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徽州荣阳堂郑氏族谱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
《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
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
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
②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
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
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
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
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
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
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
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
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 ,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三位。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 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
通德堂 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
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
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南阳、会稽。
②自立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著经等。
郡望 荥阳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洛阳郡 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 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
雍州郡 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地区。
会稽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家乘谱牒 答案补充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
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
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
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
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
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
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
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
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首起于县城北15千米的新添乡南坪村杀王坡,然后由南坪北庄山顶而下,经过长城巷村,峡口乡湾脑、长城岭、八里铺乡、沿川子乡、塔湾乡蔡家岭、尧店乡花麻沟、石家楼乡、杨家山,到长城坡关门前咀,过夹槽梁、老王沟口进入渭源县境,自西向东穿越临洮县40余千米。
这些遗址上的城墙、城障、烽燧全由黄土或砾石混合黄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可见。虽然风化雨蚀,仍可领略当年的雄姿。
这段长城中,临洮境内保护最好的一段要算长城岭上的那一段。经测量,这段长城长1700米,墙高25米,顶宽3米,底部宽5米至8米。板筑夯层厚008米至013米。
暴露遗物有长达07米的筒瓦和长06米,宽05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细绳纹和挂板纹饰,皆系秦长城构件。
张氏族谱
张小八郎 化孙公有十八子,第四子祥云;祥云公有八子,小八郎为祥云公第八子。
居程乡县怀仁乡石窟头神岗下(即嘉应州镇平县)。生一子十九郎。葬於岩前东门外。
张翱 二、良祖世系表
现按留侯为八十世,据本支谱牒所载,整理后列序如下:
〖080〗 良公,字子房。良之祖及父,相韩五世君。良住河南开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时诞。辅汉定天下,后辞印避谷,从赤松学道
张仕冕
张仲英 字伟人。由江西永新,徙居湖南桂东县,创业二都上、下船塘、东水江背二地,生卒未详,葬船塘水口虎形,巽山乾向兼己亥。
配蔡氏礼娘。原葬船塘下乱石屋背船形,碑志犹存,迁葬桂阳濠头东旗人形,甲山庚向。生子三:
张一宗 生卒无考,现葬于高阳李果庄村东祖坟,推算于1706年至1756年来此居住。
张大成 木本水源,吾祖一世大成公移居广东省雷州市杨家镇西汀村已有十四代之年载,经多方面考证,其原始祖在福建省蒲田县珠玑巷(今黄石镇横塘村),讳朝神,生男三,长日星,次日光,三日福日星生男二,长苍显,次苍富。
一
张化孙 化孙公,讳衍,字传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中宪大夫,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时,薨于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寿93岁。
张守芬
张进塘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 张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时代最伟大的帝王黄帝,是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的儿子(一说孙子)。。。挥是弓的发
张文通 福建漳州马堂张氏开基祖,原籍汀州宁化,后迁上杭,再从上杭迁到漳州马堂开基。
长子:张万隆 前页粘贴有误,该页作废。此页为重复,以此为据。
万隆属南轩公五世孙。生于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月初十午时。历任衡、永州教谕。殁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十一日卯时,葬武冈州杨林寺,丁癸向。
元配
轩辕黄帝 后记与说明
一、如前言中述: 祖先者父母之父也,父母者已身之出矣。而父母之父母都不知,或不愿知者,育儿何也!何为人矣?退休后利用暮年余光,追溯本支祖源,为族人、为张姓作力所能及之事,以慰先灵,启迪后孙。
张挥 ”001受姓始祖张挥:玄嚣第五子、黄帝之孙,始制弓矢、为弓正,颛顼(3)[位78年]时赐姓张、名挥。受封广平府,分冀州之城——今河北来醢、南宫,山东的醢清、夏津、武城、高圹、平原古清河流域一带。生子: 昧、般
张显道 始祖张公显道,字惟彰,娶游氏。于明朝从山西洪桐迁至河南汝南沙河南张庄(玉皇庙张庄)。目前此脉存在于张楼张庄;罗店张庄、大李;驻马店西南全庄、河北全庄等。家谱辈份:守善启家运,惠泽柯几智。学乃如意玉,崇功
张经公 明朝永乐2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湖广澧州安乡县(湖南常德安乡县),生逵公,逵公生子一,锐公生子一运公,生子四,大略、大有、大盛、大德。
堂号:怀德堂 派语
初定-大启政心祖 方廷其荣 国泽昭明 儒学光华
张经 吾族明以前家谱散佚无考,成为憾事。后来吾族以经公为一世祖续之。吾族清河脉系。"百忍堂"号。经公前明从清河郡迁徙至徐州城外拐角楼街西版籍六乡村女娥山居住,娶倪氏生子瀛。生卒之年失考。合袝徐州城外奎山东侧。
张仁美 堂号:敦睦堂
原系陕西临洮府狄道县籍住西门外永乐二年(1404 甲申 )迁小民来胶州即居七级庄,配李氏合葬村东丙山壬向有祭石碑记子三。相传高密境夏庄,诸葛两处为同宗。
张学岚 族谱宗支派文词
源派一(晋湘):
学明子志兴 庭应必启文
世宏敦孝友 诗礼振家声
张彦成·思洁 伍佑张氏第一世祖 讳 彦成 字 思洁 李太君
据记吾门祖先,东汉时期,先祖嵩之四子睦(嵩之子长:壮,留原守地;嵩之二子:赞,迁徙至河北;嵩之三子彭,迁徙至河南;嵩之五子述,迁徙至沛县)先奉旨出任蜀
张显卿 (序一二七世)
公于明洪武初年始入籍上杭为首户,生于元朝庚
子年,终于洪武十四年辛酉,亨年八十有二,原葬县西
郊演武场前,后移至县南张滩与林妣合葬坤山民向,金
丝钩鳖形.本穴右脑角仍存老体扩
张惟立 讳植 号文班 又号致宗 登唐大顺二年辛亥(即891年)唐昭宗进士,历官湖南观察使。
张挥
字玉爵,号天禄,挥为弓正,赐姓张,封豫州牧
生四子:长文钦 次文选 三文盛 四文光
张,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与
黄帝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2007-2009年间,长沙政法电视台、广东南方电视台先后采访石家洞清官古墓,破湘军将领尸身百年不腐之谜,并录制长达20多分钟的电视节目“无字碑的秘密”,倍受观众的关注。
电视台采访 石家洞清官古墓字幕节选(二)
那么,传言中的宝藏一说又是从何而来?难道只是空穴来风吗?墓主人的身份究竟是怎样的?
