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五大宗分法和四大派分法以及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是根据什么
最早是张道陵开创的正一盟威道,张角太平道稍晚于张道陵的正一盟威道,两个是一前一后,还有灵宝派和上清派,都是出自于正一盟威道,葛玄的葛家道,早为天师家道,魏夫人为正一盟威道教祭酒,所以正一几乎与神盟约的这些教派,都是与正一盟威道教扯不开关系,天下道教出正一,当然,指的是正一一系,后来的全真崛起,用佛教的法仪,重开道脉,于传统正一道教建立不同的入教方式(传戒,传度),其实全真教是丹派里面的少阳丹道的北宗,后来加入了金丹派,即少阳丹道的南宗,后来又发展处东宗和西宗,其他还有文始丹道(以张三丰传下法脉为主,说张三丰是全真的肯定没研究他们的丹法同异),在明朝以后,朱元璋将天下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所以天下道门,要么是全真,要么是正一,全真的怎么说呢?天下道门龙门半,现在最盛的莫过于全真龙门派,这是全真七派里面最大的一个宗派,为丘处机所创,因为丘处机大罗天仙状元的功名,所以几乎全真拨职,都要在龙门底下,所以又大了,其实全真不能称之为全真,应该称之为混元,全真是混元宗坛,但他们并没有以宗坛命名,正一的则是三山四坛八派之说,三山当然是龙虎山龙虎玄坛(这里要说龙虎玄坛,和万法宗坛的提法不同,若单论全真正一这样来说,则是混元宗坛与万法宗坛),茅山上清宗坛,阁皂山灵宝宗坛,四坛加上西山净明宗坛,接下来四派是神霄,清微,天心,玉堂四派,加起来为八派,这就是三山四坛八派,这是都有宗坛之分的,若是要以法脉细分,仅仅就茅山上,就有一百多个法脉,这还是正统道家法脉,不算一些流落民间的茅山民间法脉,那样算起来是极为恐怖的。
五大宗分法现在已经不提了,那个时候五大宗的分法和现在的全真正一分法差不多,至于分八派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是教理教义,法脉理论上出现不同见解方才分派,比如说最早的三山分派,上清派是天师道流入江南以后,文人改造成的一个教派,更加注重个人内修,比如说早期的天师道以《黄庭外景经》为修炼经法,上清道则是以《黄庭内景经》为经法修炼,《内景经》的修炼是以《外景经》来作为一个基础的,灵宝派的斋法则是天下所有道教道派所学习的一个榜样,后来的净明以许逊天师为祖,确立八宝,以忠孝行道,神霄清微等四派以雷法为分,神霄的雷法和清微的雷法用起来也不能说一样,但是你说他们没关系吗?神霄从净明出,现在用的字辈还是净明的字辈,清微拜的祖师是紫虚元君,就是茅山上清的魏夫人,同属一脉,大概分法,就是如此了。
前四篇为《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净明经 师洪崖先生传》《净明法师洞真先生传》《净明监度师郭先生传》,是许逊和“净明三 师”—— 张氲、胡慧超、郭璞的传记,皆采撷前史和传闻撰成,可资了解净明道神仙谱系。 后三篇即《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中黄先生碑铭》《丹扃道人事实》,为净明道宗师刘玉、黄元吉、徐异的传记,述三人生平事迹较详,是研究净明道创教及传承的主要 资料。
净明现在到第几辈了第26辈。
1、净明宗坛是在古代有谓之道教四大总坛之一。
2、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净明忠孝全书 编 著:原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 卷 数:六卷 正统道藏:太平部 奉字号 涵芬楼本第757册 新文丰本第41册 三家本第24册 道藏提要:编号1101 中华道藏:道法众术道法诸经 第31册
《净明忠孝全书》,元代道教净明道的经典。该书前一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中四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派弟子徐慧校正」,末一卷则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由此可知其编纂当不止一人一次。书成于元泰定四年(1327)。原本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是书为研究元代净明道历史及其教义之主要资料,内容包含了早期净明道的祖师生平、教团历史、教理教义、道德规范、修炼方法、科仪符法等内容,并记录了元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对该书的态度。各卷内容大要如下:
卷一收入净明道祖师许逊、张氲、胡慧超、郭璞、刘玉、黄元吉、徐慧等人传记,共七篇。其中黄元吉、徐慧二传盖为后人所增。 卷二收入〈玉真灵宝坛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净明法说〉、〈玉真立坛疏〉等五篇短文,乃许逊、胡慧超、郭璞等先师降授及元代净明祖师刘玉所造。各篇分别叙述净明派教旨、道法、戒律,以及刘玉将为净明道新祖师之谶语。 卷三至卷五为刘玉语录,分为内、外、别三集。其说大抵以「净明忠孝」为宗,谓「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以净明忠孝为基,不离日用人事而实践之,惩忿窒欲,则心火下降,肾水上腾,不期长生而自然长生成仙。又称以净明忠孝治内,为施行祈禳炼度等净明道法之根本。 卷六载《中黄先生问答》,乃刘玉弟子黄元吉语录。其说与刘玉略同,而特重惩忿窒欲,认为真人「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全书所述净明教义,多取于儒家理学心性修养及忠孝伦理观念,而又承袭道教符箓祈禳、性命修炼传统,是为儒道融合之典型。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汉末(一说晋永嘉间: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东晋时南岳魏夫人(华存,圣号称“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的弟子扬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修,撰斋仪多种,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阁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道教正一派有四大法坛,全真派为混元宗坛。
万法宗坛
