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赵家家谱????急急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北宋赵家家谱????急急急,第1张

  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夏、汝、思、继、国、元、九、廷、光、复、永、世、振、守、大、绍、先、业、惟、存、敬、克、承、祖、德、允、在。

  廷、顺、仲、殿、汉,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

  元、有、天、印、云,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绍、尔、世、德,在、于、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成、守、洪、云。文、章、报、国、书、礼、传、家。敬、恕、孚、家、邦。贤、聚、英、和、福、自、生。恒、聚、雍、和、幅、自、生、绪。永、臣、成。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震、家、声。允、德、传、建、洪、子。广、登、连、京、吉、治、仁、恩、瑞、善、香。齐、洪、典、章、顺。连、永、正、德、荣、华。龙、凤、曾、元、成、先。恒、月、联、汝,师、书、毓、贤。由、山、怀、步、学,光、中、要、志、远。……

  ……魏王派31世: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大、汉、魏、濮、景、秀、邦、君,存、可、纪、克、总、翼、振、齐,洪、典、章、崇、百、世、传,复、本、协、修、望、有、志。……

  更多见:

  http://zgzsjpwlingdnet/article-2905133-1html

  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太祖(赵匡胤) 建隆 庚申 960

  乾德 癸亥 963

  开宝 戊辰 968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 丙子 976

  雍熙 甲申 984

  端拱 戊子 988

  淳化 庚寅 990

  至道 乙未 995

  真宗(赵恒) 咸平 戊戌 998

  景德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 戊申 1008

  天禧 丁巳 1017

  乾兴 壬戊 1022

  仁宗(赵祯) 天圣 癸亥 1023

  明道 壬申 1032

  景佑 甲戊 1034

  宝元 戊寅 1038

  康定 庚辰 1040

  庆历 辛巳 1041

  皇佑 己丑 1049

  至和 甲午 1054

  嘉佑 丙申 1056

  英宗(赵曙) 治平 甲辰 1064

  神宗(赵顼) 熙宁 戊申 1068

  元丰 戊午 1078

  哲宗(赵煦) 元佑 丙寅 1086

  绍圣 甲戊 1094

  元符 戊寅 109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 辛巳 1101

  崇宁 壬午 1102

  大观 丁亥 1107

  政和 辛卯 1111

  重合 戊戌 1118

  宣和 乙亥 1119

  钦宗(赵桓) 靖康 丙午 1126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帝王 年号 干支 公元

  高宗(赵构) 建炎 丁未 1127

  绍兴 辛亥 1131

  孝宗(赵昚) 隆兴 癸未 1163

  乾道 乙酉 1165

  淳熙 甲午 1174

  光宗(赵敦) 绍熙 庚戌 1190

  宁宗(赵扩) 庆元 乙卯 1195

  嘉泰 辛酉 1201

  开禧 乙丑 1205

  嘉定 戊辰 1208

  理宗(赵昀) 宝庆 乙酉 1225

  绍定 戊子 1228

  端平 甲午 1234

  嘉熙 丁酉 1237

  淳佑 辛丑 1241

  宝佑 癸丑 1253

  开庆 乙未 1259

  景定 庚申 1260

  度宗(赵禥) 咸淳 乙丑 1265

  恭帝(赵显) 德佑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 戊寅 1278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赵氏宗祠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赵氏宗祠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宋太祖赵匡胤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龚自珍有一个儿子,叫龚半伦。龚半伦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半伦是他晚年的号。之所以叫“半伦”,是因为他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据《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半伦少好学,天资绝人,顾性冷僻而寡言语,好为狭邪游。中年益寥落,至以卖书为活。”

龚半伦他爹龚自珍是一个名人,而他自己应该也算得上是个名人,但不是什么好名声,因为在各项记载中,都指明了他是带领英法联军去火烧圆明园的元凶。

龚自珍后人五代盼同堂

2009年02月09日 04:09: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2月09日讯 自2月5日报道《百岁老人:五代同堂全家福》后,连日来不少人来电讲述“五代同堂”的幸福生活。昨天下午,龚自珍家族第六代子孙龚为瑶走进钱报编辑部,翻开一本“仁和龚氏家谱”说:“从龚自珍算起,我是第六代子孙,整个龚氏家庭,目前活着的共有五代。”

祖籍浙江杭州的龚自珍,是清朝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写过很多有名的文学著作,如《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仁和龚氏家谱》是由龚家第十五代子孙龚德敏主持编写。这本家谱记载了龚家从第一代到第十九代子孙的资料,包括姓名、称谓、住址、工作情况等,还有龚家祖坟的地点以及整个龚家的关系图表。

