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姓名人 杨姓人口数量 杨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历史上杨姓名人   杨姓人口数量   杨姓族谱,第1张

  杨姓起源

  杨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后裔,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有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於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杨。被封於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杨氏移居台湾,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

  杨姓名人

  杨坚(公元541-604年),姓杨,名坚,鲜卑姓普六茹,名那罗延。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时杨坚为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统一中国,为日后盛唐打下坚实基础。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污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后自杀。杨震子孙世代任大官,其“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1931年间,正当国民党加紧“围剿”江西红军的时候,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去江西后写了一篇对江西时局的考察报告《赤祸与中国之存亡》,作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这篇考察报告中全篇记述了中共在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实际情形,与当时国内一些国民党御用报纸专门对***和红军进行的造谣诬蔑形成鲜明对照。因参与并领导中国人权保障同盟,于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杨虎城: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冯玉祥的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蒋介石。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汉宸等***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军事失败和中共的争取下,觉悟到应联共抗日,与张学良部东北军一起,停止与红军作战。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兵谏”,促成了国内和平。1937年4月被蒋介石强迫辞职,6月出国。1937年11月回国抗战,被蒋介石囚禁共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杀害于重庆。

  杨振宁:最早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之一。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22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从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与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奖金。

  杨简:杨姓历史名人中寿命最长的人。南宋哲学家。生于1141年,卒于1225年,享年84岁。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弟子,官至宝谟阁学士。

  杨炯:杨姓成名最年轻的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

  杨国忠:名声最坏的杨姓奸臣。本名杨钊。天宝年间因为他的堂妹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他由监察御史升为侍御史,赐名杨国忠,身兼15职,权力逐渐大起来。两次出兵征伐南诏,丧师20万。752年,李林甫死,他便代替为右相,兼有40多个职位。他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滛纵不法,在私第选定官吏。后来与安禄山的矛盾日渐加剧,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叛乱;杨国忠随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被士兵杀死。

  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杨尚昆: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勇(浏阳籍),开国上将。

  杨至成,开国上将。

  杨成武(长汀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得志(醴陵籍),开国上将。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号称明代博览第一。因得罪嘉靖皇帝被罚到云南充军,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为脍炙人口的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户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开国中将: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

  开国少将:杨思禄(于都籍)、杨卓(兴国籍)、杨力(瑞金籍)、杨汉林(兴国籍)、杨俊生(瑞金籍)、杨怀珠(吉安籍)、杨恬(德安籍)、杨世明(浏阳籍)、杨永松(大埔籍)、杨尚高(平江籍)、杨尚儒(连城籍)、杨国宇(仪陇籍)、杨家保(吉水籍)、杨辉图(大埔籍)等33人。以上近1/2出自客家聚居地。《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杨林(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杨杰(国民党少将)、杨至成(解放军上将)、杨家骝(国民党追赠少将)、杨嗣震(国民革命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等5人。赣南杨姓名人还有出自的瑞金名列明末“江西五大家”的学者杨以任,清初著名诗人杨枝远,及颇具阮籍风格的诗人杨方立;出自兴国的自强不息光明磊落的省委书记杨尚奎等。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在静帝年幼即位时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于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隋朝历二帝38年,于618年灭于唐。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加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除了称帝称王者外,杨姓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氐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者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 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梓、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灸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末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之一杨殷,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学家、造纸专家、冀东抗日领袖杨十三(又名杨裕民),教育思想家杨贤江,教育家、法学家杨秀峰,中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杨为民。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例如,前已述的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杨汶钊和菲律宾的杨应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元而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聊斋志异喷水》讲述了一个瞬间发生的恐怖事件。故事里的人物有名有姓,且大名鼎鼎,诗人宋琬。

    中国人曾经是很感性的,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中国人就理性了,整体看是更少人性。扯远了,历史上中国诗歌浩若烟海,诗人璨若星河。清诗放到整个诗歌史上观察,却是中国古典诗词走向尽头的一段,“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宋琬的诗歌水准,在清初称“南施北宋”,数一数二,却逃不过时代的局限,也就那样了。

宋琬的个人经历也限定在时代的局里,一个字概括:“衰”!

