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太爷是敖字辈,我爷爷是志字辈,我们是江苏的,听爷爷说,我们也是朱元璋的后裔,但怎么查不到啊
明皇室家谱(转载)
你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朱元璋虽然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教里面还是学到了不少神秘谶纬之术,他给自己后代取名所立的繁琐而又有趣的规范,就很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要有点儿传统文化常识,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其次,我们知道,过去修家谱,每一代都有一个辈分字,这一代的儿子中间的一个名字就都是这个辈分字。如赵匡胤、赵匡义,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兄弟俩。
OK,可以进行排列组合了。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然后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希望采纳,谢谢
文史|崇祯帝身后风波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三十三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围绕着谥号、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
谥号之争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日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同崇祯帝幸存的几个皇子在后来掀起的政治波澜相比,谥号之争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假太子
崇祯和一后二妃生育了七子六女,到“甲申之变”时尚有三子二女。多尔衮将长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养,十六岁的太子朱慈烺、十三岁的三子定王朱慈灿和十二岁的四子永王朱慈焕乔装改扮后被送出宫去。
护送太监将三位皇子献于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灿和朱慈焕也被封为公爵。从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对安抚民心,招降明朝官员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双刃剑,大顺政权在北京的一个月中多次发现传单,称“东宫已称帝,灭贼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号俨然已经成为反对大顺政权的旗帜。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在军中除了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之外还带上了三位皇子,显然将他们视为要挟吴三桂的人质。大顺军惨败于一片石,吴三桂发出檄文,要求归还太子和二位皇子,却只字不提父亲吴襄。可见当时太子政治价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其后兵败如山倒,在庆都、真定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民间都认为太子死于乱军之中,弘光政权还正式为三兄弟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三兄弟居然分别逃脱出来。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讨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门外,旋即被捕获。前朝太子的出现,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顺的太子必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多尔衮刚刚颁布优待前明各藩王的诏令,以示“宽仁”,如何自食其言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
十二月初,多尔衮命令周奎带着长平公主和见过太子的大臣来辨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识长平公主开始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几记耳光后便不敢再开口了。太子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说这个太子是真的,当晚便暴亡,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冒。甚至连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信誓旦旦说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对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讲《孟子》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下。
民间百姓果真以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义。山东东阿地主祁八联合秀才杨凤鸣等人聚集千人起义,一举攻占东阿县城,给清政府发出通牒,要求“还我太子殿下”。尽管此次起义须臾便被镇压,但多尔衮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紧张,对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一律处死,其后“假”太子也被处斩。高压之下,一场认真为伪的风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息下来,南京又冒出来一个“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风波之烈,甚至直接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鸿胪寺少卿高梦圮在从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朱慈烺,高梦圮没见过太子的面貌,听此人大谈宫中往事朝廷秘闻,还真是难辨真伪。朱由崧大为吃惊,太子来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下去刚听到这个消息,朱由崧就对马士英说:“朕将何以自处卿等细细查辨。”潜台词昭然若揭。
马士英协同大学士王铎、蔡亦琛以及皇亲国戚会同九卿科道的官员对少年辨别真伪。南明的大臣中见过太子面容的并不多,只有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远远的见过太子,都觉得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轻人无端变矮的道理朝臣们疑心顿起,问了一些宫中内情,回答也多有谬误,但此少年态度傲慢,凡是朝臣认为谬误之处,都是答以“尔等宵小懂得什么”一时还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假”字然后拂袖而去,马士英立刻推波助澜,诸位大臣一致认同这个南来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审讯,这个少年叫王之明,是万历朝驸马王蕊的侄孙,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听说太子下落不明,突发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所谓宫中见闻多半是听家里老人和父亲在朝为官时的朋友说的,还有一些就是道听途说。此事在民间搞得沸沸扬扬,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以正视听。但民间和各地官员早对朱由崧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立刻满天飞,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蜕变成军阀的驻镇大将出于各自的目的,认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为伪,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见兵有理居然也说不清,只得把王之明关在狱中,期望慢慢解释,以安抚各位军队首领。
不料多铎大军攻到了长江北岸,此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自称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诏,借口救护“太子”,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贼以清君侧。弘光政权顷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弃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拥着王之明到南明故宫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领南京军民抵挡住清军,这个王之明的确无赖,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险家王之明死于清军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储君,属于唯一法定继承人,何来序列
民间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习惯应该叫朱慈什么的,于是乎便给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响比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谱的叫朱慈炯,根据明代皇室给子孙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执掌乾坤经天纬地的规矩,崇祯的男性子侄辈的名字中必然会有个“火”字做偏旁的字。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永王朱慈焕的年轻人被抓获,根据他的口供说是随着大顺的败军流落到荆湘,后来自己流浪到江南,本想找前朝的故宫要些盘缠,没想到这里曾闹过有人假冒朱三太子的骗局,被当作骗子立刻扭送官府。根据陆邱先生所著的《畿言》一书记载,这个年轻人对宫中往事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对一些宫殿也很熟悉,对宫中太监、宫女的生活也颇有些了解,很难想象是凭空捏造或是听说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永王朱慈焕。他在出宫时已经十二岁,完全可以有深刻的记忆,押送北京之后下落不明。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旁证。