配音:在池塘旁的小山坡上,记者发现了另一处不起眼的小坟包。坟前竖有一块断碑,在残留的碑石上刻有“麟祥府君墓”五个字,右边则有“光绪十三年”等字样。令人奇怪的是,断碑上的时间与石柱上署明的时间不相上下,都在光绪年间。那么,断碑上的“麟祥”指的是谁?这座墓葬与村民所说的池塘中的墓葬会不会有着某种联系呢?
配音:记者了解到,在上洞铺村及周边的村庄,村民大多以“石”姓为主,姓“麟”的村民根本没有。由于石碑残缺,墓主的身份一时也无法解开。
画面过渡
配音:无字石碑、麟祥、光绪年间、被盗的随葬品这诸多谜团,究竟该如何求证呢?上洞铺村一位年长的老者告诉记者,他曾看见新屋村一位姓石的村民到断碑坟前祭拜过。根据这一线索,记者到上洞铺村相邻的新屋村寻找线索,试图找出坟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但村中村民都姓石,记者毫无线索。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村民家中留下的家族宗谱了。
现场同期:村民
040035 找家谱现场(石氏宗谱)
配音:辗转寻找了多户村民后,在一户村民家中的一本族谱上,我们发现了一个记载。石家祖上有一个名叫石天瑞的人,字为麟祥。
现场同期:村民
203010 在这里,这个就是你们那一个家簇的簇谱是吧?是我们的前辈——石天瑞。这里面的他的记载吗?有!
配音:石氏宗谱上还注明,石天瑞在1851年至1872年年间,为清政府镇压过太平军和苗军起义。因军功卓著,官至三品。那么,族谱上所记载的是否属实呢?记者专门找到了宁远县原县志办主任张介立。
同期:宁远县原县志办主任 张介立
215350 他(石天瑞)这个在我们的光绪县志,民国县志中都有记载的,而且在湖南通志上也有记载。在县志上的记载,他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天瑞,字麟祥,号玉清,因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他们就组织军队跟随石保田,就是东安那个石保田,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他就改了名字了,官名叫石焕章。
+淡黑
中口播:据石天瑞的后人石起国介绍,因为在石天瑞死后,石家曾买下了上洞铺村的后山作为石天瑞的坟冢,因此实际上,在上洞铺村的后山上只安葬了石天瑞一人。而后山池塘中央,那个实际上是一个普通小土堆,并没有安葬任何人。同时,我们的编导也了解到,在荒塘乡并没有四周环水这一独特的墓葬形式。因此,由于传言的偏差,那个有着神秘传言的坟冢实际上就是石天瑞的墓葬,而并非池塘中的土堆。而石起国也证实,石天瑞的墓确实被盗墓贼光顾过三次。
+淡黑
同期:石起国
211350 第一次是89年的12月29晚上,后来你们去看的话,发现什么东西被盗了呢?就是帽子上的帽珠。
配音:村民们那晚看到的手电筒光亮正是盗墓贼第一次光顾墓葬,当时盗墓贼从墓葬候后部挖洞,将棺材凿开偷走了里面的物品。
同期:石兆灿
034615 是晚上十点多钟去盗墓的,有个人晚上去偷猪草,村子里面的人去搞人家的猪草,就看到了,盗墓的那伙人就给了他几百块钱,他就没做声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后来传出来的吗!
配音:墓葬被盗的第二天,作为石天瑞的后人,石起国闻讯急忙赶往坟墓,竟然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棺内石天瑞的肉体居然并没有腐烂。
同期: 石起国
211610 只看到脑袋,脑袋是干的。有皮肤那些东西吗?皮肤有,都没有烂吗!是干的。
211650 我们只看到衣服,是白袍,蛮长,起码有六尺长,一点样没走。
配音:也许是石天瑞的坟墓里仍然留有盗墓贼需要的财宝,仅仅两个月过后,盗墓贼再次光顾了这里。也就是这次,人们发现石天瑞的肉身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画面过渡:挖墓
同期: 石兆灿
034257
(更多详 湖南石姓网)
李氏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之后。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人口9200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李姓在中国,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所以李姓声威显赫。钱文忠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的时候提到,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人有60多个。12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河北大名石家寨宋氏如果不是当地沿袭下来的,就是河北本地就近迁来的。
根据宋氏起源与分布情况可知,先秦时期,宋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姓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从资料可知,河北的宋氏先秦时期就分布很多了,所以大名石家寨宋氏的起源应该就在河北本地。
寻找徽州荣阳堂郑氏族谱
本文2023-10-20 22:56: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