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姓家谱的文献目录
1、陕西韩城《段氏世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山东莒县《段氏族谱》
明代嘉庆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安庄镇大咸服村段姓家中
3、山东聊城《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段姓族人家中
4、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5、山东曹县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6、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
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7、河南孟县《段氏宗谱》
清乾隆九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全国《段氏宗谱》(8册)
清光绪十四年编修
9、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卷一)
(1942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馆
10、江苏金坛《段氏家乘》(卷一)
清光绪七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鄱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卷)
1917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串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卷)
1944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湖北恩施巴东县《段氏家谱》(七卷)
2015年清明由段绪胜(策划)段绪军(编修)段绪松(审核)、段绪海(审核)、
段绪可(审核)重修。现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甘溪村。 22、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23、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24、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卷) 1916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5、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6、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7、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8、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年段万醇主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29、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铅印本,分卷) 1920年段盛骐等编修 现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30、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20卷) 1928年段世晖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1、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2、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3、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5、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册) 1920年段伯诗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6、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7、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册) 1988年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8、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9、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40、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明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1、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2、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3、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刻本共九册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4、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木刻本 藏地: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45、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活字木刻本一册 段尚烈主修 朱清芳、谭鸿勋刻印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6、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一套共八册 1990年铅印本 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7、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酉阳堂) 清乾隆十七年(1752)撰修本 1993年撰修本 藏地: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48、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共三册 1992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段为恒等20人主修 藏地: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49、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 藏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50、湖北建始《段氏族谱》,1993年由段新载(段昌禄)整理修订,藏于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杉木村段家湾
段姓字辈
(派语)
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至则正濇穆,列信敏安直,温简廉宽栗,毅环吉表鋋,思课世日元,甲保恺悌均,瑄鍧茂仁义,桂华升世德,本自远云庆,万载嗣兴隆,谟训守为典,嘉猷代建功,运会际雍熙,安敦业恢洪,积厚永延祚,平康集祜同,弘仁图报国,履恕重亲民,宝露滋兰芷,春辉润柏松,千秋彰彦杰,泰顺步鹏程。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宗权圆义德
11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何家畔段氏辈字
文,德,克,宏,儒,伍,义,登,高,峰
12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段氏辈字
德 显 进 士 文 ,永 存 必 时 兴 ,德 贵 贞 邦 远 ,安 邦 定 河 村。(错字请纠正)
湖北英山段氏宗谱1988版
13、湖北省孝南区的段氏辈字:
修、齐、治、平,安、邦、定、国
修、齐、治、平,寓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安、邦、定、国,告诫该辈段氏后代要以国家的安定繁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4、安徽肥西的段氏辈字:
士先立品、大启贤能、忠心秉正、永遵祖言、定有余庆
(目前大约辈字区间在“大”--“忠”段)
15、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新头分村(现名:新分村)段姓辈字
兴、文、中、正、楷,英、武、善、士、德
16、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段氏辈字
文、连、长、富、贵、钰、德、正、景、芳
本族段姓相传自明朝来自山西洪桐县。具体无考,待本人以后花些精力作些考证。
17甘肃省会宁县刘寨乡段氏辈字
成、文、永、其
18湖北省建始县
一道懋嘉士,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克象昭天章,
19湖北江陵、监利、汉川、洪湖四地联宗(京兆堂)段氏辈字:
江陵: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 监利:正、大、振、家、声,甲、第、光、先、德。 汉川:启、贤、良、奇、功,纪、盛、唐、凤、庭。 洪湖:振、文、章、华、国,书、礼、传、家、先。 以上四地段姓,从“泽、德、庭、先”后开始,统一使用派语: 同、 宗、 迪、 慧、 颖, 经、 纬、 兴、 康、 邦, 祖、 训 、育 、英、 才, 后、 能、 谱、 瑞、 芳。
20:安徽临泉县牛庄乡段寨段氏辈字
玉、允、应、宗、成、堂(慎)、世、永、广(洪)、昌
21河北省清河县华家那村段氏辈字
瀛、堂、德、兴、茂;学、仕、纪、明、良。
