,都是指王公贵族宫殿建筑上的一种结构,即建筑几何学上的三角结构。“架”是三角框架的等腰两边,而“栾”是三角框架的底边,合起来称之为“栾架”,用于两柱之间的上位固定和撑托结构,两个栾架上撑托一个“梁”,这样一个结构组合,称之为“栋”。

按古代礼制,在建筑结构上,梁、柱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帝之宫寝,不低于三十二梁一百二十八柱(满一个卦),王之宫寝,不低于十六梁六十四柱(满一个卜),公、侯不高于八梁三十二柱,百姓不得高于四梁八柱。因此,在古代礼制上,“架”与“栾”都是维护王权的组成部分和表征,被衍伸为王权的维护者。

在晋国历史上,“架”、“栾”、“栗”、“枷”等多被用来命名王畿周边的地邑,然后由王族贵胄子孙分驻,以护卫王畿。晋靖侯姬宜的后世孙公子枝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架氏,亦有裔孙称为栾氏,就属于这种文化背景。

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期晋、齐两国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交流,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

公子枝的孙子架书,亦称栾书,在晋国执政十四年之久,显赫一代。他曾为晋国的下军佐,率晋国下军随同晋主帅郤克于鲁成公姬黑肱二年(公元前590年)为援救鲁国而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栾中邱舆(今河北栾县)出击马隆(今山东淄博临淄)。

春秋时期诸侯进军,左路军团称为下军,属于支援保障军团。当时晋军进入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间的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是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当时由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晋军沿秋谷到淄川城驻兵扎守,依势与齐国谈判。这样,沿线留下了架氏后代。这支架氏属于西周姬姓贵族的亲族后裔。

晋平公姬彪六年(齐庄公姜购三年,公元前547年),晋国贵族架盈(栾逞)得罪了君主,便逃到了齐国。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姜购准备要攻击晋国,暗派架盈潜回曲沃(今山西曲沃),齐国随后兵压太行,准备攻晋,但是架盈在晋国一露头,就行迹败露,齐军只得撤回,因此架(栾)氏因架盈通敌,全族在晋国遭到了灭族之灾。

晋平公,就是晋国历史上那位七十读书尚不迟,炳烛而学,学问通天下的开明君主。

架(栾)氏一族有多人逃到齐国,所以到齐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2年),齐国的田、架(栾)、鲍、高四大族氏共同平灭崔抒氏与庆氏的乱政,原本晋国周宗室架(栾)氏家族变成为姜姓齐国的公卿贵族。此后,齐国立政不再单纯是以姜姓血亲为基础,而是扩展到五姓旺族联政。实际上,这比单纯以姬姓宗亲为根基立政的晋国、周、鲁等宗主国要进步得多。

架(栾)氏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后,齐国就变成了晋国公卿贵族的避难求生地。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晋公卿范中行遭到四公卿(晋知伯与赵、韩、魏四卿贵族)攻灭、并被分割土地的灾难,其两个儿子就跑到齐国避难求生。后来,就连晋国君主晋出公姬凿也在内乱中无法维持统治,在第十七年(公元前453年),也跑到齐国避难求活,可怜死在路上。史实证明,晋国姬姓宗室的分裂败落,难承唐叔虞开业的辉煌。

迁到齐国来的姬宗大族(周宗亲族),如架(栾)氏、亲氏、范氏这些重要宗族,必定要在齐国立宗祀祭祖亲。但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的庙祀,只得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以保持宗亲关系,因此立了姜氏女母神庙祭,成为架(栾)氏、范氏等晋宗亲必行的祖祭方式。

齐国政权在后来更迭与权力争斗日愈严重,使得架(栾)氏、范氏难以在政权纷争中立足,遂迁徙国都之外,或南迁古莱芜谷,即今博山到莱芜、沂源等地带鲁国地域。

因为架(栾)叔一族有散布于斯,有架(栾)氏族群居,范氏也有族群居落,所以沿古“宾中”出峡谷到今山东博山神头地域的开阔地,晋宗族(栾)氏、范氏二族群居地建有母祖祭庙“颜(宾)文姜”祠,亦有(栾)氏、范氏的祖莹之地。这有待国家级考古工作者去进行发掘、考证。

