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宗族”是怎么形成的?东晋时期的宗族门阀势力有多大?
宗族通常是在同一聚居地形成的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类似的用语还有“家族”,小范围内,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如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然而,宗族能够在百姓中迅速发展,还是要等到封建皇权出现之后。但是,封建皇权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个新生事物跟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它每次都选择了抵制,抑制其发展。西汉时期,朝廷打击豪强;东汉时期,朝廷实施丈田,这些都是抑制宗族发展的表现。但是,宗族却是依靠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即使是封建皇权也没有办法扼制。
东汉的法律,在租赋兵徭上没有任何表示,但是,对于宗族扩田、雇佣大量佣人种田的现象,政府却选择了默认。魏国的租调制度,让征收户可以以户来计算,使宗族能够庇佑劳动人员的特权,这是制度上算是改革的先锋。西晋时期的荫客制度和东晋时期的给客制度,都是对宗族这种特权的承认。因为,封建皇权总有自己要保护的东西,所以,对宗族特权有所限制,这种限制在后来也慢慢被放开。皇权和宗族的冲突正在缓和,它们渐渐开始相互依存。只是,这种缓和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冲突,而依存也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一致的。
宗族与皇权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因为,随着宗族的发展,这种矛盾无法消除,或多或少存在。只要皇权足够稳定,宗族还是非常愿意服务皇权的。宗族倾向于将自己的利益托付给皇权,毕竟,它们是这个国家的主体。如果政权稳定,那宗族就可以繁荣发展;如果政权混乱,那宗族的发展将会受挫。
东汉时期,社会比较动荡,那时候的宗族不仅不敢轻视皇权,连大臣们都争相献技,希望能够恢复稳定的政权。直到东汉末期,朝廷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可是,掌权的董卓却不敢轻易废除皇帝,而是整顿朝纲,使朝廷尽早稳定。当汉朝真的不存在时,曹操一伙人才群雄割据,各自壮大。也是由于宗族势力对汉朝的拥护,所以,这些诸侯才不敢轻易改变皇帝的姓氏。
我都知道,晋元帝利用刘隗来压制王氏兄弟,进而引发王敦与王氏兄弟勾结,跟南人沈充一起反叛晋朝。之后,王敦发动叛乱,以清理叛徒为名反对刘隗,取得了士族们的支持。由此,士族的利益不会让皇权轻易侵犯。后来,王敦再次叛乱企图吞并江左取代司马家族,但最终因为士族的反对梦境破灭。毕竟,司马氏的皇权还是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任何人想取而代之,都是不允许的。
历史向我们说明:只要士族和皇权愿意一起努力治理天下,那么,政局稳定的平衡秩序还是可以维护的。原本只是暂时存在的士族和皇权平行的状态,由于被双方共同接受,而成为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后面执政的恒氏、谢氏,即使再有权力,也不敢破坏这种政治平衡。因此,这种士族和皇权平行的门阀政治才得以维持,没有太大的变动。
东晋的政治局面就是这种,其中,内容无非是门阀政治为皇权回归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的时候出了一种叫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也叫举孝廉。就是听人推荐,谁孝,廉,然后考你点论语什么的,你就可以当官了。
想想啊,当时也没有那么多书,基本上看得起书己经是有点势力的人了。你得有知识,然后有人推荐,说白了你还得有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钱有势的人相互推荐。最后有时候一家都是大官,类似袁绍的四世三公这种,普通人就算能读点书也只能当个小官。就是所谓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后来曹丕又发明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的选法,分为九品十八级。比察举制好那么一点,但本质还是推荐制。这种形式就一直传承下来了。直到东晋到了巅峰。因为出现两个大士族。
咱们呢大概聊聊这两个士族,太具体承起败落就不细讲了。好吧;
当时西晋被灭之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 。而帮助他在南京称帝的就是王导,琅琊王氏的掌门人。据说啊,这司马睿到了南京之后,一个多月都没人搭理他,你什么皇帝根本没人关心。后来是王导说,让司马睿上街遛弯,王导,王敦两人跟着。别人一看,哟,王导这么牛逼的人都跟人家混,自己也得赶紧站位。说白了看王导哥两的面子那些士族才愿意听司马睿这个皇帝的。
之后就是说 王与马,共天下。虽然之后发生了司马睿打压王导,王敦判乱,但是王导也是三朝元老。并且有什么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的权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完王氏,我们来聊聊谢氏。
淝水之战的主将都是谢家人啊。谢安,谢玄,谢石。淝水之战后,谢氏一族也正式成了大士族。谢安上位宰相,谢玄,谢石,谢石些人,几乎分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这种门阀士族一直到隋朝开科举制有所好转。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又死灰复燃了。经过唐末一直到宋的时候,算是彻底消失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士族历史必然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07-293-01门阀,后汉书宦者传论:声荣无於门阀,肌肤莫传於来体
乃指门第阀阅,即世代显贵、有功勋的世家。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的政治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上按门第等级分享特权。门阀制度的产生是当时王朝统治的需要,而其消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门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东汉的萌芽时期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就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但此时门阀制度只是一种风气,尚未形成,通典选举四里记载的沈约认定两汉官吏之选拔、任用,仅是以智役愚,尚未以贵役贱就是最有力的史证。士族地主即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魏晋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初步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南北朝前期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士族利益。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
