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孙氏的起源,第1张

孙是中国人口第12多的姓氏,在渤海湾和中国东北最有影响力。今天,孙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4%,总人口超过1800万。

孙的名字与图腾

孙,这个儿子的儿子叫孙子,这是孙的本义。字孙继子而部。是延续,意思是永无止境。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孙子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小小的人形,右半部分是一根绳子,有连接的意思,表示子孙延续的意思。“孙”的引申有再生、旁系生成、延续之意。在古代,名字中常使用孙子,是祖先对血缘延续的期望和对后代的祝福。孙应该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原始的氏族精神崇拜。

孙氏的起源与演变

孙氏主要有四个来源:姬姓、严姓、妫姓、子姓。

第一个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灭商,立其弟为康侯,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狱联合殷王武庚造反,被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平定。因康舒出兵逼殷于淮,在平武庚之乱中立功,被封为淮侯。周成王把康舒当成周思蔻,把魏国的财宝给了他,想把康舒迁到魏国去。康叔死后,正式封康叔的孙考伯为魏侯,古城在今河南省朝戈市淇县。所以康叔在历史上被称为卫叔,是谥号之名。春秋初,魏武公佐因在周朝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龚伟的儿子孙辉、孙辉的孙子吴忠义和吴中家族都以他祖父的名字为姓氏。这个姓的姬姓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了。

第二个来源来自姓氏。春秋初,楚王韦嘉之孙,韦嘉之子哀拉,又名孙帅和孙叔,成为楚庄王的灵隐,其子孙以其名为氏。孙帅曾住在思齐,即现在的河南淮滨县东南。这个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是出自桂氏。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于周,的君的直系后裔是桂。陈果是西周十二王之一,地位仅次于“五霸”。公元前672年,的儿子陈万逃到齐国,改陈为田。齐景公时,孙田欢子,陈完的第五子,即齐国大夫田武玉,其子因伐居有功,封于乐安。古城今山东惠民,赐姓孙氏。这个名为孙氏的Gui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有其姓。商朝末年,朝纲混乱,纣王神智恍惚,纣王的叔父是个偏执狂,商朝一位贤明的大臣因谏而被杀。他的后代避难并改变了姓氏,其中一个被命名为孙氏,因为它是皇室的后裔。支子姓孙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五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改姓孙的重大事件还有:战国名将荀子的后代为避讳西汉皇帝,改姓孙;西汉滕公的曾孙夏侯_,随祖父姓改姓孙;三国时孙坚将改姓孙。少数民族主要使用孙氏:唐代契丹人有孙氏,清代满族八旗有孙家世改姓孙氏。这些外族人与汉族长期杂居后,大部分被同化为汉族的孙姓。

S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以后,桂姓成为全国孙姓的主力军,从山东向四周扩张,西入太原、山西,南至浙南,西南达湖北。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江南的孙氏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孙氏家族。到了唐宋时期,孙氏已遍布全国。形成于宋代的“百家姓”的第一句是“千孙”,由此可见孙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也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孙姓有10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是宋代第十一大名。孙姓最多的省份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其中孙姓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是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孙姓在长江以北的布局形成于全国,以及安徽、河南、苏茹和长江流域两个孙姓集中区。

明朝时期,孙姓约有1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是明朝第十四大姓氏。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四省,其中孙姓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是陕西、河北、安徽、山西、河南等省。浙江是孙姓第一大省,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208%。浙江、江西、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孙集结的重心开始东移。

孙氏在当代的分布与图腾

孙姓当代人口已达1800多万,是中国第12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144%。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约占孙总人口的28%,其次是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等省,集中程度为41%。山东是当代孙氏第一大省,拥有孙氏总人口的18%左右。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的分布格局是北多南少。华东沿海省份与东北三省相连,是孙姓分布的高频区。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在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18%以上,最高时达到43%。它的覆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86%,大约有56%的孙族人居住在那里。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该地区孙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42%,约有24%的孙姓人口居住在该地区。

孙姓传统文化

王氏,孙氏郡,主要包括、陈留、太原、乐安、富春、东关、等地。除外,孙的艺名还包括、孝友和《孙子兵法》。“富春”的堂名名叫孙武,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兵法去见吴王,拜他为将军,西破楚国,北征齐鲁,战功卓著。吴王封孙武为富春侯。“薛莹”这一谥号出自晋代御史孙康。孙康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油灯。据说,在冬天的一场大雪后,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最后成了名人。

孙氏重要姓氏的对联有以下五副:

军人的祖先

家训格言孙奇峰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他声名显赫,学识渊博,家训思想备受后世推崇。他非常重视在政治上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设置了《孝友堂家训》和《孝友堂家规》来训诫他的儿子们。他认为:“古人被训练得正直,使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难就难在被训练的不好,等习惯成了习惯,就开始想补救办法了!”所以“养孩子是家庭的第一关心”,教孩子是第一要事。提倡“教家以身作则,以质为先”,“存士节,修耻”,反对“爱不劳而获”的“鸟犊之情”。建议哲学家们“诚实正直”,“安于贫穷,在修德谦虚,说话谨慎,勤俭节约”等等。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收集了历代孙姓名人521人,占名人总数的115%,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13位;孙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名第15位;孙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名第17位;孙著名艺人占全国艺人总数的127%,排名第15位。

从闻名中外的孙吴,到79000,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人不计其数。主要人物有:春秋时期的爱马者孙杨伯乐;战国军事家孙膑;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君主孙权,魏经学家孙艳;西晋文学家孙楚,著名学者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胜;唐朝宰相孙茂道、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画家;五代和周朝以后,有著名诗人孙、孙光宪;北宋学者孙爽,著名学者孙福;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明清时期的科学家孙、学者孙奇峰;清代直隶总督孙嘉淦、儒生孙星衍、儒生兼语文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元祥;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北洋直系军阀孙,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当代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孙大中,蚕农,农业化学家,经济学家孙,哲学家孙叔平。

孙姓血型

孙氏家族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21%,A型占283%,B型占302%,AB型占94%。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孙氏主要含义同"孙姓"一样,是指姓氏;另也指未能留下真实姓名的女性历史人物。

  "孙"源出有四,姬姓,妫姓,芈姓,子姓。

  一 ;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二;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田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三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四: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名人

  1孙武(生卒不详) 山东菏泽人

  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着兵法"十三章"。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2孙权(182-252)祖籍 山东

  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东汉建安五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他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于赤壁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孙权病逝后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

  3孙中山(1866-1925)

  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后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于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国十四年逝世于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江苏沭阳孙牌坊。山东乐安郡,安徽省繁昌孙村镇

  字辈排行

  安徽

  安徽省寿县安丰镇荆塘乡北郢村 (世、首、先、仁、业、长、怀、古、顺、风、前、友、应、远、大、

  勤、俭 、宜、致、功)

  安徽六安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安徽合肥孙氏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安徽孙氏一支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孙长荣)整理

  山东

  1、般阳孙氏(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肈 、启 、丰、 宁、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

  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肇 20启 21豊22寕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绪 29延 30绍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诗 36书37礼 38义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2、山东临清孙氏字辈: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因为和东北迁移到北京的一些人见面后~双方长辈商议以后~~从振字辈以后有点差异~合仁找到远方家人长龙找一个高人算出~{振兴中华金光海秀占居玉树文武连瑞英杰善良}20个字居中命名。五行生克。数理吉凶有所变更~

  振兴中华为(振新伟华)

  文武连瑞为(琰培连瑞)

  金光海秀为(绍爱海茂)

  占立玉树为(鹤传钰勤)

  英杰善良为(英褀彩祥)

  3、现在山东临清孙氏字辈如下: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

  4、山东济南孙氏字辈:"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5、山东济宁映雪堂孙氏字辈:"(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6、山东临沭县孙氏字辈: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7、山东邹城望云孙氏:字辈:"人生祖为史 乘德羽善计 兴玉宝克勇 光大先世业"。

  8、山东惠民孙氏:堂号:裕后堂;字辈:"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9、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10、山东莒县孙氏字辈:始祖孙桂,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龙口,后迁到莒县果庄乡孙家庄村,有家谱现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11、山东即墨孙氏字辈:堂号: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辈份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12、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字辈:"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13、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14、山东汶上孙氏字辈:"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15、山东新泰孙氏字辈:"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16、山东邹平孙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17、山东夏津孙氏字辈:"耕 读 传 训 远 忠 厚 延 绪 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

  18、山东夏津孙氏字辈:"家声显振宗绪恒昌丕莫兆庆令德延祥"。

  19、山东寿县孙氏字辈:"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20、山东烟台芝罘孙氏字辈:"克培鸿绪谟烈维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恒"。

  21、山东烟台莱山孙氏字辈:"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22、山东烟台牟平孙氏字辈:"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23、山东蓬莱孙氏字辈:"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24、山东沂水孙氏字辈:"烈培玉洪(潇)树"。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25、山东峄阳孙氏字辈:"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26、山东商河、济阳孙氏字辈:"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27、山东般阳孙氏字辈:"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28、山东泰安孙氏字辈:"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29、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字辈: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30、山东德州孙氏字辈:"少晓寿丙加传长"。