“龚德敏是我的姑奶奶,现在在北京,这本书是2005年编写完成的,多亏了这本书,才找到很多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今年60多岁的龚为瑶感慨地说,龚家原本是个大家族,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很多亲友都失散在全国各地,怎么都联系不上,就在龚德敏编写家谱的这20年,陆续有100人被找了回来,但这只是龚家少部分族人,大部分人至今杳无音信。

“现在,我们龚家共有五代人活着,虽然分散在各地无法相聚,但我很期待能有大团圆的一天。”龚为瑶说,这五代人中,属姑奶奶龚德敏辈分最高,但年纪最长的今年已经87了,最小的子孙,今年才3岁。龚自珍墓现在只能确定是在翁家山一带,龚为瑶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关部门能尽快确定祖先龚自珍坟墓的具体位置。

龚为姚老先生是龚自珍的第六代后人,他于1965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毕业,毕业后在四川德阳市工作,1982年调回杭州,在杭州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1997年退休。退休后,龚老先生除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之外,还做了一件大事——修订家谱。

家谱中记载了龚家历代的为官的情况。龚家世代为官,最高曾做过二品官,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近二十位,可谓名声显赫,名门大家。家谱中还记录了这些官员的坟墓具体地址,式样等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清代虽“谱学之传,已久失矣”,但王朝中央及地方大族对谱牒的编修和保存仍十分重视。顺治十年(1656)第一次编修皇室家谱──玉牒,以后规定每10年续修一次,至清末共修27次,由宗人府主持,专开玉牒馆掌修(见彩图[清代纪录皇家谱系的《玉牒》])。蒙古王公札萨克 四部伯克、西南土司、政教首领等少数民族上层源流谱系,由理藩院掌编报,亦定10年考订编修一次,要求考证其得赐姓氏、受封的原始资料、传袭至今的世系顺序等,著录于册。八旗世袭、内务府庄户和专业户的谱系,由八旗及内务府分别登记编报。地方名门大族修谱也有严格规矩,其中孔子后裔于乾隆九年(1744)在曲阜孔庙制定了修谱条规、榜示和凡例,定60年大修一次,30年小修一次,并统一了谱册格式、填写要求、投报办法等。民国时期仍有些旧名门望族保留着续修家谱的习惯。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训也可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自汉初起,家训随着朝代的演变。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治家良策,“修身”、“齐家”。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如颜氏家训、增广贤文等。

 1

 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2

 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

 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

 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3

 正直清廉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治家格言)

 2、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家诫要言)

 3、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增广贤文》)

 4、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增广贤文》)

 5、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6、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姿杀生禽。(治家格言)

 7、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增广贤文》)

 8、毋为财货迷。(家诫耍言)

 9、立身无愧,何愁鼠辈。(家诫要言)

 10、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家诫要言)

 11、俭以养廉。(家诫要言)

 12、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增广贤文》)

 13、丈失一生,廉耻为重。(续小儿语)

 14、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增广贤文》)

 4

 诚实可信

 1、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增广贤文》)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3、心口如一,童臾无欺。(《增广贤文》)

 4、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

 5

 俭朴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

 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治家格言)

 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治家格言)

 4、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5、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家诫要言)

 6、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

 7、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增广贤文》)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

 6

 立志

 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陈毅《示儿女》诗)

 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诗)

 7

 勤学

 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

 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示儿女》诗)

 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增广贤文》)

 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

 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增广贤文》)

 8

 惜时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增广贤文》)

 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增广贤文》)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

 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9

 勤劳进取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治家格言)

 2、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家诫要言)

 3、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治家格言)

 4、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

 10

 修养

 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

 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

 10、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

 11、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家诫要言)

 12、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家诫要言)

 13、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

 1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

 15、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

 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续小儿语)

 16、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增文贤文》)

 17、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增文贤文》)

 18、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增文贤文》)

 19、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

 20、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文贤文》)

 2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

 22、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文贤文》)

 23、以直报怨,以义解仇。(《增文贤文》)

 24、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增文贤文》)

 25、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文贤文》)

 2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27、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

 28、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增文贤文》)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BR>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BR>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BR>家乘谱牒<BR>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BR>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BR>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BR>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BR>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BR>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P> <P>聚集地: <BR> 迁徙分布<BR>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BR>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BR>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BR>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BR>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BR>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麻烦采纳,谢谢!

北宋赵家家谱????急急急

  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