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掠走的洪氏族谱《万派朝宗》再次出现,揭开洪秀全祖籍之谜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日军掠走的洪氏族谱《万派朝宗》再次出现,揭开洪秀全祖籍之谜,第1张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1、史书中没有记载。只知道其父为洪熙官,洪拳的创始人。《洪氏家谱》中记载:洪熙官曾在肇庆将武艺传给李同宽,其后并创出另一系的洪佛拳,洪熙官有子名文定,洪熙官所传下的洪家拳有二龙争珠,夜虎出林,五形拳,十形拳,虎鹤双形等拳法;

2、简介:洪文定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其父洪熙官,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十九岁的洪文定,性格反叛、好胜,从不依规章办事,是非观念极模糊,然人却甚有义气。

历史上没有洪文定,洪文定电视剧《少年英雄之洪文定》中的虚构人物。

洪文定,台湾电视剧《少年英雄之洪文定》里的主人公,洪文定性格反叛、好胜,从不依规章办事,是非观念极模糊,为人却很有义气。

在文定模糊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是个令自己心折的英雄,故一直盼望能寻回父亲,然文定的父亲洪熙官出现后,怕文定会惹祸上身不肯认他,使文定心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后来红船中人为救文定而惨遭灭口,经历了如此深刻的挫折后,文定终于成长了起来,找回父亲并为红船中人报仇。

扩展资料:

人物出处:

《少年英雄之洪文定》是由台湾飞腾**事业有限公司制作,由杨绍雄执导,由陈志朋、邓萃雯、何美钿、李小璐等主演的古装剧。

讲述的是清朝民间英雄洪熙官与严咏春之子洪文定身上发生的故事。

道光年间。漫天风雪的关外。一对年青夫妇带着一年紧七岁之孩童涉水逃命,后面追来的,是以武当第一剑客高俊忠为首的一群朝廷中的超级高手。

夫妇奋勇抵抗,二人武功虽高,然寡不敌众,终在草料场里被围,一场大火,**为救夫战死,男人亦身受重伤,只剩下头部受了重击而藏在远处山洞里的儿子,在雪地上寻找着双亲!**,正是严咏春,男子,正是洪熙官,而那患了失忆的儿子,正是洪文定!

——少年英雄之洪文定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

源流三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②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

③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大坝名胜古迹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21年10月26日)

大坝历史悠久,地理形胜,名胜古迹美不胜数。主要有,四洞、六寨、五墓,此外还有王姑坟,大耳朵坟、草冠坟以及官厅头古墓群,红军战斗过的柏杨坡,神仙坡上的红军革命烈土纪念碑,明朝镇压过少数民族的李子关、青龙寨(明史称:大坝山都掌龙头)、平寨(明史称:大坝山都掌豹尾)、得古山(明代大坝山都掌都总管、宣抚使得兰纽酋长大本营)。

风景优美者有无限风光一线天(沙沟子),瑞雪压顶的古佛台,天柱擎空的石笋,碧波深潭的马踏井,古老的中和白塔,传说中的麟儿献瑞等,

一、四洞

朝阳洞

朝阳洞在大坝集市外,过新寨桥向西溯流而上,约里许、登山,洞就在那里,洞前有庙、内供菩萨、罗汉、其左右石壁连画廊,曲折以达洞口,此洞天然生成,内有石刻青狮、白象,犀牛,卧虎。叙永县长岑炯昌手书“朝阳仙境”四字。螺峰高耸,断石残碑尚存。自清朝雍、乾以来,乡人在此讲学及诸少年就此研渎成名者,为数极多,其洞深不可测,沉穆幽静,清风徐来,使人神清气爽,为大坝八景之一。

附诗:

游朝阳即景乐至张晏

青狮白象卧朝阳,虎啸潜声风自长。

娥壁繁阴滋雨露,螺峰高耸傲星霜。

闲花野草原无恙,断石残碑尚有光。

指点龙头偏说我,“名山”两字墨犹香。

与张晏游题朝阳洞

 大坝陶象鼎

古洞何年劈,天然造化功。

睡狮呼欲起、卧虎势成雄。

暮霭和烟翠,朝霞映日红。

山岚奔眼底,云气荡胸中。

佛地超尘远,仙源有路通。

蓬莱堪著锡,爪迹映飞鸿。

小鱼洞

 小鱼洞,在大坝集市南,洞中流自远而出、绕市流入鲲源河,于江桥注入宋江,洞内产鲵鱼、细鲢,洞水冬暖夏凉、清莹洁净,沿岸柳荫花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诗曰:“桃花杨柳沿溪岸,柳堤春晓伴人行”,就是这里的写照。

附诗:

鲵源晚眺

 —黄季刚

烟浪渺无声,恍入桃源境。

策杖过招堤,明霞弄金影。

鲵源澄碧(西江月)

 王超作

 

 两岸烟花翠柳,鲵源澄碧无声,鱼游浅底一江清,覆底游藤助兴;

 舀取满壶鲵水,烹茶常饮清心,古来多说长聪明,准怪州人慧敏。

大鱼洞

出大坝西行里许,有一洞伏流远出,即大鱼洞,又名鲲源,是宋江主要发源地,洞水亦系冬暖夏凉,主产大鲵、细鲢、此水时有间歇涨浑水泥浆,变化无端,传说朝阳洞原有雌雄犀牛一对,因事不和,雄犀牛逃去大鱼洞内隐居,洞水的于涸和浑浊,都因雌雄所致。

 

 《古洞潜狮》(大坝八景)

 ——剑泉诗人(作者李甧春)

探奇偶到潜龙窟,忽睹文狮隐水滨,

宁假爪牙矜搏噬,隐留头骨露精神。

陆沉大地心准转,高卧空山气已驯。

大息豺狼当孔道,劝君休恋洞中春。

洞河

洞河在大坝四龙村;水从兴晏卜浑流入至四龙洞河流出。号称地下十里长河;洞口两旁及顶端,挂满千奇百怪的石山子(钟乳石)倒影映入水中,宛如龙宫宝殿,水流出洞口约二三百米处,两岸石壁琅玕,芳草鲜美,景色宜人,水流下段入宋江。

附诗:

《洞河春泛》

 黄季刚作

偏舟且容与,春风时夏玉。

两岸尽琅牙,映我须眉绿。

 

 景江亭

大坝昔为太平长官司地,有城堞以住军民府,镇边元帅都司,以防边乱,地至重地城外芳甸,稻田弥忘。伏流自远而出曰大小鲵源者,两溪环绕,以会于景江桥,春水生时,则有鸭乘涨欲上,千百成群,彩翔殊丽,故谓之[景江涨鸭]云。桥前为[景江亭],栏槛伟致,不知始建何时。清同治初,殷于兵火。光绪二十九年,陶微、井世英、王尊仁、黄仕明,仁彬、向紫云等沐资重建,一仿前制而彩藻、国之。在昔先民任于浩、向文澜、任錪、桂映星、向云升、王尊士、刘俸、黄金绥、任宪章,皆是乡英杰而有声于外者,无不登览兹亭,互为歌咏。时两源泊泊,花柳沿溪,大块文章,聚于亭上。又数百年矣,游览所传,精神所翠,九原之思随会,夷门之吊侯生,能以逸之五存,而慨归泯没乎!

朝阳洞

集毛诗句作游记者,在昔无有,有之自大坝向治先生朝阳洞游记始。洞在大坝,出市集,度景江桥,湖流里许,登山,洞在焉。前有精蓝供菩萨罗汉。其左,依石壁建画廊,曲折以达洞口。清同光以后数十年,,乡先生于次设帐教学。黄金绥,任宪章及诸俊髦,少就此研度成名云。内有兴文拨贡生罗世妃题诗曰:

 

石磴盘纡路几重,天开灵境碧螺封。

崖间翠滴千年雨,门外青回万点峰。

采药何人曾到此,观山有约幸相逢。

尖襟涤尽思禅味,卧听鸡圆动晓钟。

碑刻尚存洞中。洞深幻不可测,沉沉静穆,清风徐来。古宋志载八景朝阳夏静即此〃乾隆间,云南一僧来居,昼夜裹驰坐殿角。一日留字于地,入洞不出,或出而人未之见,于是附近会为神奇故事。