  31、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字辈:"吉福维德奉敬守法"。

  32、山东单县黄岗镇后孙店村孙氏字辈:中、家、传、道、立、守、开附近周边三村村民姓氏均姓孙。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刘峨题词孙氏先辈墓碑被挖掘出土。

心情爱好

简历

孙姓的宗族特征 1、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2、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3、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孙姓宗祠通用对联 〖孙姓宗祠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 循吏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 漱石枕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清·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 威振齐邦。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 冀北空群。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 兵书家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齐国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 作赋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 芳传虞坂。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 讲学却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 吴岭仙成。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 负土培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其实就是三言通用联加了个之,意义一样) 〖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 两赋名留神州。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 贤士高风冠北周。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代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 药方回春救苍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 武略运筹定东吴。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 根深实茂富春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 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 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 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上面孙姓的宗族特征和孙姓宗祠通用对联我们可以看到:孙氏宗族人才辈出,而且分布集中,辈分排行非常有序,这为孙坚父子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在认祖归宗的可信度上增加了砝码。 孙权的《玉牒序》是一个良好佐证,参见北欧海盗Eric在本吧的独家资料,大家可以对照看下。当然,网友也会质疑其中会有伪托或自己抬高祖先身份的成分在内,容后细表。 大家可能先有这样一个印象:即富春确实是孙氏重要的发源和聚集地。然后看以下资料可能会加深孙武和孙坚父子的联系。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  孙叔敖

  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  比干摘心处

  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今扬越),至于鄂(今湖北),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国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楚蚡冒是春秋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嬴,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国灭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史籍《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氏源于  荀子

  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氏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逝世后谥号“胡公”,古又称胡公满。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逝世后,其弟佗杀陈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了陈厉公,立跃为陈利公。陈利公立五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是为陈庄公。陈庄公在位七年后逝世,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陈宣公。 陈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掉了太子御寇。陈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便逃到了齐国,并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时,田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并赐姓孙氏。由此看,这支妫姓孙氏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后逃往齐国)→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 比干是殷商末期纣王叔父,官至少师。商朝末期朝纲混乱,纣王*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一大支派。孙河,官  孙武

  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十分喜爱他,便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萤火赋》传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第六个渊源

  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孙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氏,其中有些孙氏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这些少数民族  孙坚

  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氏。唐朝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这些家族于是成为孙氏族的又一庞大来源。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氏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单字“孙”姓。 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汉人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 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清顺治、清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氏。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人中的高丽姓孙氏,原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 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为孙氏。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是傣族人。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孙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广饶。

  秦、汉以前

  孙氏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战国初期,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氏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期,孙氏  孙权

  在卫国失宠,开始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阳县,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氏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氏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氏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氏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氏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氏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源于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氏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第一次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氏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氏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氏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氏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⑴四川: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朝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⑵广西: 广西孙氏多尊宋朝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孙权 ⑶上海: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朝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休宁)迁娄邑(今上海松江),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  孙登

  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氏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朝有孙元化家族。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浙江嘉定),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氏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籍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朝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明朝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三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⑷山西: 《解梁孙氏族谱》中说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记载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⑸海南: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崖县孙氏族谱》记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在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经历元朝、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⑹台湾省: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省。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省谋生,孙氏移居台湾省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省的孙氏有二十二起,如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人(今广东陆丰)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人(今广东潮安)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人(今广东潮阳)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人(今广东揭阳)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福建同安人(今福建同安)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人(今福建漳州)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孙玉尊移居新竹市。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氏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省成为今日孙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省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省当时八十三万户居民、七百三十七种姓氏之中,孙氏有三千二百八十余户,居第五十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十二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六百户,台南次之,为三百二十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二百八十户,新竹二百五十户,苗栗一百九十户,彰化一百七十户。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为最多,有三百一十户,台南次之,为三百户,其他依次为台北二百三十户、台中二百户、高雄一百三十户、阳明山七十户。

  移居海外

  ⑴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孙氏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公元815年),朝廷下令仿唐朝《氏族志》体裁编纂《新撰姓氏录》,其中记载:  福兴孙氏支祠

  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国土之后的三十年中,曾先后十五次赴日,侨居时间累计达九年多,约占其三十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⑵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五千人去朝鲜,这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汉魏以来的各个时期,随着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日益频繁,大批华人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开拓基业。 ⑶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如今东南亚华侨已达两千多万,其中尤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为最多,占我国三千余万华侨总数的80%以上。 ⑷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⑸开发美洲: 我国在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线,到达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人大批量到达美洲,则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侵略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贩去的契约华工,另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这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孙氏族人。

  现代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氏人口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孙氏的起源

孙是中国人口第12多的姓氏,在渤海湾和中国东北最有影响力。今天,孙姓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4%,总人口超过1800万。孙的名字与图腾孙,这个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