后来架(栾)氏满族被诛,面临灭顶之灾,有族人因避难改为字型相近之“栗”为姓氏者,称栗氏,由此诞生了栗氏一族。该架、栾、栗三氏同宗同源,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郭尔本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满族郭尔本氏,满语为Golbon Hala,意为“支架、架子、衣架”,世居郭洛果多(今黑龙江上、中游流域),后多改为汉字单姓郭氏,但也有取原意为汉字单姓架氏者。

二郡望:

唐 县:境内明伏、西下素、钩鱼台等沿唐河两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两米以上文化层分析认定,这里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属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2377年农历2月2日,尧帝放勋诞生于今唐县尧山(今河北顺平伊祈山),以伊祁为姓。

曲 沃:名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政治经验丰富,所在地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在他的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又一政治、经济中心,且规模超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泰山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

过了晋都翼,加之桓叔又有“好德”的美誉,所以晋国民众咸来归附他。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三历史名人:

架共叔:(公元前?~前709年待考),又称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枝:(公元前?~前662年),又称栾枝、栾贞子,架共叔(栾共叔)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盾:(公元前?~前601年),又称栾盾,架枝(栾枝)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黡:(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黡、栾桓子,架书(栾书)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针:(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针,架书(栾书)之子,架黡之弟;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车右、将领。

公元前578年晋国伐秦,架针为晋厉公车右。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架针仍为晋厉公车右,表现优异。

公元前559年夏,架针在伐秦之战中战死。

架针与其兄不同,这是位具有忠君爱国精神,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词令风度的人物,可惜轻易赴死。

架 纠:(生卒年待考),又称栾纠、弁纠、卞纠;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御戎、将领。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任命架纠担任御戎,领导主管马匹的校正(官职),并负责专管战车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国语》称其擅长驾车并能处理军中政务。

架 盈:(公元前?~前550年待考),又称栾逞、栾怀子,架黡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鲂:(生卒年待考),又称栾鲂;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公元前554年春,荀偃去世后,架鲂跟随卫国执政孙文子再次伐齐。这次出兵应是架(栾)氏为了完成对刚刚去世的主将荀偃的承诺,可见栾鲂应为架盈的得力助手,关系应该也很亲近。

架 乐:(公元前?~550年待考),又称栾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公元前550年战死于曲沃。

架 豹:(公元前?~535年待考),又称栾豹;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其封地为“州县”(今河北清河)。

架(栾)氏亡后,士匄、赵武、韩起皆欲得之,因栾豹势力雄厚,均未果,但最后于公元前535年被韩起所取。

架 书:(公元前?~前573年待考),又称栾书、栾武子,架盾(栾盾)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福云:(公元1947~今),河北清河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1964年参加工作,任小学教员。现任呼和浩特铁路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

1968年入伍,在部队工作二十年,转业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后,历任宣传助理、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十六年。所在单位先后被评为铁路分局、铁路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被首批命名为基层单位好班子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历史长河,烟雨蒙蒙,展望未来,今朝终将成为历史,太子刘启给皇帝身边的侍卫近臣发帖子,请大家吃饭。请柬发出,所有皇帝身边的近臣都没有回函拒绝,太子刘启很高兴。到宴会那天所有人都来了,只有中郎将卫绾派人向太子请罪:自己因病不能前来赴宴。太子刘启不信,便命人暗中调查,结果发现:卫绾并不是真的病了!刘启非常愤怒,对身边的随从说道:“一个小小的中郎将而已,靠着弄车之技取得陛下的信任,竟然敢驳本宫的面子!”