余读中学,向先生为权学员,集诸生讲说,帝及滇僧及其快游集诗之作。觉其襞积无懈,趣致天然,在听皆笑。今五十五年,竟不能举其一句,因有诗云:

朝阳游记集芭诗,风雅乡人向子期

比视曝书番锦集,江南春色逊余斯。

洪承绪墓

明永历帝特授总官镇守大坝洪承绪墓,在今叙永大坝区四龙公社六望观音山麓之小木林。夫人张氏、费氏拊葬墓侧。

按叙永永不宁厅县合志与洪氏家谱,承绪江南凤阳人,父友伦迁四川江安北土里共乐乡。至承绪始迁永宁太平里小木林,太平即今大坝区也。

承绪幼娴武略,效忠明朝。隆武元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授守备,永历元年升游击,二年升副将,作战保边,卓著功绩。四年以总兵守大坝。是年九月卒于任所。殁后六年,清顺治十三年也,墓碑仍大书永历十年,从其志也。时永历蒙尘迁徒,已无定居,而承绪始终一德,不屈朝廷。其孤忠亮节,诚有足多者。

或传承绪实与洪承铸既降清为显宦,友伦避祸,始来江安云。若然,则[南枝春暖北枝寒]之诗,若为铸绪咏也。

王姑坟

王姑坟,故老相传为翼王石达开之义妹某墓也。翼王既入四川,亲领一军过叙永,由红梁子、金鹅、落崖出古宋,王姑统率劲旅,独当一面,劳瘁婴疾,竟毙逝于落崖坝中。诸军感其恩义,葬之今新坝大队五队,俗所称王姑坟包包是也。复列对自落岩河之龙昌沱传递石块至大山包,为王姑垒墓。瞬息墓成,余石弃臵,至今磊磊道中也。

墓地高敞,四望、五俗、老鹰、马鞍诸山,兰花、乌龟、马蹄诸岩,环拱墓之左右。危峰峭壁,怪石嵯峨中,犹想见王姑英姿飒爽,跃马横刀与清军奋战时也,

王姑之百二十年矣,乡中父老转相传诵不不衰,墓台固在,其人其事,当不子虚,因表书之,亦太平军佚史之一云。

一、六寨

青龙寨

从大坝北面纵目远眺,有古寨地形险要,三面峭壁悬崖,一面临山,形似青龙横卧,在龙背上建筑城垣,周围宽一里一分,西南两道卷拱石门,四周石墙。石墙最高二丈五尺,一般一丈八尺,可容兵三至五百人。寨南下面九个山包,山包上各建石雕堡一个。夜幕降临时,碉堡内灯光明亮,远看宛如九节龙灯,并连绵村寨(现大坝中学校址)每个碉堡可容兵十至十五人,是主寨的外围防线。古寨建于清咸丰几年,江恭进土任永宁同知为防乱,寨未建成便弃任,后刘廷植、葛风修继任同知,同治初为防翼王石达开转战川黔巍峨赶修完工,于南门书刻“万古长城”,留下古寨的痕迹。

人和寨(俗称平寨)

民初,大坝土豪黄树猷办团防,建寨于此。寨堡远看不雄,近看十分险要。一石挺如方印,三面悬岩百丈,势如刀切。唯东北方略斜。是人工砌的石墙、非常坚固。寨门前一长坡约数里,确是易守难攻、若守寨是不用枪炮,以雷木滚石却敌,也难改上,可见其险要。此寨建国初,平寨乡乡政府设于其上,现寨尚存。

瀛水寺寨

大坝区四龙乡东北瀛水寺地面石林中,一石挺拔,四面悬岩峭壁,人工凿成的栈道盘旋而上,当地土豪杨安顺曾建寨于此。一九三六年川滇黔红军游击队,在此寨战斗时,牺牲过一个游戏对员,此寨居高临下,亦守难攻,残垣尚存,是大坝古寨堡之一。

