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横渡《柳氏家谱》有明代状元秦鸣雷作序?
秦鸣雷,(1518—1593年)明代状元。字子豫,号华峰。临海市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参修《国史》、《会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谕德。后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四十四年,主会试,取陈有年、王一鹗、王锡爵等,以后皆成名公卿。四十五年,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总校《永乐大典》,教习庶吉士。隆庆五年(1571)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后任尚书。后上疏乞休归家。家居二十余年与应大猷、何宽、金立敬、王宗沐等为诗酒交,并遍游吴越名胜山水。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年七十六岁。墓在临海东乡两头门(现代的临海市汇溪镇牌前村辽园)。著有《倚云楼稿》、《谈资》,及传奇《清风亭》等。
据柳红周宗亲提供照片,重修谱序有秦鸣雷。时年万历三十一年,但是问题在于万历二十一年秦状元已经亡故。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记载。而该村宗谱,始修时间明确指定为清朝,故而疑为谱匠伪作。
据横渡《柳氏宗谱》记载:宋南渡时,有柳景星,讳宗晓,护驾至台州,遂迁居横渡,为横渡柳氏始祖。几乎相同。但在清初临海人洪若皋所作《横渡柳氏宗谱序》记载:“考西晋时,有将军讳成德,号今庵,居宁邑之海游名柳家园。至五代,海游之公署半为百户子孙之业,至宋入瑞云输差,及宗文延僧季堂耽其术,罄其业产造殿阁,改普济院为广润寺,后景星喜潢渡山水之胜,迁其地。”这个记载不知来源,但是却被民间故事所认可。成为当地柳氏来源说法之二。又据《广润重兴记略》记载:“后之五代,海游之公署故址,墟为田野,半为故百户子孙柳氏之业。宋兴,柳氏田地均入瑞云输差。”成为这种说法的力证。
当地有柳氏祠堂,可惜的是在WG时被村征用当粮库。后村粮库不用了被上街片柳氏和各小队用土地换回。也叫上衔柳氏宗祠。后于2020年两边厢房和戏台重建。柳氏每人六百凑份。外姓也参于份钱六百一人。不够柳氏承包商承担全部费用,份子钱和村上街片山林赔偿钱全部放祠堂重建用,三间祖宗地没建。故而而现今祠堂叫上街祠堂。成为遗憾。
第60位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柳在第60位)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 万支柯 咎管卢莫以下是柳姓来源姓 氏来源 姓氏: 柳 祖籍: 河东 祖宗: 柳下惠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邑为氏 历史名人 柳氏名人,最早的为春秋时卫国的柳庄,为卫献公之臣。南北朝时南朝的柳家,从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起,世代均为显官,俨然是当时的名门世族。唐时,出了两位柳氏名人,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一是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在哲学上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根本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著有《河东先生集》。另一位是大书法家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念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骨力遒健,结构严谨,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此外,在史书中记载的还有南朝梁诗人柳恽,宋代词人柳永,散文家柳开,元代文学家柳贯等,都为柳氏赢得了声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熟知的人物。" 姓氏来源 中国柳氏的始祖就是以“坐怀不乱”而著称于世的柳下惠,他曾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后裔。后世的柳姓,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王父字为姓,称为展氏,传至展禽这一代,食采于柳下这个地方,子孙就以柳为姓,世称柳氏。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迁居到河东,即现在的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带,秦末有柳安,是柳下惠的裔孙。柳氏子孙世代繁衍,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繁衍到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 [柳氏属地] 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一带。 [柳氏来历] 据史书记载,典故“坐怀不乱”中的柳下惠就是柳氏的始祖。《元和姓纂》中说,周公孙鲁孝公之子展,有裔孙禽,食采于柳下,遂以柳为氏。因禽生前坐怀不乱之美德,死后封其谥号为惠,史称“柳下惠”。 [柳氏名望] 说到柳姓名人,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上也有独到见解,倡导“元气”说,著有《河东先生集》。柳公权,唐代大书法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其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体系,尤以正楷知名。柳永,宋代著名的大词人,词作传诵千古,历久不衰。除了以上三位以外,柳姓名人还有如春秋卫国的柳庄、南朝诗人柳恽、宋代散文家柳开、元代文学家柳贯等等。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璜、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柳氏民居丹桂传芳、青云接武牌坊 柳氏民居一院落大门 柳氏民居内宅大门 柳氏民居院落之一 http://wwwtydaocom/sxsen/shangdang/liushihtm
采纳哦