龙虎山正一宗坛: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上清镇,为张氏世居之地。相传张道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后张氏赴蜀,得老君三降玉局,授正一盟威之道,传都功盟威经箓。于是建教于鹄鸣,始传经箓,立二十四治。破山伐庙,扫荡邪魔。及至西晋永嘉间(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孙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张氏当日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因嘉许天师符箓,册封张陵为太师,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皇帝多次拨款修缮上清宫,并召见了第三十一代至三十四代天师,于龙虎山之恩迂,逾于历代,明清之世,一仍元代之旧,龙虎山天师道系迄为我国道教中心。上清宫是他们的宣教胜地。元代开始,正一派总领三山符箓,改名为“万法宗坛”。
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拨款兴建了龙虎山的天师府,光大天师门楣,清康煦间曾另建天师府于北京正阳门外,雍正间再改建于地安门外。天师府第逐与曲阜孔府媲于天地间矣。
灵宝宗坛
阁皂山灵宝宗坛(元始宗坛):阁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县,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东峰卧云庵有坛灶,仙公炼丹处。山中所传《灵宝经箓》即仙公遗教也。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为“灵宝宗坛(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
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孙道士为殿台,乃名为观。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
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明宣德以后,观中黄冠星散,宗坛不复旧观矣。
上清宗坛
茅山上清宗坛: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冈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从来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场,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遗爱在人,并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魏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臧矜、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们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发展成为了道教第一大宗,后来连龙虎山也都要共演上清符箓,于是茅山在道教中的声望更为脍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
净明宗坛
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净明道渊源于晋代道教祖师许逊(元始天尊教灵宝天尊玉宸大道君;玉宸道君传授“日宫太阳真君孝道明王”和“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以”太上灵宝浄明法“,后孝道明王下降授之兰公,兰公授之谌姆,谌母传许逊,许真君传西山十二真君,后世高道辈出),南宋绍兴年间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显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成为宋元间在江西南昌兴起道派中一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广为流传,至今仍广泛影响江西的民风。它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要义为准则,其即“净明忠孝”之旨,以忠孝为修真之根本。净明道的传度,始自东晋时期净明道祖师许逊许真君,以南昌为中心,设坛传教,并逐渐形成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历史上说“拔宅飞升”的便是许逊许旌阳真人。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太上灵宝净明法序 编 著: 卷 数:三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 身字号 涵芬楼本第315册 新文丰本第17册 三家本第9册 道藏提要:编号554 中华道藏:道法众术道法诸经 第31册
太上灵宝净明法序,此篇乃宋元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道藏辑要》奎集《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一书亦收录之。序文宣称《净明法》乃上帝为太阳真君孝道明王所说,后许真君遇上圣传以此书,「著其末浅,作道经三十五篇行于人世」。按此处所说「道经三十五篇」,即《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又称《太上灵宝净明秘法》,为南宋净明道重要经典。本篇即该经之序,虽仅数百字,但能概括净明法源出始末及其要旨,辞理清晰。是为研究净明道之重要资料。
净明派、正一派、闾山派同属道教三大宗派,同以“清微”为祖庭,但三大宗派在科仪、职司、修持等方面各有不同,如正一派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净明派以忠孝立教,主张以孝道感化鬼神,以此达到消灾求福的目的;闾山派则以闾山为发祥地,崇奉“三奶”为神,以打蘸、做七等为主要的法事活动。
虽然三大宗派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根本信仰和宗旨是一致的,即崇奉道家思想,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境界。同时,他们也强调要尊重自然、行善积德,以此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道教有五大宗分法和四大派分法以及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是根据什么
本文2023-10-20 23:51: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