关锁岩寨

 大坝片区新坝乡金田村,毗连古宋回龙乡田坝,这里一山突起,形如刀背,山上又真立两石如关锁状,肖冰洋乃当年土豪,曾建寨于此。寨上一眼可见落岩、金鹅、田坝。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无论从哪方攻来,一眼便见。由大坝去凉村垇,叙永来马创井,远远就可望见一寨雄踞关锁岩上,现在尚在,已成古迹。

雪山北寨

大坝至猫坝十多里,沿三河口西,盘行而上,经田湾头,爬上盘旋的栈道口,过掉桥便是寨洞(又名天宝寨)建于民国初年,进坝匪李祥武领头经手(李祥武先称雄绿林,后招安于川军杨春芳部任第一混成旅旅长,古宋城防司令,此处是一溶洞,可容四五百人洞外青山绿水,悬岩深菁,洞旁有飞流百丈的瀑布,酷似水帘,现寨洞完整面貌尚存。

雪山南寨

从大坝坝子爬上三百步、下“海峡”、沿羊肠小道而上,便是雪山南麓、公公背媳妇(石形)在石岩下,这里也是一个大溶洞,可容三四百人,此溶洞又穿山洞,因洞前洞后都有出路而得名,民国初年由金鹅巨匪建于此,石宝珊死于古宋后,洞便无人问津,这洞也是易守难攻的,居高临下,设臵吊桥,进洞紧闭寨门,飞鸟难进现旧寨洞尚存。

三、六墓

井见龙墓

一般说的“将军坟”即井见龙墓,井陕西人,明万历初授守备奉调平兴文九丝寨,崇祯五年升大坝营游击,封威远将军,始建大坝石城,周围二里七分,有石城楼,并修中军旗鼓,井见龙来此戌边死于任所,葬于大坝城东门外仙女井边,墓地高敞,碑记无存,大坝井姓即见龙之后。

一品荣禄大刘福昌夫墓

一品荣禄大夫刘福昌、大坝镇人,清乾隆间(因基院关系),朝廷诰封为禄大夫。坟墓在大坝西六合村一个小山包,碑记清除,其孙六奉任大坝千总,因军功显赫,攫升松潘总兵,卒于任所,归葬于大坝,名入杞于四川昭忠祠,后人住大坝。

任登方墓

山大坝东门南侧中岭坡、便是任登方墓地,登方于明崇中期任大坝营守备,因戌边有功,晋封怀远将军、卒于任所,葬于大坝,后定居于此。

洪登绪墓

明永历帝特授总兵官镇守大坝洪承绪墓在大坝四龙乡六望观音山之小木林,夫人张氏、黄氏、附葬于墓侧。按永宁县和志与洪氏家谱记载、承绪系南凤阳人,父有佗迁江安县百里、共乐乡。至承绪始迁永宁太平里小木村(太平即大坝),承绪幼、武略、隆庆元年(1640年)按守备,永历元年升游击,二年升副将,四年以总兵守大坝,九月卒于住所。其后清顺治十三年,墓碑仍大书永历十年、从其志也。时永历蒙尘迁途,已无定居、

而承接终一德,不倔清廷或传承绪与洪承畴降为显臣、有佗避祸,始来江安。若然,则“南枝春暖被枝寒”之诗、绪而咏的。

附诗:

洪承绪墓

——曾令绥

剩水残山六诰西,孤臣落泪杜鹃啼。

苍桑几度遗碑在,“永历”依稀任墓题

咏洪承绪

——宛明才

衰草斜阳满墓陬,孤忠耿耿愧阿畴。

梅花一本枝南北,唯有南枝百世留。

黄錤墓

墓地在大坝西北凿箕弯,明宪宗成化三年,朝以遣兵部尚书程信兵李仅会云贵川将,镇压大坝山都掌,平后臵大坝为太平长官司、因历任有功,勅封训奉大夫,卒于任所、葬于此地,后代住大坝。

王姑墓

附诗:

王姑墓

——曾令缓

凌云壮志欲驱胡,跃马横戈女丈夫。

留得英雄埋骨地,百年人自敬王姑。

悼王姑王超

王姑坟早没蒿菜,黄菊年年独自开。

盛世欣逢修史志,樵歌牧唱喜心怀。

王姑嗟怨应安心,起义金田意转深。

眼见九州同四化,纸钱捷报告佳音。

柏杨坡红军烈士遗址

从大坝区沙坝乡西行、平畴尽处,沿着羊肠小道、石礅盘行、走过数百步石梯便是柏杨坡。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后途经大坝的第一军团及中央机关一部份,先后在大坝住三天(据王同志回忆),于阴历正月初三,我军后续部队约四五十人、行至平寨对侧,在黄树猷布防的柏杨坡、指挥土豪武装,拦线阻击,我红军人困马乏,地形生疏,遭到很大损失。在此牺牲红军战士数人,在红军战斗的地方,立有纪念碑,以资纪念。

附诗:

红军烈士

 ——宛明才

柏杨坡下马萧萧,当年红军苦战鏖。

伏陇青山埋忠骨,人间于此见功高。

一线天

出大坝向西漫行,过马踏井前行便是一线天(沙沟子)、沟是条曲折渐深的长峡、两壁悬岩宛如刀削、两岸距离三尺、人在沟下昂首仰望,只见星天一线,沟内能听到流水潺潺之声,韵调优美,峰上苍藤翠竹、野草岩花,点缀其间。沟长约里许,尽头深处高数丈,是天然旅游胜景,曾被西师、北影摄入镜头,说它与峨眉的“一线天”殊堪比美。

附诗:

一线天

千百奇观在玉沟,茫茫空阔望中收。

悬崖峭壁高万丈,唯见浮云一线流。

马踏井

井在仙鹤洞,一线天之间,三景间隔约里许,其景乃天工制造形如马蹄,因而得名。井水常年清澈莹绿,忽潮湖落,从不漫出井口、四周悬岩如刀劈,苍帘翠竹环绕其上,潭水深不可测。传说其中鱼大而多,但无人敢去捕取。

马踏井

月照微波绿似绸,寒潭难测夜悠悠。

何年借得游山桦,倒影银河水上流。

第二章大坝镇庙宇记录

关岳庙

在石城背后,坐南向北,明崇祯五年建关庙,民国十四年,从文昌关岳庙合关庙、即称关岳庙。庙内供关羽作为文武官楷模此庙同治二年作过司衙暑,民国初年作为团练办公处,民国十八年设大坝小学。民国三十五年增设晏州中学(现大坝小学)。

文昌宫

在镇南面、坐南向北,建于清康。雍时期,内供孔子,文昌作为文官楷模。此庙民国二十五年设过乡公所。一九五0年到现在为区公所所在地。

谷王庙(农政局)

在镇西北面,坐西北向南,建于清朝咸年间,供伸为谷王、神龙。为祈求农业兴旺而建。此庙民初为团练办公初。民国二十五年以后,慈善会设在里面,建国后为粮食仓库、现为粮站的酿造厂和“晏州旅游之地“

兴福寺

庙在镇东北交,于清咸丰十一年建/内供灵宫、韦陀、罗汉。破山祖师在此传教,建国后作过粮仓。一九五六年拆毁。

万寿寺

庙在镇东北角,坐西向东,建于明末光绪元年,供城隍、无常、鸡脚神。建国前礼字会在内主事,每年五月二十日庆祝城隍,现为供销社宿舍。

南天堂

在镇南、坐东向西、庙建于清末。供天公天母。祈保一年风调雨顺,建国前唐厚安,明义三天恩在内主事。建国后为供销社宿舍。

禹王宫

在镇南、坐东向西,庙建于清末初、内供大禹王,保一年风调雨顺。建国前主恩姚扒金在内主事。民国十八年作过向治女子学堂校址,建国后是供销社物质堆放处。

张爷庙

庙建于清朝康,雍时期,内供张飞、象征忠义。有“大义钱秋”横匾一块,建国后遗失,现改为**院。

白衣庵

位于镇西南、坐西向东,庙建于清末,内供罗汉、观音、象征救苦救难。建国前尼姑刘道之事、后为大田乡政府。一九六四年拆毁。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地下党员涂氏兄弟在内设馆讲学

