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多少代?最后一人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多少代?最后一人是怎样的?,第1张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行为让人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圣人,有人称他为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曾剃头”的绰号。

曾氏三杰: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其祖上好几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秀才,直到他的父亲曾麟书才中了个秀才,还是考了17次好不容易考中的,他的祖父曾玉屏更是全村的反面教材,曾玉屏年轻时家境还不错。

因此染上了纨绔子弟的习性,一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村里人都拿曾玉屏作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叫他们千万不要学他。

要说曾玉屏挺了不起,看到老人们对他嗤之以鼻,因此大受刺激,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立誓要重新做人,曾玉屏说改就改,从此每天早起干活,种地养猪,勤俭持家,到曾国藩出生时,曾家已有田地百余亩,为曾家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后,曾玉屏让儿子走科举道路。

从曾国藩父亲一代才有了秀才,到曾国藩时更是让曾家发扬光大,还让家族成了近代以来屈指可数的著名家族之一。

曾国藩治家理念跟他的祖父有很大的关系,他很佩服祖父知错就改的勇气,还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曾国藩很多方面都是从祖父身上学习,在为人上和执行家法、家风上,都有他祖父的影子。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时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成了湖南人中,30多岁就官至二品大员的第一人。

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曾国藩更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让他后来封侯拜相,达到人生和家族的巅峰,1864年,他的弟弟曾国荃攻陷天京拔得头功,湘军对南京城无辜平民展开屠杀抢掠,平民死伤无数。

曾国藩和曾国荃因此有了“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清廷论功行赏,曾国藩得了一等侯爵,曾国荃得了一等伯爵,兄弟两同日封爵,荣耀至极。

而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总共传了三代,他的次子曾纪泽承袭了他的侯爵(长子早夭),曾纪泽过世后,由他的第三子曾广銮承袭。

曾纪泽和曾广銮的情况。

曾国藩对于儿子没有太多干预,给予儿子自主的道路选择权,两个儿子虽然无一为大官,却都是大才,曾纪泽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曾纪鸿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电学专著《电学举隅》,曾纪泽在曾国藩去世后守孝三年,期满后以承袭一等毅勇侯爵入京。

后来出使俄国,在谈判桌上跟俄国人拍桌子,维护了国家主权,《中俄改订条约》公布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英、美、法等国报纸评论曾纪泽是个天才外交官,称这是外交史上奇迹,曾纪泽迫使俄国把吞进去的领土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从没有的事。

(曾纪泽)

曾纪泽生有三子,两子早夭,因此由第三子曾广銮承袭了侯爵,曾广銮是清朝正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衔,曾纪泽于1890年去世,曾广銮也是在守孝期满后承袭侯爵。

后来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1年退职回乡,1912年清朝灭亡,这个侯爵自然也就没法承袭下去了,所以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共三代,曾广銮回乡后,于1920年过世。

曾家从曾国藩这一代开始,成了一个大家族,兄弟五人的家庭,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可谓人才鼎盛啊!