问题一: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分”。即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分。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分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分的方法,使农>>
问题二:家谱的谱是什么意思?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 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
问题三:请问,家谱中有''行传"二字,是什么意思 4
问题四:国家叫百姓做家谱是什么意思 在信息爆炸和虚拟社会的时代里,人们很容易迷失,变得焦虑、空虚、忧郁、孤独。普通百姓家的家风家训、家谱传记中隐藏了先辈许多美德和正能量,后代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获得精神上的鼓舞。
请参考:
家谱传记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
tiebabaidu/p/4881346196
望采纳
问题五:家谱的主要内容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
问题六:家谱中的人物传记怎么写 我感觉你说的就是“行述”或“行状”。
1谓生平概略、履历。《封氏闻见记・石志》:“素族无名策,故以纪行述耳,遂相祖习。” 2即行状。 清 刘大 《渔溪巴君墓志铭》:“我死,慎勿丐名流作传及妄为行述,以贻有识之非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说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准叫作什么。” 巴金 《家》三七:“〔 觉慧 〕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
3行状,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珐状,状之大者也。”唐代李翱曾为韩愈写过行状,但他在〈百官行状奏〉写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状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赴英州乞舟行状〉、〈袁中郎行状〉、〈司马温公行状〉等,另有“逸事状”只
问题七: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八:族谱上写着继男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
中国古代有续家谱的传统,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其实是一种家庭、家族文化的传承。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家族传承,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自觉不自觉影响后人的生活。家庭、家族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DNA。柳宗元一生受此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河东柳氏的来源
我们先来说一下柳氏的祖籍。柳宗元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长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是一个是官宦的世家。河东,从地理范畴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河东历史上也为郡名,古称蒲州,唐玄宗时曾改蒲州为河东郡,其治所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古时的河东县也设在这个地方。
古人以封地为姓氏。据史料记载:柳氏先祖是鲁孝公的儿子伯展,因封在柳下这个地方,死后得谥(shì)号“惠”,后人称柳下惠。后来鲁为楚灭,柳氏归于楚国。秦统一天下,楚又被秦灭,柳氏这才迁到山西河东这个地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也有记载:说 “秦并天下,柳氏迁于河东。”柳宗元父亲天宝年间避难的天屋山就在河东境内。柳宗元母亲顺宗时也是按河东县人受封为“太君夫人”的。关于柳下惠,史书多有记载,说他是清高廉洁之士,为官时,曾三次被贬黜(chù罢免)。《论语·微子篇》孔子赞柳下惠为人做官,说他虽三次遭贬黜,也不诲其志。《孟子·万章下》也赞“柳下惠之风”,说闻柳下惠之风节,胸襟狭小的人会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会厚道起来。
柳下惠的事,《左传》p《国语》p《战国策》p《庄子》等都有记载。可《庄子·盗跖篇》却把柳下惠的弟弟说成盗跖(zhí强盗),说他手下有从卒九千人,孔子因与柳下惠为友,还专门去劝说盗跖,结果让盗跖羞辱的落荒而逃。据史料考证,盗跖实有其人,是春秋末p战国初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柳宗元应对此事相当熟悉。他在永州作《谤誉》提到盗跖说:别人说我是盗跖不惧怕,说我是仲尼也不以为荣。任人诽谤议论,“必自善”其身而处之,坦然面对诽谤和赞誉。
柳氏是关中六郡姓之一,是地方上的望族,其权势显赫一方。柳宗元先人大都在朝中为官做将。柳宗元自己在《送市颉防锼担核祖上“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远祖有四代曾做过宰相。可见家氏之显赫。
可到武则天时,柳氏的命运发生了逆转。柳宗元的高伯祖柳](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为宰相,因事为武后所恶,被贬爱州刺史,途遭追杀,被籍没了全家。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氏的后人都只能做些县令类的小官。柳宗元贬在永州时曾在给岳父杨凭的信里提到过这件事,说柳氏虽号为大族,但五六代以来再没有人能在朝里为官。
柳宗元故乡河东的山川美景,名闻天下,让看过的读书人流连忘返。柳宗元自己也为河东壮美山河所吸引,他怀念故土的心情,日益强烈。柳宗元在《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说自己常常翘足提起衣服,“奋怀旧都”,久久向家乡的方向望着。可据《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没回过祖地。古时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职等称谓人,所以后人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因他后来贬任在柳州,又称柳柳州。柳宗元痛恨当时的门阀士族,从不以族望自傲。可他仍为“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而自豪,并因此影响他一生的行为举止。这些我们在柳宗元回顾先祖往事的文字里都看得很清楚。