其它

大坝还有东南西北天堂、南华宫、詹爷庙、六合天、牛王庙、群仙寺等庙宇。解放前,这些庙宇都有祖石、每年办会有会首主持。

宗祠

大坝有王、陶、黄、向、钟、赵、袁家等宗祠。解放前,宗教人等每年在内祭祠。

其中,王氏宗祠建于一九四六年,在都司衙暑旧址上,建国后于一九八0年拆毁。大坝小学在此建筑礼堂。

忆登雪山古佛台①

(一九八O年春)

 罗少源

一、佛台天险

佛台耸势入云中。史称南国第一峰。

关高天险人叫绝,王宝修仙去无踪。

二、佛台观日出

大雪年年都送春,秋风七月爽人心。

佛台之巅观日出,太阳从你脚下升。

注:①—九五O年以前,我曾两次登古佛台,可惜当时不会写任何东西。一九八O年开发兴文石林时突然想起雪山古佛台的天险美景,特写下顺口溜二首;②相传有一叫王宝的人,去雪山古佛台修仙,曾与另一修仙人终日在古佛台顶峰一巨石上下棋,棋盘长约丈余,至今尚存。

鲵影萍踪

辛丑岁菊月下浣

于四川兴文·古宋

出自续修云山洪氏家谱。积诚以动物,观物而兴感,意思积聚诚心,亦指蕴积的诚心,出自康熙的续修云山洪氏家谱。动物是生物的一大类,已知有一百多万种,一般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够运动。

1843年,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的一些东西,成立了拜上帝教,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在鼎盛时期,太平军占领了清朝一半的领土。作为一个领导者,洪秀全也因他的时代而闻名。

然而,太平军在鼎盛时期并没有急于推翻清朝的统治。相反,他们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太平军内部爆发内讧,被占城市被清军侵蚀。同治三年期间,洪秀全病逝,尸体藏于宫中,无人哀悼。一个多月后,天京被清军占领,太平天国被摧毁。不管是哪个朝代,反叛都是严重罪行。在那之后,所有与洪秀全有关的人都被杀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洪秀全已经断子绝孙了呢?不是的。早在洪秀全看到情况不对时,他就偷偷派了洪家的一小部分人去日本,为的就是保全族系。但洪秀全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去世多年后,他的后代成为了日本侵华的成员。1943年,一个名叫洪矢崎义郎的日本人带着骑兵来到洪秀全出生的官禄埔村,这个日本人的身份并不简单,他是日本华南总情报局局长。

洪矢崎义郎来到村里,看上去很兴奋。他来到洪氏宗祠参拜,并举行了特别的祭祀仪式。村里的人不太了解情况,也不知道日本人想干什么。后来,洪矢崎义郎解除了村民们的疑虑,他解释说他是天王洪秀全的后裔,这是他祖母告诉他的,他也来到这个村庄来实现他祖母的遗愿拜祭祖先,并且要借洪秀全夫妇的画像和族谱,说是带回日本让父亲瞻仰一番,并承诺第二年还回来,当时被带走的还有祠堂里的一对石狮子。第二年洪矢崎义郎派人把借走的东西都还回来了,但族人们发现这些都是赝品,却也敢怒不敢言。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进行,一队日本兵来到官禄埔村里烧杀抢掠,还准备拆除洪氏祠堂。村民没有退路之际想到了洪矢崎义郎,便派人去找他帮忙。洪矢崎义郎立马派人找到带头军官阻止了抢掠和拆除祠堂,已经拆除的责令恢复。几天后,他又亲自赶到官禄埔村,在祠堂门口贴了一张有他亲笔签名的告示,这才保住了洪氏宗祠。

三十多年后,又有四个日本人来到官禄埔村,也自称是洪秀全的后裔。当他们获悉宗祠里的族谱和画像被当年的洪矢崎义郎调换之后,回到日本后开始寻找。并且在两年后找到了族谱和洪秀全夫妇画像原件,还有那对石狮子,将他们一并还给了洪氏宗祠,如今这些文物都保存在南京博物馆里。

搜索

洪秀全湖北后人

在日本的洪秀全后裔

石达开子孙后代

洪秀全照片

傅善祥和洪秀全关系

石达开女儿照片

日军掠走的洪氏族谱《万派朝宗》再次出现,揭开洪秀全祖籍之谜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