然而卫绾性情温柔敦厚,做事谨慎小心,太子刘启始终找不到卫绾的把柄。汉文帝临终前拉着太子刘启的手嘱咐后世的时候提到卫绾:“卫绾是一个忠厚老实的长者,你一定要好好对他。”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也就是汉景帝。由于汉文帝的嘱托,汉景帝继位后没有为难卫绾,但是一年多没有接见他。卫绾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办事日益小心谨慎。汉景帝始终在暗中默默地观察卫绾,他发现:卫绾的属下郎官们有罪,他经常帮属下遮掩,从不与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先表扬别人,从来不跟别人争抢。汉文帝对卫绾的好感与日俱增。《史记》记载:“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馀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02

汉景帝经常亲近女色,继位之后馆陶长公主等人经常邀请汉景帝出宫过夜进献美女,导致汉景帝身体一直不太好。

诸侯各国对汉景帝继位本来就不满,听闻皇帝身体不好便蠢蠢欲动。汉景帝得到消息后非常不安,便开始着手加强自己的安全保卫和京城的治安管控。汉景帝前往上林苑游玩,钦点中郎将卫绾作为保镖在皇帝的车驾中伺候。汉景帝在车中问卫绾:“你知道为什么今天能跟我坐在一辆车子里面吗?”面对汉景帝的突然问话,卫绾毫无心理准备,赶紧叩头道:“我原来不过是从代国时候开始就给先帝赶车的人,凭着运气升任中郎将,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有幸如此!”汉景帝低头轻声问:“我做太子的时候宴请大家,只有你不肯来参加,为什么啊?”卫绾叩头谢罪:“臣死罪啊!确实病了。况且臣是皇帝的属官,不敢随意攀附结交。”

汉景帝非常赞赏,当即拿出宝剑:“朕知道你是长者,先帝临终对朕嘱托过要重用你,你收下吧!”卫绾跪着默不作声,汉景帝有点不满。过了一会,卫绾叩头道:“臣不敢奉陛下诏命!”“为什么?”汉景帝非常诧异失口而出。“陛下有所不知:先帝曾经赐给臣六把宝剑了,因此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六把宝剑是何等分量?

汉景帝被眼前这个小臣的话惊呆了。《史记》记载:“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03

过了一会,汉景帝问:“宝剑,很容易拿到市场上去兑换金银财物的,你现在这些宝剑还都保留着吗?”卫绾干脆地说道:“都在!臣一直供奉,不敢拿出来。”“去卫绾家!”汉景帝一定要眼见为实。到了家中,卫绾拿出所有汉文帝赏赐的六把宝剑,汉景帝看到后大为感慨。汉景帝更加钦佩卫绾的清廉忠实,认为其没有坏心肠和私心,便将自己的宝剑赏赐给了卫绾,并推心置腹地将京城安危交给了卫绾。过了一段时间,京城秩序好转,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史记》记载:“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04

卫绾到河间不久,七国之乱爆发,一时间波涛汹涌危机四伏。汉景帝诏令卫绾为将军,卫绾接到命令后便带领河间的汉军加入讨伐叛军的行列。七国之乱很快平定,但是汉景帝很快面临新的难题:窦太后和梁王的势力尾大不掉,一直逼迫其立梁王为储君。梁王派人携带大批金银财宝到长安收买人心,很多朝廷官员都倒向了梁王。汉景帝背若芒刺,认为只有当年不赴宴的卫绾才能不为所动,便急忙调卫绾回到长安出任卫尉。

卫尉是长安的警备司令,掌管大汉王朝的精锐武装北营和长安的皇宫禁卫,有卫绾坐镇,汉景帝才得以心安。汉景帝这才理直气壮地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逼退了梁王的威胁。事后,汉景帝以卫绾有军功的名义,册封卫绾为建陵侯。不过,太子刘荣也只是对付梁王的过渡而已,汉景帝过了几年废了刘荣,并且大肆抓捕刘荣的外戚集团栗氏家族。汉景帝不忍心再拿卫绾当枪使,便以卫绾年龄大为由革职还乡,另由郅都去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史记》记载:“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05