曾国藩,清代(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朝廷大员,原名子承,字伯翰,本名盛迪,生于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始人兼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学进士,入翰林院,是军机大臣张穆的门生,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军务、工部、刑部、吏部侍郎,与大学士伍仁、会宁道和归真等成为挚友,并以“实学”向对方挑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组建湘军,经过多年激战,太平天国灭亡。扩充资料曾国藩提倡凡事勤俭、艰苦奋斗,不做官。他实行自律,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求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倡议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船,建立了第一所军械学校,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文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留学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曾国藩、胡林翼被称为“曾胡”,李鸿章、左、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五营殿大学士,封易为,谥号“”,后人称之为“”。来源:-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承,字伯翰,本名,石,汉族,湖南湘乡府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始人兼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湘湘派散文创始人。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五营殿大学士,封为易。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富巷乡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市双峰县叶禾镇田萍村)。兄弟姐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上以务农为主,生活相对广阔富足(曾国藩故居)。爷爷曾玉萍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学校老师的秀才,长子长孙曾国藩自然是从两位祖师爷那里得到了伦理教育。6岁上学,8岁读八股文、背五经,14岁读李周和《史记文选》,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优异,可见他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好学。道光十二年(1832),他考取秀才,娶了的女儿欧阳。他考了两次都没通过,然后努力复习了一年。28岁,殿试,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入通进士。从此,他一步步走上了仕途之路,并成为大臣张穆的得意门生。在京十余年,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侍郎、讲学学士、文远馆内阁学士、视察中国图书馆事务、礼部兵部侍郎、工部、法务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路一步步晋升到二等官职的。七年感动,连走十步。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家中丧母。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对付太平军,但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多次发布悬赏应永的命令,试图利用当地地主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给了他寻求实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机会。因为家乡湖南的情况,他依靠师徒、亲戚、朋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成立了一个叫湘军的地方青年团。1854年2月,湘军出动,曾国藩发表《寻粤匪》。在这篇杂文中,他抨击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是“毒害人民”,“引用了中国几千年的诗和书的礼法、天理和人情,一度一扫而光。这既是清朝的奇变,也是开埠以来,孔孟在九原痛哭的名教的奇变。”接着,他呼吁“所有有文化的人,吴克,坐视不管,不要想该怎么办。”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所以动员了当时的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到反对太平军的斗争中,为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用了严酷的刑罚。史书上说“一人送知州,一人带察匪。解重则决,轻则杖死,轻则鞭千。”从立案到即时翻供,立即纠错,没有任何拖延的预期。“不仅他直接杀了人,他的父亲和四哥也杀了人,就是有人指责他杀的人太多,叫他‘曾莎发’和‘曾’。据说南京孩子晚上哭,妈妈说“我剃光头了”,孩子就不哭了。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册封官爵等方法来鼓舞士气,发展了项勇猛善战、率众伤兵的本性。湘军成为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在中国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级勇武侯,成为清代第一个被封为武侯的秀才。后历任两江、直隶总督,官居第一。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作品,但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去世七年后,中川书店刊印了李和李鸿章主编的《曾公函》。我还善于用人,其他清朝名臣如左、李鸿章等都与他关系密切。左堂、李鸿章称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泉努力做官,俞(俞樾)努力写书”。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加入江北其余地区的捻军,清廷命曾国藩监管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率领两万湘军和六万淮军,装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在剿,不在尾追”,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企图将捻军阻挡在运河、沙河一带,使其无处可逃,进而消灭之。但捻军突破曾国藩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所有的战略计划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任。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人聚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原因是他们怀疑天主教堂把育婴室作为拐卖人口和杀害婴儿的摇篮。法国领事冯大爷认为官方没有打硬仗。他在街上遇到了天津知府刘杰,带着枪。因为一次争执,他当场开枪打死了刘杰的一个仆人。众怒之下,他先杀了法国驻天津领事冯大爷和他的秘书西蒙。接着又杀害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工作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罗斯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并烧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教堂和当地的英美传教士。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抗议,并派出军舰炫耀。曾国藩到了天津后,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不想和法国开战。”但由于河北和局急功近利,其中一条“不求爱之罪应否”,应法国要求,决定最终处决带头杀人的18人,流放25人,并派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到黑龙江赔偿洋人损失46万两白银,派崇厚代表团赴法赔礼道歉。这次交涉的结果,朝廷和舆论都非常不满,极大地影响了曾国藩的声誉,引起朝野和全国人民的唾骂。就连他的湖南同乡也在湖广会馆砸烧了他吹嘘自己名气的牌匾。同治十一年(公历:1872年3月20日)二月初四,病逝于南京。朝廷给了这位老师一份厚礼,在他死后,将他托付给了“郑文”。他家的后代很多都是官员,比如曾纪泽。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成,字伯翰,号,居圣七十之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始人兼总司令。

00:43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人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

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

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抗议,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

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女儿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曾国藩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曾家人生活依旧十分清苦。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曾国藩从来不会特别偏爱,不过也是着实没有经济实力培养,所以从小曾纪芬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此艰苦的条件却也造就了日后曾纪芬的高尚品德,曾纪芬在出嫁的时候,凭借从小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美德,毫无大**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将丈夫侍奉得好好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有效的家规,和邻居间的关系也处理的十分得当。

曾纪芬一直都记得父亲交给自己的东西,勤俭二字更是视作箴言。曾纪芬的确将这一点好好的传承下来了,每届大寿的时候,她都让子女不要送贵重的礼物。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异常严格,相信这和父亲所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她教育子女凡事都要往大处想,这样才能做大事,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有所斩获,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他的儿子,聂云台长大后,就在经营商业上取得大成功,不仅开办了银行,还开发矿产,成为上海当时的大财团。

晚年的曾纪芬更是将父亲的修生养性的方法利用到极致,每天吃素,饭后散步,睡前的热水泡脚,不让情绪决定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还保持着神志清醒的状态,完全没有一般老年人表现出的诸多症状。

曾纪芬一生敬仰他的父亲,高超的书法水品也是得到父亲的真传,据说当时的上海,人们都以能得到她的书法作品而荣。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前文说到:在曾国藩于返乡时机的看似平常的年月里,却干出了一件令其族人称颂、极大提升其形象与影响力的大件事。

究竟何事如此重要?那就是被民间奉为神圣般如家族建祠、祭祀般之大事:修订族谱!