柳宗元的父亲母亲柳宗元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柳宗元父亲柳镇一生多在军旅和府县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为侍御史。由于长年接触社会现实,他洞达世务,激进用世。与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暴,加之能诗善文,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
柳镇的事迹,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里都作了记述。这里我们挑几件事说一下。天宝末年,因遭遇战乱,柳镇携藏书带着家人到离家不远的王屋山隐居。当时随行的有子侄一大群人。后来,又“举族”逃到吴地。其间一群老小,“无以为食”,柳镇只好独自一人骑驴到处向人求食。空闲时,他给子侄和柳宗元讲《春秋左氏》和《易王氏》,脸上总是带着快乐的微笑,从不把忧愁表露出来。安史之乱平定后,柳镇献书朝廷,被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又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聘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并进大理评事。
柳镇在做晋州录事参军时,因议事直来直去,不为刺史所容。晋州刺史是郭子仪的部将,一介武夫,“酣嗜杀戮”,手下官吏没人敢与他争论。而柳镇“独抗以理”。当有人无故将被打死时,他用身体抵挡鞭子和棍棒。气得刺史怒投桌几折断床席,但他也不屈服。后来柳镇调长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为生计着想,他曾请求去做宣城令。柳镇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审理陕虢观察使卢岳遗产案时,主持公道,抗拒宰相窦,被贬夔(kuí)州司马。三年后,窦⒒褡铮柳镇复为侍御史。柳镇这样做,他说是为了警世,让为相者不敢持威以为所欲为,为长者不敢怀私以夹杂私利。德宗专o他作制书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进士,朝廷审查有无“朝士”作弊时,当德宗听说柳宗元是“抗奸臣窦”柳镇的儿子时,说:我知道柳镇不会为他儿子做这样的事。柳镇为人朝野尽知,“名闻于天下”。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大户人家。“七岁,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柳宗元父亲曾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没有遗漏的。卢氏精熟诗书,在战乱家无书时教柳宗元古赋十四首。柳镇长年在外为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灾患时,缺食物,她宁肯自己不吃,也不让孩子饿着。柳宗元遭贬时,年近七旬的卢氏随之赴永州,身处恶劣的困境,她不露忧色,细心地照料着柳宗元,并不时地宽慰儿子,“明者不悼往事”,这是说聪明的人不要为过去的事悲伤和烦恼。而她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宽厚的心怀和深沉的母爱温暖着柳宗元。
柳宗元本家从兄弟很多,相互间都非常友善,他在遭贬时,宗直、宗一等人一直陪侍在他身边,至死也没离舍,其情谊之深可以想见。柳宗元有两个姐姐但命运都很悲惨,年纪轻轻,三十几岁就劳累成疾死去了。两人嫁的都是大姓人家。柳家讲究孝道,其“仁孝”远近闻名。当时的大户人家,宗亲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长多,上下关系也杂乱,为 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月忧劳,常常一个人哭泣不吃饭。二姐从早到晚,整日劳作,侍婆家“必敬必亲”。
柳宗元和两个姐夫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大姐夫崔简,贞元五年中进士第,先是在军中任职。崔氏以文章传家,崔简文章写得好。柳宗元说:他的学问,曾得到崔简的指教,受益匪浅。崔简“博知古今事”,“善谋画”。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刘辟自称留后,不久反叛。崔简曾劝节度使严砺早做防备,严砺依崔简的计谋行事,屡破刘辟叛军,为平叛做出了贡献。后来崔简出任连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还未到任就被人诬告贬到O州(在今越南境内)。虽经幼弟诉讼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却含冤死在贬地。崔简比柳宗元大十岁,时年仅五十岁。
更不幸地是两个儿子处道和守讷从贬地扶柩过海时,遇风暴也被淹死了。柳宗元这时被贬在永州,他暂时草葬了崔简。崔简死后,柳宗元独撑起外甥的教养之责。他特别喜欢大外甥女柳媛,说她像大姐:“惠明贞淑,仁爱孝友。……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善笔札,读书通古今。”柳媛闲暇时弹弦乐吟诗如其母,可不幸早早就病亡了。
二姐夫裴瑾,是贞元三年中进士,为参京兆军事,金州刺史,还做过万年县令。他乐于助人,有请则应,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凡人有难,必出财力相救,闻名长安城。裴瑾为人性情开朗,善交结。他不轻视同僚和下属,待人一视同仁,不论出身微贱的还是地位高的都喜欢他。裴瑾喜好下围棋,懂音乐,饮酒甚少,“终生不以酒气加人”。他白天交际酬应,“夜读书考礼”,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围人赏识。后因为人直率被人谗言遭贬,染疟疾而亡。柳宗元和姐夫之间,一为笃友,一为密亲,他文中流露的真情,让我们今人读后也为之感动。
柳哲
笔者收藏有柳氏家谱百余种,其中有一部罕见的韩国《文化柳氏世谱》,根据书中记载,韩国柳氏是由姬、姒、王、车依次演变而来,其始祖来自中国。
《文化柳氏世谱》印刷年代不详,为木活字印刷,保存完好,其与中国家谱的体例、印刷、纸张几乎完全一样。据该家谱记载:韩国柳氏的先祖名“姒辛甲”,他在世时曾渡海逃亡,“始入东国平壤一土山下”,并改姓为“王”;姒辛甲的后代“王蒙”在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被新罗太祖赐“车”姓,改名为“车无一”;“车无一”的后代“柳车达”是朝鲜半岛新罗国末期真智王执政时期的大功臣,其子孙繁衍为柳氏、车氏两支,同族异姓,韩国柳氏自此始。