过了几个月,汉景帝召见卫绾,并让胶东王刘彻在座。汉景帝拉着卫绾的手说道:“当年先帝嘱托你是一个长者,现在朕就把大汉的未来嘱托给你了!”卫绾不解,目视胶东王刘彻。汉景帝说道:“朕已经决定:册立胶东王为皇太子,你做太子太傅。”不久,卫绾升任御史大夫,作为皇太子的嫡系力量开始左右朝廷政局。过了几年,汉景帝自觉时日不多,认为卫绾温柔敦厚,便赏赐他很多财物,提拔卫绾做了丞相。

卫绾力主营造和平的政治环境,所以主政期间安分守己政治清明。由于卫绾的鼎力相助,汉武帝顺利继位。但是朝廷大权仍然在窦太后的操纵之下,汉武帝下令在全国搜集人才。卫绾受汉景帝的嘱托尽心竭力保护皇帝,在全国大力搜集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此举惹恼了窦太后和皇亲贵戚。他们以汉景帝病重时候卫绾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为由,强迫汉武帝免去了卫绾的丞相职务。《史记》记载:“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06

卫绾被免职之后,年轻的汉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便彻底崩盘了,支持汉武帝的赵绾、王臧等人全部被杀。卫绾虽得以安享晚年,不过朝廷给谥号“哀侯”,这个有点差。不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受老师卫绾影响而执行的。相比汉武帝一朝的13个宰相,这个结局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有四个自杀,三个被杀,超过了一半的人死于非命。老王:卫绾,是典型的延迟满足,最终得到的果实能超出预期。不要以为卫绾的成就小,寂寂无名做到宰相。文景朝刘邦留下的贵族、老臣多如牛毛,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前能爬出来,绝对罕见…

因为他说驾崩后期望她能友善地对待其他妃子和皇子,而她不愿意,还骂他。刘启的发妻是薄皇后,这段婚姻是皇后的家族为了巩固薄家势力,汉文帝刘恒为了安抚他的母亲而生的。薄皇后和刘启本来没有感情,再加上她这么久都没有给刘启生过一个孩子,反而是栗氏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因此刘启十分宠爱栗氏,并且立她的长子为皇太子。当时,薄皇后的后台薄皇太后驾崩了,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刘启想立刘荣为太子,而且想立栗氏为皇后。

君主有个姐姐经常送美女给他,而且姐弟俩的关系很好。但是栗氏非常讨厌这个大姑姐,因为她经常送美人给君主。栗氏被君主宠爱多年,早已恃宠而骄。刘嫖有一个女儿叫陈阿娇,她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于是她去找栗氏了,希望将陈阿娇嫁给刘荣。而栗氏终于找到机会报复刘嫖,所以直接拒绝了她。她作为君主的姐姐,而且姐弟关系很深,所以也很骄傲。栗氏这么对她,她当然受不了。于是她就找王美人联合起来。王美人也是刘启宠爱的妃子,只不过地位却远远不及栗氏。这时有人找她扳倒栗氏和刘荣,她自然很积极。

君主共有14个儿子,这里面除了刘荣和刘彻,其他都登不上台面,而刘启喜欢的皇子是刘荣和刘彻。另外,王美人的地位虽然比不上栗氏,但也是受君主的宠爱。所以只要扳倒刘荣,那么刘彻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很大。刘嫖为了扳倒栗氏,整天和君主说她的坏话,说栗氏在后宫搞巫蛊之术。得知后,很不高兴,可是碍于两人的深厚感情,再加上没有证据,所以刘启并没有处置她,只是在心里记住了这件事。栗氏也确实过分,有一天,刘启和栗氏在聊天,他说等他驾崩后,让她好好对待后宫的妃子和皇子们。栗氏被宠坏了,不仅不答应,还怒骂刘启老狗。