且由此开始、几乎终其一生而乐此不疲的乡贤大儒所为,并最终由其主导完成了“修订和统一了全国的通天族谱”。此事,使其于不自觉间涉足、后有意为之,并最终奠定、成就其 历史 地位的大件事。

这是什么情况,请接着往下看:

旧时宗族之大事——修家谱

焉何要修家谱?古人云:“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我国记录中华民族 历史 发展的三大支柱。

司马迁《史记》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意思是说,谱是家族的 历史 ,史是国家的谱系,若不修谱,老小次序则杂乱,世系渊源亦不清。一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其与禽兽有何区别?

再者,姓氏是人们血缘关系之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血缘族人间生生相息根之意识,使族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不管漂泊多远,总忘不了家乡,因那有己父母长辈,其土葬有祖宗先人。

费孝通先生在其大作《乡土中国》中,在对“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逐一陈述之后,对 社会 结构、尤其是对民间 社会 结构与状态进行了解构,使人们获知家族长老行使统治之“权威”、施礼法之“人治”之力量所系,知悉宗族(长老)掌控族人、足以导致 社会 有序的根源。并由此见,被乡土中国中宗族、家族长老们视为圭臬之谱系源流,一下为其寻到共根这一“发号施令”之利器,亦为之显示“威望”提供了力量之据。

家谱,又称族谱。流淌着族人血脉,记载了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推而广之,国人自古重视家之根系源流,乐于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祖宗先人。而家谱,则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 社会 秩序之用。寻根问祖,家谱作用至要,由是,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修家谱之作用几何?

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二日,曾国藩拜客返回已近晚饭时间,即与父亲一起陪祖父晚饭。后,曾玉屏将其父子留下,便与其说起了共举族内公事。

曾玉屏说:“竹亭、宽一,自宽一及第,尤以点翰林后,族内诸长亦多与我商及族事。近日,听闻曾合六等曾邀宽一共商,似觉宽一颇有不快,不知所说属实否?”

曾麟书一听,顿时惊诧,面露惶恐之状,刚想说话,只见曾玉屏伸出左手有制止状,一边用眼睛似在询问曾国藩。

曾国藩见躲避不过,就回道:“爷爷,确有其事。”

“哦?汝意如何?”爷爷问。

曾国藩见爷爷追问,亦不绕弯,说:“族叔合六约我议事。想我入仕之前,族人从无语吾此事,如今不论吾几多繁忙、辛苦几何,亦急吾参与。吾非不愿族事,只嫌此公势利之人,故有不平之忿。”

“哦,鸡肠之见!心胸气窄耳!”曾玉屏批评道,“误以族人前不约吾家参与族事,属尔等不知也。尔等皆知吾少年失学,邀吾举事,吾何可作?未约竹亭,概以尔父多不具统摄之力;尔等兄弟皆求学之途,尤以近年县、乡、会试接踵而至,且于省垣、衡州师承汪师等,多不在坪,何来约尔?吾当知此情,亦少话与尔知。岂知尔等反以此想,实是不该。”曾玉屏说着,下巴上的稀疏花白胡须也随着上下前后的翻动,语气也不客气,又说:“即便是无他人相约商谈,作为有识之士亦应主动作为。”

曾玉屏又接着说:“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何况于族事?族事都不愿为,岂愿为他事?”意思是:君子(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居于下位的时候,就能够排除一方的难题;居于上位的时候,就能够消除万物的喧嚣。

此时,曾麟书非但不敢插话,更是替儿子担心。觉得已是官身,若再遭祖父训斥、埋怨厮闹而有失身份,一时急的满头大汗。一边用衣袖擦额头之汗,一边躬身点头,一边用眼神向其父哀求状,希望老父嘴下留情,以给国藩留些情面。