他经历的时代,是中华文明最后挣扎不起,以致沉沦的时代。

其高祖父宋黻是明英宗天顺四年进士,也是莱阳第一位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曾祖父宋耀、祖父宋述皆为廪膻生;父宋应亨为明天启五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哥哥宋璜是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宋琬本人是清顺治三年进士。

宋琬的衰首先是国破家亡。

崇祯十六年二月初六日,清军由东北破莱阳城,宋应亨驱家僮巷战,死者三十余人,应亨项中一刀,被执不屈,以死(一说中箭而亡)。焦头烂额的崇祯还抽空追赠了宋应亨太仆卿。

宋琬当时在北京或者自北京去杭州找任推官的二哥,在路上,从而躲过一劫,到杭州得知宋应亨死,哥俩一同回莱阳,丧事毕,避祸南迁,住在友人张幼量在南京的房子里,专心生孩子。张幼量在聊斋《鸽异》里友情出演。

压下心中的国仇家恨,宋琬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顺治三年中进士。

《喷水》开篇“莱阳宋玉叔先生为部曹时,所僦第甚荒落。”

部曹的部源本指吏部,后六部的司官都可以称为部曹了。宋在顺治四年到户部任职主事。

宋琬先是跟随父亲进京(宋应亨曾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比主事高两级,真正的部曹),后来又到北京读大学,对于北京非常熟悉,之所以租个非常“荒落”的房子,原因简单----穷。

宋“部曹”,正六品,相当于副厅,在北京官不算大,加上宋家的房地产在莱阳城破之后被同族夺占,买房是肯定买不起了(北京限购,没有户口也不许买),租也不起(曾国藩的薪水有一半要交房租,叫苦连天的)。

宋琬只能租在宣武门外一个偏僻的地方,所以蒲松龄描述可能是准确的,保不齐北京外城外了,按今天的说法,出了五环了,六环以里。

宋琬比蒲松龄大二十五六岁,故尊称先生。

说完先生,我们说说“太夫人”。宋琬的母亲姓孙,在聊斋里被鬼喷水而死。这种死法如今很少见了,社交网络的喷子们使得今人都有了群体免疫力。

孙氏躲过了兵灾却躲不过口水灾。

然而,蒲松龄的记录被王士桢打脸了,王阮亭(王士祯的号)的评论:“玉叔襁褓失恃,此事属传闻之讹。”

襁褓指一岁幼童,失恃是丧母之意。宋琬出诗集时亲自请王士祯审定的,王士祯不会连这个都搞错吧?

还真就错了。

错的还不止王士桢一个人。

头一个,计六奇,他写了一篇《宋应亨不屈》,提及宋琬为宋应亨次子。其实宋琬行三。

宋琬的诗虽然不太那个,但标题非常有特色,都非常的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吃不消。关于他大哥宋璠生卒年有《岁已亥畅月十有三日,恭值我太仆长兄六袠有二初度。又四日,则吾嫂张恭人设帨之吉,盖长于余兄者一焉。硕人君子,百年偕老,闾内雍雍,琴瑟在御,虽诗人所咏<葛覃>、〈樛木〉诸什,何以过之,宜其和能致祥,以引无疆之年也。琬系官于外,不克称百年之觞者十三载于兹矣。念具尔之无多,知还辕于何日,爰命画师绘图为寿,图成而系之以诗,俾童子诵以侑酒》可以推算。

太仆指宋璠在明天启年间担任光禄寺署丞,加行太仆寺少卿。行太仆寺负责山陕甘辽的马政,与太仆寺同级,入清后俩部门合并了。

因为宋璠的缘故,他祖父宋述被明政府追赠了太仆。

这一家都是太仆。

这一套惠而不费,清政府也玩,不好追赠宋应亨啥,太仆名额也被占了,追赠了宋述中大夫浙江布政司参议,给宋琬一次光宗耀祖的机会。

已亥是顺治十六年,畅月为农历十一月。

宋璠应该是在莱阳和宋应亨在一起,也躲过了兵灾,至少活到了顺治十六年冬。

从史料记载来看,莱阳城破后,宋琬家里人员伤亡除了那三十余家僮炮灰,也就是宋应亨了。宋琬后来写《益咏堂记》隐晦地提到这段伤心往事,也只讲了他父亲一人遇难(同时遇难的宋玫为族兄)。

同样依靠宋琬的贺岁诗《题松鹤图为仲兄五十寿》写作时间,可以知道宋璜直到顺治十一年还健在。

宋琬跟着父亲北漂时,和王崇简相识,后来做了王崇简儿子王熙的老师。宋琬死后第八年,即康熙二十年(1681),王熙应邀写了《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宋公琬墓志铭》,又过了四十一年,王熙的孙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王景曾为康熙六十一年宋琬三位妻妾合葬墓撰写了一块墓志铭,由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黄鸿中篆额,言之凿凿地刻着宋应亨有三子璠、璜、琬。