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县发现了毕升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碑,还发现了其孙子的墓葬,经国家博物馆专家确认是英山人,2015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了记录片毕升墓碑之谜》,再次明确了毕升的籍贯是英山县)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 在北宋毕升试验泥活字印刷之后。
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创制木活字3万多个,并试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1部木活字本方志。
版书:木活字发源地○怪地名称:版书乡○方位:旌德县○地名出处:史料○奇怪指数:★★★★○讲述人:朱先明(宣城市作协副主席、旌德县作协主席)
版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它地处旌、绩二县交界处,周围群山环绕,山势峭拔险峻,峥嵘奇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之植物种类繁多,树种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一个山川秀丽、古木参天、物产富饶的地方。优良的木质在为刻写木活字提供必要原料的同时,也养育了一大批以木刻为业的民间艺人。且版书是古旌绩驿道必经之地,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后,版书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项浩繁的工程,将一个古色天香的名字定格在历史的画册上。
从地名上可以看出,版书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意味。对于地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一对兄弟,哥哥在竹签上刻出文字、图案,弟弟用锅底灰和水做成“印泥”,然后将竹签蘸上“印泥”印在纸上,文字图案便昭然显示,且可成批印制。这种原始的印刷技术,不经意间引出了版书这个地名。
说到版书,不能不提活版印刷,更不能忘记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他任旌德县尹六年中,政仁民惠,功绩卓著,“旌德之民利赖而颂歌之”。除注重以农治县,撰写《农书》外,改进活版印刷术,是王祯任旌德县尹的又一重大成就。他深感传统刻版费工费时又费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尽如人意,于是决计改进。经过两年与刻工共同研究,设计成“活字板韵轮”,制作3万余枚木活字,将木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转轮取字,省时省力。大德二年(1298),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王祯把木活字创制法及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王祯为何把木活字印刷术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版书去做呢?这是缘于那里有茂密且适宜的杂木树林和乐于此事的刻工。再说,一个县尹,在办公的地方弄些“杂事”做,也有损于他的形象,所以,版书是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普遍流行。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间,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
元代至治二年(1322),浙江奉化知州马称德镂刻活书版10万字,印成《大学衍义》等书。现存元代《御试策》可能为元统元年(1333)后木活字印本。敦煌千佛洞曾发现元代回鹘文木活字,由硬木制成。至明代万历年间木活字较流行, 有的藩王府、书院和私人多用于印书。崇祯十一年 (1638) 起用木字印“邸报”,沿用至清末。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金简主持,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多种、2300多卷。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 改称“聚珍版”。其后地方官署、书院、各省官书局,以致民间私人及书坊均采用活字印书。经、史、子、集、小说、类书、丛书以及《京报》无所不备,尤以家谱采用活字版最多。金简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述印造经过,内容详备。以后各地仿效,有14个省用木活字印书,以诗文集居多。其他如绍兴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几千种家谱,十之七、八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盛行,仅次于雕版印刷。
据估计,现在知见的木活字不下千种,其中较著名的,嘉道年间,有吴志忠印《兼明书》、《洛阳伽蓝记》等书,张金吾爱日精庐印《续资治通鉴长编》,六安晁氏印《学海类编》,京师琉璃厂半松居士印《南疆绎史》等书。咸同年间,有仁和胡珽琳琅秘室印《琳琅秘室丛书》,江夏童和豫朝宗书屋印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等书。光绪间,有洞金鉴重印《琳琅秘室丛书》,姚觐元印《北堂书钞》等。
分类: 草堂话谱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家谱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书房里那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我拿来当作了座右铭。潘先生出梁启超门下,学贯中西,率先对家谱学史予以梳理,并从家谱与宗法的关系、家谱的效用、家谱方法论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家谱学理论。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睿智让我惊喜,总有一种哲理让我叹服。有时候看到不谋而合的地方,还会有一种荣幸——原来潘先生也是这样想的。
在旧书店里看到这部多达四十册的修于民国三十六年的三槐堂木活字本黄冈《王氏宗谱》首册前面的序言时,就觉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序为手书上版,应是油印,且为现代白话文。看多了木活字本的旧家谱,看油印本就会耳目一新,这毫不稀奇,但旧家谱中白话文且分段并标点的序言并不多见。翻到后面,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日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潘光旦敬撰”,那份惊喜就无法形容了。
王氏为湖北黄冈望族,始祖贞一,字坚珉,源自太仓,至宋迁江西饶州府,明洪武初茂材,历任黄郡司马,治绩丕著,大协民心,遂占籍黄冈,后裔散居黄冈各处,尤以赤山潭为大宗。这个家族仅从入清后的十世算起,在谱中《科名录》记载进士就有一十四人。入民国后,毕业于黄浦军官学校、北海警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江西将校讲习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湖北官佐子弟学校、湖北警官学校、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东三省讲武厅、中央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及各大学者更是指不胜屈。如请潘光旦先生作序的子寿,名康,就毕业国立西南联立大学,其时为北平清华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先生在序中说:“清华研究所同学王君子寿,最近谈起他的父亲,觉民先生,主持族中修谱事将近告成,要我写一篇序文,正式的序文我不便写,因为谱稿远在黄冈,我无法看到,没有依据,子寿所交阅的以前若干次修谱时几篇序文以及子寿所转述的一些话是不够作依据的,不得已,与子寿商量,写了一篇关于家谱的意义的文稿,作为代序”。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的论文,后来收录于《潘光旦文集·第十卷》。他在序中提出了家谱的七个意义:
一、尊祖;
二、敬宗;
三、收族或联族;
四、婚姻严姓氏之防;
五、选择官员;
六、爱重门第;
七、选择婚姻。
然后逐一分折,认为不合时宜者大可放弃或改进。在第三条“收族或联族”,他说“收族的意义,与尊祖一样,也还是值得保留的,……应有一个限制,即亦应以真有血缘关系以至于确有实际的团体生活关系者为度。前此大姓人家喜欢编制所谓《通谱》的,凡属同姓的派系,照单全收,不特不问是否同出一源,且不问是否属于传统的所谓汉族,于是,即就王氏而论,其间于姬姓之王而外,更有赐姓之王、易姓之王、虏姓之王,甚至于连带有王字的复姓,如王官、王孙之类也一并网罗在内。为了实践收族的至意,作此种努力的人,可以说是其志可嘉,其心可谅,而其愚妄为不可及了”。想起前些天与上林兄在金华参加“寻根文化研讨会”,就餐时坐在我旁边的正好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长王听兰先生,他们正在编绘《中华王氏统宗世系图》和编撰《中华王氏大通谱》,他们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已经复盖全国23个省(市),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听说我手上有不少王氏家谱,说以后一定要跟我联系。对王先生这样执着的热心人,我一直是敬重的,我在答应他的同时,提出了“姓氏的来源各异,你们是怎么来分辩各支的派系的”这样的问题,后来不知谁转迁了话题,没有再讨论下去。我想,王听兰先生们也许就是潘先生所说“其志可嘉”的那些人,他们的努力,与潘先生所说的那些前辈们似乎一脉相承。
潘先生又说:“四种比较新鲜的意义或功用值得分别提出:一是培植所谓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于一己品性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中多确立一个专精的部门。”并设计了如何实施的方案,但自己也承认:“上文所论的种种意义,一时当然还说不上,事实上,在流行的家牒里,无论中外,能兼筹并顾到这许多意义的怕是一种都找不到”。所以,潘先生又寄望:“我更相信,将来的家谱,包括黄冈王氏,下一次的续修本在内,一定可以把上文所论的若干意义逐渐的表达出来”。