曾国藩也认识到自己不当之处,看爷爷说话的空隙间,并不辩解,诚恳的回复说:“爷爷教导得极是。宽一确有误会族叔人等。愿听爷爷定夺。”

玉屏见状,便不再纠缠,心绪平复下,说:“想尔等多读圣贤之书,定识君臣父子忠孝之礼,吾不多言。竹亭将修谱之利害损益说与宽一知晓。不到之处,吾再复述。”

(未完待续)

一、曾国藩爷爷如下:

二、简介:

曾玉屏,号星冈,曾国藩之祖父。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之父。

关于曾玉屏的轶事:

曾家到了曾玉屏这一辈,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努力,家境已渐渐富裕,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曾玉屏不在像祖辈那样辛勤劳动了,他经常骑着骏马到离湘乡不远的湘潭游玩,和一群富家子弟整天吃吃喝喝,挥霍无度。

祖上留下的家产快败光了,曾玉屏却浑然不觉。一次在乡间游玩,曾玉屏忽然听到身后有人窃窃私语:“曾家怎么出了这么个败家儿子,看来曾家要毁到他手里了。”听到此话,曾玉屏突然醒悟,觉得自己荒废了青春,成了败家子,顿时羞愧难当。此后,曾玉屏像换了个人一样,卖掉了骏马,开始开垦荒地,辛勤劳作,这样曾家就有了更多的耕地,家底日渐殷实,曾家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曾玉屏的手里发扬光大了。曾玉屏在劳作的同时,还注意与乡党们搞好关系,并不时接济穷人,渐渐的曾玉屏在曾族的地位慢慢提高。

曾玉屏发家之后,特别重视教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算是曾家第一个读书人。曾玉屏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博取功名,能走上仕途,从而摆脱农民的身份,光宗耀祖。但是曾麒书确不是读书的料,虽然很刻苦努力,但是天不遂人愿,始终考不上,曾玉屏无奈之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曾国藩的身上,曾国藩虽说也不聪明,但是刻苦异常,比他爹要厉害的多,曾麟书考到43岁才考中了秀才,曾国藩在第二年也考中了秀才,并且一次性考过了举人,三次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

不一样的曾国藩(7)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一)

刚刚过了65岁的曾竟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念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曾氏先祖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竟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曾氏先祖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吉安(永丰)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此一曾氏先祖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湖南曾氏有始祖公曾孟鲁一说,是自宋代始。但似有争议,因与另一说之迁入湘乡的始祖公曾孟学有不合逻辑之处。矛盾之处首在于“曾孟鲁、曾孟学”的名字上,本是同族相差六百年的血脉,可名字却似“兄弟般”,因之存疑。

因此,另一说较为可信,也有大界族谱为证,记载的是曾氏迁入湘乡荷叶塘籍的始祖曾孟学。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算法是从明代开始、范围更小而已。

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

曾孟学、字少林,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阳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殁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杨坪。

曾孟学为武城曾氏 62 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鹏、宏钦、宏茂。清顺治十七年(1660),曾孟学率全家由衡阳大花堰迁衡山白菓。一到白菓,则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带七个儿子过日,总觉不兴旺、不发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携长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菓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属双峰县荷叶乡),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湾,继迁熊动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乡大界曾氏。

湘乡大界曾氏 

曾家祖籍原为湖南衡阳,清初才迁到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大界。

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字元吉,族中称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

曾辅臣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就是坐在堂中做那奇异之梦的竟希公——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竟希生有两子,他的第二个儿子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即为曾国藩的祖父。

嘉庆十三年(1808),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大界里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白杨坪村,在此定居下来。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谱,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曾氏迁于湘乡之初,家境还不富裕。直到曾国藩高祖曾应贞这一代,其家境才渐渐好转。

据曾国藩后来说,元吉公年轻时家中贫困,后来发起家来,慢慢积聚了价值数千金的产业,家里起了几处宅院,曾家子孙才算过上收租吃租的地主生活。

曾应贞年老,除留下衡阳境内的四十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其余全部分给了他的子孙。但子孙与子孙不同,有勤俭持家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的,也有坐吃山空很快败落的。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曾应贞其他支派的子孙已大多衰落,唯独曾玉屏这一家日渐富裕,有屯田有余粮,成了据有百余亩田产的地主。当然,这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地主,甚至只能算作富农。

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此处先按下不表,本书会专文叙述。未完待续 )。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多少代?最后一人是怎样的?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行为让人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圣人,有人称他为刽子手,给了他一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