王熙在康熙三十八年写过《重刻安雅堂诗文集 序》,当时王景曾忙着考试,估计俩人没有交流过。

民国1935年莱阳县长梁秉锟修县志,延用了上述记录。

梁县长不但是个教育家,还是个反间谍高手,多次成功跟踪抓捕我地下党,按说心思缜密,却也错了。

张重启也是在康熙三十八年写了《重刻安雅堂集 序》,有“维时先生谈亦遭尊甫选部公之变,不脱衰麻,偕其兄太仆公、节推公、弟文学公哭先君子于殡所”一句,可以知道宋琬有弟被尊称为“文学公”。

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三《己酉正月过姜如农东莱草堂》一诗也有夹注说:“余与如农兄弟皆四人。”同书卷一《梦先仲兄》一诗有句云:“魂惊近来事,附书报阿七。”句末夹注说:“阿七,季弟珣小字也。”据此可知,宋珣为宋琬弟,亦即宋应亨季子。

又同书卷二《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诗有“有侄有侄珣之孤,覆巢何幸留其雏”、“我弟形骸尚浅土”诸句,则可知宋珣在清顺治七年“庚寅”之前已经亡故,遗有孤儿。

按家谱宋珣左孺人夫妻合葬墓志铭,记载宋珣死于甲申之变。铭文记录他“归”莱阳,如与宋琬的求学路径相同,宋珣可能也是毕业于国子监后回到家乡。家谱将他死因归于群盗,可见他也在兵灾中幸存。莱阳宋家和于七之乱有扯不清的联系,群盗之说也许是隐晦地指这次事件,那么宋珣则可能死于顺治七年,与宋琬写诗的时间相符合。

    宋珣娶了左懋泰的女儿,留有八岁的儿子宋思贻。按照左家世代流传的说法,宋璜因田产争端向清廷举报了左懋泰,导致左家数十口被流放到铁岭。实情如何已经无法知道,宋老二在莱阳名声不好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按我经验,家谱极不靠谱,左家或宋家的家谱都不能当做信史看待。

而张重启的记载要可靠得多。

张家是莱阳望族,张重启是康熙十八年进士,和蒲松龄年岁相仿,比起王景曾距离宋琬年代要近很多。他的族兄张重润是莱阳版的左丘明,失明后主纂了康熙十七年版莱阳县志,其曾祖父张梦鲤订正过万历版莱阳县志。

假设宋珣只比宋琬小一岁,那么王士桢的记录也有可能成立。

然而,宋珣并不是宋琬唯一的弟弟,在《先大夫忌日设醮于闰州上方寺文疏》宋琬说他父亲“有子五人,嗟丧亡之殆半”,可见他还有一个弟弟,早夭而没有留下名字。

退一步,被口水喷死的即使不是宋琬亲生母亲,以宋应亨的身份,还有可能娶继室和副室。

是时候给蒲松龄《喷水》正名平反了。

宋琬顺治四年任户部主事,顺治七年到芜湖下放锻炼,同年冬十月,据辛德勇先生考据,宋琬因兄(璜)为仇家罗织牵连而入狱,顺治九年正月释放。看着好像跨了三年,实际上也就一年多一点。

清廷没有查出什么东西,就给宋琬平反了,一说官复原职,一说任吏部郎中,一说任吏部主事。

三种说法,其实都对。刚出狱时,宋琬任吏部稽勋司主事,从级别上讲算是复原职。在系统里待过的都知道,不可能有职务空着一年多等个反清疑犯回来复职的。顺治十一年春,宋琬授官分巡陇右道兼兵备佥事(相当于军分区司令),一个正四品的职务,那么,此前授予个郎中正五品,正好补上了中间一级。

宋琬的郎中任期貌似很短,大约只有五十多天,由此可以推断主事升迁郎中大约发生在顺治十年。

这段时间宋琬可谓春风得意,和施闰章、严灏等在京城广为唱酬,组建了一个小圈子,号“燕台七子”。

总结宋琬在北京的三个阶段,青年时间跟着父兄,忙学习考试;刚中进士,官虽不大,却一心想干出政绩;顺治九年至十一年,职场得意(也有观点宋到天水是受到排挤),在诗坛亦大放异彩。

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发生喷水事件的时间应该是在顺治四年到顺治七年的北京郊外。

宋琬到天水,六月地震,带领子弟兵抗震救灾。算天灾。

此后,宋琬一路升迁,成了宋家有史以来最大的官。好日子在顺治十八年宣告结束,人祸,远亲告发谋反,他再次入狱,妻子亲戚亦受牵连,上下打点,到康熙二年释放,散尽家财,净身出狱,等到再一次官复原职,找到工作,已经是康熙十一年的事儿了。