恐怕要让潘先生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能接近以前旧家谱质量的新修家谱也难得一见,更不要遑论新修谱能超过或有所改进了。
潘先生在后面又提到了在黄冈的其它王氏,他说:“黄冈王氏不止一族,其中著称的派系不一而足,从《明史》、《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所可考见者,有明嘉、万间户部尚书王廷瞻之系……”,巧的是,记载王廷瞻世系的黄冈《王氏宗谱》我也藏一部,与王子寿家族的王氏同时成谱,也是民国三十六年的修本,共五十册,为孝友堂木活字本,这个家族当地称为“赤膊龙王氏”,也是元末自江西饶州府迁来。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论文,学者、专家看过的怕是不少,但又有几位看到过这篇序原出处的黄冈《王氏宗谱》呢?潘先生的序多达四千余言,序虽不必因谱而传,但家谱因序言而成名谱,却也是事实。
分享:
关于失踪的木活字征文怎么写回答如下:
1木活字介绍
据《梦溪笔谈》载,毕升曾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公元1041~1048年,毕升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据考证,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三明的宁化县和浙江温州瑞安的东源村。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概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佛经)于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腹地考古时被发现,印本为9册蝴蝶装本,共220页,10万字,印以当地造白麻纸(见图1)。每半页版框直高236cm,横宽155cm,四周双边,白口,无鱼尾,有页码,此本内有汉文数字"四"、"廿七"等字倒置。
经考古学家研究确认它是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时期的木活字作品。《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土为验证当时木活字印刷已研制成功提供了实物证据。西夏王朝与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在历史上几乎同时存在,当时北宋在科技(包括造纸术、制墨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因而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
从而推动了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发展,史料记载有西夏建国初期曾大量从北宋购买书籍,后来才逐步建立自己的雕版印刷业。所以专家认为西夏的木活字印品应当是用从宋代流传过去的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木活字印刷术可能在宋代已经存在了。
林姓家谱之全国家谱
全国锦江林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台湾 美国
注:该族散居福建晋江及台湾等地。
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牧堂刊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林氏宗图》。该族散居江西、山东等地。
全国西河郡林氏谱系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写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莆田、广东新会等地。
全国林氏开族统 图谱一卷
(民国)林光远堂裔孙修
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全国林光远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
民国九年(1920)修民国十九年(1930)贵县
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二部) 广西博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广东番禺、广西贵县等地。
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
(民国)林清墩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惠安及台湾等地,本书又名《西河
九龙族谱》。
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
(清)林树桐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石印本
河北青县陈嘴乡大院村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林尚贤修订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辽宁大连市图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
(民国)林文涛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林宗儒修 钱钧等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敦叙堂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林姓家谱之浙江家谱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荫深 林卓生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友庆堂木活字本
历博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六卷
(清)林凤歧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友庆堂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浙江宁波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维柽 林克瀚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崇礼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9)
浙江宁波镇海青墅林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民国)林授经等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二册
北图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
(清)林汝彰 林生春等续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录钞本 四册,
河北大学(二部)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林庆芳 林纯 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思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项世淮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
(民国)林耘堂等修 沈樾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天一阁 日本
美国
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竹汀修 萧善鸣纂辑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林氏象派宗谱稿不分卷
(民国)林永怀辑 林曾安校订
民国十八年(1929)稿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吴显龢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
(清)林凤瑞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遗德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浙江兰溪西河林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范兴宾重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下蒋
浙江兰溪吉祥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永康古丽坊林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6、7)
浙江衢县东坑仓林氏宗谱三卷
(民国)林珍器 休昌茂等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二部)
浙江常山材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林维枢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高铺村
注:谱初修於清道光间。
浙江临海台临林氏宗谱□□卷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临海郡城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翰等纂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了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一卷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十卷
清嘉庆十八年(18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下)
浙江黄岩沈村林氏宗谱□□卷
(清)林霨生纂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黄岩南安林氏支谱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林丙修纂