南北朝后期的衰落时期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主要的标志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在官吏铨选上,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之后的科举制度更是加快了门阀制度的衰落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庶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二、门阀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意义从门阀制度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萌芽于东汉末期,结束于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时期正好是从一个大一统结束到另一个大一统开始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门阀制度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强,在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考虑到士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须服从士族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统治。门阀制度正体现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士族之间利益上的某种权衡,使王朝得到士族的支持而得以统治国家。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又成为大势所趋,君强臣弱的现实又重回历史舞台,于是士族与君主利益权衡的状况必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而维持这种权衡关系的门阀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终点,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会现实情况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但在一段时期内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举例来说,西汉王朝建立后施行的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社会体制,与秦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政权后开辟的郡县制相比,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这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因此,门阀制度相对于中央集权制是政治上的倒退,但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有利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长河,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缓和虚弱中央力量与强大地方力量的政治统治手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维护了王朝的统治,为后来重新建立中央集权制起了过渡作用。
世家大族被称为门阀,士族、世族,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世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重要内容。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治经学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征辟制,这些家族的子弟因经学才干进入官场。这些家族一方面因为家学而屡出官宦,另一方面也因为察举征辟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也导致了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豪门世族形成后,与寒门庶族针锋相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门阀士族进一步壮大,东晋时甚至出现了门阀政治。南北朝时期皇权崛起,但门阀士族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隋唐时期,皇权有意打压门阀,但门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五代时期,经过一系列打击的门阀士族出现了分野,一部分向上进入官僚士人阶层,另一部分向下进入了平民百姓之中。到了北宋时期,门阀士族不复存在。
门阀为何而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统治集团的封闭化为门阀崛起提供了条件。东汉时期,官学衰落,造成了学在家族的局面;与此同时,因战争的缘故,统治集团走向了封闭,九品中正制虽为抑制门阀而设,但仍需由门阀进行执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温床。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东晋皇室衰微,不得不依靠侨姓世族和吴姓士族,导致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二是经济制度为门阀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晋朝的占田制和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也对门阀士族侵占土地提供了便利,门阀士族也利用混乱的形势将大量百姓变成了自己的部曲,甚至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门阀又为何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其根基被摧毁。在政治上,皇权的打压和庶族的冲击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南朝,北府军势力崛起后,庶族开始上位。南朝皇帝多为武人出身,实行了“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的政策,逐步夺走了门阀手中的实权。在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皇权得到了强化,门阀势力无法威胁到皇权。在这种情形下,官僚政治开始复兴。在经济上,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士族失去了经济基础。均田制实行后,地方基层实行了三长制,但三长仍由宗主担任。但是,均田制瓦解后,大量部曲逃亡,致使门阀士族的经济优势不断削减。在文化上,官学的复兴和科举制的实施使得士族的文化优势下降。南北朝时期,皇权便开始着手打击门阀。官僚政治复兴后,官学开始复兴,寒门庶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文化资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唯才是举,不再以出身决定仕途。皇帝也有意扶持庶族,在科举制度设计上向寒门倾斜,使得门阀无法操控科举。在社会上,士族阶层的稀释导致士族影响力的削弱。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鲜卑贵族门阀化,并实行了定姓族的政策,扩大了门阀阶层的家族数量。唐朝时期,通过编纂《氏族志》和《姓氏录》等谱牒,使得新门阀崛起,不断稀释门阀阶层。门阀越来越多,导致无法再次出现东晋时期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除此之外,孙恩卢循起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一系列战争使得世家大族受到了重创。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下,门阀士族和门阀士族政治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代的“宗族”是怎么形成的?东晋时期的宗族门阀势力有多大?
本文2023-10-20 21:5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