康熙十二年,宋琬自成都到北京述职,吴三桂反,继室王氏带着三个幼子及仆婢十余人陷落成都,十三年春,他惊悸忧虑而死,享年六十一。

    兵荒马乱中,王氏组织了次成功的千里逃亡,无人走散,一个都没少。宋琬白操心了。他的诗集在动乱中散佚,传下来的《渡黄河》有“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命运之舟顷刻翻覆,却无法逃避。

;����

关于谢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学的姓氏几乎各不相同,我是班上唯一姓“谢”的。这个周末的作业就是写一份研究报告,我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于是便做了一份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谢氏的来源和谢姓的历史名人。

2、 走访亲戚朋友,了解谢氏人口和分布情况。

3、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谢氏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的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谢氏来源

出自任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个小国,第一就是谢国。外族改姓也是来源之一。谢氏在100大姓中名列第24。

上网、教科书

历史名人

谢眺、谢赫、谢翱、谢迁、谢清高……

上网

谢氏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谢氏人口总数已超过1000万。

书籍

谢氏族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四、结论

1、 我国谢氏出自任姓,为皇帝之后。得其姓者14人,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十个小国,第一为谢国。盖谢失国,百姓以国为姓,就是河南谢氏。也有少数民族改姓为谢,亦为河南谢氏。

2、 在历史长河中谢氏人才辈出。有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谢眺,提出中国绘画史上“六法”著名画家谢赫;南宋爱国主义诗人、散文家谢翱;明朝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的谢迁;还有清代航海家、旅行家谢清高……等等。我为谢氏祖先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到自豪。

3、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24位。据统计,谢姓人口总数超过1千万。

 张三丰[1],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 张三丰1247年)生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至今有留传家谱为证CCTV-4走遍中国2009年也做过相关报道—应该来说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有力证据之一);另有记载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今黑 山县姜屯镇)在莲花湖畔亦有张真人故居。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年已过百岁。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 张三丰像[2]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时已一百二十余岁。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万三天元服食大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七岁。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九岁。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七十余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张三丰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张三丰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明万历丙子年是哪一年

文:杨峰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观、祠、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释等38门。作简略说明。书末记述相邻近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所载,咸在 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大明一统志》体例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该书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大明一统志》除了由明英宗写书序的原版外,还有弘治(1505年)慎独刊本、万历十六年杨刊归仁刊本、天启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万寿堂刊本以及《四库》本。

《大明一统志·陈政墓》

《大明一统志·王审知冢》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八·陵墓》记载:“陈政墓 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于此。政,光州人,元光父也。俗名将军墓。”同一本书《卷七十四·陵墓》篇记载:“王审知冢 在怀安县北。审知,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称闽王,卒,葬于此,后諡忠懿。”由此可见,《大明一统志》对“光州人”和“光州固始人”是有区别的,是有不同指称的。

《大明一统志》中,“政,光州人”的记载,也是光家祖籍光州最早的官史记载。这要比明万历元年(1573年)罗青霄修《漳州府志》时在官修志书中才之一次出现光“光州固始说”,时间上要早一百多年。并且光州固始说仅限于福建地方史志中采用。这也打破了那些指责“光光州说”是光36世孙、明万历丙子(1576年)知光州事、闽龙溪肖厓陈烨从福建到光州任职时带过来的说法。并且,陈烨在光州任职的前三年,福建本地志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光“光州固始”说法,而陈烨在光州,却大张旗鼓、并在修志中说出“烨之先世元光,光,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是否,这也是一种正本清源呢?是陈烨对福建地方家谱中、乃至影响到福建地方志书的“光州固始”说的一种反击。

《大明一统志》因为是一种地理志,并且囊括的是以为范围的,所以书中对光州事物及人物的记载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该书对“光州”和“光州固始”的概念及使用,是有着严格的区分: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一》 :光州在府城东三百里,本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囗黄蒋三国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汝南江夏二郡,三国魏析置弋阳郡,晋属弋阳汝二郡,宋齐属光城弋阳新蔡三郡,梁末置光州,治光城县,隋改弋阳郡,唐复为光州,徙治定城,天寳初,改弋阳郡后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节度,后改蒋州,寻复光州,元属汝宁府,省定城县入焉。本朝初改属鳯阳府,洪武十三年仍属汝宁府,编户二十二里,领县四。……固始县在州东一百四十里,春秋为蓼国,汉为寝县属汝南郡,东汉初改曰固始,晋属汝郡,梁改蓼县,北齐复名固始,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改置浍州,隋初州郡并废,以县属弋阳郡,唐属光州,宋以殷城县省入,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白露河在光州东四十里,源出分水岭,合春河入淮。……史河在固始县东二里,源出牛山,东北流入淮。曲河在固始县西一十里,源出汤坑池梅河,北流入淮。石漕河在固始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大苏山,北流入史河……潢水在光州,源出黄土白沙两闗之间,东流至州南,抱城而东,与淮水合流。赵彦珖诗:潢河绕出郡城楼,楼枕潢南城上头。天阔星连翼轸分,地长川带汉江流。……