君主虽然很生气,但是因为顾念旧情,并没有惩罚她。后来,薄皇后被废,皇后之位空缺,王美人的机会也来了。她特意找人向刘启谏言说立栗氏为皇后。刘启了很生气。因为栗氏已经归顺吕后,长子刘荣性格又软弱。如果百年之后,刘荣又被栗氏掌控,那么汉朝就会被外戚掌控。现在栗氏居然又向大臣伸出了手。刘启立刻将这个大臣杀死,废刘荣,让刘彻做太子,而王美人是理所当然成为皇后。刘荣自杀,而栗氏也抑郁而死。

笃[笃,读音作dǔ(ㄉㄨˇ)]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笃马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笃马河,就是今马颊河,在汉、南北朝、唐朝初期称作笃马河。据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著名学者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记载:“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二十里。”这里所说的平原县,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

笃马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道,为大禹所疏“九河”之一,数千年来,沧桑屡变,古河已堙。

笃马河源出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东北流经河南省濮阳、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至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境内,经莘县、冠县、聊城、临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等县,至无棣县黄柏岭以下注入渤海。河道全长四百二十八公里,流域面积八千三百三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三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鸿雁渠、德王河、裕民渠、唐公沟、笃马河、朱家河、宁津新河、跃马河等。

据史书记载,笃马河在历史上由于受黄河决口、南北大运河的开挖、引水济运和减河分洪等影响,历史变迁与治理频繁。

自东周黄河大徙后,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北出漳卫达六百十三年之久,造成笃马河重大变迁。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黄河决口于馆陶沙丘堰,刷出一条屯氏河,东北流经今临清西南、清河、冀县、沧州一带。汉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在灵县(今山东高唐)呜渎口溃决,冲出一条呜渎河,又穿过屯别河,此出为屯氏别河,在今恩县以西分为南北二支,南支称屯氏别河南渎,在平原、乐陵间,沿笃马河东北流至无棣、沾化一带,又沿钩盘河东流入渤海;北支叫屯氏别河北渎,经今平原、德县、乐陵、无棣以北入海。

进入唐朝后,黄河水患日益频繁,在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唐朝 为分泄黄河洪水,利用黄河故道及笃马河为主体,开通了一条从清丰、南乐,经莘县、冠县、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乐陵至无棣入渤海的排水河道,即唐开马颊河。当时叫“新河”,走向大体与黄河平行,从此,马颊河代替了古老的笃马河,在历史上又称为“唐故大河北支”。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记载:“唐时马颊河出澶州、清丰界。”就其分黄作用来说,马颊河当出于濮阳、清丰间的黄河故道,由此东北流,经今清丰北,又东北经南乐北进入山东境,又东北经冠县、莘县间,又东北经堂邑、清平以北,又东北经高唐、夏津间,又东北经平原以西、德县以北,乐陵之南,无棣之北,至月河海口注入渤海。从流径路线看,在平原以上基本沿行了笃马河故道,平原、德县之间沿行了汉代屯氏别河北渎的一段,而以下则沿行了古鬲津河的下游,较古笃马河的出海路线略向北移。从此,不仅濮阳以西古笃马河的上源完全湮没,而且使平原、德州间的古笃马河行于马颊河之南,终于演变为马颊河的支流。

在居于笃马河流域的住民中,古来即有以大禹治水所疏浚的笃马河名称为姓氏者,称笃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笃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出自,属于以为氏。

延笃,公元?~167年,字叔坚,南阳犨人(今河南鲁山)。

延笃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于京师。举孝廉后官为平阳候相,后以师丧弃官。

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曾以延笃为博士,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著作东观。不久又官升京兆尹。

延笃为官宽仁爱民,深受百姓的欢戴。后以正直而得罪了权臣梁冀,遂以病免归家。在家居时,延笃为教授,后遭党事之祸而被禁锢,深受迫害,身心虚疲。汉永康初年(公元167年),延笃病逝于家乡。家乡民众深切怀念他,勾绘其图形,专供于屈原庙中。