顺治十二年,有个叫朱周稘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事败遇害。顺治十三年在直隶真定有一个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煷,搞庙会招揽香火钱,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的官职相应的价码来捐献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招摇撞骗非法集资,结果骗局还没来得及搞大,两个花了几两银子的“未来”的七品“县令”在大街上因为争抢道路大打出手,下场自然是随同朱周稘一起被处死。
引起全国轰动的“朱三太子”案发生在顺治十六年,一伙江湖无赖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义几乎骗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伙骗子分工明确,开口就能让人平步青云做清朝的官,而且大多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朝野轰动。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落第秀才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密谋在北京起事,成为仅次于“三藩”首领人物的的特级通缉犯,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八年,清朝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新化抓获一名还俗的僧人,自称崇祯之子定王朱慈灿。当时就连许多明朝遗臣对这个名字都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一个游方僧从何以得知而此人不仅知道朱慈灿,而且还知道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以及夭折的几个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反复强调自己是定王,并非太子,不能僭越太子名号。对于他的皇子身份真伪问题,康熙轻描淡写的“推测”道:“彼时朱慈灿年纪甚小,乱军中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无疑是否定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
随着清朝统治的和缓,康熙二十五年之后“朱三太子”已经鲜有所闻,崇祯帝幼子永王朱慈焕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朱慈焕不仅尚在人世,还繁衍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康熙四十七年,一场意外使年过古稀的朱慈焕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并随同他的家庭惨遭灭顶之灾。
“甲申之变”后朱慈焕流落到安徽凤阳时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给事收养了他,为了掩人耳目,按照凤阳王姓的家谱取名王士元,让他随同自己的几个子弟读书。朱慈焕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度流落江湖,几年后,他娶了胡姓女子为妻,落户浙江余姚,在家开设私塾。
朱慈焕隐约对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这种爆炸性的消息更大范围流传开来。在浙东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凭此传闻号称自己拥戴着崇祯之子,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的搅在一起。
康熙四十七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了两年多的朱慈焕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对质,两人素昧平生如何认得朱慈焕一口否认参与谋反,他对主审的官员说:“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十四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康熙为了显示他的宽仁,特旨改凌迟处死为斩立决。
至此,崇祯的子孙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为反叛的旗帜了,民间再也没有“朱三太子”统领大军的消息了。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你问的这问题不清楚,有个小资料,可能对楼主有作用,所以转过来了: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教里面还是学到了不少神秘谶纬之术,他给自己后代取名所立的繁琐而又有趣的规范,就很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要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次,我们知道,过去修家谱,每一代都有一个辈分字,名字中间一个字就是这个辈分字。如赵匡胤、赵匡义,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兄弟俩。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然后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汉字中四点水其实原本是“火”字,后来演化成了四点水。如焦、熬、煮、蒸、热、烈等。照原字为“炤”。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朱元璋曾经这么干过,其他家族也可能有模仿,而且每个姓、同一个姓的不同房头的辈分排行都不一样,就你的问题,讲的不够清楚,实在无法解决。跟你说说朱元璋怎么拍的吧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教里面还是学到了不少神秘谶纬之术,他给自己后代取名所立的繁琐而又有趣的规范,就很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要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其次,我们知道,过去修家谱,每一代都有一个辈分字,名字中间一个字就是这个辈分字。如赵匡胤、赵匡义,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兄弟俩。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然后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汉字中四点水其实原本是“火”字,后来演化成了四点水。如焦、熬、煮、蒸、热、烈等。照原字为“炤”。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很有趣,也在此讨论一下:
一、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没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么说来,有明一代,始终是父子相生,祖孙相克。不知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孙们想到这点没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史书中好像缺乏记载,有人说他属“金”,应该不可能,否则金克木,他还为什么要把儿子辈定为木呢?难道太子朱标真的是这样被朱元璋克死的吗?其实,以五行为后代定名,古已有之。我们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给自己的后代明明就是以五行为偏旁的,我猜测可能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连名字都没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别人给他取的名字),所以发达之后竭力要掩饰自己的贫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觉得把朱熹夫子拉过来当爷爷要风光一些,可能朱熹的传人到朱元璋这一代正好是属“水”,否则就没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给儿子取名以木开头。
三、另说元朝属金德,明朝灭元朝,应是火德。“明”这个国号有传说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汉人王朝,汉朝是火德,称为炎汉,两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又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如此说来,朱元璋应属“火”,但“火生土”,他的儿子应为土字旁,也不符合前面所述。
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以前看见朱镕基的时候觉得他的第二个字很怪~又是土旁,联想到他可能是朱元璋后人~所以就去查,果然在岷王的世袭表中某一句话的第二个字发现了这个镕字,如果按照规则,这个字应该搭配土旁,而且后来查岷王的世袭表,这个镕字出现的辈分,差不多就应该是这个年代~所以这位前总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朱元璋的子孙~
我只知道太爷是敖字辈,我爷爷是志字辈,我们是江苏的,听爷爷说,我们也是朱元璋的后裔,但怎么查不到啊
本文2023-10-20 21:11: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1624.html