镇淮楼在光州潢桥门上,宋建。筹边楼在光州城,宋建。……愚阁在光州学东南圃内,宋盛度赋《弋阳十咏》防景阁在固始县居镇,宋绍初建,濮温其有记。……归雁亭在光州故滑城内,宋欧阳修诗:长河终岁足悲风,亭古台荒半倚空。惟有雁归时最早,柳含微绿杏粘红杏亭在光州治,宋盛度诗:弋阳信夷旷,深在乱山中。惟此杏,特盛苍臣功。……

普惠在光州治西。在固始县西南,洪武初,因旧重建。……玉清观在光州南,正统中建。玄妙观在固始县东南,洪武中建。……

名宦……柴再用吴杨光州刺史,天祐初,朱全全忠攻淮南,抵光州,再用严设守备,俟其度淮,而北抄其后军,斩获万计。……辛仲甫雍熙中知光州,善于听断,遇事立决,待民以寛大,御军以威严,两尽其道。……靖康初,京城失守,绍先以兵数千屯光州,故是时,诸郡多破,而光得独全。……王闻诗知光州,尽心民事,能守其父十开家法,去官,民思慕之不忘。柴中行嘉定中知光州,严保伍,精阅习,増辟屯田,城壕营砦器械糗粮百尔具备治,行为淮右最。……侯源天顺末,主固始县薄,在任五年,以绩着(省志)……桂荣成化中,固始县丞,慈爱得民,因名之曰桂惜民因(省志)……

人物……王潮光州固始人,与弟审邽、审知并以材气知名。僖宗时,举兵畧定闽地,昭宗假潮福建观察使,乃作四门义学,还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审邽为泉州刺史,审知梁以为闽王。五代王延嗣光州人,唐亡,唐太祖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諌曰:义不帝秦,此其时也。时强藩巨镇僣号,审知有效颦之意,延嗣极諌,审知虽不乐其言,然终其身不失臣节,延嗣之力也。……

《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五·流寓秦系》亦记载了:詹君泽光州人,避乱迁闽,隐植德山下。尝诣闽王上书,闽王昶欲留之,君泽以诗谢之曰: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只要认真去读书,想来《大明一统志》中这些有关“光州”或“光州固始”所记载事物、人物,大家是不会把二者混为一谈或者去错误理解其所指称的。

以上就是与明万历丙子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固始的分享。看完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理说清朝入关之后对于汉人政权明朝应该会百般抹黑,再不济也会淡化处理吧。但是清修明史不但没有抹黑明朝,而且还使劲地夸赞明朝。比如清修明史对明朝多有美化,比如清朝修的明史对明朝的皇帝评价甚高,甚至于一些平庸的皇帝,也能以无甚稗政(没啥大错)称为其功绩。

像明光宗这种嗑药嗑嗨29天就挂了(号称一月皇帝),也没啥事迹可吹的,这可咋整呢?于是史书就说: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翻译成白话来说,就是天下人对光宗寄望是很高的,可惜天妒英才啊,这雄才伟略还没施展,自个就挂了,真是可惜啊。

洪武开国,可不是什么王师,各地的家谱也都记录过朱元璋大开杀戒的事情,明太祖实录也承认了:“初,诸将破城,横暴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明太祖实录卷二》”。有心抹黑的话,此类绝对是重头戏,而你在明史中,并没有看到这方面记载过(而且很多明代皇帝私德方面的问题也并没有记录在明史上),相反,明史对太祖的评价却挺高,称赞他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朱元璋曾有一妃李氏,皇后死后,她就管理起明朝后宫。根据张萱《西园闻见录》记录,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病重,因为“虑他日有武后之祸”,令李淑妃自尽。而在明史里却只记载了一个薨字。淑妃李氏(李淑妃),寿州人。父杰(李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历史上杨姓名人 杨姓人口数量 杨姓族谱

  杨姓起源  杨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后裔,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