民国四年(1915)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下、卷末)
民国六年(1917)一志书局石印本
人民大学 浙江图(存卷首、卷上) 美国
浙江青田石钟济南郡林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林杰 周炳烈等续修
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林姓家谱之安徽家谱
安徽怀远林氏宗谱一卷
(清)林士琦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一册
美国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
(清)林常植等增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一册
福建图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可斤修
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七册
安徽图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
(清)林氏三系合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十六册
安徽图
林姓家谱之福建家谱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不分卷
(明)林鸣盛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
(明)林炳麟等修
清嘉庆间刻本 一册
福建图
福建闽林宗谱八卷
(清)林光裕 林邦彦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林氏九牧堂刊本
福建师大(缺卷5、7、8)
福建闽林宗谱十六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钳口乡五联村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福建林氏开族统汇图谱不分卷
(民国)林国鸿 林鹏羽编
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广东中山图
福建林氏世系表不分卷
林心特辑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林氏家谱览料不分卷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稿四卷
(民国)林欣荣修
民国十八年(1929)福州林氏稿本 四册
福建图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四册
福建图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
(民国)林葆恒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六册
福建图(二部) 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宗谱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北京大学
注:书口题《尚干林氏族谱》。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族谱
(民国)林森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十三册
福建图福建师大(存册3、7、8、12)
福建闽侯濂江林氏家谱五卷
(清)林枝春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清白堂刻本
福建师大(缺卷3)
注:始修於明永乐十三年。
福建闽候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十二卷
(民国)林懋责总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福建师大
注:始修於明成化间。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增基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边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绎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光雅 林进光等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王朝仪 林光钦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清)郭鉴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民国)林敏蕃续修
民国元年(1912)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琯江林氏族谱五卷
民国九年(192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注:後人增纂至民国十六年。
福建连江拱川西河林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善忍修
民国十四年(192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捷云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福建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厦门林氏大宗祠刊本
福建师大 台湾
台湾坤纪印刷有限公司重刊本
美国
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不分卷
(清)林道坦续修
清嘉庆间续修本
福建师大
注:林希元始修於明嘉靖二十二年。
福建建宁漳溪林氏族谱□□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1-4、7、9、10)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明)林齐圣撰
明天启七年(1627)重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尧佐纂修
清初秘阁手钞本 三十册
历史所
福建莆田林氏西山本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林溥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一册
美国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二十四卷
首二卷
(清)林钟铸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北京密云县档(林东明增纂至民
国间)
注:林尧光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林钟铸著 (民国)林伯棠等补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补刊清光绪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不分卷
(清)莆田林氏重修
清钞本 二册
中山大学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弁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 游县档
注:版心作《仙溪林大宗祠公簿》。
福建泉州清 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
传钞泉州林李氏藏本
福建师大
注:版心作《林李年表》。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
(清)林志坚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写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一册
台湾
团震妥滇丁财两旺舔进人丁永世子孙长流
目历
(清)林皇清撰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文篆再录
清光绪十五年(1889)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舂林氏族谱
(清)林教撰
清咸丰二年(1853)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韶安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云腾修 林望贤再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再修 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诏安林硕抱家谱不分卷
(清)林子枝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东山西河(林氏〕族谱
(民国)林中乔纂
民国二十年(1930)石印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林姓家谱之江西家谱
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清)林杏宴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
江西图(存十二册)
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林道衍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西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首、卷末)
侯 氏 族 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2010年11月15日,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麦西热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中国活字印刷术》申遗是以温州瑞安东源村为主体进行申报的。
段姓家谱的文献目录
本文2023-10-20 22:20: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