延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著有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等二十篇。

在梁冀横行之际,有延笃的后裔族人为避灾祸,改以其名字为姓氏,称笃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国大将尚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尚笃,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大臣,时任五虎上将赵子龙所部的监军,多次随赵子龙北上伐魏。

诸葛亮属下的督军从事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称赞蜀汉的诸位大臣和将领,其所颂述多载于《蜀书》。在所赞赵子龙、陈叔至时写道:“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惧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蜀汉政权灭亡后,尚笃的后裔子孙为避免曹魏政权加害,有以先祖名字魏姓氏者,称笃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始祖阿普笃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阿普笃慕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定谱的姓氏,所实行的是“父子连名制”。父子连名制,是由父名和子名顺推正违构成的。一般地,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皆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然后依次类推,十代为一轮。

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原居蜀地,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十三代子孙。在彝族语言中,“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笃慕”是他的真正名字。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

阿普笃慕成年后,天降大雨,造成洪灾,迫于洪水,彝族先民们由部落长阿普笃慕率领,从世代居住的地方迁到洛尼山(今云南昭通)一带暂避洪水。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

大约在在周平王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笃慕在“阿努白山”(今落雪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们的大会,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落,跟随其六个儿子向外去开拓疆域:

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领武部落和乍部落向云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发展;

老三慕雅热和老四慕雅卧率领糯部落和恒部落沿着金沙江流域进发,逐渐到达现在的大、小凉山和四川南部;

老五慕克克率领布部落在云南的东部、东北部,以及贵州的兴义、毕节一带发展;

老六慕齐齐率领默部落则到广西的隆林一带发展。

六部在各地生根发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族。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彝文典籍中有两种版本予以了记载,一种版本叫作《六祖分支》,另一种版本叫作《我祖魂光辉》,在其中都记载了阿普笃慕将六个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开拓疆域,发展农耕,繁殖六畜,在彝族历史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典籍《苏颇·祭笃慕》中,以阿普笃慕为始祖第一世,以阿普笃慕的名字为姓氏之始,称为笃慕氏,或称作笃氏,形成了彝族笃氏谱系,是为彝族的正统姓氏。

在笃氏谱系中,记述的彝族父子连名制是:祭笃慕(笃祭氏)→慕客客(笃慕氏)→客麻颇(笃客氏)→颇麻查(笃颇氏)→查末勒(笃查氏)→勒阿德(笃勒氏)→德伯栗(笃德氏)→栗托诺(笃栗氏)→诺德布(笃诺氏)→布岜岜(笃布氏)……然后,再从笃祭氏开始进行新的十代子孙轮回。

现代彝族人多使用汉姓,其主要的由来:一是中央 派驻长官赐姓,在封建王朝分封土司时,赐给土司长官一个汉姓,伺候便以赐姓为世代相传的姓氏;二是以地名代姓,用地名的汉字名称首字为世代相传的汉姓;三是与其他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姓氏,另外,还有的是随本部落头人名字的首音汉字为姓氏,或干脆以汉族行政长官的姓氏或名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木华黎后裔笃麟,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在《陕西大荔拜氏家谱·世由篇》中记载:“拜氏是元朝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

在拜笃麟的子孙中,有姓拜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改汉姓笃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名末清初满族将领完颜·笃尔巴,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完颜部,以部为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时,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

在完颜氏后裔中,有一个完颜·笃尔巴,是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厄尔涣,初任佐领,随从爱新觉罗·皇太极征伐明朝,在叙功时授二等轻车都尉。

在完颜·笃尔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汉化简称笃氏。

西汉丞相:卫绾,七国之乱时讨伐叛军,史记有《卫绾列传》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之技当上郎官,服侍汉文帝,累积功劳逐渐升为中郎将,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