家谱中未提及柳车达为何改姓“柳”,但对柳车达有这番介绍:“谨按车氏谱曰《墨坊寺记》云:公初讳海,字应通,号鹅沙,配金氏,新罗王关智裔孙租之女云(意为:娶新罗王关智裔孙关租之女),而未考,而又云:丽祖曰车氏,不可忘也。又柳氏之行世者,五世则亦不可废也。以长子孝全表其首功,而承袭上祖旧姓之车氏,宗籍延安,以次子孝金仍为柳氏,宗籍文化云,故因附其说,以备参考。”书中对柳车达之子柳孝金也有如下记载:“谨按车氏谱云:大匡伯文化君仍其姓柳氏,为文化柳氏之始。”
这部《文化柳氏世谱》中所记载的部分事实与元代熊忠所撰《古今韵会举要》以及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所述基本相符,但也有许多新线索,值得谱牒研究者参考。(原载《新消息报》)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世家河东,词坛称雄,风流绝代。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称雄当世,光耀后代。先祖遗风,对于柳永不无影响。柳永不仅擅长诗词,更是治学严谨,堪称大儒。
在古书《古文真宝》中,收录了柳永《劝学文》,就是明证。这不愧是一篇教子经典,劝学名篇。由于柳永词名太盛,这篇文章,少有关注。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都是进士,文播四方。柳永之子柳纭⒅蹲恿淇,皆中进士,名传后世。一门父子叔侄五进士,可谓显赫一时。这并非是偶然的,这与柳氏家学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镇江柳永后裔编纂出版了《京江柳氏宗谱》。根据家谱记载,柳永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至于举人、秀才、学士、硕士、博士,更是不计其数。国学大师柳诒徵、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是当世柳永后人中的佼佼者。
柳氏家谱中,记载柳永事迹的不少。抄录其中两套家谱有关内容,可见柳永在家族中的崇高声望。安徽泾县清嘉庆21年《泾川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v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清光绪17年《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洌ㄊ滴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柳永的《劝学文》,时下仍有现实意义,可谓千金不换的教子良方。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这里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这里主要是明清时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它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历史源渊。柳氏民居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作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其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区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文昌阁、校场、石牌楼﹔全封闭内府区的小戏台、观河亭、府门楼等数拾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条约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书香门第影响,府院建筑的创意及文化蕴含都达到很高水准。不仅题材多样,构图慎密,而且在运用传统吉祥图案喻事和谐音表现手法方面都令人大开眼界。如以莲花、桂枝表示“连生贵子”,用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表示“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寿”字表示“五福朝寿”等,类似图案仅“行邀天宠”门楼就有30多种。
柳氏民居中现存字画也有独到之处,除朱熹、文征明、王阳明、郑观洛等名人碑刻手迹40多通外,还有唐代著名画家“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的墨迹画碑,其《圣人十哲图》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故事的场面,堪称绝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极为罕见。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传祖训,世代名人传记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柳遇春与吏部尚书王国光,内阁大学士田宜庵同游历山舜王坪的记载。
读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为一个集南北风韵于一体的明清文化奇观,不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风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在建筑、碑刻、书法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柳氏民居的先祖,为唐代河东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隐居在此。历经宋元两代,河东柳氏族人游居历山一带,时至明代永乐年间,河东绛州公柳琛携妻杨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兴村,距今约600年。柳氏民居真实地记载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揭开了河东柳氏家族百世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
浙江三门横渡《柳氏家谱》有明代状元秦鸣雷作序?
本文2023-09-22 05:07: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